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 篇1
每个家长作为初学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是摸索着前进的。我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也有“望子成龙”的“理想”,可是怎么教育却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是棘手,可这仅仅只是育儿漫长过程中最基本的一步,除此之外,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父母课堂》告诉我:儿童心灵的启蒙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我们不是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来好好发现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并鼓励他成为的自己。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好的土壤,让他能够发芽、成长。
杨绛先生说过“好的教育首先是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而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这就要求做父母的我们平日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进步。
学习方面,我们要求他上课会听讲,学会基本知识并会应用就行,不是特别在意考试的分数,而是针对孩子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情况与孩子进行交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尽量让孩子带着兴趣主动学习;同时,我们也会不定期的就孩子在校的表现与老师进行沟通,做到有问题及时督促改正。让孩子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为了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知识,我特别重视孩子的阅读,为孩子开启阅读之门,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读书贵在坚持,要保证孩子每天的阅读时间,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定期给他买书,养成正确的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书籍会让孩子记住很多优美的词句并运用到作文中,帮助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家每周都有亲子阅读和讨论书籍时间,让他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习惯成自然,每天他不看会书就觉得少了什么。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可以让孩子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边走边听边看,那种感受是入了骨髓的,是可以存在记忆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我都会带他去外地旅游自由行,自己提前做好攻略,网上自订住宿,机票,虽然麻烦,但是适合亲子游,一切都是慢节奏的,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就多停留一会儿,讲讲历史典故,让他自己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旅途所见所闻以录音、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适当的让爱美食的他自己做美食攻略,今年带他去西安、重庆、北京等,就是他负责查找的,提供的几个地方还不错。并且写作文时文字越来越生动,内容越来越丰富。
在孩子的家教上,我特别注意行动力的培养。做孩子的游戏玩伴,不仅增进亲子感情,还能培养他的行动力和学习能力。玩和学习是统一的,有益的玩和科学的学习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保持平和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知道该做什么,却没有做的力量,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到。
光想不做、光说不练或者凭一时的情绪简单做做,都是靠不住的。在孩子的教育上,不仅仅需要讲道理,更多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实践行动的氛围,使孩子们在行动中培养行动力,才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学得更好、走得更远。
龙应台说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也是我对孩子未来的希冀。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 篇2
家长学校的学习使我很受启发!真是父母眼界的高度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成长高度;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格局。一味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以后孩子只能成为沒有敬畏感、沒有担当和责任心的人;只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不说明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孩子只是照做却不明白意义,相当于只知道个皮毛,一知懂三分,不知道精髓内含;以身做责的家长以行动影响孩子,让孩子明白言行一致,做事要有担当,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家长力争做的父母亲,努力让自己成为的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关注和教育孩子!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 篇3
为解决家长教育孩子中的困惑,积极开展学校家长学校教育活动,近期,青岛上清路小学邀请了中国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亲子教育师,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郑喜峰教授,为学校家长带来了《家校共育赋能成长》的线上讲座。讲座引起了学校家长们的积极反响,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引力课程栏目,将家长们的心得、经验、感受进行分享。希望能和家长携手共同培养孩子成才!
小家是家,国家亦是家,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承担起培养孩子的主体责任。因为站在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高度,让家长好好学习,让家庭发挥作用,才能为国家培养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通过学习《家校共育赋能成长》讲座,我有以下感受,与各位家长分享。
一、是在行动层面,家庭教育应做到“学”而“思”
学无止境,“双减”背景下,对“学”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社会课堂、家庭课堂相比于学校课堂范围更广阔,知识更丰富,呈现形式更生动,更利于孩子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应将眼光放长远,由父母当孩子的老师,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抽空多备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挫折教育的课,多为孩子上一节有意义的素质教育课,为孩子“松”增加作业、赶赴培训班的“绑”,“开”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常用这句话与孩子沟通,课堂中孩子都瞪着眼睛在听,唯有那些善思考、爱琢磨、凡是问个为什么的孩子,才能快速让知识入脑入心,不迷惘、不懈怠。所谓“学”“思”结合,应该在家庭教育中营造一种共同思考、相互帮助的氛围,打破家长式、管教式沟通方式,放低姿态,站到孩子视角,引导孩子思考将书本枯燥的铅字转化为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人物,让孩子成为主角,主动思考、主动作为,才能将“减”下来的时间,充分利用到培养“加”上去的能力中来。
二、是在思想层面,家庭教育应做到“信”而”行”
“信”,做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身边有因为孩子引导方式不当,而导致负面结果的例子,甚至结局令人掩面而泣,这与家庭思想教育缺失有很大关联。当四名朝气少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在天安门广场呐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孩子很激动,也跟着说了一遍。那时我感觉孩子是有所触动的,“爱党、爱国”的思想意识已经萌芽,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当下,在学校大抓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家庭也应该注重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双减”后的'父母陪孩子品一篇励志小故事、观一次红色教育展、写一篇深刻读后感,帮助孩子回眸党领导人民齐心协力浴血奋战书写的百年历史,让孩子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者,而非随波逐流的物质人,也就不会出现遇事否定自己、心理负担过重而导致的极端行为。而这一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父母做长期规划,找到与孩子的共鸣点,逐步融入到家庭教育中来。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 篇4
每个家庭都是一块“试验田”,每个神奇的小生命都是优良的种子。孩子的点滴成长需要家长细心的浇灌、正确的指引。走进孩子的心灵,排遣内心的孤寂,耐心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在全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日里,有几天,孩子满面愁容地对我说:“妈妈,我想我的同学们,我多么想去学校上学。”说着说着便泣不成声,看着孩子伤心的样子,一时间我不知该如何安慰他。其实,这何止是一个孩子孤寂的心灵诉说?我紧紧地将孩子拥抱在怀里,轻轻地拍着他的双肩,待他稍微冷静之时,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全国的小朋友都和你一样乖乖地呆在家里,我们这也是为阻击疫情做着自己应有的努力,如果每个健康的人都熬不过这段寂寞的岁月,不能在家平安生活,那些正在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并肩作战的白衣战士不就前功尽弃了吗?这样,无情肆虐的新冠病毒不是更加猖狂,不可战胜了吗?如果你想念老师同学,可以给他们打电话,或视频聊天啊……”孩子眼里噙满泪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个月的寒假之后,本该是孩子重返学校,奔跑在美丽宽广的操场;或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的时光,可突然间,让孩子超长时间呆在家,让他们既不适应又有些恐慌,然而不适应的岂止是孩子!
因此,在那段危机四伏、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铭记落校长讲座里的疫情之下中国家长重塑十大教育观念: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思辨教育、医学常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死亡教育、合作教育、善良教育、亲情教育、新财商教育、全球教育。努力给孩子上好当务之急的五门课:科学知识课、风险意识课、亲子体验课、命运共同课、爱的教育课。
除此之外,我常常陪孩子下棋、听新闻、听音乐、读书、练书法、做运动。让孩子寂寞的心灵得到安慰,过得充实;让孩子居家的生活与学校生活一样有节奏。
教育无小事,我竭尽全力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让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成长的契机。让孩子在父母浓浓爱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生活,让孩子感受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
守护亲情、守望幸福。待到绿遍山原,山花烂漫时,我们一切静好!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 篇5
作为家长普遍都认为自己最关心自己的孩子,都会说:只要孩子将来能幸福,我们愿意付出一切!为了孩子吃再多苦也值。甚至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当成自己梦想的延续。但是我却无意间察觉,家长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参与孩子的成长,你专业吗?你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到?我们不是专家,这是肯定的。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了,而且一直在努力,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助力、需要正能量的'助力!
既然我们缺少专业知识,能力不够,必然要学习。对于“家长驻校”,本来我也不觉得参与其中会起什么大的作用,甚至我的初衷仅仅是想帮老师凑个数,如果知道班里有别的家长能去,我还不一定会参加这个活动。但是就在踏进校园一刹那,我猛然察觉,来就对了。这里是属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他们将要在这里走过四年的摇篮,这里将会为我的孩子你的孩子修枝剪叶,为他们成为栋梁之材输送供给无限的正能量,虽然这所学校是农村的、不太大。
学校不太大,却足以孩子们上课学习文化知识,开阔心胸;课后奔跑呐喊,放飞自我。学校不太大,但干净利落,窗明几净,绿植丰富。
学校不太大,但教室内外地面净亮,教学设施合理摆放。多处设置了厕所够方便,厕所无味够卫生,够洁净。
学校不太大,但餐厅内食物丰富,营养刚刚好。操场是塑胶的,安全环保档次高。精神文化、物质基础都较全面。
学校不太大,但所有任课老师积极教学的态度我看在眼里。班主任、级部主任一门心思为我们的孩子跑前忙后不遗余力。今天,王校长也在百忙中与驻校家长互动。为大家补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王校长讲的两个主题至今犹在脑海里思悟:
第一、学生的竞争不是智商的竞争而是家庭环境与家长教育理念的竞争。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确实是我们农村家长需要恶补的一堂课。
第二、不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让孩子不要站错跑道。一定要让孩子站在他有特长的那条跑道上。
离开学校,深刻的话语的始终在耳边。
希望所有家长参与到“家长驻校”活动中来!来了你才能体会执教者们的初心,来了你才能体验学校为孩子们学习安排的细致入微:包括忙而不乱的早自习,课堂上教师们体贴入微的循循善诱,课间操还在背单词,午饭后讲讲卫生,10分钟练练字这一切的一切。
学校不太大,安排合理紧凑就等你来提建议。
学校不太大,在讲台显眼位置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班级综合安排也是细微到有表可查,各位家长都有机会来点赞。
学校不太大,我想呈现在您面前!非常荣幸参加“家长驻校”活动!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让学校和家长共同携起手来,为了孩子的成长,共同做出努力。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长心得体会 篇6
“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所谓“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说认知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教育成果,应以孩子未来是否能正确的“行”为检验标准。家庭中,应多些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多些挫折教育、多些情商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人格塑造、能力锻造上,在人生“行”的方向选择上作出有价值、有意义、不偏离轨道的判断,让孩子实现光荣与梦想,我想这也正契合了“素质教育”、“双减”最本真的目的。
一、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快乐学习”
许恺佶从小时就很爱学习,我们家长看准了孩子的这个特点,特别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从小至今一直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家长从来不给孩子定学习任务,而是经常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比如用pu-ke牌算24点,早期的时候让孩子玩电脑教育游戏软件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当发现孩子的学习有了进步,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家长就要毫不吝啬地表扬他,增强他学习的快乐感受,引导和培养他爱学习的习惯。
二、不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孩子的心灵是比较脆弱的,压力太大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我们家长从来不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没有要求孩子考试要考多少分以上等等,许恺佶有时候测验或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沮丧,我们家长在这时候往往是对孩子进行保护,安慰他,鼓励他,帮助孩子减轻压力,使他迅速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等过一段时间后再来总结上一次失败的原因。我们觉得这样做在保护了孩子同时,也教会了孩子正确面对失败的办法。
三、培养孩子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孩子在学习时家长不要在旁边陪着孩子,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和自觉学习的习惯。每天放学,许恺佶基本上都在家长还没回家的情况下很快地写完作业,写完作业后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看电视或干些别的事情,我们家长从不干涉。通过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而且使孩子养成了写作业不拖沓的.好习惯。
四、尊重孩子的兴趣,注重培养孩子好的兴趣
许恺佶在很小的时候,看见别的孩子都学乐器,我们家长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他报名学电子琴,可是孩子对学琴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到练琴时间就哭。看着孩子伤心的样子,我们反省了自己的做法,最后决定让孩子放弃学琴。这件事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家长的意愿,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好的兴趣,带领孩子去体验一些活动而不是逼迫他,引导他的一些好的兴趣如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快乐,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五、注重表扬孩子的优点与特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往往并不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与特长,我们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与特长,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许恺佶也和所有的小孩一样,有些方面有优势,有些方面有劣势,我们家长经常注重表扬孩子的优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加一些自身有优势的项目,一方面发挥孩子的特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六、注重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我们经常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把他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所说的一切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我们有时也让孩子参加大人的一些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孩子的动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平等对话唤起了孩子心灵深处做人的自豪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