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篇1
一、总体目标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条件保障,建强专职教师队伍,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织密家校社共育网络,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强化顶层设计。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落实“健康安康2030”行动纲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细化配套措施,加强统筹推进,整体提升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2.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辖区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牵头领导,落实专门人员,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履行齐抓共管职责,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全力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3.完善学校落实机制。各学校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部门,加快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家庭家长协同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要重点加强心理辅导室和家长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1.配齐配足教师。各县(市、区)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补充年度计划,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岗位设置,配齐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2022年底,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应配备至少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力争到2024年底,全市所有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或有200名以上寄宿学生的寄宿制学校,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2023年起,新招录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应持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加强培养培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市县两级教师培训计划,作为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研修的必修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骨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咨询辅导、危机干预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到2024年,全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全覆盖,专、兼职教师培训学时分别达到30和12学时要求。
3.保障教师权益。人社、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在教师职称评审中,按照申报人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单独设置评审组,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予以倾斜。各学校要将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入工作量,保证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校本或地方课程,列入课表,保证每班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或心理讲座,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互动和体验活动为主,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防止学科化医学化倾向。
2.全员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将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作用,结合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吸引学生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
3.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可借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术团体等专业优势和智库功能,广泛开展体系化研究,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题应用案例成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
4.发挥第三方机构专业指导作用。市场监管、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准入管理,人社部门要强化对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审查管理,教育部门要遴选确定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规范化、专业化服务。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和相关公益组织进入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要严格执行国省市有关“活动进校园”规定,须经属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后方可实行。严禁学校擅自引入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相关公益组织,严格杜绝以心理咨询服务为名向学生或家长推销图书、保健品、心理健康课程等商业服务。
(四)抓好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
1.规范心理辅导管理。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筹项目资金加快学校心理辅导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2022年内全市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保证每日常态开放,小规模学校要确保每日开放时间不少于1小时,充分利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各镇(办)中心学校的心理辅导服务要覆盖镇(办)所有教学点学生。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各县(市、区)每年应创建市级以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3所以上。
2.切实强化日常预防。建立完善“学校—年级—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健全动静态结合的心理危机筛查制度,加强春季、入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学生心理健康常态化排查。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应由学校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并做好全程保密,严禁给学生“贴标签”。
3.精准做好危机干预。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各学校制定心理危机紧急处置预案,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各学校要强化危机干预意识,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并做好应急处理,对发现有厌世情绪、自杀企图或有自残自杀行为等情况的,应立即采取措施,组织实施干预。对疑似有精神障碍或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第一时间通报家长,及时会商研判,指导家长和学生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受影响学生的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开展心理抚慰、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4.积极推进医教协作。卫健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区域内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加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强精神病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联片包抓辖区学校卫生责任制度,推动构建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与精神疾病诊治、患者管理、康复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的支持协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高效转介服务。对已发现的有重大心理安全隐患并已超出学校工作或能力范围的学生,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各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及时转介到综合医院的专科或专科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人社、教育部门要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按标准为学校卫生室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研究完善学校专职医务(保健)人员专技职称晋升机制。
5.妥善处置极端事件。针对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内极端事件,各校要立即启动应急工作预案,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并在当地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指导下核实情况、及时处理,做好事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利用网络进行恶意炒作者,网信、公安等部门要快速介入,合力做好应对。
6.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要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监测评估,帮助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压力应对能力。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求,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
(五)构筑多元协作育人模式
1.深化家庭教育服务。各级各部门要推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各级妇联要组织开展各类家庭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遴选组建家庭教育专兼职队伍,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咨询指导服务,引导家长端正教育观念,培育良好家风,关注自身和子女心理健康,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培养子女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2.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全面加强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引导家长加强亲情关爱,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家校共育。各学校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开展至少1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
3.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完善各项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大力净化社会环境,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贫困、留守、流动、残疾和遭遇家暴、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关爱和创伤干预。学校、村(居)委会、妇联、共青团等机构和组织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建立完善教师或家长暴力行为、学生欺凌行为、儿童青少年受虐待问题的举报渠道,发现相关问题或可疑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注重保护儿童青少年隐私。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活动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民政、文明委、卫健、共青团等部门要发挥协调职能,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站等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引导精神心理卫生专家、心理援助志愿者等专业力量,面向社区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安康市综治中心心理咨询服务“安心在线”要对工作人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并向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职责,发挥部门职能,建立并完善定期调度与年度考核工作机制,细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和步骤,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强化督导检查。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重要指标,纳入各中小学教育督导、办学质量年终评定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市教体局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大对各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情况督导检查力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达标、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建设进展缓慢、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的县区和学校进行通报,对主管领导进行约谈。
(三)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教师、家长及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全民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推动全社会关心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学生“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篇2
教学目的:
认清迷信体质,树立科学必定战胜迷信的思想。克服迷信思想的影响,要相信科学,不上当受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世纪的到来,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教兴国”是我国治国战略之一,培养和造就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担起中华腾飞的历史重任。社会上浒一些迷信观点,许多已被科学所揭穿,读读下面的'小故事,会对你有所启发。
(二)学文明理
1、读故事《草船借箭》。
A、诸葛亮是真的“神机妙算”吗?
B、从这个故事中,你对诸葛亮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使他在三国时期节节胜利,而不是像当时人们说的他能掐会算。
2、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
A、天狗吃月亮—--月全食。
B、鬼火-----坟墓中中叫“磷”的化学物质自燃。
C、现在我们可以人工降雨,向天空释放二氧化碳。
D、电影中的妖魔鬼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
3、连一连:你了解情况这些科学家吗?请你把他们的名字与他们所写的著作用线连起来。
4、你还了解哪些最新的科技成果,给大家说一说。
(三)活动明理
1、有几个同学遇到了难题,你能帮帮他吗?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知识?
小结: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只要我们都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就能有一个高兴愉快的心理。
3、请你记住下面的几句话。
4、请你课下搜集一些现在还没解开的世界之谜产小资料。
(四)总结全课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学生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关键措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予以贯彻落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基础薄弱、力量保障不足、服务能力不够等短板和薄弱环节,地区间、学校间发展还不平衡,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必须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履行好工作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咬定“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着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遵循规律,守正创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服务支持体系创新,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三全育人,协调联动。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心理育人,充分发挥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育人合力,构建集教育、咨询、预警、服务、干预、处置于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分类推进,综合施策。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堵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综合能力。
(三)目标任务。
到20xx年,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全面覆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100%,自助互助技能掌握率达到30%以上。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基本达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全面建立,政府、学校、医疗机构、村(居)委会、社会、家庭等网格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县(市、区)全面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配齐建强,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基本形成,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统一编写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前教育机构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条件的高校、特殊教育机构可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余为配合单位,下同)
2.注重全方位教育。构建心理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劳动课程,广泛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心理素养。(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大力推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
4.完善预警防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全覆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全面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普遍建立中小学学校、年级、班级、家庭四级预警网络,编写修订高校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保健员等手册,提高高校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预警网络运行效率。(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
5.实施网络化管理。在现有教育平台中增设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档案管理与转接、异常行为预警、心理训练、在线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心理档案转续衔接等机制,为高一学段学校及时实施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信息支持。(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
6.健全干预体系。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值班、预约、转介、重点反馈等制度,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等服务通道,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健全心理危机事件处置预案,完善学生在校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预案,提升学校应急处置能力。(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
(二)落实家庭教育责任。
7.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婚姻登记机构应积极开展婚前辅导教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婚姻登记机构开设结婚登记相关课程,引导适婚青年增强婚恋观、家庭观、责任观,力争到20xx年,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构全部设立婚姻辅导室。组织实施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场所推动成立家长学校,定期配送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等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赋能。(省民政厅、省妇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明办、团省委)
8.完善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完善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健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即时通讯软件等家校沟通渠道,及时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入学时就确定患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商定干预方案,指导家长科学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学生在校期间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省妇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明办、团省委)
(三)完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
9.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和评估监督,促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整合卫生健康、教育、医疗机构、社会等力量,积极研制各学龄段心理健康状况标准,探索开发符合各学龄段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鼓励各类心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0.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卫生医疗机构的支持协作机制,持续强化卫生医疗机构与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协同合作,建立定点合作关系,到20xx年,县级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全面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鼓励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强对沉迷网络人际交往、游戏等网络迷恋行为学生的心理矫治工作,对留守、贫困、流动、单亲、残疾、丧亲等处境不利的学生给予重点关爱,为遭受校园欺凌和暴力、家庭暴力、情感困境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及时心理干预。(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明办、团省委)
11.建立数据监测反馈机制。建立监测数据反馈机制,加强各类网络平台监测,发现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或讨论自杀方法等信息时,应及时向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反馈,及时运用科技手段协助学校定位突然失联学生,为挽救生命做出最大努力。(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12.配齐配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编制部门应指导所属学校在编制总量内,统筹合理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统筹解决学校编制紧缺问题。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所学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原则上按照师生比1∶800配备专职教师,超过800名学生的中小学校,应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配备,且配备至少1名专职教师。办学规模低于800名学生的中小学校应通过其他学校对口援助、教师定点支教等多种方式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原则上应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落实好职务(职称)评聘工作。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机构的`高校,可同时纳入相应专业队伍管理。(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培训培养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开展不少于40个学时的专业系统培训,对所有辅导员、班主任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整合教育系统专业力量,开发心理健康专项培训课程,全覆盖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全员及时发现和早期干预能力。每3年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推选展示活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1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适当增加招生培养指标。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践督导体系。支持有关高校定向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推动医学、教育、康复、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15.组建高水平心理援助团队。联合招募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学校教师、社会工作者等具备资质的人员,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团队,设立24小时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热线,面向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逐步推行高校心理健康专业师生与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切实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妇联、团省委)
1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江西地方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危害学生健康的重点心理疾病,开展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研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17.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应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机构设置、工作实施、评估检查、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集聚资源、整合力量,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学校主动作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家庭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各级各类学校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定期调度协调,统筹推进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各方资源,成立本级专业指导机构,统筹负责本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8.强化经费保障。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加强对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有效开展。鼓励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9.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考评制度,将工作成效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评价、文明校园创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测评等工作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0.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面引导,各级宣传、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动漫等传播形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三微一端”等传播平台,组织创作、播出一批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各级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应有效管理和规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宣传报道,加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舆情管控,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回应,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篇4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学生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关键措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予以贯彻落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基础薄弱、力量保障不足、服务能力不够等短板和薄弱环节,地区间、学校间发展还不平衡,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必须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履行好工作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咬定“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着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遵循规律,守正创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服务支持体系创新,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三全育人,协调联动。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心理育人,充分发挥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育人合力,构建集教育、咨询、预警、服务、干预、处置于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分类推进,综合施策。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堵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综合能力。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全面覆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100%,自助互助技能掌握率达到30%以上。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基本达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全面建立,政府、学校、医疗机构、村(居)委会、社会、家庭等网格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县(市、区)全面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配齐建强,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基本形成,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统一编写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前教育机构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条件的高校、特殊教育机构可开设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余为配合单位,下同)
2.注重全方位教育。构建心理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劳动课程,广泛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心理素养。(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大力推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
4.完善预警防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全覆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全面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普遍建立中小学学校、年级、班级、家庭四级预警网络,编写修订高校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保健员等手册,提高高校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预警网络运行效率。(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
5.实施网络化管理。在现有教育平台中增设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档案管理与转接、异常行为预警、心理训练、在线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心理档案转续衔接等机制,为高一学段学校及时实施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信息支持。(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
6.健全干预体系。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值班、预约、转介、重点反馈等制度,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网络预约专线等服务通道,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健全心理危机事件处置预案,完善学生在校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预案,提升学校应急处置能力。(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
(二)落实家庭教育责任。
7.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婚姻登记机构应积极开展婚前辅导教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婚姻登记机构开设结婚登记相关课程,引导适婚青年增强婚恋观、家庭观、责任观,力争到2025年,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构全部设立婚姻辅导室。组织实施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场所推动成立家长学校,定期配送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等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赋能。(省民政厅、省妇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明办、团省委)
8.完善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完善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健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即时通讯软件等家校沟通渠道,及时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入学时就确定患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商定干预方案,指导家长科学理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学生在校期间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省妇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明办、团省委)
(三)完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
9.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和评估监督,促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整合卫生健康、教育、医疗机构、社会等力量,积极研制各学龄段心理健康状况标准,探索开发符合各学龄段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鼓励各类心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0.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卫生医疗机构的支持协作机制,持续强化卫生医疗机构与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协同合作,建立定点合作关系,到2025年,县级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全面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鼓励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强对沉迷网络人际交往、游戏等网络迷恋行为学生的心理矫治工作,对留守、贫困、流动、单亲、残疾、丧亲等处境不利的学生给予重点关爱,为遭受校园欺凌和暴力、家庭暴力、情感困境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及时心理干预。(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明办、团省委)
11.建立数据监测反馈机制。建立监测数据反馈机制,加强各类网络平台监测,发现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或讨论自杀方法等信息时,应及时向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反馈,及时运用科技手段协助学校定位突然失联学生,为挽救生命做出最大努力。(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12.配齐配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编制部门应指导所属学校在编制总量内,统筹合理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统筹解决学校编制紧缺问题。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所学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原则上按照师生比1∶800配备专职教师,超过800名学生的中小学校,应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配备,且配备至少1名专职教师。办学规模低于800名学生的中小学校应通过其他学校对口援助、教师定点支教等多种方式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原则上应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落实好职务(职称)评聘工作。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机构的高校,可同时纳入相应专业队伍管理。(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培训培养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开展不少于40个学时的专业系统培训,对所有辅导员、班主任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整合教育系统专业力量,开发心理健康专项培训课程,全覆盖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全员及时发现和早期干预能力。每3年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推选展示活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1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适当增加招生培养指标。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践督导体系。支持有关高校定向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推动医学、教育、康复、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15.组建高水平心理援助团队。联合招募医务人员、专家学者、学校教师、社会工作者等具备资质的人员,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团队,设立24小时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热线,面向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逐步推行高校心理健康专业师生与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切实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妇联、团省委)
1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江西地方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危害学生健康的重点心理疾病,开展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研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17.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应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机构设置、工作实施、评估检查、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集聚资源、整合力量,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学校主动作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家庭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各级各类学校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定期调度协调,统筹推进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各方资源,成立本级专业指导机构,统筹负责本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8.强化经费保障。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加强对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有效开展。鼓励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9.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考评制度,将工作成效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评价、文明校园创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测评等工作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0.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面引导,各级宣传、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动漫等传播形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三微一端”等传播平台,组织创作、播出一批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各级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应有效管理和规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宣传报道,加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舆情管控,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回应,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