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1
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2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3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启示一:每天都不断反思和总结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平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启示二:教育的使命
“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地震中用生命诠释了教育使命的袁文婷老师用自己的行为震撼着活着的生命。“教师”这个职业真的不仅仅是一个换取劳动报酬的教书人,需要我们有灵魂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有责任的人。
我们不一定要做出多大的事业,但必然活到老,学到老,应该自觉地去做学问,有学问的人才更有自身的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自身魅力的老师才能让学生难以忘。教育的魅力就是用自己渊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去感染学生。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炬成灰泪始干”,比作铺石路等。这些注定了这个职业需要我们要把爱心无私地风奉献,把我们的心血真诚的倾洒,充满爱心和具有责任意识是教师道德的精髓,只有用爱心在学生心中栽下一颗尊重和风险的幼苗,那么他们的生命中会成长起一颗崇高人格的参天大树。
启示三:允许学生犯错误
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就不要老拿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犯了错允许他们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会犯这样的错误,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反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笔试为自己的孩子好呢?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误,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有些学生在读书方面实在是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曾经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一开始我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按时交作业,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后来的事实让我觉得这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决定原谅他,就转变策略,告诉他:学习不好没关系,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触犯校纪校规,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
启示四: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五: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
启示六: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习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做最棒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棒的老师呢?对于老师,教学经验来自于与学生们零距离的交流与接触,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论。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觉得教学原来是如此精彩!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4
女儿上小学了,热爱读书是一件受益终生的事情,这一点我和所有的家长一样的十分明白。与女儿一起参加读书,一直以来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只是作为妈妈,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务,实在抽不出太多时间来陪孩子一起读书。这让我十分惭愧!
学校里,老师一直提醒孩子们回家多读书,平时经常布置课外读书的作业。孩子进入一年级下学期,学校里举办了乐读乐写活动,也号召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这次读书活动的举办提醒了我,必须要下决心陪孩子读书了。陪孩子一起读书,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女儿喜欢看书,更喜欢让爸爸、妈妈陪着一起阅读的感觉。她曾经说:“我觉得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这样感觉更有意思。”呵呵!你瞧瞧孩子,她其实从内心是非常期待家长一起读书的哦。
这次读书节的活动中,我们一起阅读了《安徒生童话选》、《百科丛书注音版》等,这些读本都是特别适合孩子们的思维与年龄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从中还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培养孩子思想、道德品质、交际技巧都大有益处,当然,孩子也从中受益多多,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来源于对书中主人公的认识和肯定呢。
每次等看完一本后,我们会在一起讨论和回味书中的故事情节。女儿会告诉我在书中他认为感兴趣的故事,而我和他爸则帮他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同时我们还启发孩子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寻找书中每个人物身上优秀及具有‘闪光点’的地方。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全面提升阅读力对于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活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光,从中体会到了幸福和满足。希望我以后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更好的引导她探索知识世界的奥妙!学校每年开展读书节活动的做法真是太好了,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越办越好。
家长读书的心得2
我喜欢读书,我的儿子也喜欢读书。可是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才对孩子的发展、身心健康有益,一直是我的困惑。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电视、网络对孩子的诱惑,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儿童读物,虽然孩子很有兴趣也喜欢读,可我觉着很多东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并不太好,甚至是有害的。而对孩子真正有教育意义的书,孩子却又不喜欢。
学校开展新教育亲子共读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调动孩子和家长阅读好书的积极性。为孩子的寒假过得更加愉快和充实,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议强调亲子共读的意义和重要性,提供读书建议,并推荐相关年级的阅读书目,使我们做家长的也有的放矢。
于是,我和孩子共同到书店选书,大体按照学校推荐的书目,再尽量由孩子作主选书,这也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儿子挑选《三毛流浪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千家诗》、《奇妙的数王国》等几本他喜欢的书。儿子买到喜欢的书便是爱不释手。
与孩子一起共读不仅是分享快乐,同时也要分享困惑。孩子不懂的地方我会谈谈自己的理解,或和孩子一起查资料,家长和孩子都在阅读中增长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如今,我们的亲子共读是从被动读书慢慢转变为主动读书,亲子共读正在成为我们一家人的良好习惯,以后我们会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读书、思考的习惯,使孩子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在读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子共读,我们喜欢!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5
最近热映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可谓争议不断,之所以有争议,抛开电视剧制作本身的不足外,更多的是人们对于名著的多元化解读。今天下午我们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每课一得”等四个栏目,此情此境与对“红楼”的观赏有几分相似,都是议论纷纷。
不管是影视剧的拍摄还是教材的编写,它们都需要一个蓝本,影视剧需要的就是剧本,教材的编写依据就是国家颁布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编写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比如说有人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等。不管什么版本它们都是本着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原则来编写,但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具体环节的设置上肯定不同。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就设置了课后的四个环节:“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这种设置在体现编者编写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觉得有些栏目非常实用,比如“每课一得”,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栏目不好操作,比如“活动建议”。面对难以割舍的情况我们如何是好,有争议当然是好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这些栏目的内容,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需要,比如说你可以用“每课一得”作为你的课堂总结,你可以把“材料阅读”作为给学生探究的问题,还有把“活动建议”成为我们“活动课”的好素材。我想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只要我们做个教学方面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教材的魅力所在。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经典名著《红楼梦》会不断的翻拍,出现更多版本的“红楼”剧,我想说的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挖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终有“长风破浪时”。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6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启示一:每天都不断反思和总结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平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启示二:教育的使命
“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地震中用生命诠释了教育使命的袁文婷老师用自己的行为震撼着活着的生命。“教师”这个职业真的不仅仅是一个换取劳动报酬的教书人,需要我们有灵魂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有责任的人。
我们不一定要做出多大的事业,但必然活到老,学到老,应该自觉地去做学问,有学问的人才更有自身的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自身魅力的老师才能让学生难以忘。教育的魅力就是用自己渊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去感染学生。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炬成灰泪始干”,比作铺石路等。这些注定了这个职业需要我们要把爱心无私地风奉献,把我们的心血真诚的倾洒,充满爱心和具有责任意识是教师道德的精髓,只有用爱心在学生心中栽下一颗尊重和风险的幼苗,那么他们的生命中会成长起一颗崇高人格的参天大树。
启示三:允许学生犯错误
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就不要老拿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犯了错允许他们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会犯这样的错误,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反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笔试为自己的孩子好呢?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误,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有些学生在读书方面实在是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曾经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一开始我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按时交作业,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后来的事实让我觉得这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决定原谅他,就转变策略,告诉他:学习不好没关系,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触犯校纪校规,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
启示四: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五: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
启示六: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习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做最棒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棒的老师呢?对于老师,教学经验来自于与学生们零距离的交流与接触,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论。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觉得教学原来是如此精彩!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7
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读书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8
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