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精选3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它承载着十多亿人的梦想扬帆远航,而我们是有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同样也要熟识中华民族的载体—国学。接续国学薪火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更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君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古语有云:“腹有书香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纵观群书,无论贫穷贵贱,都可以受到世人尊敬;反之,一个人要是胸无点墨,就算他再富有,也和穷人没什么两样。所以,对于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品读国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一门选修课,你可以没有天才般的智慧,但你不能没有对国学知识的热情。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所有人去感悟国学经典,接近文学历史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它能让我们所有人明白国学的真谛,让每一个人去寻找,去发现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轻轻翻开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沁人心脾的书香气息,这便是每一本文学经典的灵魂。没有花香的浓郁,也没有茶香的醇厚,有的只杀那一抹清新淡雅的神韵,让你沉浸在其中,如饥似渴的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眼,享受文学带给你的乐趣。
当今的社会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无法掌控社会,就要保留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经典。可是,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再执着于每一本经典,甚至将他们遗忘。所以,我们大家要想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就要在每一本国学经典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做真正的君子。无论是一手诗还是词,它里面所包含的都是作者的人生哲理,是每一位文人雅士思想的精华,品味其神韵,便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
每一本国学经典,都像一幅幅山河画卷,这锦绣河山让每一个人心神向往,承载的.是永恒,是信念,是亘古不变的灿烂与辉煌。谈迁编篡国榷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谈迁历时几十年才写成这一部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可见这部书中凝聚了多少他的心血,用生命撰写的这部史诗也一定带给了不少人教诲。由此可见,每一部文学经典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是作者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经典,利用好它们,真正融入到国学经典之中。
国学经典是国之灵魂,民族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用何来谈人生呢。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涵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
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向辉煌,让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像主角一样为自己的人生完成华丽的逆转,成为一个智者。让我们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经典,让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让我们走进国学,与古代圣贤为友,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品国学经典,做谦谦君子。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3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4
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读《国学启蒙经典》了,《三字经》、《弟子规》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净化着我的心灵,启蒙着我的`每一步。
爸妈常年在外打工,记得有一次去爸妈那玩,我做错了事,妈妈批评我。我不服气,打电话向爷爷告状,爷爷让我背《弟子规》中有关章节,使我感悟到"父母教,须敬听,……德有伤,饴亲羞"的含义,心也就平静了。
爷爷是个农民,没读多少书,可自打我上学开始,他不管白天干活多苦多累,每到晚饭后,除特殊事情出门外,他总是陪着我读书,辅导我做作业,当我遇到难题时,他总是及时地和我共同探讨、解决,特别是在写作上,是爷爷手把手地把我带到今天。从多少个日日夜夜中让我感悟到“昔孟母,择邻处”的良苦用心。
通过读国学经典,我从小养成了喜欢认字的习惯,每当上街看到有不认得的字时,总会问爷爷,并追问这个字的意思。“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我们正值年少,是人生学知识的最佳时期,不求悬梁刺股,但求“而小生,尚勤学”。
读一本好书,抱一腔志向,我要从“扫一屋”做起,将来能成为祖国作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5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园长,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一个园长的权威,说到底就是"权力+人格"。尽管园长不是官,是教育家,是学者,但是园长要想管理好幼儿园,就要真正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镇组织了对幼儿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了幼儿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印证,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全体教师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开展“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国学经典,让教师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广博、精髓。
当我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学完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讲座后,回味起从小到大学习过的国学文章和所掌握的少之又少的国学知识,再思考这几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其实国学已经早早的出现在我的生活工作中。也更深深的体会了教化育人这一说法。
通过视频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实现目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方向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种文化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这段时间我通过在网上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从中领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融入生命的过程。应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如爱国、敬业、诚信、礼义廉耻等。认真的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做出成果。爱生,有大爱之心、仁心、公正之心。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作风要正派、为人要诚恳。人格有品味,生活有情趣。有上进的追求。是我们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不可缺少的。
国学在教育中,包含了礼、乐、射、御、书、数技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为培养历史中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优秀人物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仅表现在封建社会,应当说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比如以《三字经》为例,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的学习等等。且反复劝勉儿童勤奋学习,敦促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重视教育,认真对待对子女、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孔子的《论语》,虽然并不是专门阐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通过仔细的阅读可以发现这样几点:
关于学习的论述。孔子认为,学习要经常复习,要在复习中学到新的东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并要勤学苦问,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耻下问。”而对于道德和学问必须遵循传统并多听多看:“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关于教育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说要根据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在是不是看了是否就要实行的问题上,孔子对于“求”和“由”的回答就不一样,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不仅如此,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根据不同的人作不同的评价:“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关于教师和教学方法。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且对学生毫无保留:“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在教育方法方面,教师应该重视榜样的作用:“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这是孔子论述统治者教化人民的方法,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也是通用的。关于评价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一点对于当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评价尤其有指导意义。
关于学习与实践。孔子认为光学习了不去实践还不能够算是真正的学习。他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此外,孔子认为人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不能够为了装饰自己而学习,不要不懂装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教育的作用在于:“性相近,习相远也。”并且,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对于知识,有些人是天生就知道的,有些人是经过学习才知道的,而最底下的人民是不能够教育的。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见地的,尽管其教育思想带有很强的阶级色彩,但对于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规律方面的阐述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经典,在充实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通过这一个多月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哪怕是在元朝与清朝,外族入主中原的时候,这种教育方法也没有被改变过。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贤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显得有点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好的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当然国学远远不是我所能够完全体会和运用,国学的教育和现实指导意义已经非常明显,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思考,让我和我的教育工作有更好的发展。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我走出迷茫,使我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7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8
20xx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引诱。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9
常言道:要育儿,先育己。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可是作为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xx年接触到国学经典,才明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诵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的接受他的教诲、吸取他的智慧。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终身受益。
借助中心校“让孩子们海量阅读”的活动,我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到目前为至,我和孩子们已经读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和儿子兵兵读完了《易经》、《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儿童诗词启蒙》,现在正在读《孟子》、《黄帝内经》、《诗经》。
在诵读中孩子变得有爱心了。每当我在家里蹲下摘菜的时候,兵兵就会边搬来一个板凳边说:“妈妈,你辛苦了,请坐。”每当我在教室扫地时,总有孩子说:“老师辛苦了,我们会自己扫。”每当我声音沙哑时,总会有孩子给我倒杯水。
在诵读中孩子们变得讲礼仪。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没答应,边上的同学们都说他不爱说话。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下午,在校门口又见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马上站好,说:“老师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诵读中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过来,看着土豆就说:“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听到兵兵读诗,心里很惊讶,从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诗》真是太棒了。我就问他:“你看到土豆,是怎么想到《七步诗》的?”他说土豆,煮豆,都有一个豆字。看到大风他会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节前一天,我问同学们明天是什么节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清明节,一说清明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背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看到孩子们能由节日想到古诗,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看来诵读对孩子们的影响挺大的。
在诵读中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兴趣提高了。一次课堂上,我让同学们预习《阳光》,同学们一下就读出来了: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像,金,野这几个字都还没学,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老师,看看《格林童话》就认识了。”“是在读书的时候认识的,我还认识好多字呢!”我故作惊讶的感叹道:原来读书有认识生字的好处呀!这是孩子们又接上了:读书还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认识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游玩没去过的地方呢!我趁热打铁,既然书有这么神奇的力量,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的孩子们真的迷上了读书,每天午饭、晚饭后总能看到他们痴迷在书中的身影。
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孩子不仅变得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性格也开朗了,在学习上奋发向上、在做事中互帮互学,为以后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从中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好习惯。我发现经常读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结合自己诵读国学经典的亲身体验,想给在座的各位说和孩子们一起读国学经典吧,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在诵读经典中,不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暂,唐朝的繁荣,宋元文化的灿烂,明清文化的鲜明特点,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点滴,成长的快乐。
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多学国学,多读经典,了解历史。在中心校倡导的海量阅读中,和孩子们一同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让经典一代代传承下去,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爱上经典,与孩子们一同行走在诵读经典的路上,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1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2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3
20xx年3月9日,我去参加德顺小学教研室开展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听了许老师和王老师的二节国学公开课,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国学课应如何上。以下是我这次参加听课的一些体会。
许老师和王老师的这二节课是截然不同的。许老师是用多媒体电脑来上,而王老师是不用多媒体电脑上,二位老师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许老师上第一节课,她在这堂课中共教了三首诗歌,许老师把重点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画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开展诗歌颂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许老师一边读也哪句诗的意思,学生看着画面一边读出相对的诗句,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个方法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这也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而王老师的课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课堂很真实、亲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没有多媒体电脑同样能上好国学课。而更让我钦佩的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出人文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机智和幽默。王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她采用了搜签比赛诵读的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我学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读,慢读,拍节奏读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总之,此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国学教学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4
《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书虽然小,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明白的就是要说不明白,好请教别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忙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5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6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凡是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7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它承载着十多亿人的梦想扬帆远航,而我们是有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同样也要熟识中华民族的载体—国学。接续国学薪火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更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君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古语有云:“腹有书香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纵观群书,无论贫穷贵贱,都可以受到世人尊敬;反之,一个人要是胸无点墨,就算他再富有,也和穷人没什么两样。所以,对于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品读国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一门选修课,你可以没有天才般的智慧,但你不能没有对国学知识的热情。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所有人去感悟国学经典,接近文学历史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它能让我们所有人明白国学的真谛,让每一个人去寻找,去发现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轻轻翻开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沁人心脾的书香气息,这便是每一本文学经典的灵魂。没有花香的浓郁,也没有茶香的醇厚,有的只杀那一抹清新淡雅的神韵,让你沉浸在其中,如饥似渴的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眼,享受文学带给你的乐趣。
当今的社会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无法掌控社会,就要保留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经典。可是,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再执着于每一本经典,甚至将他们遗忘。所以,我们大家要想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就要在每一本国学经典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做真正的君子。无论是一手诗还是词,它里面所包含的都是作者的人生哲理,是每一位文人雅士思想的精华,品味其神韵,便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
每一本国学经典,都像一幅幅山河画卷,这锦绣河山让每一个人心神向往,承载的是永恒,是信念,是亘古不变的灿烂与辉煌。谈迁编篡国榷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谈迁历时几十年才写成这一部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可见这部书中凝聚了多少他的心血,用生命撰写的这部史诗也一定带给了不少人教诲。由此可见,每一部文学经典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是作者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经典,利用好它们,真正融入到国学经典之中。
国学经典是国之灵魂,民族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用何来谈人生呢。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涵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
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向辉煌,让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像主角一样为自己的人生完成华丽的逆转,成为一个智者。让我们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经典,让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让我们走进国学,与古代圣贤为友,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品国学经典,做谦谦君子。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8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19
国学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已有一年多,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课题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9月18日上午参加了全县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两节公开课对比学习,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自己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学习活动。
青口镇中心小学韦惠华老师上的《论语百学不厌》,课上韦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积分法,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成功的教学示范课。
印象较深的是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示范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一节课学习整篇课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容量大,“能学多少学多少”。学生学习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陈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带读、齐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和着节拍读等多种朗读比赛形式,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成功的国学课堂教学课。
学习《经典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
最后朱红甫主任为与会者作了《经典阅读:在国学的本原和光芒中徜徉》的报告。在报告中朱红甫主任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国学经典的深刻理解、对课程推广的实施经验,他的睿智的思考、丰厚的底蕴、独到的见地,特别是昂扬而热切的使命和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0
当前的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与同行探讨。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
1、通过经典诵读故事会教学,挖掘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其实基本上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的。就拿《三字经》来说,这本书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本书不仅知识性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趣味性,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很多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背诵过《三字经》,但是那只是一种机械的背诵,他们对于《三字经》里面包含的故事内容知道的太少。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挖掘书中蕴含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寻找故事原文。只要教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故事,听故事,就能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挖掘到文章里蕴含的德育思想。
2、创设国学经典教学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学校里的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的阵地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里的角角落落,创设国学经典教学的小环境,从而创设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当学生感受到校园里的浓郁的书香气氛,品味到国学经典的美文,这时的学生会回味无穷,他们会感觉到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这都对学生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的德育起着警示作用,更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我们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绘制的国学经典小诗文贴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告诫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护好自己的作品。一旦当学生形成了自觉行为后,就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以估量的作用。
3、诵读唐诗宋词,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细细地研读唐诗宋词后,我们发现,很多唐诗宋词在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其实质是在表达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些相似的实词进行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引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激发自己对作者内心的理解,最终产生对祖国热情的情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诵读多了,他们就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这些实词来表情达意。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热爱生活的思想。比如,当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时,他们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
4、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是很简单、单纯的,很多都是因为能在一起玩得来而交往,他们在这个阶段不太明白同学之间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以及友谊的价值与可贵。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应该多关系启发学生重视友谊之情。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挖掘国学经典诗文里面有关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相思;朋友的祝福。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这些不同的场景一幅一幅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品味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仅仅围绕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首先要务必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至少每周两节小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师首先应该要注意课内、外诵读的衔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感悟到非常深刻的道理。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司马光这个人物时,教师要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告诉司马光充满着智慧,同时告诉学生司马光学习也很刻苦,他读书的时候怕自己睡着,完不成学习任务,就睡警枕(一个圆木),只要一动,自己就醒了。另外,教师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体会经典的意境。其次,教师教学不能就教材学教材,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引经据典,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在环境氛围中渗透
教师光靠短时间的小课教授学生国学经典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氛围来渗透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无处不在。首先,为了营造诵读的氛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课前一吟”,让学生能够做到天天接触,天天吟唱,天天复习。其次,我们让每一面墙和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写上去,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再次,教师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3、在活动中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用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是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校本教材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经典诵读的活动很很多,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各个班级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里可以利用校广播站,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利用上午和中午上课之前的十五分钟进行广播;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学校可以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植入到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地收拾碗筷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才有效果。
总之,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熏陶下,心灵得到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富于经典诵读新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去学习当前国学经典教学的好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世间经典名篇。教学不会停止,思考不会结束,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在在不断地思考中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使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发挥教书育人的有效作用。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1
当前的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与同行探讨。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
1、通过经典诵读故事会教学,挖掘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其实基本上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的。就拿《三字经》来说,这本书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本书不仅知识性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趣味性,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很多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背诵过《三字经》,但是那只是一种机械的背诵,他们对于《三字经》里面包含的故事内容知道的太少。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挖掘书中蕴含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寻找故事原文。只要教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故事,听故事,就能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挖掘到文章里蕴含的德育思想。
2、创设国学经典教学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学校里的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的阵地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里的角角落落,创设国学经典教学的小环境,从而创设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当学生感受到校园里的浓郁的书香气氛,品味到国学经典的美文,这时的学生会回味无穷,他们会感觉到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这都对学生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的德育起着警示作用,更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我们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绘制的国学经典小诗文贴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告诫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护好自己的作品。一旦当学生形成了自觉行为后,就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以估量的作用。
3、诵读唐诗宋词,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细细地研读唐诗宋词后,我们发现,很多唐诗宋词在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其实质是在表达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些相似的实词进行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引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激发自己对作者内心的理解,最终产生对祖国热情的情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诵读多了,他们就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这些实词来表情达意。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热爱生活的思想。比如,当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时,他们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
4、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是很简单、单纯的,很多都是因为能在一起玩得来而交往,他们在这个阶段不太明白同学之间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以及友谊的价值与可贵。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应该多关系启发学生重视友谊之情。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挖掘国学经典诗文里面有关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相思;朋友的祝福。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这些不同的场景一幅一幅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品味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仅仅围绕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首先要务必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至少每周两节小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师首先应该要注意课内、外诵读的衔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感悟到非常深刻的道理。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司马光这个人物时,教师要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告诉司马光充满着智慧,同时告诉学生司马光学习也很刻苦,他读书的时候怕自己睡着,完不成学习任务,就睡警枕(一个圆木),只要一动,自己就醒了。另外,教师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体会经典的意境。其次,教师教学不能就教材学教材,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引经据典,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在环境氛围中渗透
教师光靠短时间的小课教授学生国学经典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氛围来渗透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无处不在。首先,为了营造诵读的氛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课前一吟”,让学生能够做到天天接触,天天吟唱,天天复习。其次,我们让每一面墙和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写上去,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再次,教师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3、在活动中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用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是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校本教材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经典诵读的活动很很多,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各个班级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里可以利用校广播站,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利用上午和中午上课之前的十五分钟进行广播;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学校可以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植入到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地收拾碗筷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才有效果。
总之,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熏陶下,心灵得到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富于经典诵读新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去学习当前国学经典教学的好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世间经典名篇。教学不会停止,思考不会结束,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在在不断地思考中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使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发挥教书育人的有效作用。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国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3
3月9日,我去参加德顺小学教研室开展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听了许老师和王老师的二节国学公开课,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国学课应如何上。以下是我这次参加听课的一些体会。
许老师和王老师的这二节课是截然不同的。许老师是用多媒体电脑来上,而王老师是不用多媒体电脑上,二位老师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许老师上第一节课,她在这堂课中共教了三首诗歌,许老师把重点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画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开展诗歌颂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许老师一边读也哪句诗的意思,学生看着画面一边读出相对的诗句,这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个方法值得我学习,我认为这也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而王老师的课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课堂很真实、亲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没有多媒体电脑同样能上好国学课。而更让我钦佩的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出人文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机智和幽默。王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她采用了搜签比赛诵读的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我学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读,慢读,拍节奏读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总之,此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国学教学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4
常言道:要育儿,先育己。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为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可是作为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xx年接触到国学经典,才明白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诵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的接受他的教诲、吸取他的智慧。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终身受益。
借助中心校“让孩子们海量阅读”的活动,我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到目前为至,我和孩子们已经读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和儿子兵兵读完了《易经》、《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儿童诗词启蒙》,现在正在读《孟子》、《黄帝内经》、《诗经》。
在诵读中孩子变得有爱心了。每当我在家里蹲下摘菜的时候,兵兵就会边搬来一个板凳边说:“妈妈,你辛苦了,请坐。”每当我在教室扫地时,总有孩子说:“老师辛苦了,我们会自己扫。”每当我声音沙哑时,总会有孩子给我倒杯水。
在诵读中孩子们变得讲礼仪。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没答应,边上的同学们都说他不爱说话。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下午,在校门口又见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马上站好,说:“老师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诵读中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过来,看着土豆就说:“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听到兵兵读诗,心里很惊讶,从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诗》真是太棒了。我就问他:“你看到土豆,是怎么想到《七步诗》的?”他说土豆,煮豆,都有一个豆字。看到大风他会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节前一天,我问同学们明天是什么节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清明节,一说清明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背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看到孩子们能由节日想到古诗,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看来诵读对孩子们的影响挺大的。
在诵读中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兴趣提高了。一次课堂上,我让同学们预习《阳光》,同学们一下就读出来了: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阳,像,金,野这几个字都还没学,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老师,看看《格林童话》就认识了。”“是在读书的.时候认识的,我还认识好多字呢!”我故作惊讶的感叹道:原来读书有认识生字的好处呀!这是孩子们又接上了:读书还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认识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游玩没去过的地方呢!我趁热打铁,既然书有这么神奇的力量,那就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我的孩子们真的迷上了读书,每天午饭、晚饭后总能看到他们痴迷在书中的身影。
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孩子不仅变得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性格也开朗了,在学习上奋发向上、在做事中互帮互学,为以后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从中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好习惯。我发现经常读书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结合自己诵读国学经典的亲身体验,想给在座的各位说和孩子们一起读国学经典吧,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在诵读经典中,不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暂,唐朝的繁荣,宋元文化的灿烂,明清文化的鲜明特点,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点滴,成长的快乐。
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多学国学,多读经典,了解历史。在中心校倡导的海量阅读中,和孩子们一同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让经典一代代传承下去,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为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爱上经典,与孩子们一同行走在诵读经典的路上,使中国国学文化得到永生!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5
9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口小学举行的全县国学经典教育研讨课活动。青口小学的三位语文老师执教了一三节节精彩的观摩课。随后,县教科室的朱红甫主任主持了张丽老师的关于三字经教学的课题开题报告。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张海侠等三位老师执教的一节《论语。学而不厌》,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相机点拨下,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学会“变通”。其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因此,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是48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6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7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8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2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国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30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 所以,就请你停下疾行的脚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去寻找真正的理想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31
我熟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它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也就是说: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儿子也闹着要去,她就哄儿子要听话,回来给他杀猪吃。当她回来时,曾子当真要杀猪。可她上前制止,说是骗儿子的。曾子就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向父母学,今天你欺骗他,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了。”曾子杀了猪,给儿子煮肉吃。
在我的家里,也有这样的故事。记得二年级的期末时,妈妈答应我,只要我专专心心做事,认认真真学习,考好了就给我买全套《笑猫日记》和我喜爱的玩具。当成绩单拿下来时,妈妈毫不犹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
在学校里,我借了课外书来看,到了该还时,如果看完了,按时归还;如果没看完,我一定会去申请再延长几天,看完后立即归还。
现在,我身在学习部,身为老师的助手,光信用还不够,还应该多一份信任。每天不但要把学习功课做好,还要把班上该做的事做好,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信任。《徙目立信》的故事就是我最好的学习例子。
同学们,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共同努力吧!你帮我,我帮你,心灵诚,品行美!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32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XX,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33
国学经典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像丝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它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对经典的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诵读水平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会层层加深,也夯实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识面也在扩大。我们看出孩子在一天天进步。例如《弟子规》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久读经典,学生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圣贤的品质,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深信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34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由历史而积淀下来的这些经典文化,不仅是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
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这不仅仅是民族的骄傲,更是要我们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易经、史、子、集诸类传世典籍为载体,由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传承下来,这是华夏儿女成长所必须的营养,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我们唯有阅读、传诵经典,才能更好的传承炎黄子孙的血脉,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坚守住自己心灵的家园。
经典教育无论是对幼儿园的绮梦,还是对小学生以及学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朋友们也会从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通过诵读领悟经典文化能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自己的独特生活感受与体验与神贤进行心灵交流,并在交流中吸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精神、形成个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家园。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让我们传播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促使我们通晓事理、明白处世、修身养性、健全人格,以承担起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35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