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暑假学校里发了一本《教师第一课》,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不时地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看到《教师第一课》这一书名,工作十多年的我产生了疑问:“在教师这岗位上我已度过多少春秋,我还得回到起点,从“教师第一课”开始?”带着可笑与疑问,我翻开了这本《教师第一课》这本书。
对照这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篇章,回想着自己的教书历程,可笑的是自己在懵懵懂懂中过了十几年,离真正的教师却是那么的遥远。现在的我除了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外,剩下的就是倦怠,毫无挑战,又怎能往更高的境界走?我该如何摆脱这种倦怠,拥有梦想呢?
还得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在我们抱怨日子陈旧黯淡时,其实我们可以用阅读去无限拓展心灵的领空,只要有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飞翔。当我们的精神摆脱束缚时,就是我们真正强壮的时刻;当教师的心灵开始飞翔时,就是教育翱翔长空的时刻!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可笑的想法,用心阅读从这里出发。读了这本书,我想这本书向我们推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能作为教师心灵飞翔的导航,引领教师一路前行。
一、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历不知难。”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交谈,教学中的言语表达,教改中的观点陈述,还是写作时的表述,语言贫乏,缺少理论支撑。究其原因,应是少阅读,即使偶尔读读,也是毫无目的,不曾深入。这本书对专业阅读的叙述虽然深奥,细细读来还是有所收获。
首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我想这应该是给我们读什么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次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那些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但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高度。从这可看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阅读,选择能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这本书。
接着是知性阅读。要进行咀嚼性质的研读,也就是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是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与其抱怨日子,不如用心阅读,迈开阅读的步子,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二、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书的第六章对写作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看来,若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就必须学会和善于写作。
说到写作,我除了职称晋升迫不得已写下两篇论文,平时不曾用心,至于书中所介绍的几种写作方式,日常的记录(教育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教育随笔(事理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书影评论、教育杂文),我虽有过教学中的思考,写下些教后反思,却是零零散散,没有坚持记录,也未曾认真梳理成文,更不用说进行专业写作。然而,新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由此可看出,要养成自觉记录教育、教学的生活习惯,坚持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这些碎片经过提取、理解再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
新教育中还提到专业写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研究。从书中的.个例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个案式的研究应该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最初的写作应该记录下具体的案例,不一定是为发表而写,只要能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录下来就好,相信,只要能坚持写作,十几年过后,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也许能成为教育教学科研最为宝贵的材料。
三、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书的第八章讲到,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增广见闻,促进学习。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高人、榜样的引领和身边人的陪伴。新教育实验认为: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孤军奋战的时代应该终结,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一个共同的团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交流,交流的对象不局限于同一学校的教师,还可与通过网络结识的教师广泛探讨。当学校内部没有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就要寻找创造这个共同体。
因为阅读让我们学会了寻找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积极自觉参与,希望通过阅读成长自己,让自己翱翔成长。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作为教师,如果不甘于平庸向往卓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作为一线老师,如果正迷茫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这是一本帮助教师自我成长的书籍,读中可以让我们体验插上教育理想的翅膀的畅快,在现实中找到执着前行的灯塔和力量。
本书从“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是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八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方法指导和发展帮助,既给新教师以职业入门的方法指导,又给多年从教的教师以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再度点燃力。书中向我们传达了教师职业的天命——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仰,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在现实与各种际遇中保持前行的动力,努力认识自己,学会选择从业的生命姿态,成就最好的自我。推荐了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9位人类历史上一流的思想家和教育大师,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人生,阅读他们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脚下的路走得更清晰。我们从事的是关于人的成长的工作,洞悉明确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科学从教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关于积极心理学、依恋理论、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情绪ABC理论在育人中遵循的法则,以及诸多心理效应在育人中微妙的促进作用,这些精华的理论都为我们开启了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正确从教的理论指导。教科研一直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发展短板,读过此书,我们会习得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的重要,以及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教育研究的思路,从多方面清晰课堂观察和研究的方向,为教师实现价值的成长找准方向。书中强调了写作对于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作用,日常记录、个案记录、教育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教育杂文等这些教育记录,都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不同形式,需要敏锐清醒的意识和笔耕不辍的持之以恒,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教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回归自我,守望幸福。此外,书中还阐述了教师口才和人际交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要素,口才是第一能力,要善于营造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之间温暖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共生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通过此书,我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要有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要培养、关心学生,要端正工作作风,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让脚下的路更加坚实,做教育人,做幸福事。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暑假学校里发了一本《教师第一课》,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不时地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看到《教师第一课》这一书名,工作十多年的我产生了疑问:“在教师这岗位上我已度过多少春秋,我还得回到起点,从“教师第一课”开始?”带着可笑与疑问,我翻开了这本《教师第一课》这本书。
对照这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篇章,回想着自己的教书历程,可笑的是自己在懵懵懂懂中过了十几年,离真正的教师却是那么的遥远。现在的我除了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外,剩下的就是倦怠,毫无挑战,又怎能往更高的境界走?我该如何摆脱这种倦怠,拥有梦想呢?
还得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在我们抱怨日子陈旧黯淡时,其实我们可以用阅读去无限拓展心灵的领空,只要有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飞翔。当我们的精神摆脱束缚时,就是我们真正强壮的时刻;当教师的心灵开始飞翔时,就是教育翱翔长空的时刻!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可笑的想法,用心阅读从这里出发。读了这本书,我想这本书向我们推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能作为教师心灵飞翔的导航,引领教师一路前行。
一、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历不知难。”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交谈,教学中的言语表达,教改中的观点陈述,还是写作时的表述,语言贫乏,缺少理论支撑。究其原因,应是少阅读,即使偶尔读读,也是毫无目的,不曾深入。这本书对专业阅读的叙述虽然深奥,细细读来还是有所收获。
首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我想这应该是给我们读什么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次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那些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但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高度。从这可看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阅读,选择能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这本书。
接着是知性阅读。要进行咀嚼性质的研读,也就是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是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与其抱怨日子,不如用心阅读,迈开阅读的步子,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二、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书的第六章对写作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看来,若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就必须学会和善于写作。
说到写作,我除了职称晋升迫不得已写下两篇论文,平时不曾用心,至于书中所介绍的几种写作方式,日常的记录(教育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教育随笔(事理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书影评论、教育杂文),我虽有过教学中的思考,写下些教后反思,却是零零散散,没有坚持记录,也未曾认真梳理成文,更不用说进行专业写作。然而,新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由此可看出,要养成自觉记录教育、教学的生活习惯,坚持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这些碎片经过提取、理解再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
新教育中还提到专业写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研究。从书中的个例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个案式的研究应该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最初的写作应该记录下具体的案例,不一定是为发表而写,只要能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录下来就好,相信,只要能坚持写作,十几年过后,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也许能成为教育教学科研最为宝贵的材料。
三、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书的第八章讲到,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增广见闻,促进学习。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高人、榜样的引领和身边人的陪伴。新教育实验认为: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孤军奋战的时代应该终结,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一个共同的团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交流,交流的对象不局限于同一学校的教师,还可与通过网络结识的教师广泛探讨。当学校内部没有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就要寻找创造这个共同体。
因为阅读让我们学会了寻找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积极自觉参与,希望通过阅读成长自己,让自己翱翔成长。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教师第一课》一书,书写生命的传奇。其中我看到对待教师的态度,有三种境界:
一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二是把教师作为事业,
三是把教师作为志业。我想自己还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还没有把它当作一种事业来做。所以有时候觉得当老师一点也没有意思,渐渐地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倦怠。
还记得几年前那天课间,我在教室中呆坐着,想想生活当中众多的不如意,评职、考核、进修……越想自己越觉得当老师没劲,肯定我当时的表情很痛苦,不知不觉地泪水也流了下来。
一只轻盈的小手滑过我的面颊,“老师,您怎么哭了?”是我的一个学生。我一愣,慌忙擦去腮边的泪。“我们玩得多快活啊!老师,您也加入我们的游戏吧!您不是常说‘运动使人快乐’吗?来吧,来吧!”没办法,我也参加了进去。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他们围着我,跳啊,唱啊,非常快活,慢慢地我也被他们感染了。不知何时,微笑又回到了我的身边,我感到一身轻松。
上课了,目送着学生们进入教室,我的心情竟变得非常愉快……
走进学生中间,感受学生的朝气蓬勃、无忧无虑,与学生贴心交流,我们的心会变得非常年轻,我们也能很快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职业倦怠也会随风而逝,因为,对教师来说,学生永远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做教师久了,特别是教同一个年级、同一门学科久了,往往觉得每天都在做重复性的工作,由于对本门学科比较熟悉,所以觉得没有挑战性了,除了重复性的工作以外,就是倦怠了。看了《教师第一课》这本书,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有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其实,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教同一课也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倦怠,其实就是思想停滞的表现。一旦产生倦怠,必须及时警醒自己。这个时候我往往会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一本好书,不断充实自己。读好书,找出自己与名家的不足,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提升自己的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寻找幸福,并依靠不断给予我营养的书驱走弥漫在我思想上的倦怠烟雾。
书中也提到,教育要在真爱中一起行走,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是爱的艺术。师爱是教师对教育的浓厚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是师德的核心。爱,需要把心掏出来,只有纯粹的师爱,才能收获教育过程中的幸福和成就。纯粹的师爱,才能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同时爱也需要智慧,就像刚开始提到的格桑德吉老师,在劝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使孩子们重返校园,她用智慧,用心,用爱赢得了这些。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事实相结合,通过阅读这本《教师第一课》,再看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先进教师,我不由得暗下决心,要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走的更精彩,我要把我全部的爱给我的学生。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作为教师,如果不甘于平庸向往卓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作为一线老师,如果正迷茫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这是一本帮助教师自我成长的书籍,读中可以让我们体验插上教育理想的翅膀的畅快,在现实中找到执着前行的灯塔和力量。
本书从“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是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八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方法指导和发展帮助,既给新教师以职业入门的方法指导,又给多年从教的教师以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再度点燃力。书中向我们传达了教师职业的天命——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仰,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在现实与各种际遇中保持前行的`动力,努力认识自己,学会选择从业的生命姿态,成就最好的自我。推荐了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9位人类历史上一流的思想家和教育大师,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人生,阅读他们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脚下的路走得更清晰。我们从事的是关于人的成长的工作,洞悉明确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科学从教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关于积极心理学、依恋理论、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情绪ABC理论在育人中遵循的法则,以及诸多心理效应在育人中微妙的促进作用,这些精华的理论都为我们开启了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正确从教的理论指导。教科研一直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发展短板,读过此书,我们会习得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的重要,以及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教育研究的思路,从多方面清晰课堂观察和研究的方向,为教师实现价值的成长找准方向。书中强调了写作对于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作用,日常记录、个案记录、教育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教育杂文等这些教育记录,都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不同形式,需要敏锐清醒的意识和笔耕不辍的持之以恒,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教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回归自我,守望幸福。此外,书中还阐述了教师口才和人际交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要素,口才是第一能力,要善于营造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之间温暖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共生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通过此书,我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要有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要培养、关心学生,要端正工作作风,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让脚下的路更加坚实,做教育人,做幸福事。
《教师第一课》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假期读了《教师第一课》,眼虽留在文字上,但脑海却回想起从走向讲台的那一刻起……在讲台上走过了两年光景,在这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老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我们应该多提问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四、总结经验,梳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
毛泽东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班级管理讲究艺术,要多动脑筋,考虑孩子的需求。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动脑筋,哄着孩子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的力气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所以教师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坚持下去,成为制度。在安排各项工作要统筹兼顾,考虑问题要周密,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要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善于培养幼儿自主、自信、自立的品格,善于寓教育于管理之中,使每项管理活动都成为教育机会。总之,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孩子发展的脚步,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营造健康向上、个性张扬的班集体。
五、有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学习的差异。要想把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统一的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对的。要用不同的尺子来量孩子,发现孩子与与众不同的长处。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那样你满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爱因斯坦小学呆头呆脑,学校开除;黑格尔大学毕业,辅导员的评价:“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长哲学”。没有想到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黑格尔成为哲学大师。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我们怎能凭孩子的一时表现,判断他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