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植树问题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
2.亲历思想。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智慧教室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软件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教学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发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软件中的抢答、挑人、IRS反馈系统、图片无限复制等功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探究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软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哪项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如抢答功能等。
1.没有错误的技术,只有错误的选择。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不能为“智慧”而“智慧”,要让“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师”,让智慧教师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我暂时只是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而已,触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希望能离“智慧”近一点。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篇2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我们迎来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绿化的号召,使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数目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及其远大意义;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于是我们学校响应国家“大学林”的号召,组织开展了大型植树活动。
3月4日下午我们每个人带着小红帽,站在操场上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帷幕,我们经常听别人说“把绿地送给大地。”因为绿地是大地的衣裳。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3月4日在这个阳关明媚的日子,我们代表学校执行一个特殊而神圣的任务——植树。怀着兴奋而又期待的心情,我跟着这支植树的大队出发了。
在车上我们兴致勃勃,一路欢声笑语,脑袋里在思考着植树的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的呢?一路看窗外,看着看着只见窗外逐渐由城市变成宁静朴素的小山村。不一会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各位同学下车。”下车后我们步行了一段路程,来到了植树的地点,这里简直就是就焕然一新,空气也新鲜了许多,大片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看到属于我们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树苗,我很高兴,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要赋予她神圣的生命,各位同学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老师发放工具。我和另外的两个女同学组成了一组,我们这组领了两个铁铲和三棵树。我们先把树苗搬到我们我们要种的地方,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开始动手挖的挖,锄的锄,铲的铲,干的热火朝天,等我们挖的差不多,我们就把树苗的根部拿去衡量我们的坑够不够大、够不够深,如果不够,就继续挖,直到合格为止。然后把树苗放进去,扶正,盖上泥土,然后再给生机勃勃的树苗浇浇就可以了。最后我去打了一桶水,给刚种好的树苗浇上水。整个植树的过程就完了,我们一组看着自己刚刚种好的小树,心里不要提有多高兴。我们分别看看自己的手上、脚上都沾上了泥土,心里想着为城市增添一点绿可真不容易啊!
几亿年前,地球归动物所拥有的时候植物繁茂,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但是,智商远远高出其他动物的人类出现后,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急剧减少。那是因为,人类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商业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树林留出空地,用来建造大楼。正因为许多人擅自砍伐树林和树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坏。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参加植树活动就是为生命增添活力,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植树的队伍中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的需要、也是改善重庆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作为山城重庆的一份子,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容推卸,而要勇于担当。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博的,但是只要千千万万人参与进来,在微博的力量也会变得无穷大,在微小的绿叶也可以造就一片森林海洋,绿色成就生命,生命延续绿色,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用双手托起一片绿色的明天,托起我们美好的未来!
天空,已有蔚蓝色变成白色;河流,已由清澈明净变成发黑发臭的污水;森林,因为人们不保护,已有郁郁葱葱慢慢变为一片荒芜。我们应当让秃岭变青山,让沙漠变绿洲。所以在今后我就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种下一棵小树,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点色彩。
此时我心里满是快乐与轻松,很快一颗颗树苗就在春土中,以昂扬的的姿态向世界宣布自己有块立足之地。此后,它们会长成参天大树。
本次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组织下,最后圆满成功的结束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植树活动是我们认真履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六个一”以及“绿化长江行动”的责任,也是为建设“森林重庆”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植树为了环保,为了保护地球母亲。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贡献是一份力量,大家的力量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完成植树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上。这几个小时虽然很累,但心情都很舒畅,每个人的面上还有露出一份甜甜的笑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心里想着:我们的家园太需要绿了,绿色的种子需要大家来播种,种一棵树,植一丛草,在一盆花………让我们用爱创造绿色的世界吧!
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我的环保意识,使我懂得了科学种树的方法以及树木养护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我的责任感。
这次“大学林”植树活动,让我知道了,世界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绿色,缺少绿色。我建议大家都行动起来,多植树,多爱护树,建立植树日,植树周。让我们有一个绿色的学校、绿色的国家,绿色的世界。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篇3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领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励、积极的语言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篇4
在长乐路小学,听了赵文渊老师的一节植树问题。这节课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与间隔的关系。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自主探究,你是园林工人应怎样做?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在练习中,着重逆向思维完成练习,通过课件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任务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篇5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我们迎来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绿化的号召,使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数目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及其远大意义;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于是我们学校响应国家“大学林”的号召,组织开展了大型植树活动。
3月4日下午我们每个人带着小红帽,站在操场上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帷幕,我们经常听别人说“把绿地送给大地。”因为绿地是大地的衣裳。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3月4日在这个阳关明媚的日子,我们代表学校执行一个特殊而神圣的任务——植树。怀着兴奋而又期待的心情,我跟着这支植树的大队出发了。
在车上我们兴致勃勃,一路欢声笑语,脑袋里在思考着植树的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的呢?一路看窗外,看着看着只见窗外逐渐由城市变成宁静朴素的小山村。不一会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各位同学下车。”下车后我们步行了一段路程,来到了植树的地点,这里简直就是就焕然一新,空气也新鲜了许多,大片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看到属于我们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树苗,我很高兴,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要赋予她神圣的生命,各位同学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老师发放工具。我和另外的两个女同学组成了一组,我们这组领了两个铁铲和三棵树。我们先把树苗搬到我们我们要种的地方,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开始动手挖的挖,锄的锄,铲的铲,干的热火朝天,等我们挖的差不多,我们就把树苗的根部拿去衡量我们的坑够不够大、够不够深,如果不够,就继续挖,直到合格为止。然后把树苗放进去,扶正,盖上泥土,然后再给生机勃勃的树苗浇浇就可以了。最后我去打了一桶水,给刚种好的树苗浇上水。整个植树的过程就完了,我们一组看着自己刚刚种好的小树,心里不要提有多高兴。我们分别看看自己的手上、脚上都沾上了泥土,心里想着为城市增添一点绿可真不容易啊!
几亿年前,地球归动物所拥有的时候植物繁茂,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但是,智商远远高出其他动物的人类出现后,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急剧减少。那是因为,人类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商业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树林留出空地,用来建造大楼。正因为许多人擅自砍伐树林和树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坏。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参加植树活动就是为生命增添活力,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植树的队伍中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的需要、也是改善重庆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作为山城重庆的一份子,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容推卸,而要勇于担当。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博的,但是只要千千万万人参与进来,在微博的力量也会变得无穷大,在微小的绿叶也可以造就一片森林海洋,绿色成就生命,生命延续绿色,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用双手托起一片绿色的明天,托起我们美好的未来!
天空,已有蔚蓝色变成白色;河流,已由清澈明净变成发黑发臭的污水;森林,因为人们不保护,已有郁郁葱葱慢慢变为一片荒芜。我们应当让秃岭变青山,让沙漠变绿洲。所以在今后我就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种下一棵小树,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点色彩。
此时我心里满是快乐与轻松,很快一颗颗树苗就在春土中,以昂扬的的姿态向世界宣布自己有块立足之地。此后,它们会长成参天大树。
本次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组织下,最后圆满成功的结束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植树活动是我们认真履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六个一”以及“绿化长江行动”的责任,也是为建设“森林重庆”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植树为了环保,为了保护地球母亲。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贡献是一份力量,大家的力量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完成植树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上。这几个小时虽然很累,但心情都很舒畅,每个人的面上还有露出一份甜甜的笑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心里想着:我们的家园太需要绿了,绿色的种子需要大家来播种,种一棵树,植一丛草,在一盆花………让我们用爱创造绿色的世界吧!
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我的环保意识,使我懂得了科学种树的方法以及树木养护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我的责任感。
这次“大学林”植树活动,让我知道了,世界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绿色,缺少绿色。我建议大家都行动起来,多植树,多爱护树,建立植树日,植树周。让我们有一个绿色的学校、绿色的国家,绿色的世界。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篇6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领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励、积极的语言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