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自由心得体会

2025/01/04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自由心得体会(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自由心得体会 篇1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自由心得体会 篇2

我多么想能一个人独自躺在宽敞而辽阔的草原上,望着天空上的蓝天、白云发呆。这样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

这样就没有老师的逼迫,没有家长的`唠叨,没有作业的压力,没有试卷的束缚。我多么想有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非常逍遥。没人会管我,没人会束缚我,没人会给我压力。我想,这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生活吧。

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的明争暗斗——为了成绩而斗个“你死我活”。为了对付老师而成一个好学生。为了应付家长而成一个好孩子。整天活在这样的日子里,没有最真实的,一切尽是无尽的虚伪,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变成了一个虚伪的世界,我不敢想象。

自由,就是在赛道上无拘无束的奔跑;自由,就是不用管是否会因为做事而迟到;自由,就是在玩时不会一边玩一边担心太晚回家而被家长骂;自由,就是没有任何压力、束缚以及逼迫;自由,就是躺在广阔的草原上与自己的知音畅谈……

我多想自由!

鸟只有在辽阔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深邃的江河才能欢快地游弋;雄师只有在一望无垠的平原才会充分显示飒爽的英姿。人,更需要自由。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安宁的生活,一切的理想、抱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人,拥有自由,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自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的目标。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渴望自由,尤其是人,那是精神世界存在的条件之一。

自由心得体会 篇3

在当今社会,金钱对于人们而言越来越重要,而决定人与人之间贫富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财商的高低。

《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的作者曾经陷入财务危机,债台高筑,但4年后,他不但摆脱了危机,还创办了数家公司,通过投资成为欧洲知名的亿万富翁。此后作者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得财务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作者开始向大众传播自己的致富秘诀和理财知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分析了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在第二部分,作者聊了聊如何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

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待财富的信念和原则上,具体来说,就是这几个方面:对待财富的定义不同、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不同、赚钱的动力不同。最重要的是穷人和富人的金钱观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对财富的定义上。穷人对财富没有明确的定义,富人对财富的定义非常明确。富人往往对于自己要赚多少钱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而且脑海中会浮现出赚到钱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富人和穷人的差距,还体现在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上。穷人的财富目标总是换来换去,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而富人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富人认为:我必须要有钱,我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我无法再忍受穷困潦倒的日子,更不希望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所以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还表现为赚钱的动力不足,穷人借口多,只关注自己的劣势,而且不打算付出110%的努力,而富人则完全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是金钱观,也就是对于金钱的真实想法不同。穷人往往觉得金钱充满了铜臭味,钱财是粪土,对于金钱的认识很消极,而富人则不同,富人对于对于财富的认知是积极的。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核心内容中,作者讲述了如何用短短的7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作者认为要想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三步计划和四个策略。三个计划是逐步递增的,分别是实现财务保障,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财务保障就是指能保证你6-12个月内基本生活的储备金。而财务安全是指你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你可以靠利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财务自由就是指要赚取到能达到你梦想的生活所需要的金钱数额。

要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运用四大策略,分别是:

第一,按一定的比例储蓄金钱。

第二,用这些储蓄资金进行投资。

第三,想办法提高收入。

第四,从每次增加的那部分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钱进行储蓄。

这些策略看起来是如此的简单,难的是能否坚持执行下去。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大多数人贫穷的原因是不知道这些方法,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财商,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的死循环之中,希望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对于改善你的财务状况会很有帮助。

自由心得体会 篇4

渴望,有多少人曾渴望过这个,渴望过那个,但又有多少人渴望到了呢!天已深秋,片片枫叶在树间飞舞,几个“鸟“朋友正在紧张地收拾行李,准备南飞,他们不时用悲悯的眼神望着我,这更让我有了一种凄凄惨惨的感觉。我努力地拍打着翅膀,想要和他们一起飞翔,飞到那个属于我自己的自由!却怎么也飞不出这锁。天很蓝,透明得像一汪清水,照在我的心上,他的博大让人感到卑微。我怕面对这种很真实的东西。天空回响着清脆的鸟鸣声,使庄重的空气下有了一丝亲切。我羡慕它们能自由地翱翔,悲哀和渴望交织在我眼前,我也渴望高飞,可我不能。也许我也可飞,可是我从未尝试过,这样比不会飞更遗憾,因为一双翅膀从此失去了它的价值。我渴望去尝试挑战滋味,即使是我受伤了,也能够证明,我迈出了人生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并非我不敢尝试,只是我无法逃脱束缚。我在平静中成长,从未面对过风暴。不断有人替我遮风挡雨,使我追求自由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有人将此变成了现实,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战胜挫折与百折不挠的.毅力啊!

我要做追赶太阳的雄鹰,而不是被关在笼中的家雁。蓝天被霞光染红,我目送着云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深红色的霞光落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了美丽的倩影定格在我的思绪里。天空随着它们摆动的双翅荡起了一层层涟漪,好久不能平静。

我的自由什么时候还给我?哪怕是一天也足够了,小鸟啊!我真羡慕你!

自由心得体会 篇5

对于孩子我们总是很重视,可是如何给予孩子最好的自由,让他可以在未来受益终身?

经常接触一些家长,在关于孩子的课程学习上,总是说,跟孩子商量一下。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自由。

通过行为心理学的架构分析,有些家长,或许内心有一种补偿机制,即在他的儿童时代,是缺乏爱和自由的。老一辈的家长教育知识少,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填鸭模式,不知道怎么表现,以至于子女成人,痛定思痛,就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有些家长会尊重孩子意愿,不愿过多约束。但不约束的后果却很不妥。比如手机,电视,游戏,一切社交类的事物,都会成为孩子逆反的心理肇因。这时,家长往往喜欢抱怨或者付诸武力,孩子不高兴,家长也沮丧。徐静蕾就是典型的例子。父亲高压,让她少年时间毫无自由。以至于她回想去那些时间,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她愿意用十年的生命去换回。

有时候,一段所谓的成功,是用暗无天日的局促和逼仄去换,也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她这样想,也是补偿机制。如果没有后天的调节,这样当了妈妈,后面的.教育也会出现失败。

二、失败的界限

我们都爱孩子,嘘寒问暖,陪伴成长,这些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吗?有时候,家长需要思考,想一想是基于什么想法去爱孩子。

比如,开车出行,孩子想坐副驾位上,但这样一是不安全,二是法规不允许。常识大家都有,当孩子坚持,又哭又闹,有些家长就会妥协了。对孩子来说,一是真有危险,二是他们知道有些规则可以哭闹争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界限意识。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没有界限的自由,是无能。当家长不能拒绝孩子非合理要求,不能跟孩子构建框架和边界。就是一切失衡的开始。很多家长对孩子有依赖。这种依赖,会导致他们与孩子的妥协。潜意识可能会有担心:害怕对孩子的教育,会拉开和他的距离,而这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依恋。而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家长的潜意识,所以孩子学会了威胁,比如得不到,就离家出走。或者一意孤行,跟家长对着干。

所以,我们要去内省,是真的爱,给他自由。还是内心恐惧、焦虑失去。

三、怎样建立界限

没有规则和界限,更缺乏空间。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记住哦,让孩子进门之前先敲门,告诉他那些抽屉你不能随便查看,以及假装不去看他的日记本,这些都是适当的空间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规则内,就是自由。也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由在家庭的规则里,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是一种互相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商量的越具体越好。同时,确定的规则,要言而守信。不能仅停留在说说的阶段。可以把规则文字化、图片化,让规则可视化,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可以鼓励他漫天要价,家长就地还钱。最后拉锯达成一致。特别提醒,一致,并非强迫。而是博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中赢得某些权利。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孩子的界限,也让孩子感受尊重,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遵守。以后,当孩子可能会突破规则时,家长就要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家长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你想多玩一会儿游戏,但我们约定好了时间的。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只是遵从规则意识,就不造成情感冲突。

四、教育的提醒

边界的建立,并非朝夕。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家长身上,看到父母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当这些被内化以后,这就是他的规则意识。也是您给他的最好的爱和自由。

最后提醒一下,横穿马路,加塞,走捷径,找关系,言而无信,贪便宜,说话不经过脑子,打架骂人,说脏话,处理问题情绪化,不讲道理,吃饭吧唧嘴,衣着邋遢不修饰,说话随意不礼貌,不尊重老人,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人生的负面清单。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过去以为,三岁以前不记事。现在还是记不了事。但是,三岁以前经历的事,都在人的经验里习得了。

吃饭穿衣喝水喊疼,这些都是非习得性经验。开心微笑害怕哭闹,这些都是习得性经验。习得以后,就是框架。好的习得,就是好的框架,坏的习得,就是坏的框架。这也是门当户对和龙生龙凤生凤的由来。

不会教育不要紧。不学习教育就是失职。遗憾的是,这种失职无法补偿。

自由心得体会 篇6

在当今社会,金钱对于人们而言越来越重要,而决定人与人之间贫富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财商的高低。

《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的作者曾经陷入财务危机,债台高筑,但4年后,他不但摆脱了危机,还创办了数家公司,通过投资成为欧洲知名的亿万富翁。此后作者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得财务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作者开始向大众传播自己的致富秘诀和理财知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分析了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在第二部分,作者聊了聊如何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

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待财富的信念和原则上,具体来说,就是这几个方面:对待财富的定义不同、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不同、赚钱的动力不同。最重要的是穷人和富人的金钱观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对财富的定义上。穷人对财富没有明确的定义,富人对财富的定义非常明确。富人往往对于自己要赚多少钱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而且脑海中会浮现出赚到钱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富人和穷人的差距,还体现在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上。穷人的财富目标总是换来换去,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而富人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富人认为:我必须要有钱,我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我无法再忍受穷困潦倒的日子,更不希望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所以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还表现为赚钱的动力不足,穷人借口多,只关注自己的劣势,而且不打算付出110%的努力,而富人则完全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是金钱观,也就是对于金钱的真实想法不同。穷人往往觉得金钱充满了铜臭味,钱财是粪土,对于金钱的认识很消极,而富人则不同,富人对于对于财富的认知是积极的。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核心内容中,作者讲述了如何用短短的7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作者认为要想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三步计划和四个策略。三个计划是逐步递增的,分别是实现财务保障,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财务保障就是指能保证你6-12个月内基本生活的储备金。而财务安全是指你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你可以靠利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财务自由就是指要赚取到能达到你梦想的生活所需要的金钱数额。

要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运用四大策略,分别是:

第一,按一定的比例储蓄金钱。

第二,用这些储蓄资金进行投资。

第三,想办法提高收入。

第四,从每次增加的那部分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钱进行储蓄。

这些策略看起来是如此的简单,难的是能否坚持执行下去。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大多数人贫穷的原因是不知道这些方法,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财商,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的死循环之中,希望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对于改善你的财务状况会很有帮助。

自由心得体会 篇7

我多么想能一个人独自躺在宽敞而辽阔的草原上,望着天空上的蓝天、白云发呆。这样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

这样就没有老师的逼迫,没有家长的唠叨,没有作业的压力,没有试卷的束缚。我多么想有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非常逍遥。没人会管我,没人会束缚我,没人会给我压力。我想,这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生活吧。

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的明争暗斗——为了成绩而斗个“你死我活”。为了对付老师而成一个好学生。为了应付家长而成一个好孩子。整天活在这样的日子里,没有最真实的,一切尽是无尽的虚伪,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变成了一个虚伪的世界,我不敢想象。

自由,就是在赛道上无拘无束的奔跑;自由,就是不用管是否会因为做事而迟到;自由,就是在玩时不会一边玩一边担心太晚回家而被家长骂;自由,就是没有任何压力、束缚以及逼迫;自由,就是躺在广阔的草原上与自己的知音畅谈……

我多想自由!

鸟只有在辽阔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深邃的江河才能欢快地游弋;雄师只有在一望无垠的平原才会充分显示飒爽的英姿。人,更需要自由。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安宁的生活,一切的理想、抱负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人,拥有自由,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自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的目标。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渴望自由,尤其是人,那是精神世界存在的条件之一。

自由心得体会 篇8

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工作和集体利益为第一生命,襟怀担白、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正确的原则,反对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巩固集体内部的团结,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要想旗帜鲜明的反对自由主义,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严格要求自己。

一是反对自由主义要树立从点滴做起的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反对自由主义就要从日常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培养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作风,更要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更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培养廉洁从教的高尚品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培养以上优良的作风,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是反对自由主义要有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难免产生不对的思想苗头,难免遇到困难和疑虑,面对不正确的倾向,个人要及时与领导和同事们交流,征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改正。平时要积极参加各项专题讨论,在工作实践中联系自己的思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三是反对自由主义要树立从我做起的决心。反对自由主义,在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我要努力做到:

1、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平时自己要做到多学、多练、多积累,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2、真诚是对领导和同志们的尊重,是促进团结,增进友谊的'基础,无论何时,都要胸怀大局观念,诚心待人,推进集体的团结协作。

3、积极促进工作上台阶。勤奋敬业是干好工作的基础,要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做好本职工作,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4、保持自我的持续进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传统,面对困难,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在磨炼中提高自己;面对成绩,更要力戒浮躁,踏实工作,虚心的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不断促进自己的进步。

自由心得体会 篇9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平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习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师的命根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自由心得体会 篇10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心得体会 篇11

“生命诚可贵,感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多么诱人的两个字,有多少人要自由、盼自由、爱自由。对于监狱里的牢犯,自由是重生的期望,但对于我们这些刚迈入青春期的孩子们,“自由”,又是什么呢?

老一辈人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太幸福了,我们那年头,只求三餐温饱,哪像你们,天天都讲名牌”,也许这句话有道理,可是经过历史与岁月无情的洗礼我们却不这样认为了。

每当夜晚,我总会凝望天空中那闪烁的星晨,它们看起来好自由,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咔嚓”开门声打断了我所谓的叛逆的思想,望着那如山的作业与妈妈炯炯地探测目光,我不禁鼻头发酸,呵!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幸福。

我不屑这种幸福,我更期望自我能成为草原上狂奔的野马,那种天然、野性、不受拘束的美深深震撼着我。一想到明日7:30的辅导班,我咽了口苦水,看了看那在旁监视着我的.妈妈,我有一种想把自我的想法说出的感觉,但我明白,这样做只会换来妈妈的责备……

我走上了那辆通往老师家的公交车,车里人山人海,我被挤在人群中期望探出一口气,这时我觉得自已好像是被关进笼子的小鸟,那样的绝望,那样的无助,眼巴巴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尽管这种被挤压的环境我早已熟悉。好像那首歌中所唱到的一样:“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都飞不高……”

应对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家长们为了孩子适应社会,于是人人都得“强化教育”,可是有句俗话说“望子成龙子成虫”,让孩子学到眼冒金星也未必是件好事啊?“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自由,意味着解脱了束缚;自由,意味着可能翱翔于天穹!自由!我渴望得到自由!

自由心得体会 篇12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国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自由心得体会 篇13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习吧!

自由心得体会 篇14

初春,又一个初春,我仍被禁锢在这个小小房子里,禁锢在两点一线的家与学校之间。

我坐在窗前,面前铺着的是那枯燥无味的各种练习题。我的心特别烦闷,再无意做下去了。窗外,树枝刚发芽,迎春花却开得热烈奔放,白玉兰的枝丫上也长出了花苞,麻雀停在枝头正叫得欢,阳光慷慨地撒下,衬得清晨露珠熠熠生辉。

我想逃,逃到那桃花源,逃到那南山,逃到那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去,逃离这个禁锢我的地方。

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让我做全班同学的表率,对我给予了很高的厚望;母亲的叮嘱也在耳边回响,好好学习呀,成绩不能下降,要给弟弟做个好榜样……所以,我就必须扮演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姐姐盒一个好女儿的形象。

真的有点累,有点力不从心。刚结束的月考,我就像打了一场兵荒马乱的败仗。我虽仍是全班的第一名,可在年级的排名却下降了不少。

我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窗户,尽管它不染灰尘,而我固执地擦了又擦,似乎通过这样我便能从这里离开这儿。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在父母无尽的责问和叹息之后,我悄悄的离开了家门。漫无目的地走,一直走,我发现了一片草地,那里有我渴望的自由:没有各种聒噪,只有鸟语花香;没有任何课业,只有蓝天白云,美好而静谧,活泼而富有生机。我坐在树下的草地上休息,正当我享受着美妙的一切时,一场雨毫无预兆的打了下来,越下越大,而我却避无可避。终于,我还是狼狈地回到了原本那个“禁锢”我的家。不见了风雨,不见了恐惧,我躺在床上,喝着母亲为我熬制的姜汤,我才发现,母亲的眼睛里满是担心和恋爱,其原来,这个被我称之为“牢笼”地方是这样温暖安适。

如今,我依然渴望自由和美好,但我知道,我会用我青春的汗水去打造。

自由心得体会 篇15

每每读完《爱和自由》的各个章节,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

《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爱和自由”仿佛是一个灵魂向导,贯穿于整个蒙氏教育体系。身为一名新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自由心得体会 篇16

晚上,只有我和小凡在家,很久没画画了,我说儿子画画吧,他欣然同意。小凡画了一个狮子,生气的狮子,还画了根根直立的鬃毛,身体也装饰了。我问他:“狮子的毛为什么都竖起来。”小凡说:“因为狮子在生气,它说怪兽,你敢破坏我们的世界,看我怎么教训你,我要把你揍飞天。”

我说,那这幅画就叫“愤怒的狮子”吧,他说不好,叫“神兽金刚圣狮王”,原来又是动画片里的角色。

不知是因为小凡是男孩,还是看打架的动画片太多,小凡平时玩游戏总喜欢玩打怪兽啊,练功夫啊什么的。我已经有意识的不给他看那么多动画片了,但是玩游戏我没太干预他,我想在幼儿园已经诸多规矩了,没的自由,在家我再事事指手画脚,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憋坏了,给他自由吧。所以他小小年纪已经知道“自由”了。

要睡了,小凡要喝奶粉,我说喝羊奶吧,要不很快就过期了。他说:“不,我就要喝奶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自由,奶粉是我的,我是小主人,我说了算。”小凡爸爸当场晕菜,拼命指责我放纵儿子,给他灌输错误思想。

我真的很受伤。房地产广告词

我多冤啊。我也很想我说什么小凡听什么,那我多省力呀,不过我很担心这样培养的结果。因为小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没自由了,处处都要受限制。到什么时间就得做什么事。而且上课是不能随便讲话的`,小学就更夸张,下课也不能大声喧哗,我真想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能讲话。如果回到家里再不给他话语权,再不给他自由,不知这种教育制度下长大的孩子会怎样。

刚好周末,读了小凡的家园联系手册,老师写着:上课时,小凡和优优坐在一起讲话,老师批评了他们几次,小凡说:“老师,我以后不和优优坐在一起了”。然后两个人就分开坐了。我总感觉这样做并不合适,不过很庆幸这并没影响两个小朋友在家的感情,周末两个小家伙还是玩得很开心。

自由心得体会 篇17

“生命诚可贵,感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多么诱人的两个字,有多少人要自由、盼自由、爱自由。对于监狱里的牢犯,自由是重生的期望,但对于我们这些刚迈入青春期的孩子们,“自由”,又是什么呢?

老一辈人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太幸福了,我们那年头,只求三餐温饱,哪像你们,天天都讲名牌”,也许这句话有道理,可是经过历史与岁月无情的洗礼我们却不这样认为了。

每当夜晚,我总会凝望天空中那闪烁的星晨,它们看起来好自由,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咔嚓”开门声打断了我所谓的叛逆的思想,望着那如山的作业与妈妈炯炯地探测目光,我不禁鼻头发酸,呵!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幸福。

我不屑这种幸福,我更期望自我能成为草原上狂奔的野马,那种天然、野性、不受拘束的美深深震撼着我。一想到明日7:30的辅导班,我咽了口苦水,看了看那在旁监视着我的妈妈,我有一种想把自我的想法说出的感觉,但我明白,这样做只会换来妈妈的责备……

我走上了那辆通往老师家的公交车,车里人山人海,我被挤在人群中期望探出一口气,这时我觉得自已好像是被关进笼子的小鸟,那样的绝望,那样的.无助,眼巴巴地望着外面的世界,尽管这种被挤压的环境我早已熟悉。好像那首歌中所唱到的一样:“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都飞不高……”

应对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家长们为了孩子适应社会,于是人人都得“强化教育”,可是有句俗话说“望子成龙子成虫”,让孩子学到眼冒金星也未必是件好事啊?“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自由,意味着解脱了束缚;自由,意味着可能翱翔于天穹!自由!我渴望得到自由!

自由心得体会 篇18

早就听说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成功举措。这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觉得着实收获良多。李老师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

说实在的,我甚至谈不上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鼓舞,决定制定看书计划,丰富自己,丰富教学。

(二)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三)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明白: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