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2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宁静而思,作者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与人相处,与环境融合,与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弃自己浮躁的内心,享受经历人生过程的乐趣。
前段时间工作事务较多读了这本书,当时一读就喜欢上了,书中开篇的宁静生活吸引了自己。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动,让我明白原来孤独不是贬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够忍受住孤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享受孤独”,两者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如何生活是一个恒久的哲学命题,而作者梭罗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
书中没有华丽感人的词语表达,但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在处世之中的淡然、从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经过了两年的所谓逃离现世的生活,让梭罗领悟到了生而为人的真谛,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了一种想法,也想要和梭罗一样,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个深山寺庙去修行,也想要让自己彻底地孤独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还是不允许。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样子都必须要勇敢面对、去接受;逃避是没有用的,要积极面对,遵从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我开始探索他,同时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终于找到我所应该做的:平和。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当灯红酒绿铺满城市的'重心,边缘的阴暗角落反而有几分风骨,我们应当清醒一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纵观过去,各路观点交锋不止,我们读书然后晒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书的骨髓却未必吸收;我们去健身然后在网上发图,但我们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跳出来,主流的价值观从来不是附和,而是内心的真正认同。
我们是否也能在被装点地越来越花哨复杂的生活中,还原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都受到了浮躁的影响,而这时平和就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读书,只为了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梭罗写书,或许也没有带着什么去改变谁的意愿,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我恰好在合适的年纪看到了,了解了。于是我读出来几株孤菊的清矜,从方方面面教我们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我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忌讳的两种情况都得到了解决:荒废学业者他帮助你找到乐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诉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时间,隔着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我还是受到了他的教诲,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5
《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最开始接触《瓦尔登湖》是因为前同事的推荐,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就这样断断续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它读完,对它的印象仍处于懵懵懂懂阶段。读书时,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经历的是什么,所展示的内容又是什么,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但是合上书时,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觉悟太高了,太哲学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浅薄了,无法达到作者的境界……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这是一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的确如此,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体会了自然的美好,感觉到心灵的纯净。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这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的功能可谓千变万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机依赖症,当我们空闲时,不玩手机会手足无措,没有安全感,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我想我们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控制了,是手机拥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手机。我们应当适度的远离手机,更多的追求朴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不要为物所困。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读书中都会依稀闻到瓦尔登湖边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和那湖水潮湿的新鲜的水气。内心感觉有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愉悦,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梭罗在这本书里自由自在地跑步呼吸。目光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叫作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手机版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
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的东方自然之子,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
这是梭罗们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平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我很高兴认识了我的方位”。
梭罗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过的清风,拂绿了我们干渴的心田。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湖”时这样写到:“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长在水中的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是湖岸的饰边。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是他垂悬的眉毛。”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登湖。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直是他写作的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把滋养和抚育我们的农事当做一门艺术来雕琢,对梭罗来说,这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吗?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梭罗仍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赤贫。我们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读读梭罗吧。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我们所抛弃而对我们来说又异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学学梭罗吧:崇尚简单,发掘人性。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
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却始终不明白该怎么生活,什么是“生活必需品”当我拿起《瓦尔登湖》时,它巅覆了我的认知,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书中说道,食物与荫敝之处就是“生活必需品”了,明智的人不需要过于舒适。可是,现在的人们却追求过度的舒适,其实这并非我们所需的,那些永远不满足的人,也该清醒了。
现在,有的人只知道一天到晚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时属常见。《瓦尔登湖》这本书说了,要有意义的生活。许多人努力工作,学习,可是这一切带来的可能不是财富,知识等,甚至可能变成累赘。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只需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去工作就好,一座小屋,简单的生活,可我们却偏偏把它复杂化了。只要认真想一下,我们可以不用如此奢侈,不会烦恼,不会为贫穷担忧——人缺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我们习惯了奢侈享受,也许会对此产生质疑。可是,非洲人在山中,他们不需要空调,电话,山珍海味,他们也非常快乐。我们却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只因为内心得不到满足。该反省一下自己了,即使没有这些奢侈品,我们依然可以存活。
我们表面上看似富裕,然而实际上我们贫穷得很。只不过是周围有着很多奢侈品罢了。观察富人和穷人,那些穷人终日得不到解脱。而所谓却富人即使有奢侈的生活可是人还是没变。这好似对我们的'讽刺。真正的解脱,是精神上的改变,进步,而不是简单的富有!
感谢《瓦尔登湖》它让我明白了人们生活的意义,绝不是奢侈,而是简单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从这个书上来说,作者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起初,这本书是心理老师建议看的,之前并没有接触到。一开始觉得会很枯燥,后来随着一页页翻阅着这本书时,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登天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这样一个领域又是什么样的,它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都得到了答案。反复阅读,爱不释手。
《登天的感觉》这本书主要是由作者岳晓松编写,记录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咨询师一职中,所接手的的十个典型的案列,并由此指出,对于相应的案列该用怎样的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学生、同性恋、是否转学、职业去向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边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问题,所以读来并不枯燥,反而随着来访者一步步的由哭转为笑,仿佛我们也遇到一样的情境时,也随之一起困惑苦恼,最后解开心结,一起成长。这也就是这部书开头时,作者回答小饭馆服务员阿静的答案,心理咨询不仅是让人开心,更是让人成长。也一点点去体会老教授所说的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觉良好,犹如登天的.感觉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说说我读后的感受或者说了解学习到的知识。
1、心理咨询室大致的结构,需要放置什么?就像作者的咨询室一样,在林登街5号,里面有一张大海的油画、乳白色的沙发、生机勃勃的吊篮等等,能让人心情平静的装饰物。这是想让来询者从进门开始,首先能有一个好的环境。那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我觉得我们在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学着和咨询室布置一样,找一些能让自己心情开朗、平静的事物,转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么是心理咨询?它和心理治疗又有什么区别?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因为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像婚姻爱情的失败、考试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类的,就不再属于心理咨询的部分了,也就该属于心理治疗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咨询具体是怎样进行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每一个个案所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各不相同,当来访者进入心理咨询室,你怎样才能让他消除防备,对你这样一个陌生人开怀说出问题,并听你的忠告。像第一个自卑女学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首先让其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她冷静下来,再进行引导。同时你可以说一些自己身边也发生同样的事情,引起共鸣,拉近距离。然后针对该学生自卑的原因,像转移比较的对象,可以由别人转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长了,进步了,就是成功,无需太计较别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法案,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你即使帮每一个来询者打开了心结,但有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一样,像后面的同性恋等等一样。主要运用了现实疗法,根据具体困难与挫折解决问题。
4、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询者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开心与成长,使自身真正感觉到“犹如登天的感觉”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当看着来询者带着感激,感谢你为其解决了长久的困惑时,你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更是看到了别人在你的帮助下成长。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5、心理咨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咨询者不能帮助被咨询者做决定,你只能引导,建议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像案列是否转学和职业去向,你只能建议他去好好比较两者哪种更是你想要的,坦诚和父母商量等等,坚决不能像我们生活中的直接帮朋友决定,用自己的想法影响来询者。
总之,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对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反复阅读、推敲。也是心里咨询者入门的一本推荐的书。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