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2025/01/16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高山清渠》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

连日来,我在中央电视台收看了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家乡黔北巨变的一幕幕场景让我一次次动容,草王坝脱贫致富带头人黄大发的感人形象让我回味无穷,巨大的正能量催人奋进。在剧中,一次次的矛盾碰撞,一次次新旧观念的交织,让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引领,感受了历史的文明进步。昔日的穷乡僻壤因为有了时代变迁的感召,有了全乡人民的艰苦奋斗,终于引来了高山清泉,迎来了金秋的收获季节。这时,黔山苗岒的枫叶舒展开来,它染红了黔北的山山水水。

金秋时节片片红叶面向那充满无限希望的热土,它飘飘洒洒地挂在挂在悬崖上,舞在山林间,象一簇簇点燃秋天的火炬。它与蔚蓝色,草绿色,金黄色的自然界浑然一体,宣告了乡民们小康生活的到来。我在电视上再次认识了被中宣部命名为“时代楷模”的荣誉获得者、带领黔北山区人民拓山开渠、为边远山村浇灌出小康生活的黄大发。

他,被人们称之为“当代愚公。”他象枫叶一样纯朴,是黔北山区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常年与山川相伴,与松林为友。他体会村民的疾苦与诉求,许下诺言在通往乡间的山道上留下他丈量土地的身影,留下他劳碌奔波的足印。清晨,他沐浴阳光和雨露而去;傍晚,他又踏着落日的余晖而归。经过与村民的共同奋斗,他们终于成功了!你看,一道渠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黄大发和乡民们终于引来了生活的甘露和清泉。这时,一片片的枫叶向着我的眼前滚滚飘来,黄大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经典命题,他成为了一名点染金秋的时代使者,成为乡村巨变的领头人。

我想,为伟大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建设者,都应该得到时代和广大人民的褒奖!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

夫愚公者,中华之大智慧人物也。年虽九旬,立移山之宏志,以勃发壮年之英姿,摧云林而断崿,夷峰峦而弥壑。天地为之动容,鬼神因之负山。终南北不塞,出入不迂,大事成也。

今观影高山清渠,心下感慨,黄公大发,吾辈之模范,当代之英雄也!时代楷模之称谓,当之无愧!今执笔作赋,敬意染墨,寄与寸笺尺素,以抒心中之感,以表敬服之意,以继当代愚公之志。

草王坝村,昔日播州极贫之域,终日为崇山所困,峻岭所封。村中有一井,供养全村,然时常孤泉不涌;村民欲一水而难求。村内不分女与男,求水之心难以平;不舍昼夜,守井而觉未浓。时而怨怼,时而犯冲。两百亩稻田,绝收恰如绝望;一千多人口,心情跌入窟窿。人逢大山而靠天吃饭,面对峭壁而守地受穷。村貌沧桑,雄心未挫;外人讥讽,壮志岂容。勿信命不济,无畏运不通。一代楷模黄大发,不忘初心与使命,肩负吾党之宗旨,壮心不已,豪气裂空。

尔虽体格瘦小,其貌不扬。然身如电闪,志若山昂。仗一股热情,率村民,欲开渠引水,生命相搏;凭一腔信仰,思劈崖泽乡。砺万难,豪情撼八荒。披星修渠几十载,凿石乏术曾沮丧;村民心灰意冷时,大发刚毅豪情放;半百蹒跚学技术,排阻聚力创辉煌。

黄公大发几经挫折,不坠其志;愚公精神,其品如璞琅。秉战天之气魄,赞楷模之担当。力拔穷根,数涉崎险;高岗长啸,千古流芳。劈三岩绝壁,砌十里清渠流淌;倚百丈悬崖,施大土湾之测量;吟擦耳岩险绝之惊魂,灼大无畏勇敢之光芒;破悬崖峭壁之嶙嶙,悟党性于心而无愧炎黄。坚定信念三十六载,沧海桑田把梦扬。舍小家为大家,众志成城,终步小康之道;赤子之心,祷后世之莫忘。

壮哉!黄公大发;一颗公心,天人可鉴;万丈雄志,峭壁难摧。一汪活水,愚公之志。伟哉!绝壁天河,神奇风景,靓丽山川。生命之渠,壮仡乡以神力;活力之水,泽山水以斑斓。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3

我们竹元地理位置与草王坝相近,有着同草王坝一样的大山,看到黄大发为寻找水源的那种执着勇气,老支书“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豪迈誓言始终在我脑海里盘旋,让我感动落泪。就像回想自己到竹元驻村,与村支两委动员群众修路的情形,感触颇多,我们修通了路,发展起了产业。点点滴滴都让我深刻感受到黄大发老支书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老支书坚定的信念、坚毅的初心和坚强的意志,是我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好榜样。

还有很多弹幕和留言这样说:“这个夏天,让我热出了一大把眼泪”“追剧停不下来,一秒都不想快进”“这部剧是为了让我每集哭一次”“除了感动,剩下的都是泪花”“看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刚看了找白米饭那段”“每一句话都那么有信念”……还有很多热文,“醉”是《高山清渠》能“解渴”,读懂“绝壁天渠”背后的“初心”,在“高山清渠”中遇见“你、我、他”,感悟《高山清渠》背后的“断舍离”……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4

由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讲述“当代愚公”黄大发战天斗地,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渠,改变草王坝落后面貌的故事。剧中,黄大发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掷地有声,在轰轰烈烈的时代,做出了最轰轰烈烈的举动。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以黄大发老支书为榜样,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弘扬实干精神,要坚定初心、恪尽职守、戒骄戒躁,让“时代新人”的青春色彩更加“斑斓绚丽”,让“青春之歌”在基层“绚烂有声”,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青年干部要锤炼“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诚度,让“青春理想”在基层开出“时代之花”。“我在23岁的时候就在大队当大队长,在24岁的时候我就入党。我入了党过后,我心头,本身是共产党员,要下决心把这个水弄到草王坝来,让我们老百姓吃上大米饭。”这个决心一下,就是一辈子的奋斗与坚持,“当代愚公”黄大发之所以被授予“七一勋章”,靠的是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为人生指引了奋斗的目标,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也让人生的境界得到提高。作为青年干部,要坚持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实践的“必修课”,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与各级要求保持“同声”,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青年干部要提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责任感,让“青春激情”在基层开出“实干之花”。“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绳子下到擦耳岩用锤錾凿。”“当代愚公”黄大发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靠的是愚公移山的豪情壮志,用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黄大发不仅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走上了致富路,而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实干担当。无数实践证明,要发展,必须要实干,要在实践中扛起责任担当,在实干中锻打淬炼成钢。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放心去干、放手去做、放胆去冲,做到负责的工作使出最大力气、出手的事情达到最高水平、交出的答卷达到最好效果。

青年干部要祛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浮躁心,让“青春风采”在基层开出“奉献之花”。每次拉水泥的.车箱里撒落的水泥,黄大发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一碗水泥来补一补,他坚决拒绝!为了修渠,黄大发起早摸黑,四处奔波,排除各种困难,脚磨出了血,曾累晕倒在地,也顾不上家。修渠那几年,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就是20来万,硬是没出一分差错。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黄大发忠实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放下面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做到“去时一股书卷气,来时满身泥土香”;要鼓起一股清风,不该想的不想、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要无畏无惧,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和正确的进取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提高自身素质,抓紧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添砖加瓦,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笃实笃行才能不负韶华,才能行稳致远。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5

黄大发向我们展示了当代愚公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做好一件事的'精神。人生有几个30年?为了解决全村人喝水用水的困难,他以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名义,带领乡亲们日复一日埋头苦干,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生命渠”。这样的精神无不让人肃然起敬,为之动容。黄大发同志是我们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6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黄大发修渠引水。《高山清渠》是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32集电视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湾村按照要求,于2022年7月18日,组织本村党代表、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村干部、群众集中观看了《高山清渠》第一集、第二集。

一是深入刻画了一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干事创业的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发一心为民,百折不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勇于担当、不怕困难,黄大发‘当代愚公’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员干部不断前进,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凉湾村建设。”党代表姚旋观看后说道。“基层工作的难度与压力越来越大,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黄大发老支书面临的客观条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内心坚定的‘信念’也是他作为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主动承担责任的支撑,也是我往后学习与工作的导向标!”支部书记刘先伟观看后说道。

二是生动展现不怕苦不怕累,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的精神信念。“黄大发翻山越岭、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水源,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水源地与草王坝村相隔三座大山,在困难面前黄大发没有放弃,这生动展现了黄大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作为群众,我们也坚信党组织坚信支部书记能带着我们致富增收!”群众侯文忠观看后说道。“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凿绝壁天渠,改变草王坝落后面貌,黄大发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掷地有声,在新时代,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壮举。作为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黄大发精神’,树立实干思维、强化实干担当、弘扬实干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党员干部钟玲观看后说道。

三是启发我们战天斗地,促进乡村振兴,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扬贵州精神。“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作为村干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做艰苦奋斗的楷模,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为村民群众谋幸福!”村干部徐能说道。“用生命凿渠,以党性引水。黄大发凭着一根筋、一股倔劲、力排众议,带领乡亲们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只有在学懂弄通做实、履行好驻村工作职责上下功夫,只有与村支三委一道,俯下身子,心系群众,解决村民急愁难盼之事,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待,让驻村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助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张莉说道。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7

《高山清渠》剧中曾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即使失败了,也会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剧中的村支书黄大发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克服一切困难,耗时三十余年,以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解决了水的问题后,黄大发继续带领全村人在幸福之路上奋斗前行,种水稻、坡改梯、盖学校、拉电线、修公路。共产党员黄大发用其一生的勇于担当、持续不息的奋斗践行着当年入党时许下的诺言。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认真学习黄大发老支书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敢拼,在乡村振兴一线砥砺初心使命,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8

“黄大发同志是基层组织带头人的优秀代表,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他用个人高贵的`品格、坚韧的毅力、无私的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真心的拥护,用实际行动维护和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我们要学习他说真话、办实事、带头干、勇担当的宝贵精神,把‘大发路政’精神发扬光大,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9

作为一个遵义人,黄老的事迹我一直是知道的,而今,以贵州省“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于16日已经上映。黄老的感人事迹再一次浮现在眼前,感触颇深。

这部剧改编自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报告文学《山神》,主人公原型是集多种殊荣于一身的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发,他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拥有“时代楷模”和“最美奋斗者”称号,在建党一百年之际更被授予“七一勋章”,被誉为“当代愚公”。自上世纪50年代末起,他带领群众历经长达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和铁锤,全靠人工苦力,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变了村子“穷根”的命运,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

“我认识他是5年前的事。那时他已82岁,不到一米六的个头,站在我面前,让我看到山一般的坚毅,从此再没改变过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位乡亲对黄大发的描述。

真的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黄大发他们,面对30多里长且绵亘蜿蜒的石渠,是如何保证水能在渠道里越走越畅,一直流到草王坝?但正是由于黄老前辈不甘心、不信命,和大山较劲的这份毅力,最终,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为山村引来清渠并解决了水的问题后,黄大发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带领全村人种水稻、坡改梯、盖学校、拉电线、修公路,用岁月和汗水带领村民们朝着幸福之村大步前进,不断提高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剧中提到过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诚然,老天是不会辜负每一个正在努力奋斗的人,当你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你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即使在最后你没有得到你期待的结果,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难得的际遇。任何一件事都有舍有得,只要你坚持,不放弃,做好当下,每天前进一小步;正所谓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总有一天会滴水穿石。行者常成,为者常至,如果一直处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状态,又何以体验感悟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的大风景?

“不怕山高岩石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修公路,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幸福感越来越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是一部弘扬真善美、散发正能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党员们认真观看、学习的影视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向“当代愚公”黄大发学习,学习他的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不屈不挠的愚公精神。这种精神激励鼓舞了我,作为一名公路人,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兢兢业业,发扬这种不等不靠、无私奉献的精神,肩负起“畅安舒美”的使命;坚定信念、敢闯敢拼,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0

人,总得有点精气神,有不一样的血性,没有了这些东西,人就会垮掉。观看了《高山清渠》电视剧,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无论在任何时刻,人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事情,都是一种挑战。清代学者王永彬云: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此语道破了人的一生必须与“苦”奋战到底,直至获得胜利。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悲观。英国哲学家约翰·约克有言: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是的,面对各种困难,我们必须做好内因外因分析,有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有效形成最大合力。

《高山清渠》剧中曾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成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即使在整个过程中失败了,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希望就会常在。行者常成,为者常至,始终处于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状态,又何以体验感悟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的大风景?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根源性的道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到《高山清渠》中而言,所谓的活水源头,就是植根与灵魂深处的那身傲骨、那份不懈的努力、那份哪怕微弱的希望之光。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1

近日,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黄金强档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让“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故事再现于荧幕,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以实干苦干带领乡亲力拔穷根。

黄大发的扮演者李键,把黄大发一心为乡亲的细节演绎得准确到位。让我再次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让人忍不住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普通党员,一个普通农民成就他的“伟大壮举”,我思索着他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源头。

人的成功有两大方面,一是为自己的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另外一种是为大众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显然,黄大发属后者。我们常说“穷则思变”或“逆境与苦难”能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及铸就其坚韧。黄大发少年苦难,幼年丧父母,这是一个人精神上巨大的苦痛,加之,他出生地十分贫瘠,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成困难。或许,正是这些铸就了他顽强的意志。

在开渠过程中,曾遭遇种种阻挠甚至技术上的难题等,黄大发为此发誓:“渠不通,毋宁死。”从黑发人到白发人,一生为渠,矢志不渝。黄大发凿渠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动,但令我最震撼的有两处,一是由于水渠经过一段垂直上百米高的绝壁,须悬空凿渠,那是命垂一线的高危作业,且不说作业,人站在临近的高处往下看都会心惊胆寒。起初是黄大发亲自悬空而凿,后来上了年纪,叫自己的儿子上,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村里这么多人为何不叫,却要叫我呢?”黄大发沉重的回答:“如果别人遭遇不测,我赔不起啊,你是我的儿子,我不用赔呀。”这是何等之境界!另一个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他为了凑钱开渠,把家中所有值点钱的东西,甚至连自己棺材都卖掉。

黄大发精神的动力,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一名普通党员或者是村支书一职?我想,或许是,或许又不完全是,一个人或一个党员偶尔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好事做下去。

不管做人还是做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官必定是个好人。做官的前提首先是做个好人,一个好人的做人标准品质往往就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或者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人”,做出表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显然,黄大发是其中的杰出典范。

黄大发坚韧顽强的另一个原因,似乎源于他因幼年痛失双亲靠吃“百家饭”成人,对乡亲报以感恩。但是,世间报恩的方式有多种,为何要付出如此艰辛?想必是他深刻体会到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他灵魂深处里流淌的就是“大善”的血液,我想,即便他不是党员,不是村支书,也同样有“大爱之举”。当然,黄大发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一个党员的使命烙印心间,似乎与他骨子里的“大爱”一拍即合。

《高山清渠》全面展现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以及他那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们学习黄大发,要以饱满的热情付诸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工作之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无愧我心,无愧天地!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2

7月16日,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推出的29集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原名《黄大发的奋斗史》),于当晚8点在央视一套首播。

院党委按照省国资委、国华公司党委的要求,及时组织广大党员学习收看。

《高山清渠》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浪漫情怀的史诗,全剧塑造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代表,在不屈的生命历程中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以一代中国农民群像,艺术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巨变。

该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7月18日,党委书记、院长张绍军收看后,分享了观后感,呼吁全院职工积极收看。

通过收看,可以感受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辛、不易。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修渠三十六载,被称为“当代愚公”,他用行动为党员干部们上了生动一课,大家要学习黄大发这种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读懂黄大发身上“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将人民“置顶”,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用持续奋斗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奋楫前行。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3

电视剧《高山清渠》让我回想到两年前备考时,我以黄大发事迹为实例支撑,一遍遍读着他的事迹、熟背感动中国赋予他的颁奖词,工作一年来,就是那股愚公移山的信念感一直支撑着我,让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我更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服务为初心,在困难面前以身作则、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当代愚公”,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4

该剧以贵州省唯一“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讲述了黄大发为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带着全村人经过36年不懈努力,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历史的故事。这部电视剧让我懂得,身为党员应该效劳于社会,效劳于群众,在艰苦奋斗中为群众谋幸福。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5

“愚公移山得延续,大发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时代楷模”“七一勋章”、我们贵州遵义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台播出。该剧讲述了黄大发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带领全村人用时36年,经历时代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上开凿一条长达9400米,地跨3个村子的水渠,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终引领草王坝村民致富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黄老支书一生“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真实写照是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青年干部要有“瞄准目标,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决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坝村地处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还亲,没水又缺田”足以形容当时村子的困境,剧中台词“宁把闺女推山崖,不让嫁到草王坝”更是体现了草王坝村因缺水问题,但大部分村民们或不想“挪窝”,或者“挪不了窝”,于是穷就一直延续着的困境。青年黄大发多次进入大山实地勘察,发现在距离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叫螺丝河的水域,于是谋生修渠梦想,打算用双手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坝饮水之困。黄大发敢想敢干,勤汇报,找政策,筹资金,历时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挠的韧性造就清渠功业,解决了村里百姓生活和耕种缺水的困难。

青年干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这是当上村干部后的黄大发为草王坝村民的承诺,为修渠大计多方奔走,千方百计找出路。为解决村民不愿修渠思想问题,通过干苦力活,做采石工筹集“电影费”让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电影,主动学习宣传党中央毛主席对水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放弃优先考虑自己怀孕妻子的营养补充,利用乡里对自己抓特务的奖励为村里老人买药等细节,体现黄大发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后,黄大发继续千方百计村里的发展谋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电建学校,风雨几十年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未改变,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青年干部要有“多谋善断、处事不惊”的魄力。一道万米水渠,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黄大发修渠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多次挫折,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缺技术、缺资金而退缩,反而越战越勇。54岁高龄进水利班进修学修渠技术,向乡里争取帮扶资金,面对村民质疑发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过来写。为了水渠,我愿意拿命来换”的有力承诺。以及在剧中因修渠工具迟迟不能到位、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举措做法,体现了黄大发活到老学到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升决策判断能力,多谋善断、处事不惊,主动积极处理村里难题矛盾,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践行党员干部“有事我先来”的责任担当,高山清渠就是大发精神最好的见证,大发精神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延续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学习榜样。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6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通过观看电视剧,切实感受到老支书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带领草王坝群众用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近万米的“生命渠”,需要冒着多大的风险,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他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遵义人,特别是作为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派驻务川县双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感慨良多,感受颇深。

还记得2017年到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第一次感受到草王坝的艰苦环境,也有幸见到黄大发老支书,从他身上能够感受到雄伟的气魄和坚定的信念,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看了电视剧,剧情跌宕起伏,画面写实性很强,深刻感受到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愚公,具有无穷的信心和毅力。他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一心为公的高尚情操,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激励着我们年轻干部。

老支书曾说过:“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正是因为有黄大发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战天斗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日益改善,我们的国家才一步步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作为年轻干部,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大发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苦干实干,以昂扬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中,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不畏困难,敢做先锋,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7

近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凭借用心的制作、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细节和传神的人物塑造赢得全网关注,备受观众好评,其中黄大发修渠引水的故事更是真实感人,引人入胜。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要从《高山清渠》“一生只为修一渠”的传奇故事中,汲取“断、舍、离”的榜样力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担当作为。

“断”心浮气躁,常怀敬畏之心

老支书黄大发36年如一日,从青丝到白发,最终在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坝村贫穷落后的“标签”,摆脱了长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后他紧锣密鼓张罗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想方设法为村民脱贫致富找出路,始终秉持“村子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榜样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发扬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硬作风,克服简单的事情不想干、复杂的事情不能干、艰难的事情不敢干的懒散思想,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时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态、好思维、好方法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舍”麻痹大意,绷紧纪律之弦

黄大发总是把修渠的'水泥当作“宝贝”,每次卸完货都要亲自打扫,车厢里洒落一丁点儿“残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扫入库。家里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样,老伴想舀一碗补灶台,反被一顿严厉呵斥“这是公家的,坚决不允许”。老支书一心为公,从不掺杂半点私心杂念,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用权。广大基层干部要舍弃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时刻紧绷纪律之弦,守好纪律“高压线”,时刻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情怀,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不忘初心、奋毅前行。

“离”狂妄自大,永葆感激之情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党来了,分给我土地,让我不再受饿挨冻。”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发誓,一定要为草王坝做点事情,报答父老乡亲。深知水对于草王坝来说就是救命的“东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引水”,靠着这股劲一干便是一辈子。在“刷屏走红”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时刻惦记着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草王坝有着独特的感激之情。广大基层干部不能有高人一等、优人一级的优越感,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忧群众之所盼,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在作出成绩后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怀着感激之情,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不骄不躁、勤勤恳恳做好基层工作。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8

近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凭借用心的制作、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细节和传神的人物塑造赢得全网关注,备受观众好评,其中黄大发修渠引水的故事更是真实感人,引人入胜。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要从《高山清渠》“一生只为修一渠”的传奇故事中,汲取“断、舍、离”的榜样力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担当作为。

“断”心浮气躁,常怀敬畏之心

老支书黄大发36年如一日,从青丝到白发,最终在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坝村贫穷落后的“标签”,摆脱了长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后他紧锣密鼓张罗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想方设法为村民脱贫致富找出路,始终秉持“村子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榜样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发扬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硬作风,克服简单的事情不想干、复杂的事情不能干、艰难的事情不敢干的懒散思想,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时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态、好思维、好方法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舍”麻痹大意,绷紧纪律之弦

黄大发总是把修渠的水泥当作“宝贝”,每次卸完货都要亲自打扫,车厢里洒落一丁点儿“残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扫入库。家里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样,老伴想舀一碗补灶台,反被一顿严厉呵斥“这是公家的,坚决不允许”。老支书一心为公,从不掺杂半点私心杂念,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用权。广大基层干部要舍弃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时刻紧绷纪律之弦,守好纪律“高压线”,时刻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情怀,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不忘初心、奋毅前行。

“离”狂妄自大,永葆感激之情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党来了,分给我土地,让我不再受饿挨冻。”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发誓,一定要为草王坝做点事情,报答父老乡亲。深知水对于草王坝来说就是救命的“东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村民“引水”,靠着这股劲一干便是一辈子。在“刷屏走红”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时刻惦记着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草王坝有着独特的感激之情。广大基层干部不能有高人一等、优人一级的优越感,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忧群众之所盼,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在作出成绩后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怀着感激之情,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不骄不躁、勤勤恳恳做好基层工作。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19

“愚公移山得延续,大发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时代楷模”“七一勋章”、我们贵州遵义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台播出。该剧讲述了黄大发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带领全村人用时36年,经历时代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上开凿一条长达9400米,地跨3个村子的水渠,解决了当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终引领草王坝村民致富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黄老支书一生“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真实写照是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青年干部要有“瞄准目标,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决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坝村地处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还亲,没水又缺田”足以形容当时村子的困境,剧中台词“宁把闺女推山崖,不让嫁到草王坝”更是体现了草王坝村因缺水问题,但大部分村民们或不想“挪窝”,或者“挪不了窝”,于是穷就一直延续着的困境。青年黄大发多次进入大山实地勘察,发现在距离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叫螺丝河的水域,于是谋生修渠梦想,打算用双手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坝饮水之困。黄大发敢想敢干,勤汇报,找政策,筹资金,历时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挠的韧性造就清渠功业,解决了村里百姓生活和耕种缺水的困难。

青年干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然贫困老是改变不了。”这是当上村干部后的黄大发为王坝村民的承诺,为修渠大计多方奔走,千方百计找出路。为解决村民不愿修渠思想问题,通过干苦力活,做采石工筹集“电影费”让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电影,主动学习宣传党中央毛主席对水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放弃优先考虑自己怀孕妻子的'营养补充,利用乡里对自己抓特务的奖励为村里老人买药等细节,体现黄大发心中有民,行之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后,黄大发继续千方百计村里的发展谋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电建学校,风雨几十年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未改变,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青年干部要有“多谋善断、处事不惊”的魄力。一道万米水渠,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黄大发修渠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多次挫折,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缺技术、缺资金而退缩,反而越战越勇。54岁高龄进水利班进修学修渠技术,向乡里争取帮扶资金,面对村民质疑发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过来写。为了水渠,我愿意拿命来换”的有力承诺。以及在剧中因修渠工具迟迟不能到位、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举措做法,体现了黄大发活到老学到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升决策判断能力,多谋善断、处事不惊,主动积极处理村里难题矛盾,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践行党员干部“有事我先来”的责任担当,高山清渠就是大发精神最好的见证,大发精神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延续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学习榜样。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0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通过观看电视剧,切实感受到老支书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带领草王坝群众用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近万米的“生命渠”,需要冒着多大的风险,需要克服多少困难。他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遵义人,特别是作为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派驻务川县双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感慨良多,感受颇深。

还记得2017年到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第一次感受到草王坝的艰苦环境,也有幸见到黄大发老支书,从他身上能够感受到雄伟的气魄和坚定的信念,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看了电视剧,剧情跌宕起伏,画面写实性很强,深刻感受到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愚公,具有无穷的信心和毅力。他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一心为公的高尚情操,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激励着我们年轻干部。

老支书曾说过:“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正是因为有黄大发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战天斗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日益改善,我们的国家才一步步从站起来走向强起来,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作为年轻干部,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大发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苦干实干,以昂扬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中,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不畏困难,敢做先锋,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1

近日,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黄金强档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让“当代愚公”黄大发的故事再现于荧幕,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以实干苦干带领乡亲力拔穷根。

黄大发的扮演者李键,把黄大发一心为乡亲的细节演绎得准确到位。让我再次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让人忍不住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普通党员,一个普通农民成就他的“伟大壮举”,我思索着他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源头。

人的成功有两大方面,一是为自己的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另外一种是为大众事业(利益)奋斗而成功,显然,黄大发属后者。我们常说“穷则思变”或“逆境与苦难”能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及铸就其坚韧。黄大发少年苦难,幼年丧父母,这是一个人精神上巨大的苦痛,加之,他出生地十分贫瘠,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成困难。或许,正是这些铸就了他顽强的意志。

在开渠过程中,曾遭遇种种阻挠甚至技术上的难题等,黄大发为此发誓:“渠不通,毋宁死。”从黑发人到白发人,一生为渠,矢志不渝。黄大发凿渠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动,但令我最震撼的有两处,一是由于水渠经过一段垂直上百米高的绝壁,须悬空凿渠,那是命垂一线的高危作业,且不说作业,人站在临近的.高处往下看都会心惊胆寒。起初是黄大发亲自悬空而凿,后来上了年纪,叫自己的儿子上,儿子不解地问:“爸爸,村里这么多人为何不叫,却要叫我呢?”黄大发沉重的回答:“如果别人遭遇不测,我赔不起啊,你是我的儿子,我不用赔呀。”这是何等之境界!另一个令我感动的情节是,他为了凑钱开渠,把家中所有值点钱的东西,甚至连自己棺材都卖掉。

黄大发精神的动力,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一名普通党员或者是村支书一职?我想,或许是,或许又不完全是,一个人或一个党员偶尔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把好事做下去。

不管做人还是做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官必定是个好人。做官的前提首先是做个好人,一个好人的做人标准品质往往就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或者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人”,做出表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显然,黄大发是其中的杰出典范。

黄大发坚韧顽强的另一个原因,似乎源于他因幼年痛失双亲靠吃“百家饭”成人,对乡亲报以感恩。但是,世间报恩的方式有多种,为何要付出如此艰辛?想必是他深刻体会到了“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他灵魂深处里流淌的就是“大善”的血液,我想,即便他不是党员,不是村支书,也同样有“大爱之举”。当然,黄大发从入党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一个党员的使命烙印心间,似乎与他骨子里的“大爱”一拍即合。

《高山清渠》全面展现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以及他那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们学习黄大发,要以饱满的热情付诸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工作之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无愧我心,无愧天地!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2

36年来,黄大发老支书忠实践行“就算拿命换,也要修通水渠”的誓言,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挖出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天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拔掉了村子的“穷根”。在修筑水渠时虽然物资紧缺、技术落后,但他从未放弃,而是多方寻求资源和学习技术。在修期间,他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忍受着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这位“当代愚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一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赞歌。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将以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埋头苦干的愚公精神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创业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3

7月16日,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推出的29集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原名《黄大发的奋斗史》),于当晚8点在央视一套首播。

院党委按照省国资委、国华公司党委的要求,及时组织广大党员学习收看。

《高山清渠》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浪漫情怀的史诗,全剧塑造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代表,在不屈的生命历程中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以一代中国农民群像,艺术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巨变。

该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7月18日,党委书记、院长张绍军收看后,分享了,呼吁全院职工积极收看。

通过收看,可以感受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辛、不易。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群众修渠三十六载,被称为“当代愚公”,他用行动为党员干部们上了生动一课,大家要学习黄大发这种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读懂黄大发身上“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将人民“置顶”,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用持续奋斗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奋楫前行。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4

年前我曾到平正乡团结村参观学习,感受大发渠的'险峻和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修渠的艰辛,他一身正气,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直面困难,历时36年,靠着锄头、铁锤,在悬崖绝壁上凿开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展现了共产党员百折不挠一生为民的初心使命。时隔两年多,以黄大发为原型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播出了,这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更直观的了解和学习,学习黄大发同志始终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的精神。

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传承红色基因队伍中的一员,在这部电视剧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会担当、能担当、敢于担当,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党忠诚。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5

观看了《高山清渠》感触颇深。这部剧以黄大发同志为原型,再现了“当代愚公”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要向黄大发同志学习,从平凡、微小处做起,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

《高山清渠》心得体会 篇26

观看电视剧,看到的不仅仅是“大发渠”本身,还是“当代愚公”精神。脱贫攻坚的路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愚公,需要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的共产党员精神。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时刻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学习艰苦奋斗、决心干事创业的坚强意志,弘扬并践行愚公精神,结合自身岗位实际,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具体工作当中,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