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2025/01/15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平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习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师的命根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2

早就听说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成功举措。这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觉得着实收获良多。李老师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

说实在的,我甚至谈不上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鼓舞,决定制定看书计划,丰富自己,丰富教学。

(二)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三)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明白: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3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平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习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师的命根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4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5

在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希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读李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种原生态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读这一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一次性读完的,读好后,又忍不住在某些章节、某些语句上做了些许标记。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五)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拜读全书,让我特别有同感的是李希贵对于教育本质的认定: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是啊,在我们教育者忙得一塌糊涂却毫无进展的今天,听到这样的话语,感觉特别清爽。可说归说,真正要落实这一真谛,又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借用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句话: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掩卷而思,审视现在的教育,真的令人窒息,尤其是中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陈腐落后。李老师说:“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读完此书,依然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我们小学生而言,自由呼吸的空间也不容乐观。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为了孩子们不再走进越来越狭窄的空间,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拓宽自由呼吸的空间!

也许我是语文教师的缘故吧,书中最令我心动的是李老师的“语文课改实验计划”。此计划这样安排课程: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习。这样一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阅读的快乐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的快乐充满学生成长的岁月。阅读,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拓宽了孩子们自由呼吸的空间!

是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充分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程标准我们小学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一心扑在课堂上,一头钻在教材里,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尤其是农村小学,尽管学校图书室不断添置、积累了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图书,但学生借阅率很低。为何?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老师总觉得没有做几道题实惠,学生在这样的夹击下,就是想读也不敢读,时间长了,连想也不想了。从目前学生阅读现状的看,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现有的知识仅仅从课堂所得,仅仅来自教材,量小面窄。这种现状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知识面极其狭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直至小学毕业,读不通课文、写不顺作文、不理解题意、常识性知识贫乏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机制没问题,问题出在人们的观念上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增加了评价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擅长国画的贺明、美术特长生刘琦、书法特长生单春晓、以设计为专业的张涵、喜欢装潢的周大志……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他们做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再来看看我们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培养的学生吧,在老师眼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好也好。对“好学生”和颜悦色,对“差学生”从没好脸色,动辄训斥。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具有音乐、美术、制作等天赋者,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一来,束缚了多少特长生的健康发展啊!

读了李老师的“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全面评价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使每一个孩子充满信心。在教师的引领下,拓宽每一个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感谢《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谢李老师!在他的感召下,我们会共同为“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自由呼吸的教育”也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7

这两周学校要我们到网上下载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让我们好好学习学习。于是我就拜读了李老师的书,原以为和其它的教育学专著一样讲一些大道理、说一些空话而已,我一开始只不过是抱着好奇的心理翻翻而已,谁曾想看着看着,却怎么也不想放下它,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感慨颇多。

回到书中读李老师的文章,在受启发的同时,都会有一些很深的感触。他的文章中没有很深的大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在跟读者侃侃而谈,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亲切自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和方法。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佩服李老师,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老师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我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了吗?下学期我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上动动脑筋,完全可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当看到李老师引用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时,我更增强了教学改革的信心。

书中的内容让我的大脑进行了全新的理念更新,也正是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我希望自己在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从狭隘走向广阔。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局长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这段时间来,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8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9

一本书,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曾几何时,未静下心来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了。也只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好奇不断,惊喜不断。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对教育的认知还真是没有过深入的思考,是你帮我打开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让我知晓,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是车间生产商品,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性,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之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评价一个人,不能拿一把成绩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善于学习、有的学生善于画画、有的学生善于设计、有的学生善于组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去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去发掘自己的独有的人生潜能,掌握自我提升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养考试机器。那么在现实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对犯错了的学生不是一味地批评惩戒,而应以平等的身份去处理,弄清来龙去脉,找到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让犯错了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对品困生,更应该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因为他们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引领,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结合,更需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对应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发展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让我知晓,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给学生发挥的舞台,再难的问题抛给学生,总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难的活动,只要交给学生,总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里,我看到了校园里整个都是学生的舞台,学生自己设计考评制度、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学生自己进行自修课堂,好生热闹,好生自由,就行拥抱自然的呼吸,舒畅省人。教育就是要回归本位,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自己去品尝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样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样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样的收获才是铭记的、那样的成长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点指手画脚,多点你们自己来,胆子要大点,小学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亲子活动,小学生的智慧就会迸发,一次次树叶贴画活动,小学生的美妙世界会让我惊叹,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了,教育的发展才会百花齐放,自由不代表放纵,自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也是你让我懂得阅读真的很重要。很欣赏你对儿子的启发教育,那么小,已博览群书;那么小,已会洞察秋毫;那么小,思维已深邃到不可及。通过看书,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过看书,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过看书,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未来畅聊。读书需要大脑的深入思考,比其它信息传递对于人的思维深度都要高,读了再写,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为自己的思想,让我们一起阅读下去吧。

为了自由的呼吸,愿解开思维的枷锁,放飞思维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0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1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3

这两周学校要我们到网上下载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让我们好好学习学习。于是我就拜读了李老师的书,原以为和其它的教育学专著一样讲一些大道理、说一些空话而已,我一开始只不过是抱着好奇的心理翻翻而已,谁曾想看着看着,却怎么也不想放下它,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感慨颇多。

回到书中读李老师的文章,在受启发的同时,都会有一些很深的感触。他的文章中没有很深的大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在跟读者侃侃而谈,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亲切自然,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和方法。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佩服李老师,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老师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老师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我不禁自问,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了吗?下学期我要在学生课外阅读上动动脑筋,完全可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当看到李老师引用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时,我更增强了教学改革的信心。

书中的内容让我的大脑进行了全新的理念更新,也正是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我希望自己在李希贵老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从狭隘走向广阔。

书看到一大半,我已经被李局长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叹了。在拿到这本书之前,还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热情所鼓舞,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阔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缘于一颗诚挚地热爱教育的心灵。

这段时间来,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4

一个多月前,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购买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刚开始读也没觉得太特别,随着读的越多,越来越被吸引。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让我认识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选择。

李希贵老师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他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可能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相信读过这本书的都还记得一则名为《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对我的触动很大。故事是这样的:在课间有学生用手机播放音乐排练舞蹈,一名学生在飞快跑过时顺手牵羊,把手机捡起来揣兜里走了。正好被李老师看见,现场抓住还是假装没见呢?最终在操场见到了真人,并完美解决了此事。学生丢东西,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不过是费了很大周折才解决事情,却又丢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虽然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多一份宽容,我却在遇到事情时解决的依然是不那么完美。

不断地阅读,我明白了十多年来,学习过远处的扬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白潭中学,近处的学校也去了好多,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别人的成果、经验,而我们没有过多地关注、体验教育的过程,感悟名师的内在文化底蕴。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一定会坚持用心读下去,最后借李老师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来激励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这种敏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爱和责任感。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作为老师我责任在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5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习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6

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触颇深,特别是书中写到“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这个篇章时,使我认识到在我身上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下处理好了这件事情。他在书中写到“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不要盲目‘上纲上线’,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平时我们一直强调对学生民主、平等,其实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面对着应试的氛围,时常我们就会用成绩去判断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劣。大致的观点是,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不会犯错误,因为他们勤奋好学,没有时间精力去犯错误;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往往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惹事生非,捣乱出错的往往都是他们。于是,我们看学生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也许我们不但不会去责骂,有时老师还为他们开脱责任。可是,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犯了错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但要写检查,还要顺便教育几句:你看你,为什么成绩差?就是因为没有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调皮捣蛋。成绩好的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成绩差的学生恐怕就只能领略一下寒风般的凛冽,不把过去所犯的错一并算总帐就已经是很大的造化了。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习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建立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7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8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拜读全书,让我特别有同感的是李希贵对于教育本质的认定: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是啊,在我们教育者忙得一塌糊涂却毫无进展的今天,听到这样的话语,感觉特别清爽。可说归说,真正要落实这一真谛,又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借用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句话: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掩卷而思,审视现在的教育,真的令人窒息,尤其是中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陈腐落后。李老师说:“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读完此书,依然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我们小学生而言,自由呼吸的空间也不容乐观。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为了孩子们不再走进越来越狭窄的空间,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拓宽自由呼吸的空间!

也许我是语文教师的缘故吧,书中最令我心动的是李老师的“语文课改实验计划”。此计划这样安排课程:每周只用2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把4课时拿出来,让学生到自修室去学习。这样一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阅读的快乐充盈学生的心灵,让阅读的快乐充满学生成长的岁月。阅读,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拓宽了孩子们自由呼吸的空间!

是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充分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落实课程标准我们小学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一心扑在课堂上,一头钻在教材里,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尤其是农村小学,尽管学校图书室不断添置、积累了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图书,但学生借阅率很低。为何?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老师总觉得没有做几道题实惠,学生在这样的夹击下,就是想读也不敢读,时间长了,连想也不想了。从目前学生阅读现状的看,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现有的知识仅仅从课堂所得,仅仅来自教材,量小面窄。这种现状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知识面极其狭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直至小学毕业,读不通课文、写不顺作文、不理解题意、常识性知识贫乏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机制没问题,问题出在人们的观念上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李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特长,增加了评价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擅长国画的贺明、美术特长生刘琦、书法特长生单春晓、以设计为专业的张涵、喜欢装潢的周大志……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越多,他们做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再来看看我们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培养的学生吧,在老师眼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好也好。对“好学生”和颜悦色,对“差学生”从没好脸色,动辄训斥。我们的学生中不乏具有音乐、美术、制作等天赋者,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一来,束缚了多少特长生的健康发展啊!

读了李老师的“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全面评价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使每一个孩子充满信心。在教师的引领下,拓宽每一个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感谢《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谢李老师!在他的感召下,我们会共同为“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而努力,“自由呼吸的教育” 也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19

读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触颇深,特别是书中写到“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这个篇章时,使我认识到在我身上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而作者正是在遵循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下处理好了这件事情。他在书中写到“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不要盲目‘上纲上线’,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平时我们一直强调对学生民主、平等,其实做到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面对着应试的氛围,时常我们就会用成绩去判断学生在各方面的优劣。大致的观点是,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不会犯错误,因为他们勤奋好学,没有时间精力去犯错误;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往往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惹事生非,捣乱出错的往往都是他们。于是,我们看学生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也许我们不但不会去责骂,有时老师还为他们开脱责任。可是,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犯了错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但要写检查,还要顺便教育几句:你看你,为什么成绩差?就是因为没有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一天到晚想的就是调皮捣蛋。成绩好的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享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成绩差的学生恐怕就只能领略一下寒风般的凛冽,不把过去所犯的错一并算总帐就已经是很大的造化了。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习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建立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2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平,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21

在阅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希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习、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习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读李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作者那种原生态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读这一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一次性读完的,读好后,又忍不住在某些章节、某些语句上做了些许标记。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五)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22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习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23

“任何一个房子,都不能没有窗户。书之于人,犹如窗之于屋。而读书犹如开窗。”毕业后,很少拿起书本的我终日忙于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见这样一句话,心灵那股激流奔涌而出。身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丢弃读书这一习惯?作为学校的领头人,我深感惭愧,于是重新拿起墨香书本,开始了我的读书旅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万物生灵之本也,难道无生命的教育也须如此吗?如何让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用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感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答案。用心读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师知识的渊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谈谈几点体会:

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常动笔头写体会。

我想李希贵老师也正是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博学,才成为了一名教育专家。他善于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领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领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多么有哲理的话语!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同时,心灵被洗涤被陶冶,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不光要读,还要把读来的知识内化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写反思和总结经验,李希贵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萧山银河小学的章建平校长,在一次校长论坛交流中我有幸听了他做的报告,对我震撼很大,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有灵气的话语才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吸引。我也许不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断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团队要这样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动必然会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蚁般渺小。

二、要让学生幸福地学

新的课程改革让教育本身越来越人性化,老师的尊严与威严早不是从戒尺与严厉的训斥中而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仅是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身心的培育与关注,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快乐地学习,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利于其终身发展的目的,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唤醒、张扬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说:“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然而在一切教育行为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给孩子幸福的体验,有的学校开展了以幸福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或是亮点工程,或许正验证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让孩子在幸福的情绪中成长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举个李老师的教学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时,为了搞好成绩对学生“严”字当头。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叛逆。以致几个学生在周末偷偷爬墙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师逮住训斥时,学生愤怒地喊出:“老师,除了学习,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学生的反问,对李希贵老师触动很大。是啊,除了学习,我们还要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干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些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恰在这时,李希贵老师读到了那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在下课前问了一句:“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快乐吗?”当时觉得很有启发,是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宽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长!愿与老师们共勉!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24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