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们兴奋而又期待的时候,以前我们总是早早就计划着暑假该去哪里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不能只顾着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决定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知识面;二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的交际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家离家比较近的小型药店。在去药店之前,心里很忐忑,毕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害怕会被拒绝。见到药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来这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工资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安排我第二天来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店里,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我先熟悉了一下药店的环境,虽然这是一家不大的药店,但药品的种类还是挺齐全的.。由于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专业知识甚少,还没有资格出售药品,所以在药店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工作。经过两三天的摸索,药柜上的药品我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对每种摇所对应的疗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药品大致分为Rx(非处方药)、OTC(处方药)、保健品、特殊管理药品。而常被购买的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则放在方便拿取且显眼的位置上,所有药品都是标明价码,按区域内商品摆放及分区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药店的流程已经滚瓜烂熟了。每当店里的销售员忙不过来时,我也可以上前向顾客推荐介绍一些顾客想要的药。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丝纰漏,每当我拿不准主意的时候,我都会问问店长,以确保万无一失。虽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奋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赞赏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实又快乐的。
慢慢地,在药房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要数每天匆匆的过客们。他们大多面带焦虑,或面带病容。总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断地变换着,药店仿佛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种喜怒哀乐的剧情。虽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时间很漫长,甚至有时站到腿一阵一阵的酸痛,但是只要听到顾客不经意间对我态度的赞扬,一切的隐忍都烟消云散。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2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3
今年一月的时候,我记得天气很冷,无意中在某著名购书网站中看到一本超级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先到网上看这本书的一些章节,觉得非常棒,立即买了一套。
书送到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当时简直把作者中里巴人奉为神仙,惊为天人。书中说了一些经络和常见穴位知识,还讲了一些头疼脑热高血压等常见病运用经络疗法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为了更详细确切的知道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鸡独立法,打通小周天法,我还到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下载了相关的视频
这本书里面很多是讲到了刮痧和拔罐疗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为了亲身体验这些效果,我又在淘宝网上买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冻的,我躲在被窝里给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因为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是属于收藏的季节,所以如果不是身体非常不舒服,不要轻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对身体穴位进行强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进行这些治疗,那么也必须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
因为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属于那种非常强壮的那种,所以才对健康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关注,看到这套书的一些疗法,用个稍微不太贴切的比喻,简直就象饿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现一碗白米饭。那种如痴如醉的学习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O(∩_∩)O哈哈~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4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四时,即春夏秋冬。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诸如,肝、胆、肠、肺等。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说明了作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读《易经》,就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作为学习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大体悟。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5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我院开展了中医学习班,以进一步学习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因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橫看成岭侧成峰吗,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医也可以治病的,像那个云南白药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这并不说在中医里就没有止血的药了。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一、什么是死的东西呢?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草),当然也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八纲、八法、治则、辨证论治等,中医著作浩如烟海,中医宝藏尽在其中,初学中医的同学确实感到眼花缭乱,无从着手。我认为首先要对中医树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下决心把它学好。我年轻时抱负很大,想当书法家、文学家……,后来因头上长满疙瘩,本地医生治疗无效,才立志下决习学医,于是对中医涉猎成趣,迷上了中医。我的世医强调学习阴阳学说的重要性,他作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比喻:“外国人吃东西需要什么刀呀、叉呀”,我们中国人只要掌握好两根筷子(左为阳、右为阴)保持平衡,什么山珍海味,全部吃得干净利落。诚然,我在临床上每遇病症,总要辨别疾病的性质,是阳症抑或阴症,确实得心应手。比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一次我诊治一个病人:高烧不退已两月。各种抗生素(毒霉素、链霉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热早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认为是“阴虚内热”,以青蒿必甲汤加白薇,仅服三剂热就退了。又治一阳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苁蓉、仙茅、鹿茸、熟地之类药,效果不明显,古代名医张景岳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后用六味地黄汤(补肾阴),加入淫羊霍、仙茅、锁阳、汤超石(补肾阳)数剂而阳举矣。记得当时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请我吃烧饼,边吃边以稀饭送下,烙饼(属阳),稀饭(属阴)不仅吃起来齿频留香,而且吃了以后不觉口干,十分适口,这叫做“水火相济”吧。
死的东西,诸如古文、四大经典,药性赋、汤头歌、百症赋之类,必熟读成诵,要反复吟哦,日后方见其妙,当然理解与熟诵是不可偏废的,必须把背诵与理解相结合,“苦读必精思”,背诵有助于理解经—文,扎实地学好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搞好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书背百遍,其义自见”书不熟则理不明,学医最重要的是懂得医理,医理不明,临症犹豫不决,只有把理、法、方、药的一些基本问题背诵牢记,才不致临症茫然,背诵必须择句择段,如《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仅十个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虚实(虚症实症)的重要关键和发生疾病的决定因素明确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无病诗:“得神面色润而明,目光精采语言清,神思不乱肌充实,呼吸调匀二便平”,概括了一个人健康无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态。雷公药性赋:前句:犀角解乎心热,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药性新编:前句:菊花逢枸杞,养肝明目多功。下句:桑叶得芝麻,除湿宽中可准。这一类赋体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难想出下一句来。君不见演员在台上二重唱嘛,男的声调铿锵和谐,女的抑扬有韵,令人听了心临神怡。至于背诵歌诀,除了要了解它的内容主治作用之外,还须抓住它的平仄韵律的特点,如当归补血汤歌诀是:“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芪归一倍,真阴濡希主之阳”这首歌诀,是用“七阳”韵,是属于平起平受的诗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歌诀就好背诵记忆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东西,在临床上有哪些指导意义呢?我在年轻时刚跟师临症,却遇上一个口眼唱斜病人,老师看完人问我针什么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龙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喝左泻右依师正,唱右泻左莫令斜”,于是说针攒竹、四白、地仓、颊车、合谷,老师点头称是。
二、活的经验:包括前人的经验和自己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及某些采风的民间经验。
(1)辨证论治的经验:所谓辨证论治,简单的说,就是认清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辨证求因、审因说治。比方说,一病人在臀部生疮,疮如鸡蛋大,局部(红、脏、热、痛,舌质红,苔蒲黄,脉滑数。根据这些症状分析,属于热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处方以降痛活命汤加减。用银花、当归、黄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疗,疗效颇好。
(2)方剂化裁的经验:如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感冒的经验。方用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后下)8克,荆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于一般感冒,灵活加减,确实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风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风热,加入银花、连翘;虚入感冒,加入黄芪、白术、防风;按小柴胡汤为解少肠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热,生姜和胃克呕,均为外药,半夏和胃降逆,黄芩透邪清热,都是降药,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视书本以外的偏方验方:有些病症统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验方确能解决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医以及不少名医治疗都没见效,于是发布诏令,说谁能治好太宗的病,将得到重赏,长安城里有个民间医生叫张宝庄看到诏令,送上单方一张,用牛乳煎荜拨内服,太宗服后果然腹痛腹泻很快就止住了。“一张偏方气死名医”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肿很厉害,久治不愈,我开了防风30克,荆芥30克,艾叶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几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认为一个大夫,知识面要广,向名医学习固然重要,向群众学习更不可忽视,要虚心求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医学术流派很多,各个医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之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吸收别人的经验和长处,以补充自己空虚的大脑,不要骄傲自满,治好一个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学习上的拦路虎,叶天士十年间从师17人,故能成为一代名医。学习切忌带有色眼镜,不要认为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就满意,同主治医生或普通大夫就皱眉,其实我穿是主任医师的白大衣,可我的医学细胞远远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国医籍文古意奥,因此加强古汉语的学习也很必要。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方法多包含有辨证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还要加强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才能加深理解。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6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7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四时,即春夏秋冬。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诸如,肝、胆、肠、肺等。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说明了作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读《易经》,就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作为学习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大体悟。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8
在开始进行大三学期的选修课的选择时,我看到了中医药膳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其实最开始我选择中医药膳课的原因是因为我很爱吃,“民以食为天”嘛。但当我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我更相信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周俭老师为我们讲的都是一些易于制作的,贴近生活的药膳方子,都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而做的,使我学到了很多养生的方法,原来好身体是可以吃出来的。很多人以为食疗和药膳是同样内容、同样目的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食物来调理机体,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食疗是以纯食品为原料,以保健为目的的一种方式。而药膳是以食品和药品共同制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说中医药膳学包含了药膳和食疗两方面的内容,但更偏重于药膳。中医药膳学注重调理,没有峻药猛药,只要长时间坚持服用,一般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中医药膳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社会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各地都陆续出现了以药膳为主题的餐厅,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药膳这种防病治病的方式,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药膳方子被研究出来,应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吃饭就达到治病、防病、养生的目的。
通过对中医药膳的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现在我也能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药膳方子。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和家人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药膳调配,可谓终身受益。但是药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药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药禁忌。既然药膳是通过将药材与食材相结合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那么就不能对人体有任何害处,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中的药材互犯禁忌,那药膳就不是治病的药了,而是“致死”的药!当然,这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药物犯了禁忌,是一定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么你通过药膳养生的目的就事与愿违了。其次药膳还一定要能够平衡阴阳,因为食用药膳的目的就是要养生,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不能平衡阴阳,那么服食久了就会导致体质阴阳失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药膳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体质内有失偏颇的阴阳二气通过食材的药理作用进行调和,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中医药膳的目的还在于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将药材融入食物中,通过日常三餐,慢慢作用于患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患者体内的邪气就会逐渐被食物中的药材祛除,疾患也会慢慢的治愈。通常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中医药膳要讲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是说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
进行药膳方子的制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药膳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在选用药膳方子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选取适应当地特征的药材、食材。最后就是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吃饭的时候配合乳制品、蛋类、梨、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这些都是制作药膳方子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黄帝内经》一书中说: 早在 20xx 多年以前, 《黄帝内经》一书中说:五谷为养,五 “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食之, 以补精益气。 ” 果为助, 《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 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 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 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 、 食治” 食补” “食治” “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 、 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 , 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 “ ” 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 ,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 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 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 , “ 调而用之, 则倍胜于药也。 老奉亲书》 说:人若能知其食性,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9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们兴奋而又期待的时候,以前我们总是早早就计划着暑假该去哪里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不能只顾着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决定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知识面;二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的交际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家离家比较近的小型药店。在去药店之前,心里很忐忑,毕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害怕会被拒绝。见到药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来这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工资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安排我第二天来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店里,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我先熟悉了一下药店的环境,虽然这是一家不大的药店,但药品的种类还是挺齐全的。由于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专业知识甚少,还没有资格出售药品,所以在药店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工作。经过两三天的摸索,药柜上的药品我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对每种摇所对应的疗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药品大致分为Rx(非处方药)、OTC(处方药)、保健品、特殊管理药品。而常被购买的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则放在方便拿取且显眼的位置上,所有药品都是标明价码,按区域内商品摆放及分区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药店的流程已经滚瓜烂熟了。每当店里的销售员忙不过来时,我也可以上前向顾客推荐介绍一些顾客想要的药。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丝纰漏,每当我拿不准主意的`时候,我都会问问店长,以确保万无一失。虽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奋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赞赏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实又快乐的。
慢慢地,在药房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要数每天匆匆的过客们。他们大多面带焦虑,或面带病容。总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断地变换着,药店仿佛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种喜怒哀乐的剧情。虽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时间很漫长,甚至有时站到腿一阵一阵的酸痛,但是只要听到顾客不经意间对我态度的赞扬,一切的隐忍都烟消云散。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0
今年一月的时候,我记得天气很冷,无意中在某著名购书网站中看到一本超级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先到网上看这本书的一些章节,觉得非常棒,立即买了一套。
书送到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当时简直把作者中里巴人奉为神仙,惊为天人。书中说了一些经络和常见穴位知识,还讲了一些头疼脑热高血压等常见病运用经络疗法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为了更详细确切的知道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鸡独立法,打通小周天法,我还到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下载了相关的视频
这本书里面很多是讲到了刮痧和拔罐疗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为了亲身体验这些效果,我又在淘宝网上买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冻的,我躲在被窝里给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因为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是属于收藏的季节,所以如果不是身体非常不舒服,不要轻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对身体穴位进行强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进行这些治疗,那么也必须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
因为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属于那种非常强壮的那种,所以才对健康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关注,看到这套书的一些疗法,用个稍微不太贴切的比喻,简直就象饿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现一碗白米饭。那种如痴如醉的学习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O(∩_∩)O哈哈~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1
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精于学术,勤于思考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言传身教,体悟中医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坚持临证,保证质量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
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
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2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中医美容的萌芽。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各种技能方法与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我国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相互促进发展,构成了中医美容的悠久历史。从远古的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开始逐步摸索,前进取得了无法比拟的成就。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医美容有历史悠久,时间丰富,对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点。有多种美容方法,如:食膳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气功美容等方法,可见中医美容的多样性。中医美容还分为多种临床学科,有皮肤美容,眼科美容,耳鼻咽喉科美容,内科美容等,可见中医美容的兼容性。
学习了中医美容,不仅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初步了解,还掌握了一部分美学和美容学的知识。这不仅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而且对临床医学的'学习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美容更是一门要求技术精湛的学科,学好中医美容,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还会学到中药美容的知识,要求掌握的知识会更谨慎,精准。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习到的虽不深,但是已经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1. 简述中医美容的历史延革
2. 中医美容方法有那些?
3. 请叙述两味美容中药的性味,攻效,主治,并结合临床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4. 列举瘦身常用穴位并说明其体表定位与操做方法
5. 如何理解中医美容学的基本理论特色并举例说明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3
一、中医特色凸显,内涵丰富,疗效明确
“自然堂”是省中医院的一张特色名片,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疾病恢复期康复理疗、防病保健的一个治未病中心。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展示大厅摆满了各种药茶药酒,中医外治器具,研发推出的一系列药枕、督灸器,彰显了深厚的中医内涵,以各种花名命名的治疗间装修温馨别致,安静整洁,各具特色,为病人提供贴心的个体化服务。不仅仅在病房,他们把中医特色服务延伸到门诊,在门诊设立专区,销售研发的各种药枕、药用肚兜,香囊、灸盒、药茶等,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风湿骨病科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医特色治疗室,独立的中药熏蒸间有十间,还有十几张理疗床,室内摆放了候诊椅,由护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时间,一台可以同时满足三位病人进行上下肢中药熏蒸的仪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仪器分设三个水槽,可以调节温度和时间,据护士长介绍对那些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根据其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熏蒸,疗效很显著。我们在参观小儿康复病区时,观看了蜡疗操作的全过程,蜡疗主要是以蜡为介质,以热疗的方式发挥中药效用,治疗儿童肌肉挛缩、肌张力高有明显效果,很受患儿家长欢迎。儿科的中医特色在门诊也有充分的体现,小儿推拿室、小儿灌肠室、小儿穴贴室分区管理,设有中医基础理论较深厚的专科护士进行辨证选穴治疗,由于病人较多,需要提前预约,体现出中医专科护士在临床中医特色治疗中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心科的药物罐、中药定向透药、耳穴压豆、足浴推拿等,妇科的各种大小封包、气压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治疗仪,康复理疗科的宫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万维注射止痛疗法、弧刃针刀治疗等都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注重学习型医院建设,学术气氛活跃,科间互动交流频繁在学习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三次护理查房,查房时气氛很活跃,每个护士都能针对病例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护理问题及措施进行补充,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过这种学习形式不仅使大家对查房病例的相关知识有更全面的
了解,还由于不同科室人员的参与,拓宽了思路,以辐射性思维思考解决疾病治疗护理中的疑惑。我们还很幸运的被邀请参加了医务部组织的“主任沙龙”,沙龙活动时间都安排在中午,由承办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钟内对本科室发展及专业、先进诊疗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我们这次参加的是周围血管科承办的主任沙龙,沙龙结束时科室全体成员一起给大家演唱了改编版的歌曲“春天里”,让每个人在欢笑声中对他们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觉得他们对“主任沙龙”的主题诠释的很好:主任沙龙是展示科室发展和专业水平的良好平台;是学术交流和科室管理经验互动的真诚纽带;是各个科室间业务协调配合、共谋发展的稳固桥梁;是挖掘中医宝库、传承名医经验和治学之道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签到制度的各种业务学习,“西学中”培训班,理论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锻造出一支业务精、服务优的精品团队。
三、管理规范,以人为本
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习,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4
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沈绍功,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特聘顾问。承担并参与国家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项攻关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5
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中医整体自然疗法课程,收获颇丰。
通过刘伟承师父的授课,开阔了我的医学思维,同时还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治疗经验。通过和各位师兄弟交流,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我就结合我这三天的经历,妄谈一下我的拙见。
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最快的成长方式那就是去和学界大牛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结识师父我是幸运的。
师父是中医整体自然疗法的创始人,也是和式太极拳的传人,早年拜于伤寒大师梅国强门下,后来又拜和式太极拳一代宗师侯尔良为师,期间还遍访其他名师不断交流学习,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有很多独到的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整体自然疗法,让我懂得养生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疾病的防护,六成的工作取决于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环境遗传医疗等因素只能决定剩下的四成。医院现有的医疗手段对于很多疾病十分局限,仅仅依靠医疗技术,完全忽略对营养、运动、保健、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干预,这是导致很多疾病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营养干预,运动干预,保健干预应该和医疗技术同等重要。营养干预简而言之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以偏纠偏,达到动态平衡”。例如某些痛风可以通过戒酒,补充维生素,养护肝脏的思路来治疗,因为嘌呤通过肝脏来代谢,补充营养素并养护肝脏,机体嘌呤代谢功能上来了,痛风自然就好了。运动干预就是通过查体温,控制基础代谢,来让能量得到合理的利用。保健干预主要是在当机体出现问题时所采用的适当的辅助手段。例如糖尿病人可以采取臧福科的振腹推腹手法来使其腹部被动运动以达到辅助消耗能量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例如肩周炎患者可以采用易罐筋膜牵拉疗法使其粘连的肌筋膜分开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中医有两大法宝,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辨证论治。西医也是有“辨证论治”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辨证论治发展的比中医更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的辨证论治疾病来源于医者主观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信息,而西医诊断疾病借助于通过各种体液影像检验检查收集的客观资料。一定程度上,客观信息比主观信息更加可信。但是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所收集的信息还十分有限,许多人体内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是目前技术所无法窥测的,所以辨证论治辨的越清楚,实际上忽略的越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迷信辨证论治反而不科学,而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糊涂医治糊涂病”反而更可取。梅国强老师说过“存津液为第一要义,通肠腑不嫌迟早”,在我个人看来,不论什么情况下使病人体温保持恒定,肠腑保持通畅,同时顾护津液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在这里穿插讲一下中药的局限,因为人工种植或者炮制方式混乱或者药材造假导致目前市面上中药品质普遍不好,影响了中药的疗效。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鳖甲牡蛎等中药有效成分几乎煎煮不出来。而高温久煎也会破坏某些药材如山药的有效成分。所以对于鳖甲牡蛎等药材可以采用碾粉冲服,山药直接生用(生吃或者榨汁)。师父对营养学也研究的很深,山药不超过70度,土豆不超过40度,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保存食物里面的活性成分。还有很多关于韭菜汁、生姜汁、土豆汁的妙用,让人感觉很神奇,待我一一验证了以后再来详述。
和式太极拳讲求意境,“无形无相、如环无端、着地生根”。对面走来一个人打你,你可以充分运用势能和惯性闪退一边然后借力打力,这是太极的精髓。同样对面走来一个人打你一拳,你先格挡接下这一拳再打上去,这是西洋拳的做法。西医看病就像是打西洋拳,出现症状,然后对症下药。症状一多,就招架不住了全乱套了。而中医整体自然疗法就是从根本解决问题,根本不给疾病打到你的机会,在疾病到来的时候,卸去维持疾病存在的条件疾病就不攻自破。例如阴道炎症的治疗可以用这种思想,用某中性洗液+生大黄(磨粉)+醋清洗局部进行治疗。阴道天然弱酸性环境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疾病滋生会使环境发生改变,这时候恢复天然弱酸环境然后清除异物,疾病无的放矢自然就好了。
这三天还了解了很多病案。同时还学习了很多治疗思路方法,包括颈椎腰椎病预防,头颈点刺疗法,掌按膻中穴降压,长短腿牵引,腰痛治疗,肩周炎治疗,易罐筋膜牵拉疗法,还有斜方肌、斜角肌、髂腰肌、髂胫束、腰方肌、梨状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背阁肌、胸大肌、內收肌等肌群的牵拉放松疗法。其中我对髂胫束的“平步青云”手法印象最深刻。
三天时间很短暂,学习的内容很多,一时间还难以全部消化,在日后的生活工作里,我一定要多多实践才行。
最后感谢师父传授宝贵的知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师父的引导下,不断学习,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6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 “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浅尝辄止就能领悟得到,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接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7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8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
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19
4月25日,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学习“中医知识”,以“人人参与,共同提高”为原则,以“学习中医,用好中医,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目的,旨在进一步夯实全院护士的中医基础,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院中医内涵建设。
护士梁映慧针对现在人类面临的四大健康忧患—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精神情志,使人类身体素质下降、体质日益衰弱的问题,开展了中医体质饮食养生的讲解。主要内容有:了解什么是中医体质;如何判断体质类型;通过调整饮食纠正体质的偏颇。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护士们听得津津入味,为自己 健康学习的同时,也大概了解了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增长知识,所以狠抓中医知识,发挥中医优势是提高护理质量永远不变的政策方针。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篇20
今年一月的时候,我记得天气很冷,无意中在某著名购书网站中看到一本超级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先到网上看这本书的一些章节,觉得非常棒,立即买了一套。
书送到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当时简直把作者中里巴人奉为神仙,惊为天人。书中说了一些经络和常见穴位知识,还讲了一些头疼脑热高血压等常见病运用经络疗法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为了更详细确切的知道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鸡独立法,打通小周天法,我还到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下载了相关的视频
这本书里面很多是讲到了刮痧和拔罐疗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为了亲身体验这些效果,我又在淘宝网上买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冻的,我躲在被窝里给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因为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是属于收藏的季节,所以如果不是身体非常不舒服,不要轻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对身体穴位进行强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进行这些治疗,那么也必须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
因为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属于那种非常强壮的那种,所以才对健康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关注,看到这套书的一些疗法,用个稍微不太贴切的比喻,简直就象饿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现一碗白米饭。那种如痴如醉的学习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