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汉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在四川大学继教汉教中心近2个月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良好的学习氛围,独特的实践教学法,认真负责的老师,弹性的小班教学制,友好互助的同学,都与以前上过的培训其他培训班有很大的区别。在此仅浅谈一下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在正式接触对外汉语教学之前,我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像我这样有扎实的中文基础、较好的'英语水平和对外文化交流背景的人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然而,第一次培训课下来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看似简单的教材课文背后,竟然需要涉及到如此深厚的功底和教学方法才能驾驭;平时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文语音语法和对话,如果不细想,真的不会去追问和深究其中到道理,始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惭愧地承认语文基础没有夯实,对不起当初小学中学的各位老师。很幸运地遇到了经验丰富又活泼可爱的小老师,她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很多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特别是对教学法的运用,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和佩服。在四川大学继教汉教中心的学习,让我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和独特的角度,对自己的母语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一方面越学习越意识到自己知识面的局限,另一方面激励着我去正视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挑战。
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学习古代汉语最单纯的收获,是能让自己对于古代文言体系的把握变得富有理据性。文以载道,通晓训诂音韵文字小学之道才算完成了对整个文言体系的登堂,至于入室,相去甚远。古代汉语是古代经验的累积,读古代汉语对于传承我们国家最优秀的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个人而言,文言语辞刚劲而典雅,这无异于给我们提供了认知上的感受与心灵的愉悦,对于个人人格魅力的养成以及不凡的谈吐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就是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
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一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培养,优秀学生尤其应该着力开拓。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正月”读成“征月”。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姮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学习古代汉语有六大环节,有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阅读、应用等。其中前四项是主要环节,后面两个是补充环节。通过预习可以使我们发现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发现妙处。老师的讲课,往往包含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东西是教材中没有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也是相当宝贵的。所以听课时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复习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复习是一个整理、归纳、补充、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通过做大量的作业,可以用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古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实践的目的。
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一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培养,优秀学生尤其应该着力开拓。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正月”读成“征月”。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姮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学习古代汉语有六大环节,有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阅读、应用等。其中前四项是主要环节,后面两个是补充环节。通过预习可以使我们发现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发现妙处。老师的讲课,往往包含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东西是教材中没有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也是相当宝贵的。所以听课时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复习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复习是一个整理、归纳、补充、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通过做大量的作业,可以用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古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实践的目的。
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学习古代汉语最单纯的收获,是能让自己对于古代文言体系的把握变得富有理据性。文以载道,通晓训诂音韵文字小学之道才算完成了对整个文言体系的登堂,至于入室,相去甚远。古代汉语是古代经验的累积,读古代汉语对于传承我们国家最优秀的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个人而言,文言语辞刚劲而典雅,这无异于给我们提供了认知上的感受与心灵的愉悦,对于个人人格魅力的养成以及不凡的谈吐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本站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就是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
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6
现代汉语是我们外国语学院很重要的一门选修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也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虽然有时候自己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给老师造成了麻烦,但是谈到感触和体会还是颇多,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这段时间的心得与总结。
(一) 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汉语便是这其中重要的一项。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我们的文明的进步都依靠着它。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是有义务学好它的,而且作为一名学习语言的大学生,我们更是有这个责任来仔细学习研究这门学问。现代汉语难学吗?如果要我平心而论的话我想我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汉语是世界上较难学的语言之一,它的字,型,音,义都包含着巨大的学问,我们几乎可以说每一项都可以独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背后都将会是巨大的研究学问。这一本书十分详细的囊括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针对现代汉语的众多体系整体来说都有一个全面的概括。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我们初次接受将汉语作为一门专业来研究的大一学生来说它是十分合适的。
(二)自我的总结
《现代汉语》的重中之重是语音、文字和语法,这也是汉语的精髓,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地方,当然,这也是叫枯燥难懂的地方。语法是一
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分为词、短语、句法。是一个由点到线的过程,这一章中我有许多地方还未完全弄透彻,首先要从句法成分说起,因为对一个句子当中各个词之间是做这个句子的什么成分还没有弄明白所以直接导致了我后面对短语类型的学习。所以针对这一章节我想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继续学习,争取能够弄透彻。在现代汉语中我觉得较为生动有趣的一章节应当为修辞。修辞这一章讲述了许多辞格,从辞格中显现出语言的魅力,才正真领略到原来语言也是一门艺术的正真含义所在。所以说现代汉语是一门很平衡的专业,我们能体会到它的枯燥无味(理论性太强),也可以找到这其中的乐趣所在。
(三)在今后的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制订好学习计划。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有计划地去看。这包括每天看多少内容,需要多长时间把全书看完,做好计划,每天坚持不懈,绝不能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临到考试才突击,这种学习方法是不会有多少收效的。有计划地看还包括听课前要预习,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听课时就要特别注意老师对这些问题的讲解,还是不懂,就及时问老师,不要轻易放过,因为前边的内容不明白,可能会影响后边某些内容的理解,这种地方多了,自然会影响到这门课的学习。听完课后还要认真复习,巩固学过的内容,这样经过预习——听课——复习几个阶段,才能算完整地把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完成了。
2.做摘要,做笔记。学习这门课不能只看不动手,要边看边记,养成动笔的习惯。准备一个笔记本,如果是听课,要把老师讲的东西记
下来,边听边记录,特别是讲的主要问题更不能放过,举的例子能记的也记下来。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抓住了重点,因为老师讲得多的讲得细的一般是重点,某个问题有哪几点也一目了然。二是做笔记时就必须认真听,不能走神,这就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去听讲,才不至于漏记,这样印象也深刻。
我会改掉自己一些课上的坏习惯,保证出勤率,很感谢这一段时间来张老师您的教导,辛苦您了!以上即是我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心得与总结,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