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1
听了孟健校长老师给我们上的职业素养课,让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了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的过程不是甘来苦尽却是苦尽甘来,正因如此,却非人人所能及。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人都在改变,“适者生存”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懂,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当我们坐在这培训室里的时候,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这是在为自己而学不是在为学校也不是在为父母为朋友而学,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应如此。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所为,所以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思想从态度上去改变自已。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出发点是否正确,这也就好比为一座高楼筑基。所以思想态度的改变在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上边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态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了一颗进取之心却没有正确的人生导向,那无疑是人生的悲剧。有人忙碌了一辈子,辛辛苦苦,直到两鬓斑白,仍然一无所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梦想之路上立下志向,确定目标,不能老是停留在迷茫当中。这就好比你去打出租车,上了车司机问你去哪里你却告诉他不知道去哪一样的道理。一旦决定了目标,你就要学会承担。《职业素养》告诉我们:要梦想,就得承担;既选择,就得承担;一旦决定,就得承担。
懂得知福和珍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并做得到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谨记一点: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你付出的积累,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所以,没有回报,叫正常;得到回报,就叫福气。这就如人的生死,人生来就一无所有,那么后面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回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获得太少?我们要懂得真正的付出:力求回报的不叫付出;期待回报的也不叫付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朋友手中握着一只小鸟问智者,他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命题,如果智者说是活的,小朋友就会无情地捏死这只小鸟;而一旦智者说它是死的,小朋友就会松开他的手。这个故事在这里并不是要给我们分析逻辑学的两难命题问题,而是教育我们要学会掌握自己,活在当下。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我不可能样样顺利,但是我至少可以事事尽力。这样就不会对结果抱有巨大的希望而在它达不到时会产生相应的绝望了。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也许很多言论不够成熟,不切合实际,但是我相信只要拥有一个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懂得知福和珍惜,怀着感恩,努力回馈,忠实于自己的选择,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尊重与理解,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未来的结果,取决于今天的行为;今天的行为,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来自于我们的眼光;我们的眼光,来自于我们的态度!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2
在阅读教师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3
前几天学习了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方面的文章,使我颇有体会。“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4
“人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无法用标准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眼中,培养人文素养无疑是一道难题。在说不清、道不明状况之下,“空对空”、“虚对虚”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致做法。学校管理者大喊“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人都要读书;”研究者在文章中大谈人文素养包括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层层划分,最后得出空洞的理论和无法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靠晦涩而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解决,只要遵循合理的途径,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什么知识,却是在知识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它”不是可以触摸的,却时时体现于个人的行为举止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尤其是在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的中小学时期,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通过对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接触,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让人咂舌。
(一)功利化的教学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欲高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淫威之下动力渐弱。即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未能幸免,教师的目光一致向能产生最大经济收益的学科看齐,向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晋升机会的升学率看齐。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好学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师眼里,人文素养是虚的东西,根本无法纳入评价标准之内。把时间浪费在不能带来现实效益的读书上面,是在教师的潜在价值观中不被认同的做法。因此。时间紧张成为众多教师无暇发展人文素质的借口,进而导致教师原来满怀的教育理想和审美情趣,甚至于兴趣爱好都在逐渐的褪色和消失。
(二)失衡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自从实行学科专业化以来,教育行业里便出现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面,自然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自然教学的娴熟,不去关注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普通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去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状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写文章。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自然现象的规律;普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达芬奇和莫札特,艺术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老舍和莎士比亚。在这种教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似乎成为一个悖论,语文教师不懂得音乐,如何用学生的音乐智能强项去开发语言智能;数学教师不懂得美术,如何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强项去挖掘数理逻辑智能。
(三)断裂化的文化认知和理想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后,正面临失落的危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责任感、团结、奉献等已成为迂腐过时的思想。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两汉的史学、魏晋南北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道哲学、炙烩人口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彰显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寻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无人问津的陈词旧典。处在文化断裂中的教师正紧跟时代的潮流,崇尚效率,注重规则,学校不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是生存的名利场。
二、人文素养匮乏的归因
(一)领导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从人文素养本身的内涵来看,“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就其现实基础来说,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从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现实基础来看,人文素养只有经过全方面的发展,历经现实的锤炼才能形成。但是,真正的具体实施起来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由于人文素养培养效果的滞后性,效果好坏一时也是无法检验出来的,正如通过要求教师读书来提高人文素养,但教师读多读少,读好读坏,一时是无法评价的。所以。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管理者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上。
(二)人文素养培养对象的片面性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语文教师成为人文素养的代表,因为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责任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文采飞扬、超凡脱俗、博古通今;有审美的眼光和情趣,有感性含蓄的热情,有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除了语文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文素养的培养重点放在这两类人身上。研究者在论文中大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优秀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对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物理教师等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却相当匮乏。由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导致其它学科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也觉得人文素养不是自己必须具备的方面,对其听之任之。
(三)科研无法成为思考的动力
中小学的科研状况一直是中小学校管理者为之头疼的问题,大多数学科的教师不愿做科研,也不具备做科研的能力,而学校也只是设立专门的科研部门进行教学研究。笔者通过数次深入中小学发现,很多学科的教师比如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师科研动力特别不足,即使逼着写出的文章,竟会出现文字不通。上下文不相关的情况。由做科研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人文修养已经降低到了什么程度。究其原因,学校在科研管理中,不注意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教师不用做科研,便不愿去读书思考,更不愿动笔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成文字。
三、由“虚”入“实”再化“虚”培养途径的探索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素养匮乏的现状,学校管理者采取了许多的方式,研究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出现的结果是学校管理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形式化。校长不时的强调让教师读书,却不给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教育研究者从理论到理论的谈论教师应有爱心、责任心、人格魅力。他们似乎从未考虑过教师的感受,教师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教师是怎样看待人文素养的,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能究根溯源,只治标不治本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人文素养虽然是比较虚化的,但只要能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策略和措施。最终使教师从内心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追求自身内涵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实处。
(一)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学校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与教师的发展分不开的,关注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状态、工作成绩,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不只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教师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是提升一个学校教师素养和教育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因此,从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的角度,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以下条件和机会。
1、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当作自己成长的乐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节日给老师送一份关怀,来让教师产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2、创造书香校园的人文氛围。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角”来鼓励教师读书,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来为教师提供分享读书乐趣和交流心得的机会。从而让读书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
3、给教师发挥专长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作品展,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给教师提供精神上的享受。
(二)创造共享的课程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脚步的加快,教师仅仅依靠注入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逐步的走向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地增强,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学生需要的是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种种的变化都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文化的共享,以下建议值得尝试。
1、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在以往的听课习惯中,总是语文教师听语文课,数学教师听数学课,在这种习惯模式下,教师的知识面只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无法得到新的教学灵感来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水平。因此,学校应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提高教学水平。
2、不同学科教师互相推荐读物。不同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经典书籍都比较了解。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推荐经典书籍,可以让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它学科的状况,拓宽视野,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切磋,这样也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鼓励全员参与科研创新
中小学的科研通常只是专门人员来参与,而其他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科研的机会,久而久之,对于科研便毫无热情。其实,科研是全体教师的权利,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都会产生自己的教学心得。如果学校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去鼓励教师动笔去写,比如,把优秀论文编成论文集。那么,教师能够见到自己的论文变成科研成果,将是很大的精神鼓励。由此。也会带动教师读书的热情。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学校可以把教师分成各个科研小组,每个科研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最终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出来。对于科研能力层次不一的状况,可以采取结对互助的方式来进行。
总之,通过各种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具体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人文素养会随着活动的过程而逐步得到升华和提炼。最终成为散发在每个教师身上的博学与宽容、理想与激情、合作与关爱等等人文气息。这些人文气息虽无形无影,却是每位教师都能从他人和自身真真切切感觉到的修养和魅力。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5
“人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无法用标准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眼中,培养人文素养无疑是一道难题。在说不清、道不明状况之下,“空对空”、“虚对虚”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致做法。学校管理者大喊“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人都要读书;”研究者在文章中大谈人文素养包括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层层划分,最后得出空洞的理论和无法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靠晦涩而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解决,只要遵循合理的途径,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什么知识,却是在知识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它”不是可以触摸的,却时时体现于个人的行为举止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尤其是在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的中小学时期,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通过对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接触,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让人咂舌。
(一)功利化的教学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欲高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淫威之下动力渐弱。即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未能幸免,教师的目光一致向能产生最大经济收益的学科看齐,向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晋升机会的升学率看齐。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好学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师眼里,人文素养是虚的东西,根本无法纳入评价标准之内。把时间浪费在不能带来现实效益的读书上面,是在教师的潜在价值观中不被认同的做法。因此。时间紧张成为众多教师无暇发展人文素质的借口,进而导致教师原来满怀的教育理想和审美情趣,甚至于兴趣爱好都在逐渐的褪色和消失。
(二)失衡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自从实行学科专业化以来,教育行业里便出现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面,自然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自然教学的娴熟,不去关注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普通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去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状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写文章。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自然现象的规律;普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达芬奇和莫札特,艺术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老舍和莎士比亚。在这种教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似乎成为一个悖论,语文教师不懂得音乐,如何用学生的音乐智能强项去开发语言智能;数学教师不懂得美术,如何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强项去挖掘数理逻辑智能。
(三)断裂化的文化认知和理想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后,正面临失落的危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责任感、团结、奉献等已成为迂腐过时的思想。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两汉的史学、魏晋南北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道哲学、炙烩人口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彰显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寻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无人问津的陈词旧典。处在文化断裂中的教师正紧跟时代的潮流,崇尚效率,注重规则,学校不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是生存的名利场。
二、人文素养匮乏的归因
(一)领导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从人文素养本身的内涵来看,“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就其现实基础来说,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从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现实基础来看,人文素养只有经过全方面的发展,历经现实的锤炼才能形成。但是,真正的具体实施起来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由于人文素养培养效果的滞后性,效果好坏一时也是无法检验出来的,正如通过要求教师读书来提高人文素养,但教师读多读少,读好读坏,一时是无法评价的。所以。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管理者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上。
(二)人文素养培养对象的片面性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语文教师成为人文素养的代表,因为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责任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文采飞扬、超凡脱俗、博古通今;有审美的眼光和情趣,有感性含蓄的热情,有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除了语文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文素养的培养重点放在这两类人身上。研究者在论文中大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优秀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对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物理教师等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却相当匮乏。由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导致其它学科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也觉得人文素养不是自己必须具备的方面,对其听之任之。
(三)科研无法成为思考的动力
中小学的科研状况一直是中小学校管理者为之头疼的问题,大多数学科的教师不愿做科研,也不具备做科研的能力,而学校也只是设立专门的科研部门进行教学研究。笔者通过数次深入中小学发现,很多学科的教师比如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师科研动力特别不足,即使逼着写出的文章,竟会出现文字不通。上下文不相关的情况。由做科研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人文修养已经降低到了什么程度。究其原因,学校在科研管理中,不注意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教师不用做科研,便不愿去读书思考,更不愿动笔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成文字。
三、由“虚”入“实”再化“虚”培养途径的探索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素养匮乏的现状,学校管理者采取了许多的方式,研究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出现的结果是学校管理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形式化。校长不时的强调让教师读书,却不给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教育研究者从理论到理论的谈论教师应有爱心、责任心、人格魅力。他们似乎从未考虑过教师的感受,教师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教师是怎样看待人文素养的,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能究根溯源,只治标不治本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人文素养虽然是比较虚化的,但只要能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策略和措施。最终使教师从内心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追求自身内涵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实处。
(一)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学校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与教师的发展分不开的,关注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状态、工作成绩,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不只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教师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是提升一个学校教师素养和教育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因此,从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的角度,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以下条件和机会。
1、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当作自己成长的乐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节日给老师送一份关怀,来让教师产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2、创造书香校园的人文氛围。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角”来鼓励教师读书,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来为教师提供分享读书乐趣和交流心得的机会。从而让读书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
3、给教师发挥专长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作品展,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给教师提供精神上的享受。
(二)创造共享的课程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脚步的加快,教师仅仅依靠注入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逐步的走向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地增强,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学生需要的是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种种的变化都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文化的共享,以下建议值得尝试。
1、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在以往的听课习惯中,总是语文教师听语文课,数学教师听数学课,在这种习惯模式下,教师的知识面只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无法得到新的教学灵感来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水平。因此,学校应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提高教学水平。
2、不同学科教师互相推荐读物。不同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经典书籍都比较了解。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推荐经典书籍,可以让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它学科的状况,拓宽视野,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切磋,这样也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鼓励全员参与科研创新
中小学的科研通常只是专门人员来参与,而其他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科研的机会,久而久之,对于科研便毫无热情。其实,科研是全体教师的权利,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都会产生自己的教学心得。如果学校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去鼓励教师动笔去写,比如,把优秀论文编成论文集。那么,教师能够见到自己的论文变成科研成果,将是很大的精神鼓励。由此。也会带动教师读书的热情。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学校可以把教师分成各个科研小组,每个科研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最终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出来。对于科研能力层次不一的状况,可以采取结对互助的方式来进行。
总之,通过各种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具体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人文素养会随着活动的过程而逐步得到升华和提炼。最终成为散发在每个教师身上的博学与宽容、理想与激情、合作与关爱等等人文气息。这些人文气息虽无形无影,却是每位教师都能从他人和自身真真切切感觉到的修养和魅力。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当你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当你付出耐心、爱心、真心的对待孩子们,你会感受到处处充满幸福的味道。
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孩子们自由自主、放飞自我的时候。当几个孩子,悄悄走到我身边伸出拳头时,什么都不用说,我就知道这是要玩“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当几个男孩儿双手抱拳来到我身边时,我知道我的队员有情况上报。
男孩子喜欢玩战队游戏,一次受班上小男生邀请:“老师加入我们战队吧?”我好奇地问:“什么战队?”几个男孩儿自豪的说:“飞鹰战队”,我开玩笑说:“好吧,那我得当队长哦”幼儿教育,孩子们认真地双手抱拳:“队长好”。仔细一打量,我还有意外收获,这些队员都是班里几个最调皮的孩子,动不动就要战斗,我成了他们的队长,现在都要听从我的命令,哈哈哈…这个队长当的值啊!
班上的小话痨驰驰小朋友,每天给我讲着科普小知识,在幼儿园哪个角落发现好玩的,都要邀请我尝试一下,那天他爬到攀爬墙上的最高处喊:“老师上来,从这个滑杆滑下去可好玩儿了。”我抬头一看:“你比老师勇敢,真棒1驰驰说:“老师,你来吧勇敢点儿,我在下面保护你。”瞬间有一种温暖的感动,有你们真好!在与家长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会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感受到孩子的依赖与崇拜,真的是正能量满满。
当你静下心来用心感知孩子,耐心教导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可以如此可爱,生活可以这么美好。感恩孩子们给我带来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认真工作着,一直幸福下去,幸福真的存在于一个人真正的工作当中。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7
有幸参加了调兵山市教师素质培训,在这次培训活动中,由于教委的精心安排,让我们得以与众多数学专家面对面地座谈,了解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学习他们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以与几所学校的教师讨论课堂教学。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在这里,让我感受了名师的风采,聆听了精彩的讲座,也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专家引领,思想振荡
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名师、专家等,给我们学员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思想方法的探讨。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下,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思考地太少。平常我们在学校中,考虑地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考虑地并不多,甚至于忽视这一方面。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不应仅仅着眼于一些短期利益,而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不局限于单一解答方法的教学。
二、要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自来水。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各个方面的学习,让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三、同行交流,教学相长
本次培训,汇聚了专家骨干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因此,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数学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区县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
四、要有善于反思的习惯,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反思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我的教学能更有效吗?”,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有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大量知识和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如撰写教学随笔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还有教育博客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管理器,它更是一个个人反思工具,是一个多向人际互动的装置,它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这次培训使我感受到了压力,也增强了信心。
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令我欣慰的是,培训班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我们有很多的话题可以一同交流和探讨。我们有很多的观点可以一起抒发和碰撞。每一次的聆听讲座和课后交流,我们都能踊跃发言,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在学习中始终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条,坚持和其他学员保持密切联系,使自己能博采众长、开阔视野。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课的心得体会 篇8
在阅读教师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