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宽容》读书心得体会

2024/12/2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宽容》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宽容》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著名作家房龙的名著《宽容》,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因为固执己见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勾勒了一幅幅人类因为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发展场景。作者对宽容的阐述,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心灵获得一种释放和净化,给人启迪。何谓宽容?《不列颠百科全书》下定义曰: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现代汉语词典》曰: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而我在阅读了房龙这部用文艺性笔法叙述了自中世纪以来人类反抗无知、偏执和暴虐的历史作品后,对宽容的理解更简单明了。宽容即宽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对待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这绝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也不是懦弱无能地委屈忍让;宽容是宽而有度地恕,包而见底地容。让,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风度,一种雅量。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是成熟的一个标志。能够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能够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赞美别人是一种修养,而能够不断否定自我,则是一种博大。宽容是人类至高无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独有的光芒。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

宽容别人,首先要学会宽容自己。

在人生的旅途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几跤也在所难免。高山不理解流泉,设臵了许多路障,泉水却永不停歇,饶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船不理解岸,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太阳不理解月亮,不喜欢她惨白的光,月亮却永远追随着太阳,当太阳落山后,她却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个黑夜。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人不理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其次要宽容地善待他人。

没有必要和他人斤斤计较,没有必要和他人争强斗很,没有必要。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去记恨和报复别人,不如去理解和宽容别人。印度圣雄甘地说得好:要是人人都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作人生准则,那么整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给他人让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正所谓一声问候三天暖,半句恶言一月寒,面对他人的错误、失误,与其不顾颜面横加指责,不如用宽容之心待之,为其留一条后路,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责人之心责己,则宽;利己之心利人,则容。

宽容是一种宁静,宽容是人生的一种豁达。如果我们都善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沿他人思绪斟酌一番,人与人之间也许能相互宽容,谅解。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爱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浪漫,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最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学会宽容,你疲惫的心,也会变得年轻。因为宽容,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因为豁达,生活会处处充满阳光。宽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海,纳百川而清澈明净;宽容是山,垒砾石而巍峨挺拔;宽容是天,容万象而朗朗清清;能宽容就能发展壮大。曹操之所以能从仅有几个子弟兵,到剿灭北方群雄,占据中原,拥有百万大军,与他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是分不开的。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两人共同为齐桓公建立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由于这种宽容的气魄,干戈可化为玉帛,刀剑可化为耕犁,难解之事就在相互容忍和包容中妥善解决。所以宽容是助人成就事业的基石,是所有想成就事业的人们必须具备的涵养。当你对他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大度;多一点容忍;多一点体贴;多一点谅解,与此同时,你自己也会少一些忧愁;少一些烦恼;少一些郁闷;少一些闷闷不乐;少一些不快;降低了耗气伤神的砝码,增加了健康快乐的基数,善待他人益于己。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胸怀,宽容是一种气度,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宽容,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修养,也是使世界充满爱的一种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与宽容,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宽容》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宽容》这部署是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写的,里面作者以人文主义的立场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揭示出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悲剧始因。

通过《宽容》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了解他们的宗教历史,了解其中对立与融合、迫害与犯迫害的一些问题。可以说作者房龙恰恰是一个拥有独到眼光的作家,能够如此犀利得看清楚这些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借助房龙的眼睛,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清晰的精神文化轮廓。

不可否认,《宽容》这本书是以宗教为载体来阐述这个社会的变迁的,我觉得大部分人只是了解《宽容》这本书的大致意思,不能够深层地区了解其中蕴含着的真谛。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善”与“恶”,有人犯错犯罪了,就存在着“宽容”与“不宽容”两种选择。

而人类历史恰恰就是在这样“宽容”与“不宽容”两种选择当中不断前行,其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宽容》这本书当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我觉得大家有机会应该去阅读这本书,有助于大家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个世界。

《宽容》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房龙所著的《宽容》叙述的是关于人类的故事。他以宽容为线索利用文学的手法向我们娓娓道出从原始时代到一战期间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书名上看,这本书似乎是要告诉我们关于宽容的历史,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宽容的历史。

《宽容》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一幕幕因为固执己见所带来的悲剧,勾勒了一幅波阑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作者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问题,向人类的无知和偏见挑战,深入浅出地将知识和真理普及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其智慧的妙语和真知灼见让人获益匪浅。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能使人性情温和,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人,时时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为他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在学校受到别人家孩子的欺负,父母就心疼得不得很多父母喜欢这么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样的教育方法很明显是错误的。但是,很多的父母还是沿用这一方法来教育孩子。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观及处世态度。因此,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也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要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在生活中,不要过分计较自己的得失,能够笑一笑,这就是宽容。

让我们一起学会宽容吧!

《宽容》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

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宽容》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在读《宽容》这本书之前,我对宽容的理解仅仅是词典里的解释: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能容忍别人。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宽容是一个非常广博的词汇,它包含着非常多而严肃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微观上人和人之间的,还有整个宏观上社会中历史中政治中的集合型概念。

这本书说是将哲学的,但我看来更多的是对历史,对人性,对心理的探究和阐释,直指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偏执与无知,始终站在人文的立场上,描绘了从古到今由宗教为主导的人类社会思想进程,通过不同教派不断地争端、吞噬和轮回寻找人类最根本的对信仰的渴望与诉求,讲述着英雄们执着或偏向的努力、固执己见或随波逐流的改变以及或喜或悲的结局。他们走出的路,成百上千、成千上万,扩充着古往今来人类思想的洪流,分支着人类的信仰,给了人类不同的思想选择的道路,当然,也给予了统治者用思想当做统治人类的钥匙,使得人类无数的被逼迫、被要挟、被压榨也无数的反抗、改变、覆灭。如果说人类的物质生活是由历史书上这两个学期所学的成就堆砌的,那么非物质的历史则是由像这本书里写到的那样,不停地陷入与黑暗与迷惘,却又有不同时代的先驱者用鲜血与牺牲换来宽容的光明。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本书的作者通过非常艺术性的语言来描绘这真实生动的历史,他所讲述的一切都浮现于眼前,铺张开来的画面,有着无限生命力。

“对于恐惧,我再重申一遍,它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倒数第二页的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如果说问人类最恐惧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恐惧本身。恐惧是一个极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可能性的事情,一个人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它没有一切自己所需的保证。比方说一个国王,他需要管理他的国家和臣民,那么他就必须有这个能力。如果是物质上的财富,确实,老百姓的房子啊地啊定在那儿的,是被管制的,这没什么可让统治者担心的。但是最影响人行事的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拥有多么深刻的自身信仰。当一个人脑子里被植入一个思想,它根深蒂固,就会马上阻碍到人们的理性逻辑,即使这个思想本身就是理性的,但它也会对人作出决定施加感性的压力。正因这就是被自己认为自己正当追求的信仰,所以要放弃起来十分困难,也就是说当君主的命令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冲突,人类是有这个胆识和决心来与君主进行对抗的。而为了避免这一点,君主需要管制臣民的思想。但是,同一时期可能有很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天主教、新教、犹太教等等,他们很多时候是并存的,但君主所“喜欢”的宗教只能有一个,那么这时其他的宗教是必定需要被打压的。于是开始有了焚书活动,开始规定了禁忌,开始有了宗教迫害。很大一段时间,统治是靠宗教信仰实施的,人们对神的相信,逐渐转化成对大主教的相信,逐渐转化成对君主的相信。而正是依靠这样的相信的传递,才让君主不再恐惧,充分的利用了宗教的力量完成了自己统治的大业。

信仰“正教”的人们用对于宗教的热爱来热爱君主,而信仰他教的人则用对于宗教的热爱来反抗君主,虽然反抗的火花经常是要被压制的,但不论什么时期,只要宗教并没有得到自由的解放,总会有一小撮一小撮的人站出来,偷偷地撰写属于自己宗教信仰的文字,偷偷地传播自己宗教信仰的哲学,偷偷地发展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幸者成功了,推翻了整个王朝,而更多的不幸者则被残酷的行刑,淹没在历史的浑河中,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布鲁诺,都无法逃脱被迫害的命运。但这些先驱者们虽然被迫害,但他们所留下的精神和理论仍然是存在的,还有很多后人在追随者他们等人的脚步,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和宽容迈着步子。但是,正因为无论是什么时期的人都有着恐惧,所以宗教自由一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事情,也许有着像腓特烈大帝这样开明的君主,但这样的君主毕竟还是少数,要求所有的君主都像他这样如此“放心”还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书里提到的:一群狼对一只与他们族群不同的狼不能容忍,就势必要想方设法除掉这个不受欢迎并触犯了他们的同伴。古老的帝国里,读一下被“官方”指定的书就是亵渎了神灵,人们的无知更加衬托出神的灵验,为了让信奉的神灵满足从而赐予人类需要的东西,他们必须规定各种各样的禁忌,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啊,我这样忠诚,神灵一定会保佑我的!将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转为神灵的存在而存在,看似是非常充实,实则挺空虚的。也许是因为那时的人类还太年轻,完全不懂什么是科学。可实际上,这话让现在的人来说依旧是自大的表现。现在的人类依旧是年轻的,我们以为所谓宗教的纷争和不平等已经消失了,没有那样恐怖的、割掉舌头活活烧死之类只因为说“错”了几句话的惩罚了,但实际上这种争端是一直存在的,歧视犹太人的现象,北非、西亚不断的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战争,这些事实摆在这里,明明白白。摩登时代,发展起来的是科技,科学与技术而不是科学的信仰。我们觉得世界已经是很理性了但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是在由因恐惧而产生的思想牢笼控制的。我们要知道,人类思想上的进步,比制造业的进步要慢得多。

“那些为宽容而奋斗的人,不管他们有多么不同,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中总是掺杂着怀疑;或许他们真心认为他们自己是正确的,但绝没有到使那种怀疑也同化成绝对信念的地步。”我觉得,能够怀疑的人至少头脑还是清醒的。很多信徒,在面对自己信仰的时候就是绝对的信任,觉得一切都是对的,主就是要我这样做。但实际上就算是主也没有绝对的对。怀疑带来的是思考。不会怀疑的人是不会想着要思考什么的,因为不会怀疑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对的没什么可再思考的了。有的人十分执着地信仰着正教,他们认为这已经是很宽容,受到惩罚的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这些都是为了捍卫教义的尊严,而还有的人认为这样是不公平而不宽容的,对于信仰其它教义的人也应该含有尊重,于是他们怀疑统治的正误,在尝试中潜移默化地推动了信仰自由的向前发展。

伏尔泰认为让61卡拉斯得到的车裂的刑罚是冤枉的,即使卡拉斯已经被弄死,但他还是努力搜集了多方的资料证据,最终让卡拉斯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们没有受到迫害。他怀疑君主的决断,所以给了他不断探索、去求真的动力。之后他又解决了不少案子,直到去世,有一个案子也没有得到平反,但他打出的那一拳,即使不是捍卫宽容也至少是反对不宽容,已经开始奏效了。除了一些完全被宗教信仰控制的人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是用科学的眼光思索人类的,这类人认为普通的人倘若不受到强烈情感或自身利益的影响,的确是能竭力做正确的事的。这样的人发现了百科全书的好处,用科学而理性的语言解读世界。而这种对于当时的年代有些超前的思路必然是要受到一定打压的,于是当时的百科全书也基本没有真正流传下来,不过这种思潮还是被传承了。顺便说一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那时候的人们大多都在怀疑,怀疑之前知道的东西是真的知道吗。这就激发了很多人的思索,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彩作品。有怀疑的人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有灵感,有灵感的人有成就。

宗教改革是追求宗教自由历史上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当然我没有说这个贡献到底好不好。确实,它带来的是一场改革,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结束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的精神淡漠,但同时,他们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宽容。尽管他们对于他们没有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不管是路德还是加尔文,他们这样形形色色来自不同信仰的领导者都拥有着巨大的勇气,他们是一个个小的个体,领导着各自的一小部分人,但是他们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一座巨大的宗教牢笼的倒塌,更是意味着北部新教南部天主教这两座监牢的树立。反叛者的摧毁与他们带来的一样巨大。但幸运的是,这两座监牢还没有完全立好根基,就被大批难以屈服的异教徒又一次捣毁,在监牢中建立了真空的地带,充斥着自由与求知,这也应该算是个好的结果了吧。

最后,我想不管是宗教的不宽容还是革命的不宽容,还是整个社会的不宽容,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被撼动的,但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一章说的,那一天总会到来的,它将紧随这足以载入史册的人类所获得的第一个真正的胜利,即对自身恐惧的征服而到来。所以,我期待真正的宽容的到来。

《宽容》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在读《宽容》这本书之前,我对宽容的理解仅仅是词典里的解释: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能容忍别人。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宽容是一个非常广博的词汇,它包含着非常多而严肃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微观上人和人之间的,还有整个宏观上社会中历史中政治中的集合型概念。

这本书说是将哲学的,但我看来更多的是对历史,对人性,对心理的探究和阐释,直指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偏执与无知,始终站在人文的立场上,描绘了从古到今由宗教为主导的人类社会思想进程,通过不同教派不断地争端、吞噬和轮回寻找人类最根本的对信仰的渴望与诉求,讲述着英雄们执着或偏向的努力、固执己见或随波逐流的改变以及或喜或悲的结局。他们走出的路,成百上千、成千上万,扩充着古往今来人类思想的洪流,分支着人类的信仰,给了人类不同的思想选择的道路,当然,也给予了统治者用思想当做统治人类的钥匙,使得人类无数的被逼迫、被要挟、被压榨也无数的反抗、改变、覆灭。如果说人类的物质生活是由历史书上这两个学期所学的成就堆砌的,那么非物质的历史则是由像这本书里写到的那样,不停地陷入与黑暗与迷惘,却又有不同时代的先驱者用鲜血与牺牲换来宽容的光明。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本书的作者通过非常艺术性的语言来描绘这真实生动的历史,他所讲述的一切都浮现于眼前,铺张开来的画面,有着无限生命力。

“对于恐惧,我再重申一遍,它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倒数第二页的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如果说问人类最恐惧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恐惧本身。恐惧是一个极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可能性的事情,一个人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它没有一切自己所需的保证。比方说一个国王,他需要管理他的国家和臣民,那么他就必须有这个能力。如果是物质上的财富,确实,老百姓的房子啊地啊定在那儿的,是被管制的,这没什么可让统治者担心的。但是最影响人行事的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拥有多么深刻的自身信仰。当一个人脑子里被植入一个思想,它根深蒂固,就会马上阻碍到人们的理性逻辑,即使这个思想本身就是理性的,但它也会对人作出决定施加感性的压力。正因这就是被自己认为自己正当追求的信仰,所以要放弃起来十分困难,也就是说当君主的命令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冲突,人类是有这个胆识和决心来与君主进行对抗的。而为了避免这一点,君主需要管制臣民的思想。但是,同一时期可能有很多种宗教信仰的存在,天主教、新教、犹太教等等,他们很多时候是并存的,但君主所“喜欢”的宗教只能有一个,那么这时其他的宗教是必定需要被打压的。于是开始有了焚书活动,开始规定了禁忌,开始有了宗教迫害。很大一段时间,统治是靠宗教信仰实施的,人们对神的相信,逐渐转化成对大主教的相信,逐渐转化成对君主的相信。而正是依靠这样的相信的传递,才让君主不再恐惧,充分的利用了宗教的力量完成了自己统治的大业。

信仰“正教”的人们用对于宗教的热爱来热爱君主,而信仰他教的人则用对于宗教的热爱来反抗君主,虽然反抗的火花经常是要被压制的,但不论什么时期,只要宗教并没有得到自由的解放,总会有一小撮一小撮的人站出来,偷偷地撰写属于自己宗教信仰的文字,偷偷地传播自己宗教信仰的哲学,偷偷地发展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幸者成功了,推翻了整个王朝,而更多的不幸者则被残酷的行刑,淹没在历史的浑河中,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布鲁诺,都无法逃脱被迫害的命运。但这些先驱者们虽然被迫害,但他们所留下的精神和理论仍然是存在的,还有很多后人在追随者他们等人的脚步,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和宽容迈着步子。但是,正因为无论是什么时期的人都有着恐惧,所以宗教自由一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事情,也许有着像腓特烈大帝这样开明的君主,但这样的君主毕竟还是少数,要求所有的君主都像他这样如此“放心”还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书里提到的:一群狼对一只与他们族群不同的狼不能容忍,就势必要想方设法除掉这个不受欢迎并触犯了他们的同伴。古老的帝国里,读一下被“官方”指定的书就是亵渎了神灵,人们的无知更加衬托出神的灵验,为了让信奉的神灵满足从而赐予人类需要的东西,他们必须规定各种各样的禁忌,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啊,我这样忠诚,神灵一定会保佑我的!将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转为神灵的存在而存在,看似是非常充实,实则挺空虚的。也许是因为那时的人类还太年轻,完全不懂什么是科学。可实际上,这话让现在的人来说依旧是自大的表现。现在的人类依旧是年轻的,我们以为所谓宗教的纷争和不平等已经消失了,没有那样恐怖的、割掉舌头活活烧死之类只因为说“错”了几句话的惩罚了,但实际上这种争端是一直存在的,歧视犹太人的现象,北非、西亚不断的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战争,这些事实摆在这里,明明白白。摩登时代,发展起来的是科技,科学与技术而不是科学的信仰。我们觉得世界已经是很理性了但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是在由因恐惧而产生的思想牢笼控制的。我们要知道,人类思想上的进步,比制造业的进步要慢得多。

“那些为宽容而奋斗的人,不管他们有多么不同,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中总是掺杂着怀疑;或许他们真心认为他们自己是正确的,但绝没有到使那种怀疑也同化成绝对信念的地步。”我觉得,能够怀疑的人至少头脑还是清醒的。很多信徒,在面对自己信仰的'时候就是绝对的信任,觉得一切都是对的,主就是要我这样做。但实际上就算是主也没有绝对的对。怀疑带来的是思考。不会怀疑的人是不会想着要思考什么的,因为不会怀疑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对的没什么可再思考的了。有的人十分执着地信仰着正教,他们认为这已经是很宽容,受到惩罚的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这些都是为了捍卫教义的尊严,而还有的人认为这样是不公平而不宽容的,对于信仰其它教义的人也应该含有尊重,于是他们怀疑统治的正误,在尝试中潜移默化地推动了信仰自由的向前发展。

伏尔泰认为让61卡拉斯得到的车裂的刑罚是冤枉的,即使卡拉斯已经被弄死,但他还是努力搜集了多方的资料证据,最终让卡拉斯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们没有受到迫害。他怀疑君主的决断,所以给了他不断探索、去求真的动力。之后他又解决了不少案子,直到去世,有一个案子也没有得到平反,但他打出的那一拳,即使不是捍卫宽容也至少是反对不宽容,已经开始奏效了。除了一些完全被宗教信仰控制的人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是用科学的眼光思索人类的,这类人认为普通的人倘若不受到强烈情感或自身利益的影响,的确是能竭力做正确的事的。这样的人发现了百科全书的好处,用科学而理性的语言解读世界。而这种对于当时的年代有些超前的思路必然是要受到一定打压的,于是当时的百科全书也基本没有真正流传下来,不过这种思潮还是被传承了。顺便说一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那时候的人们大多都在怀疑,怀疑之前知道的东西是真的知道吗。这就激发了很多人的思索,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彩作品。有怀疑的人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有灵感,有灵感的人有成就。

宗教改革是追求宗教自由历史上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当然我没有说这个贡献到底好不好。确实,它带来的是一场改革,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结束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的精神淡漠,但同时,他们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宽容。尽管他们对于他们没有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不管是路德还是加尔文,他们这样形形色色来自不同信仰的领导者都拥有着巨大的勇气,他们是一个个小的个体,领导着各自的一小部分人,但是他们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一座巨大的宗教牢笼的倒塌,更是意味着北部新教南部天主教这两座监牢的树立。反叛者的摧毁与他们带来的一样巨大。但幸运的是,这两座监牢还没有完全立好根基,就被大批难以屈服的异教徒又一次捣毁,在监牢中建立了真空的地带,充斥着自由与求知,这也应该算是个好的结果了吧。

最后,我想不管是宗教的不宽容还是革命的不宽容,还是整个社会的不宽容,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被撼动的,但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一章说的,那一天总会到来的,它将紧随这足以载入史册的人类所获得的第一个真正的胜利,即对自身恐惧的征服而到来。所以,我期待真正的宽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