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处事修养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 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 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
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首先家和万事兴,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4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
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
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工作的重新定义:
对于刚刚毕业一年的我来说,不知何时已经忘记毕业时的豪言壮志,更在蹉跎岁月中泯灭的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记得刚进入莲花时,自己把未来的规划做过无数次推敲与肯定,却从来没有想到会被时间这个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个笔记本的第一页我都会写一句话“我不是在干工作,我是在干事业”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个如梦初醒就是对义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个如梦初醒就是对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学习正本清源,智慧焕发,四天的学习心怀感恩,弃恶扬善,四天的学习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学习虽然疲惫辛苦,但是却硕果累累。有人问我,你到底收获了多少,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敢说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错哪了,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学习完传统文化后,我喜欢把我收获的成果,比作纪检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以后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内心会给它一个最准确的判断:它是对,还是错。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体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业、感恩华学恩学、感恩老师、感恩义工、感恩学长。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5
一间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两位年轻人身穿长衫,表演起了相声,他们时而嬉笑怒骂,时而哀怨抹泪,说唱功夫了得,“笑果”明显。伴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台下茶客不仅丰富了味蕾,还被传统文化浸润着……这样的场景,本周日将出现在湖城衣裳街区馆驿河头边,随着这家附带传统表演项目的茶楼开门迎客,湖州人从此又多了一处文化客厅。
来到这个名为“百坦茶楼”的场所,发现茶楼整体设计沿袭中式古典风格,空间设计讲究“礼制”,中国古典元素的饰物在整个茶室中充分体现。比如所有桌椅、板凳均选用传统木质定制家具,镂空雕花,配备红木小件,仿若置身于儒雅文化氛围,感受到淡雅的东方神韵。茶楼中央醒目的。舞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位姓潘的负责人介绍,茶楼每月安排不少于6场文艺类助兴表演,除特殊表演活动外,表演时间均安排在晚间,每场约1。5小时至2个小时。每月6场表演中固定2场为相声专场,1场为曲艺魔术外,其余3场表演形式包含海派脱口秀、单口说历史、中式民谣、评书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艺人员均有较高水准,以相声专场为例,邀请的是“湖口笑声”团队,其是湖州本土发芽的相声社团,由一群湖州名嘴组建,两年来已举办相声专场10余场,单项演出50多次,广受观众好评。
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州人历来爱喝茶,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湖州的茶馆已经很为兴盛,且多设在临水依岸的河边桥头,比如湖城的骆驼桥、仪凤桥、华楼桥一带曾经是茶楼云集的地方。“以前茶馆往往通过说大书等来招徕顾客,现在茶楼被赋予更多的商务、休闲、娱乐功能,但文化味却少了。”从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获悉,承载着老湖州人记忆的衣裳街,经保护性改造惊艳亮相后,已成为时下众多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与此同时,群众纷纷期盼炭画、剪纸、木雕、竹编、箍桶等湖州老手艺和相声、曲艺等传统文化能在老街“复活”。“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社会认可,另一方面湖城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城市文化名片的茶楼,‘百坦茶楼’由此诞生了。”据悉,借助茶馆的`传播平台,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是衣裳街区管委会强化老街活态文化的一种新尝试。
我们打听到,茶楼里的表演团队将紧跟大众审美,用创新的形式演绎传统艺术,同时本着繁荣湖州人文化生活的主旨,票价也很亲民,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6
在拙作碧云随笔中我已经谈了不少文物艺术类的话题。今天想谈谈第五点,就是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古代先贤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用朴素的归纳法,分类法简单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学说呀!这个学说虽然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是却在近现代受到了批评和非难,1840年以后列强入侵中国,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落后的局面,很多人就把这个问题的症结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限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受制于列强,我个人认为这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中国的落后绝不是文化造成的,试举一例:就拿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来说吧,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可以说早已是臭名远扬的了。从本世纪初或上世纪末,就已被人骂臭了。直到近年报纸上,还有人写文骂它,可以说是骂了已一个多世纪,可是八股文这一经历明清两代,延续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试专用文体,五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不是这一教育制度训练出来的人。
在漫长历史时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学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养他们的却是腐朽不堪,空洞无物的八股文教育,这又该如何解释呢?科举考试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我认为中国近现代的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政权的政治家的无能造成的,就看清朝入关后的十代皇帝,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从道光开始清朝就开始加速衰亡了,道光帝让咸丰继位就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错误,其实恭亲王奕欣的能力和素质比咸丰强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咸丰就是一个无能的昏君,后来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说了,慈禧就是一个家庭妇女呀!不过这个人思维敏捷,有一定公关能力,如果操作一个家庭还行,让他统治一个国家,那不是开玩笑吗?中国的半个多世纪就是在这些愚妇稚童的手里,那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呀!!当然也要看到是时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事,就拿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吧,我认为他本来可以把中国搞的更好一点儿,他的能力,权威都可以把中国建成一个具有民主政治的新中国,但是他是1893年生人,是光绪22年,他本人有社会给他的影响和局限,所以他最后搞了一场,用叶剑英同志的话说,使中国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阴阳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国古代的先贤很睿智,他们观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起来是纷繁复杂,其实就是两大类,既对立又统一的两大类,这就是阴阳,比如说太阳和月亮,男人和女人,水和火,勇敢和怯懦等等等等,这样分类虽然简单但是分析事务的精度就不足了,所以就提出了五行学说,在对自然和事物的长期观察中得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类型来概括万事万物。以金木水火土的生剋制化来概括万事万物相互间的关系,这种提纲携领的方法把复杂变成了简单。阴阳五行学说描述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属性和状态,他是属性和状态的函数,这是静态的描述,而周易是对阴阳的动态描述,是把阴阳变化的过程呈现出来,64卦里的每一卦都是说明了事务变化的一个过程,说到这里我已经把阴阳五行学说和周易的关系说清楚了,同样命理学呢,就是对五行金木水火土变化的动态描述,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阴阳的变化过程,这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可以把周易叫做阴阳动力学,把命理叫做五行动力学,其实奇门遁甲和大六壬都是阴阳五行的动态描述,只是前者重点在于天干,后者重点在于地支,这就是古圣先贤之心法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构成的六十花甲子从表面上看是我国古代先贤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其实他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进一步细化,比如说十天干,其实就是10个自然数,但是他不仅仅是十个数字,而是把他赋予了阴阳五行的生命。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认识论,是对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认识论,他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力图进一步的对人生,世界宇宙加以更细密的说明,他不是方法论也不是实践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是比较滞后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西方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应该说发展比较先进,但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认识论的枯竭,所以也会走上歧路,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可以讨论!
中国的堪舆学即风水学,就是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空间进行的研究,其实中国的风水学说是世界第一的先进科学,其他的国家和地域根本就没有的,是我国古代先贤在生存斗争中积累的最辉煌的成就,可惜被很多无知的人看做是迷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实那些大喊风水是迷信的人,对什么是风水一无所知,我自己进研风水数十年,觉得我们祖先的伟大和辉煌,我希望有志青年你们先不要轻易的下结论好不好!你自己先学习学习,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然后再下结论。
如果你是学习天文和历法的专业,你就应该清楚我国古代天文历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就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了,就已经进入了方法论和实践论的领域,那么你学习过中国古代的建筑学专著—鲁班全书吗?你学习过天工开物吗?你学习过九章算数吗?可惜我老了,已经没有精力再涉猎这些领域了!我希望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全过程,做一个全面的描述,看看我国传统文化那一点比西方的所谓科学落后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7
今年7月26号到砚山民族中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每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安排我们用早餐,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这些美好。老师用餐过后,大家稍作休息后,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诵《弟子规》、《孝经》,声音洪亮,响彻心底。晨读过后,听老师们讲课。这几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对《弟子规》和《孝经》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文章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能真正实新课标的所要求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为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美文,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坚持与学生一起背诵,要求学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先人后已。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素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8
4月21日——24日,济宁市第一期国学经典教育导师培训,在济宁教育学院举行。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参加了为期两天半的培训,受益匪浅。
在紧张的两天半的培训中,共听报告五场,深深被精当的讲解折服。尽管我有很多的内容听得一字半解,但是讲解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激励并鼓舞着我。给我们授课的这五位教师,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但是他们的讲解是那样的激情四射,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直接现实,他们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讲课,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着传统经典文化。他们尽管年龄都很大,但是他们的精神都很好,真的是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的骆承彬教授不仅自己年龄大,而且还有一个高寿的母亲。说来话巧,一个102岁,一个106岁,都是在去年的时候“寿终正寝”,留下了二老“孝”的佳话。
我们培训的是传统文化,我在想,或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滋养,造就了二老良好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中国的传统文化难道有这么强的魔力?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在不同的培训场合,我也听说91岁的老教授讲课的讲义是用小楷字体的功力打造,而在授课的现场侃侃而谈,这就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想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是非常的高寿,我不知道长寿的秘诀在哪里?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教人求真向善,叫人内心平静。人内心平静了,达到了一种体内外的平衡,人就会心情愉悦,充实乐观。我想,在社会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下,重新弘扬传统文化,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德性在目前的却需要,只有通过这种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才能够够拯救中国的现实,达到一种理性的和谐!
回想专家的授课,犹如响彻在两耳的阵阵东风,又犹如沁人心脾的汩汩清泉,给人以无尽的精神洗礼。面对现实,又感觉差距甚远。也许这种从骨子里拯救国人素质的明智之举要从娃娃入手,从中国这束希望之花的根部抓起,才会抓出收获?期待花朵明天的辉煌与明艳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9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心得体会《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0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
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1、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2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3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4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是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5
今年7月26号到砚山民族中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每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安排我们用早餐,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这些美好。老师用餐过后,大家稍作休息后,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诵《弟子规》、《孝经》,声音洪亮,响彻心底。晨读过后,听老师们讲课。这几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对《弟子规》和《孝经》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文章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能真正实新课标的所要求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为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美文,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坚持与学生一起背诵,要求学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先人后已。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素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6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说,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去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在我上大学时,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时候因为我们社团经费不怎么多,就买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开始我以为那些都是无人赡养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谈过程中,我才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有儿女,但是由于儿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看见子女。我们给老人们剥香蕉、喂水果、演节目、帮忙做饭。临走时,那些老人们眼里含着泪花把我们送了很远很远,我在想他们的儿女就算是亿万富也不过如此吧,这个在我空间都有照片……所以说其实孝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也许是偶尔的洗一次脚,也许是偶尔身边陪伴的身影,也许是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不见得赠与爸爸妈妈钱财万贯就是孝顺,也不见得给他们买一个几十块钱的小礼物就是不孝,虽然他们嘴上说乱花钱,其实他们心里是特别的高兴,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唠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嫌他们烦躁,陪他们说说话,聊家长里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遗憾就是的孝。
有人说,你说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自相矛盾,既说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养父母,又说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们。其实这两者一点也不冲突,为什么这么说呢,古话说“物极必反”,而且咱们中国的“阴阳五行说”里也特别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平衡,这个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阳东升西落也是道,火车脱离轨道就会车毁人亡,飞机脱离轨道就会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所以说尽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礼三者又有什么关联呢?孝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孝养之父母,中孝报效国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业尽忠、在社会有礼,这才是所谓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工作的重新定义:
对于刚刚毕业一年的我来说,不知何时已经忘记毕业时的豪言壮志,更在蹉跎岁月中泯灭的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记得刚进入莲花时,自己把未来的规划做过无数次推敲与肯定,却从来没有想到会被时间这个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个笔记本的第一页我都会写一句话“我不是在干工作,我是在干事业”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个如梦初醒就是对义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个如梦初醒就是对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学习正本清源,智慧焕发,四天的学习心怀感恩,弃恶扬善,四天的学习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学习虽然疲惫辛苦,但是却硕果累累。有人问我,你到底收获了多少,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敢说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错哪了,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学习完传统文化后,我喜欢把我收获的成果,比作纪检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以后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内心会给它一个最准确的判断:它是对,还是错。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体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业、感恩华学恩学、感恩老师、感恩义工、感恩学长。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7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1、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8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1、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9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0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2
今年7月26号到砚山民族中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每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安排我们用早餐,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这些美好。老师用餐过后,大家稍作休息后,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诵《弟子规》、《孝经》,声音洪亮,响彻心底。晨读过后,听老师们讲课。这几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对《弟子规》和《孝经》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文章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才能真正实新课标的所要求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做为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美文,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坚持与学生一起背诵,要求学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先人后已。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素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4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5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6
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这样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处事修养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向新同事学习新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学习表面,还要努力将之付诸于实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欧美、韩、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年轻的中国一代中,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学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华夏文明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面临着危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所以我们现在仍有必要系统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授于学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深入了解,才能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将其应用在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上,努力做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