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2025/01/23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橄榄树》由三毛作词,李泰祥作曲,齐豫演唱,是齐豫的代表作品之一,并入选“30年30歌”。

三毛曾用名陈懋(mào)平,幼时不会写懋字,经常跳过后改名为陈平。台湾著名女作家、旅行家。《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三毛最受欢迎的作品集。“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让我们跟随三毛走进传奇的沙漠世界,领略她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闻。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到撒哈拉沙漠是三毛自小念地理以后就有的心愿,践行这个心愿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纪录以来第一个踏上撒哈拉沙漠的女性。荷西尊重三毛的个性和作风,不声不响地申请到撒哈拉工作,而且还比三毛先到并租了房子。他们一起在撒哈拉沙漠生活,连结婚都是在当地的法院公证。

三毛与荷西是心灵相契的人生伴侣。“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荷西送给三毛最好的结婚礼物是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为了满足三毛的.好奇心,带她到沙漠观浴,到荒山找小乌龟和贝壳的化石,带着帐篷到海边捕鱼还卖出了个乌龙。他们俩都喜欢拍照,经常带着相机到处捕捉美好瞬间。“那一刹那的美丽,在我的心底,一生也不会淡忘掉了。”看到这一句话,让我想起第一次爬山观云海日出的激动心情。

荷西在撒哈拉租的房子是一个漏风又漏雨的破小房子,虽有两房一厨一卫,但站在大洞下看看就一目了然。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勤劳的夫妻齐心协力将家布置得舒适整洁而美丽,改棺材外箱制作家具,调石灰水泥糊墙,利用旧汽车外胎做椅子,用瓶子点缀诗意与色彩,到总督家挖绿植。一年时间将家装修成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还成了外国记者眼中最美丽的沙漠家庭。“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那一阵,满满的成就感,让三毛陶醉在自己改造的沙地城堡里。

“反正夫妇生活总是在吃饭”,“做家庭主妇,第一便是下厨房。”幽默风趣的三毛变着花样做粉丝,还取了好玩的名称逗荷西:“春雨”、“钓鱼的尼龙线”、“鲨鱼的翅膀”,猪肉干成了中药“喉片”,海苔是“复写纸”,用小黄瓜代替笋片。三毛的厨艺,不仅让荷西刮目相看,连荷西的同事都赞不绝口。荷西夸三毛为“齐天大圣孙悟空”。

善良无私的三毛悬壶济世,因为那些终日藏在面纱下的妇女情愿病死也不给男医生看病,“巫医”三毛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忙治病,免费提供红药水、消炎膏和止痛药。“皮肤病的给涂涂消炎膏,有头痛的分阿斯匹灵,眼睛烂了的给涂眼药,太瘦的分高单位维他命,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大量的维他命C片。”用黄豆浆糊治好了姑卡的疖子,救回因极度营养不良快死去的哈蒂的表妹,还用一瓶葡萄酒救回母羊,用“喜龙—U”治好荷西的胃痛;她甚至用指甲油为人补牙。热情好客的三毛在家里开了一个免费的女子学校,教当地的妇女数数目字、认钱币和学算术;买车后经常让走路的撒哈拉威搭她的车,甚至还绕远路送他们到家。

事情都有两面性,长住沙漠里都是风沙,人晒黑了,洗衣、洗澡全是臭水,吃的东西又贵种类又少,没有出头之日。《荒山之夜》荷西无意中掉进泥淖,勇敢的三毛凭着智慧与毅力救回荷西;《死果》好奇的三毛在门口捡回一条项链,因‘毛里塔尼亚’的巫术而险些丟了性命;《哑奴》关心哑奴一家,却爱莫能助;《哭泣的骆驼》凶猛无比的游击队领袖,却被自己人给杀了。“快走!三毛,快,要来不及了。”最终,他们在战争下逃离了生活三年多的撒哈拉沙漠。

“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我想三毛跟荷西结婚时,她还没爱上他。通过三毛每周写给父母的信,可以看出随着生活的深入,三毛感受到荷西对她的真爱,逐渐爱上了他。虽然荷西不会体贴,但他是个非常负责任的男子汉,总是用行动来体现。三毛说:“嫁给荷西是我的福气。我们外型、个性都很相配。荷西那么爱我,我没有遗憾了。”想必是真爱,三毛才会随荷西而去吧。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多姿多彩,苦中作乐、活灵活现的她跃然纸上,坚强,乐观,善良,勇敢,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好在,我不在乎别人如何分析我。”我看到了特立独行的三毛,活出真正的自己。正如三毛父亲陈嗣庆所说:“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是姐弟恋。三毛比荷西大八岁,荷西要三毛承诺等他6年,三毛觉得六年的时间太长,什么都会变。六年后他们在西班牙重逢,最终在撒哈拉沙漠结婚。荷西与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样子,既浪漫又现实。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三毛阿姨,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现代女作家之一。她的生平极富传奇色彩。一生渴望自由,特立独行;真诚善良,古道热肠;热爱生命,无论多么艰险的环境,都能保持可贵的生活情趣。她骨子里诙谐风趣,文笔凝练犀利却又不失细腻平实,寥寥数语,便将所要表达的'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最初拜读她的大作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撒哈拉的故事》便深深吸引了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本又一本的佳作几乎霸占了所有课余时间,甚至很多课业时间也被它填满,同时少得可怜的零用钱被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只为某一天用它可以满心欢喜地捧回一本细细咀嚼。同样一本书,今时与往日读之,心境自不相同,所幸毫无疏离感,有的只是老友重逢般的喜悦。

都说人以群分,可本人性格中规中矩,喜欢波澜不惊的日子,可偏偏痴迷她信马由缰,波澜壮阔的生活。犹如悄悄躲在安静角落的一隅,漫卷帘笼,神情专注地欣赏粉墨登场的她,在诺大的专属舞台上恣意表演的一幕幕惊心动魄、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般的传奇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三毛。这本书有18个故事,有《搭车客》、《芳邻》等,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素人渔夫》和《悬壶济世》。

《素人渔夫》这个故事讲的是荷西和三毛在沙漠艰苦生活,钱快要用光了,所以他们就翻越沙漠,来到海边抓鱼吃,后来吃不完,就拿去街上卖。后来有钱了到酒店去吃饭,碰巧遇见老板,只好用十四倍的价钱买自己卖给酒店的鱼,请老板吃饭的故事。沙漠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们快乐的生活。

《悬壶济世》这个故事讲的是三毛在沙漠给当地人治病的故事,她自从用止痛药给一个妇女治好了头痛病,就大胆给镇上的.人治病,她当过牙医,中医,当过兽医,每次都把别人的病治好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三毛是个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浪漫、心地善良的人,沙漠的风景也很吸引人,有机会我也一定要去沙漠看看,重走三毛的足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一位有着异乡情结的台湾女子。那时以为很特别的女子!

撒哈拉沙漠吸引着她的灵魂。在她第一眼看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她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那儿的故事,多么传奇!

我想,对于三毛来说,她对这里的感情绝不低于她的故乡。因为这里孕育着她的说有,她的爱情、她的家庭、她的.经历。那呈载着她和他爱人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日子,被藏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在荷西永远的离开她后,那也许也是一处不愿被触及的痛吧!

她那么引人注目的经历。所有发生在撒哈拉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勾引着无数读者的向往。很多人追求她那种生活。但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去过那种生活。她那种敢想敢干能够把自己的行动付诸于行动中的性格也正是许多人喜欢她的原因。

我想,在我的内心最深处,住着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小精灵。从小就使我对异国有着独特的情怀,我想,若干年之后,我是否也会如三毛一样拥有一个如荷西爱她般的异域丈夫,我是否也会和他一起浪迹天涯。一本好书,是能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内心的共鸣。只是也是读者精神上的认可。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能够鼓起勇气去过一段很苦但很美德故事,哪怕很短暂!那将会是一段多么激励的经历啊!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前天晚上把《撒哈拉的故事》看完了,很喜欢,不过很可惜,没有记一下就给还了。有一些感受。

1:自己好落伍:

看这本书的一星期时间里,同学见了都说:“我看过了,不错,好好看。”想起郭敬明17岁写《爱与痛的边缘》时都看过那么多人的书而且有许多自己见解,他对三毛好像是这样说的‘曾经有段时间我迷三毛迷得紧。不为别的,只为只身跑到沙漠的神经质。那时候娶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女子为妻然后一起远行成为我最大的梦想。但它高高在上地悬在我的头顶使我不得不仰望,在脖子酸痛的同时让我明白:它遥不可及。’想着自己太亏了,小时候不知道看书也没有条件看,如今狂补着涉猎各类书籍却觉得有些晚,因为此时的记忆力真如老徐那样:记得特快忘的也神速。

2:羡慕三毛: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父母:有着健康的身体、聪敏的头脑,使孩子从小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即使在三毛成家后仍给予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一心爱着孩子教育很好并不约束孩子成长,试想有多少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一辈子随自己性情流浪。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朋友:什么叫真朋友?就我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共分享共患难的朋友,当你在尖峰时并不急于沾取你的光芒,当你在低谷时又能给予帮助关心。而三毛交到的都是些真性情的朋友,不舍得她到沙漠受苦,但真要去了就尽力寄些所需东西,急人之所需雪中送炭都不夸张,即使是那些追求三毛的'男性朋友,亦给予尊重和帮助(我始终认为男女朋友间应保持尊重,底线很重要)。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爱人:荷西!怎样说他呢?看这本书,就觉得越看越喜欢荷西,最后就觉得以后找人过一辈子的话就找这样的。

a:他是如此的爱三毛:他爱三毛矢志不渝,小时候就对三毛讲‘从小的愿望就是娶三毛为妻’;他爱三毛一辈子为了她可以牺牲一切:撒哈拉沙漠,这是怎样的地方?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里的气候、物质上的贫瘠,更不用说风俗不同宗教不同。有多不同?你能想象那里人几年不洗一次澡甚至许多人一辈子不洗澡;你能想象那里人不知道自己几岁,女孩子8——10岁就要结婚;你能想象那里还有《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如汤姆命运的黑奴买卖。我觉得不可思议。而就是这样的环境,荷西听说三毛坚持要去时不笑话不阻止更不拖累,默默的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三毛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他知道三毛是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不会改变计划的。前一段看《传闻中的七公主》迷上雪七和小跟班的爱情,小跟班也是为了雪七自愿到战争下的伊拉克,当这种只可能发生在影视剧中的场景切切实实摆在我面前时,亦真亦幻,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

b:善良:让沙漠人搭便车,和三毛一起帮助哑奴,成为撒哈拉威人的修理匠工匠。

c:信任:对爱人的信任,对朋友的信任。

d:负责:少说,多做,将一切付诸行动中。

e:孝心:当他们刚到沙漠时那样的艰苦条件,荷西坚决不用三毛父母的钱说:“给父母养老,你的父母以后我们离开沙漠,安定下来了,都要接来。”他了解三毛的孝心,自己也是绝对的孝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

f:稳重,男人味:在温饱问题未解决之时绝对不会儿女情长但也尽量不让三毛受苦;当遇到危险与困难时会第一时间保护三毛;当发生战乱时也没有优柔寡断,马上投身大义之中,但会冒生命危险抽身安抚安排三毛。这样的男人总是理智的给你踏实安心的感觉。

g:可爱:但要相信f并不代表荷西没有情调,他会搞浪漫、会调皮。和三毛抢车、捉鱼可爱极了。

h:爱国、是非分明:我很感动的一点就是当荷西的同事讲:“殖民主义又不是只有我们西班牙,人家香港的华人,巴不得讨好英国,这么多年来,唯命是从,这种榜样,沙哈拉威人是看不见,我们是看得见……”时荷西的愤怒,绝对的明辨是非。

说不清楚荷西还有哪些优点,总之他的言行证明了这样的男人值得爱,也无怪乎三毛讲她的男朋友中只有荷西没有车,但荷西与她最合适;无怪乎三毛给父母信中说自己并不十分爱河西但当荷西意外失事时痛不欲生并写过文章荷西我爱你。

越写越觉得像雪七和小跟班,哦不对,是雪七和小跟班像极了三毛和荷西。不知道《传闻中的七公主》的编剧是不是看过三毛的小说来的灵感改编成这样的电视剧。哈哈,不管怎样,都让我喜欢。

3:敬仰三毛:

我不怎么真心说这个词的,敬仰的对象太神圣了,举个例子我敬仰周总理。所以说在此真心说敬仰三毛说明真的很喜欢、佩服她。

我也不多举例说三毛那些和荷西共同的优点了,比如说善良、孝顺、正义、信任、宽容、爱憎分明。不举例并不代表我的偏向,只是许多例子都是重复的。只想告诉大家三毛的这些优点比荷西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男女有别,他们做事的方式、感情的表达上有所区别。

他们很重要的一点区别也是我佩服三毛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的博学,文学我就不用说了,三毛是辍学生,但三毛有一句经典的话:学校可以滚,但书不可以不读。听听三毛读的书:天文、地理、妖魔鬼怪、侦探言情、动物、哲学、园艺、语文、食谱、漫画、电影、剪裁,甚至于中药秘方、变戏法、催眠术、染衣服……混杂得一塌糊涂,她是那样的兴趣广泛,所以对于三毛的悬壶济世、将饭做成中国饭店、将撒哈拉的屋子设计的如画报似的美丽。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就是三毛的好奇心、大胆、冒险性、机智,天哪,看着生动的沙漠观浴记、荒山之夜就能感受到这些特性。太佩服三毛了。。。。

好了,暂时就想起这些,觉得三毛的一生真是精彩,我也只有羡慕敬仰的份了。在我看来,人生有这样的亲情、友情、爱情足矣,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足矣!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我想,《撒哈拉的故事》更适合晚上一个人读。一盏暖黄的夜灯,一杯热果汁,在柔软的沙发上坐下,开始细细品味三毛绮丽的沙漠生活。

毫无疑问,三毛是勇敢的。她在撒哈拉艰苦的环境里,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坟场区破烂的房子,被三毛和荷西用心改造成了艺术的宫殿。从房子的修缮到家具的制作,从装饰品的搜集到中国菜馆的开张,三毛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在撒哈拉,三毛不像那些官员的太太一样对当地人避而不见,她对任何人都不报成见,正因为如此,她才和许多沙漠居民成了朋友。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这份情谊,实属难得。

读到撒哈拉人三四年才洗一次澡的时候,我瞠目结舌。三毛深入撒哈拉人的生活,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生动的描写令人信服。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三毛和荷西的婚礼。那实在算不上一场婚礼,几经周折,两人凑齐了结婚材料,一起到法院公证结婚。非常平淡的一天,没有亲朋好友,只有几个撒哈拉人道了祝福。

书中写过这么一句话: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

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如此,世界才得以丰富多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7

自从读了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就一直对沙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次终于有机会和妈妈去了大西北游玩。大西北不仅有辽阔的祁连大草原、美丽的青藏高原、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还有连绵不断的戈壁和荒漠。这次,我们有幸走进鸣沙山沙漠。

来到鸣沙山沙漠景区入口,远远望去,浩瀚的沙漠像一片黄色的海洋,一头头骆驼,在大漠中慢慢移动的身影,像一叶叶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望着人们踩着专为游客准备的嵌在沙漠里的木梯一步步向沙漠顶峰攀登着,好像一条条五颜六色的丝带在舞动。

走到沙漠脚下,我和妈妈戴好防沙眼镜、穿好防沙鞋,也顺着人流一步步向沙漠顶峰爬去。当脚踩在软绵绵的沙子上,有点一脚深、一脚浅的感觉,好像快要跌倒了似的,心里不免一阵慌张。但是,攀着攀着,发现只要顺着前人的脚印一步步踩上去,就不觉得那么困难了。

等到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转过身来发现左前方不远处有一汪碧绿的.泉水,形状像一湾新月似的。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牙泉。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快要登上顶峰的时候,一轮红彤彤的太阳正小心翼翼地向月牙泉边高高堆起的沙漠背后躲去呢。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8

这本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都是很多的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就买的一本书,一直断断续续的看。刚好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让我又有了静下心看书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 我想去西藏,神秘;我想去内蒙,有大草原;我想去北京,闺蜜在那里工作;我想去厦门,好朋友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此刻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 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完美的.,世界是完美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期望。我向往的不仅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仅仅出去玩了三次,在参加工作的半年却没有想到出去,想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真的想去旅游了,和好朋友一齐,我期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以前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希望疫情快快得到控制,慢慢好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中国加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9

很早之前和朋友聊起读书,各自分享了自己看过了哪一些书,计划看哪一些,那时我意识到,在我比较贫瘠的阅读生涯中,甚至都没有读过一位女性作家的书籍,这让我很遗憾。那次我问了一下友人,她告诉说我可以从三毛开始读,还特别推荐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然后说张爱玲的书后面感兴趣也可以再读读,毕竟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也有研究张爱玲的“张学”。

直到我今年元旦之后的一个星期读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时,距离那一次谈话,过去了半年。

我承认我在看这本书的头几篇的时候,一直是带着偏见的,就觉得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了。比如第一章的《沙漠中的饭店》,里面说她(三毛)在家里做饭,并不十分好的中国菜,却吸引了荷西的连连称赞,甚至同事都抢着吃。生活细节写的确实很浪漫,我就是觉得太理想化了,荷西是傻子吗?这点菜都分辨不出来?当然也许是因为我单身久了,无法体验两个人一起的`浪漫。

第二篇的《结婚记》,甚至让我觉得有点荒唐,啥都没准备好,就那么去沙漠生活了?就那样就结婚了?无法理解。紧接着的《悬壶济世》越发让我觉得不可理喻,一个啥医术都不懂的人,就随便给人吃药,甚至还妄想给别人接生,简直让我弃书。

我耐着性子让自己读下去,发现三毛写散文的切入点确实是不同的,感情会更细腻一些,聚焦于生活的一些小事,放大到整个生活,让人从简单的文字中,想象出了三毛在撒哈拉生活中的画面。也使得读者对撒哈拉充满了向往。看到后面之后,我也放佛随着三毛的文字在撒哈拉生活了一遭,经历了她的经历。

读完之后,我反思自己,发现自己还是挺刻薄的,就因为三毛写的东西,她的浪漫我无法get到,就想着弃书,就在心里骂这本书“垃圾”,这样是不对的。自己总是把“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挂在嘴边,自己却做不到容纳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说思路。

想起没多久的一件事情,某个微信群有个“女”(打引号是因为我怀疑她是抠脚大汉,设置为女的加别人好友乱发广告)的,她微信被人投诉封了,在微信群里面求助加过她好友的人,帮忙验证解封。我一想啊,这特么肯定是抠脚大汉乱发广告,被人投诉封了之后,还搁这装女的骗LSP帮她呢?于是我阴阳怪气的嘲讽她,说“是什么样的销售工作还会被人投诉哦?”“这么敬业的吗?都用自己私人号加微信。”“建议贵司给你们申请企业微信呢!”……反正最后嘲讽了她退群了。后来我反思,觉得这样不对的,别人要上当的人就上当呗?我又没什么办法。万一那个人是正经销售,只是不小心被封;亦或是那个人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只能从事这个职业呢?我就这么否定了别人。越想越觉得自己错的很厉害。

在领悟要尊重每一个人心中的浪漫之后,我想到每个人心中也肯定有一个撒哈拉。比如我自己,就特别想去北方生活,比如甘肃(这个肯定是看《河西走廊》纪录片的情结),比如陕北(这个就是看文学作品的情结了)这样一些广阔的地方去,想象着自己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撒丫子瞎跑,那感觉肯定贼棒。

三毛也是,喜欢上撒哈拉沙漠就是一个很偶然的,大概就是有一次看到《国家地理》杂志对撒哈拉的介绍,就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

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这应该是浪漫主义的最高境界了吧。同样的,我也想起我的朋友们,有说想去云南的,也有想去四川某个不知名小寺庙拜一拜的,还有想去西藏的某个地方的……说去著名景点拜拜的,我还算理解,一些不知名的小地方,我问为什么,都回答说,没由头的,就是想去。我想,大概也如三毛写的,前世的乡愁觉醒了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撒哈拉,这是每个人的浪漫,要无比的珍惜,有一天,会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的。

If you want,go!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这个五一小假期没有出门,我知道,出去无非见到的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索性安安静静窝在家中,倒也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果然,别有洞天。离我们生活万里之遥的广袤的撒哈拉沙漠的美丽景致在电视上、图片上见到过,惊叹那一片天地的辽阔壮丽,人类的渺小无知,如果有朝一日有机会,我想我定会去大沙漠里走一遭,而我的胆量也不过如此罢了。若要让我生活在那里,我想于我这样一个俗人而言,是万没有那样的勇气和洒脱的。正因如此,我一直对三毛这位第一个踏入撒哈拉沙漠的柔弱女子敬仰万分,看过她的文之后,更觉她可爱至极。

文如其人,说得极对,三毛的文字不花哨、不做作、读来亲切极了,像个邻家姐姐向我诉说那遥远的故事;三毛的文字又很随意跳脱、活泼有趣,想来便是个性情中人;三毛的文字处处充满了情怀和温暖,我因此知道她内心是如此充满了爱。

一个女子,为着自己前世的`乡愁,离开热闹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这食物匮乏动荡不安愚昧落后的西撒哈拉,要生活下去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当地的撒哈拉威人文明教化程度低,自然有些野蛮暴戾,邻居们向她讨要东西从来都是有借无还,而她依然乐得称其为"芳邻",倾其所有帮助这些可爱又"可恨"的邻里们,还乐此不疲地当起了当地的"巫医",竟也医好了不少人,甚至差点当了接生产婆,这个"副业"被丈夫荷西叫停后,又偷偷地当起了兽医,关键是药到病除,实在是太有才!

在西撒哈拉的沙漠里,人烟稀少,人们也极不友善,更别说对一个陌生脸孔的亚洲人,两人去沙漠深处探险时,荷西误入泥潭,越陷越深,路过的撒哈拉威人非但不愿意救人,反而趁人之危心存不轨,看得我心惊胆战,还好最后脱险,两人已在沙漠的寒夜中冻得半死,却又相约明天再来,十足的潇洒。

我喜欢有生活情趣的人,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再苦的生活好似都平添了几分格调。三毛和荷西的生活中充满妙语和小插曲,每每看时都忍俊不禁。而从字里行间中,我又能深切地感受对这落后而充满纷争动乱的土地和上面的人民,三毛心中感到的苦痛和无奈。一个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让我不禁感慨落泪,当地的撒哈拉威从未视其为人,尽管哑奴懂得礼数、聪明勤劳、知道感恩,但这都摆脱不了生而为奴世代为奴的命运。西属撒哈拉地区在摩洛哥、毛利塔尼亚和当地撒哈拉威组成的游击队的纷争中爆炸频发,其中还夹杂着撒哈拉威人和西班牙人之间的民族仇恨,三毛亲眼目睹了当地的暴民对友人的侮辱和杀害,也亲眼见证了美丽沙漠上一幕幕惨剧的发生……

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我想,撒哈拉的故事,于她而言,既是阳春白雪,也是青菜豆腐,纵有不舍,有一天终将离去,撒哈拉的记忆却定融入她的体内,永远无法抹去了。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相识朋友的关系,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