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
1树立信息意识
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信息的特正,合理有效的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的结合再一起。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2
随着我校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日趋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校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我们研究的不竭动力。为了我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我们在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教师理念方面开展了很多活动和研究工作:
一、开展“五百工程”,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多媒体教学系统能为我们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教学信息传输网络化可创设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作用,我校对老师进行了多次全员培训,每学期期末都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每学期要求老师每人至少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研讨课。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我校顺利实现了“五百工程”:教师100%会使用多媒体,100%会自制课件,100%教师购置电脑并联网,教师100%每学期上信息技术研讨课;全校学生100%掌握计算机操作,有的还是计算机能手和高手。通过“五百工程”,我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资源的作用,电子备课成了老师们的主要备课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室是老师和学生们排队等候的教室。
二、开展“八项特色活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整合能力
(1)每周两节的教研组活动,探索信息技术下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我校教师人数多,教研活动整齐划一难以管理,效率低下。于是我们独辟蹊径,将各教研组实行从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时间段教研,领导蹲点制度。要求每次集中研讨不少于两节课,有中心发言人,具体内容如下:统一教学进度,解决常规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集体备下周的课,要求到下周一早晨第一节课必须将下周的指导练习稿统一发到备课组每位教师的手中,指导练习稿包括教师上课必须对学生指导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和课后练习,指导练习稿有编制者和审核者,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指导练习稿的有效性;安排备课组内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课一律要求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后还要进行组内评议。这些看似平凡的每周研讨“小中见大”,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每月一次的校内集体交流活动,总结整合过程中的经验
除每周的教研组集中学习研讨外,我校几乎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全体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不同学科在整合中取得一定成绩的老师做交流,如我们先后请本校骨干教师陈文志副校长、王昌华副校长、王华、光善慧、施凤华、孙敦荣、许静、袁慧丽、马俊、陆凤庆、刘晖、郭亚峰、朱瑞丰、朱仁举、康海平、杭旭等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也在交流中逐渐得以完善。
(3)每学期多次的校际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整合研究视野
学校经常把老师们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我校与韩国大山中学每年都要开展一次教师之间的友好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将国外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带回来,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师大还组织我们与上海、长春、连云港、吉林等十四所名校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20xx年11月、20xx年11月、20xx年9月、20xx年10月、20xx年9月、20xx年9月我们六次开展比赛交流,我校有十六位教师获一等奖,六位教师获二等奖,一位教师获三等奖;20xx年9月和11月我校先后两次派教师到江苏洋思和东庐学习(共三十多人),花费近五万元,学习他校的集体备课的先进经验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我校还在本省、市范围内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和展示,如:刘中学、十一中学、中、xx市第十二中学、双剑中学、xx中学、32中、中、安中学、一中等多所中学这些校际交流,不仅增进了学校间的友谊,也锻炼了我校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横向、纵向上都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一个较好的衡量和比较,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去提高自己,深化教学研究。
(4)“请专家走进校园”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整合水平
学校经常把各高校教授、名师请进学校,如我们先后请东北师大教授、华东师大教授、安徽大学教授等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讲座;请省科协专家对教师进行“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讲座,请网络专家进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讲座,聆听科技创新专家周又红老师的呼唤与启发等。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广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开展月月展示课活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大型展示课活动,一般安排20至30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三校展开,每次活动多媒体教室座无虚席,前来观摩的不仅有我校的教师,还有来自全区兄弟学校的教师,每节课后,同组教师必须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教研,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研讨交流的机会。如20xx年4月份,我们开展了20多位初三教师的复习研讨课活动,5月份又开展了30多位教师的期中展示课活动,9月份开展了32位新进教师展示课活动,10月份开展了26位星级教师展示课活动,11月份开展了30多位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12月份开展了29位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展示课活动。这些活动蕴育着无限生机,因为它们的蓬勃开展,使38中的课堂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使38中的有效教学模式日趋成熟,使38中的教师群体在向更高的高度迈进。
(6)开展教师每节课反思、学生每日反思活动,细化整合过程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我校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自修,将研究渗透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暑假、寒假分别给全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以书面作业的方式呈现,开学以后全校教师分组对假期的学习进行交流。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写学习心得、随笔、反思,教师将自己写的随笔定期发至科研处邮箱,仅20xx年一年,共收到教师发来的学习体会一百五十多万字,一大批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学生们通过对一天学习的整理和反思,不仅能及时地找出知识的缺漏,而且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有针对性地和老师直接交流或利用网络交流,对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了专题网页,开通了博客论坛,积极交流整合心得
为了更有力地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我校及时开通了“38中科研专页”博客论坛,设置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积极鼓励教师们交流研究心得,畅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成与败,总结提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8)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
我校的研究中有一种特殊的研讨任务,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资源,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首先是结合课标,结合学生实际,研讨期中、期末、单元试卷的编写,除了期末七、八年级的试卷由区教研室领导组织外,瑶海区的所有中学,包括安徽省的近一半学校,用的都是我校教师编写的试卷。试卷的编写特别体现教师的全面素质,无论改编题,还是原创题,都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教研内涵和底蕴。我校很多老师通过这一活动,自身素质得到了有力的提高,通过这一活动,更加强了自我研修的意识和习惯,一批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了提升;其次,为了实现“区域教材校本化,校本教材班本化,班本教材个性化”,我校积极利用课题研究这一平台,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读本。本学年,我们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清弦》、《和风》、《读中华经典,做文明少年》和《心雨》。
三、开展“四类创新”活动,紧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特色实践研究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开展多项机器人操作项目。
我校信息、美术、生物、物理等组为了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于实处,于20xx年11月积极创办了机器人活动室,组建机器人学生团队,从20xx年至今每年从11月开始训练至第二年7月全国比赛结束,甚至休息周末的时间进行研究,从开始的fll项目,又增加了足球和vex项目,总之研究团队在扩大,研究领域在增加,研究目标也是一年高比一年。
(2)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0xx年12月学校精选部分优秀老师,组编为一个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室,由有一定经验的、年富力强的老师担任科技创新组长,下设小发明组、科技论文组、科幻画组、电脑绘画组、航模组等,并在三个年级中分别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教师和学生之间除集体交流指导外,还不失时机地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交流,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信息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信息组每年从9月份刚开学开始,便利用午休时间组建七、八、九三个年级的编程小组,集中进行培训,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研讨,如何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如何将我校的编程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他们还积极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向专家们远程请教,多人次取得国家、省、市大奖。
(4)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开展多形式创新比赛
从20xx年至今,各学科针对自身的研究,拓宽了研究范围,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比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展示了教师的才华与创新精神。比如每学年我们都要开展一次科幻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航模比赛、班级网页制作比赛、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比赛、作文比赛、教师现场课件制作比赛、师徒结对比赛等活动。数学子课题组还于20xx年5月开展了一次全区范围内的“洽洽快乐杯”数学拼图活动,每次活动均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发奖状、奖品,并把获奖情况上传校网站,进行宣传。20xx年10月我校承办了“鲁班杯”全国航空航天校园航模表演,这一活动的举办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热情,对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信息化文盲”,如果自己成为“信息化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四、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置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计算机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理念和媒体。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学生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兴趣,开拓思维。而使用信息技术,能创设贴进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挖掘教材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由易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挑战自我,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新时期的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
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未来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学生将根据个人的需要实行自主学习,从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而教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在教师角色定位上,教师将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导”,更主要的是“引”,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为教师所掌握,而应由学生去理解、去研究、去发现。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将更注重“以生为本”,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文本信息、图片信息,还包含大量的声音、动画等动态资源,学生将通过媒体演示进行讨论或者建立网站发表自己的成果,学生思维拓展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将更注重学生合作、协同能力的培养。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展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及教师群体相互激励、相互提高的作用,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将成为常态。
因此,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发现的乐趣,体会探索的乐趣。师生都在一种积极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与工作,必将创建出和谐而又高效的课堂,这也正是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重要作用所在。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随着我校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日趋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校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把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我们研究的不竭动力。为了我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我们在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教师理念方面开展了很多活动和研究工作:
一、开展“五百工程”,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多媒体教学系统能为我们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教学信息传输网络化可创设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作用,我校对老师进行了多次全员培训,每学期期末都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每学期要求老师每人至少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研讨课。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我校顺利实现了“五百工程”:教师100%会使用多媒体,100%会自制课件,100%教师购置电脑并联网,教师100%每学期上信息技术研讨课;全校学生100%掌握计算机操作,有的还是计算机能手和高手。通过“五百工程”,我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资源的作用,电子备课成了老师们的主要备课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室是老师和学生们排队等候的教室。
二、开展“八项特色活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整合能力
(1)每周两节的教研组活动,探索信息技术下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我校教师人数多,教研活动整齐划一难以管理,效率低下。于是我们独辟蹊径,将各教研组实行从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时间段教研,领导蹲点制度。要求每次集中研讨不少于两节课,有中心发言人,具体内容如下:统一教学进度,解决常规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集体备下周的课,要求到下周一早晨第一节课必须将下周的指导练习稿统一发到备课组每位教师的手中,指导练习稿包括教师上课必须对学生指导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和课后练习,指导练习稿有编制者和审核者,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指导练习稿的有效性;安排备课组内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课一律要求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后还要进行组内评议。这些看似平凡的每周研讨“小中见大”,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每月一次的校内集体交流活动,总结整合过程中的经验
除每周的教研组集中学习研讨外,我校几乎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全体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不同学科在整合中取得一定成绩的老师做交流,如我们先后请本校骨干教师陈文志副校长、王昌华副校长、王华、光善慧、施凤华、孙敦荣、许静、袁慧丽、马俊、陆凤庆、刘晖、郭亚峰、朱瑞丰、朱仁举、康海平、杭旭等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也在交流中逐渐得以完善。
(3)每学期多次的校际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整合研究视野
学校经常把老师们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我校与韩国大山中学每年都要开展一次教师之间的友好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将国外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带回来,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改革创新;师大还组织我们与上海、长春、连云港、吉林等十四所名校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20xx年11月、20xx年11月、20xx年9月、20xx年10月、20xx年9月、20xx年9月我们六次开展比赛交流,我校有十六位教师获一等奖,六位教师获二等奖,一位教师获三等奖;20xx年9月和11月我校先后两次派教师到江苏洋思和东庐学习(共三十多人),花费近五万元,学习他校的集体备课的先进经验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我校还在本省、市范围内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和展示,如:刘中学、十一中学、中、xx市第十二中学、双剑中学、xx中学、32中、中、安中学、一中等多所中学这些校际交流,不仅增进了学校间的友谊,也锻炼了我校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横向、纵向上都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一个较好的衡量和比较,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去提高自己,深化教学研究。
(4)“请专家走进校园”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整合水平
学校经常把各高校教授、名师请进学校,如我们先后请东北师大教授、华东师大教授、安徽大学教授等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等讲座;请省科协专家对教师进行“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讲座,请网络专家进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讲座,聆听科技创新专家周又红老师的呼唤与启发等。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广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开展月月展示课活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大型展示课活动,一般安排20至30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三校展开,每次活动多媒体教室座无虚席,前来观摩的不仅有我校的教师,还有来自全区兄弟学校的教师,每节课后,同组教师必须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教研,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研讨交流的机会。如20xx年4月份,我们开展了20多位初三教师的复习研讨课活动,5月份又开展了30多位教师的期中展示课活动,9月份开展了32位新进教师展示课活动,10月份开展了26位星级教师展示课活动,11月份开展了30多位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12月份开展了29位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展示课活动。这些活动蕴育着无限生机,因为它们的蓬勃开展,使38中的课堂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使38中的有效教学模式日趋成熟,使38中的教师群体在向更高的高度迈进。
(6)开展教师每节课反思、学生每日反思活动,细化整合过程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我校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自修,将研究渗透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暑假、寒假分别给全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以书面作业的方式呈现,开学以后全校教师分组对假期的学习进行交流。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写学习心得、随笔、反思,教师将自己写的随笔定期发至科研处邮箱,仅20xx年一年,共收到教师发来的学习体会一百五十多万字,一大批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学生们通过对一天学习的整理和反思,不仅能及时地找出知识的缺漏,而且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有针对性地和老师直接交流或利用网络交流,对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了专题网页,开通了博客论坛,积极交流整合心得
为了更有力地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我校及时开通了“38中科研专页”博客论坛,设置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积极鼓励教师们交流研究心得,畅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成与败,总结提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8)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
我校的研究中有一种特殊的研讨任务,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资源,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首先是结合课标,结合学生实际,研讨期中、期末、单元试卷的编写,除了期末七、八年级的试卷由区教研室领导组织外,瑶海区的所有中学,包括安徽省的近一半学校,用的都是我校教师编写的试卷。试卷的编写特别体现教师的全面素质,无论改编题,还是原创题,都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教研内涵和底蕴。我校很多老师通过这一活动,自身素质得到了有力的提高,通过这一活动,更加强了自我研修的意识和习惯,一批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得到了提升;其次,为了实现“区域教材校本化,校本教材班本化,班本教材个性化”,我校积极利用课题研究这一平台,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读本。本学年,我们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清弦》、《和风》、《读中华经典,做文明少年》和《心雨》。
三、开展“四类创新”活动,紧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特色实践研究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开展多项机器人操作项目。
我校信息、美术、生物、物理等组为了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于实处,于20xx年11月积极创办了机器人活动室,组建机器人学生团队,从20xx年至今每年从11月开始训练至第二年7月全国比赛结束,甚至休息周末的时间进行研究,从开始的fll项目,又增加了足球和vex项目,总之研究团队在扩大,研究领域在增加,研究目标也是一年高比一年。
(2)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0xx年12月学校精选部分优秀老师,组编为一个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室,由有一定经验的、年富力强的老师担任科技创新组长,下设小发明组、科技论文组、科幻画组、电脑绘画组、航模组等,并在三个年级中分别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教师和学生之间除集体交流指导外,还不失时机地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交流,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信息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信息组每年从9月份刚开学开始,便利用午休时间组建七、八、九三个年级的编程小组,集中进行培训,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研讨,如何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如何将我校的编程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他们还积极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向专家们远程请教,多人次取得国家、省、市大奖。
(4)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开展多形式创新比赛
从20xx年至今,各学科针对自身的研究,拓宽了研究范围,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比赛,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展示了教师的才华与创新精神。比如每学年我们都要开展一次科幻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航模比赛、班级网页制作比赛、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比赛、作文比赛、教师现场课件制作比赛、师徒结对比赛等活动。数学子课题组还于20xx年5月开展了一次全区范围内的“洽洽快乐杯”数学拼图活动,每次活动均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发奖状、奖品,并把获奖情况上传校网站,进行宣传。20xx年10月我校承办了“鲁班杯”全国航空航天校园航模表演,这一活动的举办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热情,对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信息化文盲”,如果自己成为“信息化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四、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置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作为一线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希望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做出微薄的努力。看完那篇文章,感觉有些感触,就去看了相关知识,现在和大家一起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学习方法的改变迫在眉睫!它与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有关。今天,我们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即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教育和相互学习。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一般教师解释知识;好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鼓励学生学习知识。“老师们都明白,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必须渴望学习,而不是强迫老师学习。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质。无论是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索学习,都反映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实践。听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老师,你会明显意识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说话,让学生记录每天的演讲。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自然行为。运用苏格拉底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思考、推理和交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改进和进步。这种方法向学生传达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俗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可以,他们可以。
多年来,学生们一直习惯于老师说话、听、做笔记和课后背诵。如何让学生“移动”,老师真的移动了大脑,但当学生真的“移动”,新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些甚至出乎意料,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忧的是考试怎么办?课程改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甚至敢于挑战老师。老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不懂,愿意和学生讨论。因此,一门课,无论如何准备,都不会完美,课堂上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应该得到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采用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设计教材。学生们并没有空着头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村生活和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观点。此外,即使他们没有接触到一些问题,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一旦问题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来形成对问题的一些解释。这不是胡说八道,而是从他们的经验中推出的逻辑假设。因此,教师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问题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体验学习。只有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针对性。然而,这种新的安排风格和教学要求的变化与教师的教学习惯发生了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坚信,只有矛盾,才会有变化和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老师去挖掘和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课程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概念告诉我们,在获得教科书后,我们不能“教”教科书,而是利用教科书组织各种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和重组教科书。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了议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在实施新课程计划时,教师开发利用校内外所有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幸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感受很多,特些作如下总结。
一.现代课堂,需要信息技术
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越实用。一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特别是高三复习课中,课堂容量大,知识信息多。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对学困生的辅导。着有成效了促进了高三教学工作。
二.现代教师,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目前,我们高中各种层次的老师,由于很多人在大学期间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所以必须在工作的同进,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与操作,使自己素质与现代教育需要相统一。平时,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正是这次继续教育,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很有效地促进了自己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提高。
本课程,非常好,非常实用,也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我的计算机水平,解决了许多我不懂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可以较为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修改网上的课件,并很成功地制作了自己的课件,使我受益匪浅。
三.学好信息技术,还要进一步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我边学边实践,达到了学以至用,用之有效的作用。真的意识到,信息技术较好地帮助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自己在操作时,感觉还是有些费力,不熟练,而且作出的课件质量不高。有时作法还显得繁。
平时上课时,要多搜集些微相关课件,参考他人的经验,多积累,多学习,才能真正的提高。而且,要平时有计划地作好准备。
本课程解决了我急需解决的问题。老师安排的内容非常实用。但由于我的基础不好,学起来有点吃力。还因为自己平时工作较多,所以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学习质量,真不好意思。今后真应当对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并活学活用,把自己的能力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四.应用信息技术,要集体团结奋斗
通过学习与交流,我感觉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全组同志集体研究,共同提高。建立本校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地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大家的智慧才是巨大的。全组同志互相取长补短,有分工有合作,共同研究,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今后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比赛,对同一个课题,大家共同研究,达到最好效果。
学无止境,多学习,多实践,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又选了您的课,我有信心,在老师您的指导下,加上我自身的努力,我会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时代的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一年前,当我刚刚走进北大附中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参观计算机教室的时候,我还只是对先进完备的设备感到赞叹,而丝毫不了解今后的一年中我将要学习什么,做些什么。在初中的学习中,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可谓是少之又少,认为其全部只不过是在电脑上打字和背一些毫无用处的理论,到最后在会考试卷上答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字母公式而已。但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一次次的走进那上高中前极为陌生的计算机教室,一次次的对着电脑细心剪辑图片,一次次的冥思苦想编辑程序,我感受到了原本以为枯燥的学科,其实是多么的神奇。有趣的教学内容,精彩的教学方式,无不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学习及学习内容的总结
第二学段的时候,我初上这门课,只觉得很麻烦,用简单的幻灯片、Word文档做一些报告、介绍什么的,课上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常常要占周六日的时间花几个小时来完成,费时又没有技术含量。但随着课程一点点地推进,我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与技术,而原本索然无味的电脑操作,也开始慢慢吸引着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有一次的作业是搜索引擎报告,除去上课时间我用了整整八个小时才完成。我第一次发现,自认为再熟悉不过的Word文档,原来还有着那么多的功能;几乎天天要使用的搜索引擎,原来还有着那么多的技巧。那次的作业,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得分了,我利用网上找到的、老师所讲的技巧查找从前没有找到的资料,成功找到时的惊奇、欣喜,令我的所学有了意义。再之后的图片编辑、动画制作,甚至于最后小组合作制成视频,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接触过的东西。开始做的时候,也曾经抱怨太费事、太难,但当自己也想象不到的照片效果呈现在眼前,一切的辛苦就全都烟消云散了。虽然我的技术运用远不够好,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到位,但我对于电脑的使用能力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收获了很多。不单是在技术上,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虽然还有不足,虽然相比擅长计算机操作的同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可是我已经战胜了过去的自己。
总觉得这一个学段过的尤为得快,九周转眼就要过去了,刚学习编程时的迷茫、头晕脑胀已经不复存在。编程对于学段初的我来说,可谓闻所未闻,课本上图文并茂的讲解只让我觉得复杂深奥,自己设计一个程序,简直是天方夜谭。做前几个作业的时候,由于技术操作的不熟练,不单课上和中午的时间都放在了计算机教室,有时就连放学后也要在学校赶工。虽然是老师讲过的最常见技术,虽然得到的只是最一般的成绩,可是心里依旧有一种满足感。也许程序的设置还很粗糙,也许程序的功能还并不大,但我已经超越了自己,并且在一点点的进步,这就够了。不久前做的程序,由于突然的一个想法,让我开始尝试加入老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结果一做就是三周。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我曾经心灰意冷,曾经急得快要流出眼泪,还好,我终是坚持了下来。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讲那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程序,但在我而言,它是我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思考性、严谨性、创新性,对于编程来说缺一不可,而这也正是我从短短几周的'学习中所学到的。所有的知识技能都是有相通点的,我相信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我所提高的不只是在计算机上的技能,更多的收获,是与其相关的能力对我以后学习生活帮助。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部分:Word文档及幻灯片的常规使用,图片的编辑及影片制作,程序的设计编辑。而在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在第二学段初学习的制作出游计划书了。过去也经常去旅游,但大多是有旅行团安排,并没有自己了解过,更不知道钱具体是花在什么方面的,而那次的学习及实践让我初步了解了出行的计划方式,更锻炼了我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使我不禁想按自己的设计去旅游一次。相比其他的学习内容,我认为它更加贴近于生活所需,更能培养我们的能力。
二、对老师及教学的印象感受
每次在知识教学中,因为不是自己动手操作很容易上课的时候听讲不专心,但我却一直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走,我认为这是老师教学幽默生动的结果。还记得高中第一次上信息课,老师问“信息是什么?”这像是一个没有标答的问题,根本没有人举手回答,眼看课就要僵在那里,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课堂提问器”,在对于谁的运气最不好的猜测下,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也开始有人主动回答问题。在每次的课堂上,老师总能用她的笑声缓解知识课的枯燥与无聊,留给了我极大的印象。我认为老师的教学是很成功的,利用演示操作进行清晰明白的讲解,让从未了解过这些知识的我也能轻松理解,而且还不时的根据同学的需求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可是,在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一些设计上的突发奇想,总是会导致许多的疑难和问题,而老师只有一个,无法在同一时间解答不同人提出的不同问题。结果制作常常只能暂时搁浅下来,有些浪费时间。我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讲一些知识,然后自己操作练习,最后再继续进行知识补充,那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三、我的希望
1、在这个以网络为主流的时代,上网浏览网页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希望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有关网页制作的内容,比如自己制作一个网站等。
2、信息技术课上,希望能讲到更多课本以外的补充知识,拓宽同学的眼界,对信息技术真正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稍稍偏离讲解的主题,延伸的更广一些)
3、再增加一些同学间合作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协作能力。
4、课上多留出一些时间进行作业的讲评,多对一些优秀作品进行讲解。
5、除了学习操作技术,可以适当的对软件和配置进行普及性介绍。
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能力标准》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
基本内容则是根据两个要求根据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的阐述。
实施要求是从各级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的角度对《能力标准》的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术语表是本标准中的.有关系术语的解释,让我们更能理解常用术语的基本含义。 从总体内容看,《能力标准》主要学习一个基本要求和一个发展性要求,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而发展性要求则是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针对两项要求,我觉得,要做一名自主发展型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课堂教学的课件、具有简化教学的动画、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等;能根据课件、动画、微课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2.会利用word、excel等软件。利用常用 软件制作教学案,进行测试统计,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能掌握基本信息技术装备的简单使用。特别是电脑、多媒体、白板、网络等常用设备的操作。确保在备课中、课堂教学中正常使用这些设备辅助教学。
4.能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进行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
5.能合理整合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教学。理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6.会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本校或是城域网中的服务平台。现在教学中利用平台整合知识的方面已很多,我们要充分学习相关知识,利用相关平台实现教学的远程监控。
总之,本标准除了要求老师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要求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提高使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育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评价数字化。真正为实现数字化校园作出就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