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2024/12/10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将迫在眉睫。作为当代中学生,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地融入集体,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经过一学期的心理课学习,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们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心理课老师上课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处理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上这样的心理课,不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尤其是老师讲过自己或是从媒体上见过的案例,让我感同深受。

上心理课,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地说出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与一两个人特别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是因此发生的。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之间都必须谨防这种情形。通过上心理课,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通过上课,我变了很多,希望有机会上更多这样的课。

心理课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送出去的是什么,你收回来的也是什么。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当前由于我国地理﹑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为城市飞速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夫妇因各种原因把他们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学习和生活。我们把这种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笔者今年所教的初三年级,一个班60人,留守儿童就有15人,其中有3名是父母全部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与他们聚少离多,沟通较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未成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的缺失。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情绪消极、认知水平较差、内心失衡、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据湖南师大“农村问题儿童发展与教育”课题组同志的调查表明:25%的独生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实际上大多来自儿童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给学校班主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该怎样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它是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长处和局限性,采用各种教育和心理学手段与措施改正心理的缺陷,发扬心理的长处或优势,并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人格平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是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想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的特点,掌握一定的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在学生工作中游刃。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类﹑人际交往关系﹑和青春期生理与心理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学习相关知识。

二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应对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份完备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联系与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每一个新学年,笔者都要求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份详细的家长联系方式表,包括外出父母的电话号码和务工地址,留守的临护人的姓名与学生的关系﹑电话号码和家庭详细地址。并在开学初与外出父母取得联系,共同教育留守学生。

去年我所在班有一名学生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每次周日他就不愿返校,对其家访后得知他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奶奶年岁已高,又要照顾刚满周岁的妹妹,无暇顾及孙子,加上他自己性格内向,总觉得自己很可怜,别人瞧不起,只想一个人呆在家里。笔者通过与他父母多次交流后,他母亲最终返乡照顾儿子。这名学生从此不再逃学,人也开朗了许多。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农村因种种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班会课时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广播﹑板报和批复学生周记等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采用个别咨询和小组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个别辅导,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而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数为住宿生,班主任可定期在课外活动时间将本班留守儿童集中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大家聚在一起由班主任或学生自己提出心理问题,每个成员发表看法,最后班主任作总结。这种方法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两种心理教育方法各有千秋,两者相结合效果更佳。

当然,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单靠学校老师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和配合,只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3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多年,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身心和谐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看到大学生青春阳光的身影总是感慨万千,年轻真好!当听到他们的“灰色”童年带给他们的无助、孤独和痛苦时,又感慨于不让自己的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自己一定努力让家庭充满欢笑、阳光和民主,让孩子愉快、无忧无虑地度过他的童年。接触很多的案例,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父母离异或单亲,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亲戚家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家庭出现重大的丧失等等,这样都可能造成孩子谨小慎微、不自信或安全感缺失,严重的可能会得抑郁症或躁狂症。所以作为小学生四年级的家长需要从中吸取教训,还孩子一个童真和欢乐的少年时代,为他们将来更加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

无条件积极关注自己的孩子为他们的发展创设自由而安全的环境。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都可以让他们去尝试,只要对孩子有益都可以让他们去做。不是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一发不可收拾,一定记住不在孩子身上翻旧账,就事论事就可以了。实际上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父母,并且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孩子静下心来专心做一些事情。前些天在上海学习“沙盘治疗”时真正地体会到创设自由而安全的环境的重要性。沙盘治疗就是让儿童在装满沙子的器皿内自由“创作”——拿任何他想拿的沙具摆成他认为最好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打扰和限制,并且被告知这种环境是安全的。儿童就是这样不停的摆弄沙具和拼摆图形,经过十几次的“治疗”就可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我就十分好奇,是什么魔力让一个特有攻击性的孩子经过几次或十几次的沙盘治疗最后“痊愈”了呢?后来老师的讲解使我豁然开朗:一方面孩子自身具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通过摆沙盘可以了解自己的问题,沙盘也可以让这些孩子自行解决问题,孩子具有大人无法企及的潜力;另一方面就是治疗师给予的自由而安全的氛围让孩子可以发挥他们的潜能。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给关注增加太多的外在条件,无论孩子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无论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给他们无条件积极关注吧,给孩子自由而安全的环境吧,让孩子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吧。

二、相信自己的孩子,多用肯定式的语气

有个小故事是这样的:小女孩的妈妈告诉她一定不要看电视,否则一切免谈。小女孩每次回到家后先打开电视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等看着妈妈下班的时间都到了,她会用湿毛巾把电视降降温,因为她知道妈妈回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电视热不热。所有的一切都处理完后,小女孩就坐在书桌上开始写作业。妈妈回来了,先摸摸电视发现不热放心了,又看到宝贝女儿在认真的写作业马上心情大好,满足了女儿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不敢设想如果一直如此下去,小女孩会变成怎样,但可以肯定她学会了撒谎和欺骗。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尽量少地使用否定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你可以告诉他可以做什么,可以如何做,但少用“不能”、“不要”等否定词语,因为孩子更多的会听到“不能”和“不要”之后的内容。家长看到孩子做了自己不允许的事情恼羞成怒,孰不知就是自己不相信孩子导致的。就拿我的儿子为例,前段时间检查视力有些问题,告诉他不能玩电脑和手机,但我们也没有特别的设置手机和电脑的密码,并给他买了些他特别喜欢的书籍。每天下班后发现他都在认真地读书,每次都会告诉我书中的一些故事,《鲁滨逊漂流记》他竟然还读了两遍。欣赏儿子的作文时,自己特别惊讶,发现好多句子都写得特别流畅和不拘一格,不再像以前一样家长拼命地催、孩子要命地眉头紧锁。设想一下,如果我也做一些不信任孩子的一些行为的话,孩子还能这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吗?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少一些怀疑,多一些肯定。

三、让孩子跟同性父母成为好朋友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四年级的孩子应该多向同性父母靠拢,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习得社会所赋予的一些的特性,如男孩要勇敢和担当。比如男孩子多和父亲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篮球,不自觉地学习了父亲坚持、坚韧和分享的精神,让他们做一些“男人们应该做得事情”,这样不仅可以亲近两者的关系,还可以学习一些男人的做事方式和并学会欣赏男人豁达开朗的个性。这时候作为异性的父母就可以放手让他们或她们尽情在一起,少些唠叨和抱怨,默默支持他们。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男孩子仍过多的和妈妈一起做事和“纠缠不清”的话,可能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有些阻碍,妈妈认为这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不忍让孩子和不着调的父亲在一起,害怕自己丧失对儿子的“控制”。为了避免长大后出现“恋父情节”或“恋母情节”,现阶段让我们孩子多认同同性父母吧,学习同性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让孩子有种“很想成为他(她)们”的那种人的渴望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当前由于我国地理﹑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为城市飞速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夫妇因各种原因把他们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学习和生活。我们把这种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

根据20xx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笔者今年所教的初三年级,一个班60人,留守儿童就有15人,其中有3名是父母全部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与他们聚少离多,沟通较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未成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的缺失。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情绪消极、认知水平较差、内心失衡、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据湖南师大“农村问题儿童发展与教育”课题组同志的调查表明:25%的独生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实际上大多来自儿童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给学校班主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该怎样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它是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长处和局限性,采用各种教育和心理学手段与措施改正心理的缺陷,发扬心理的长处或优势,并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人格平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是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想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的特点,掌握一定的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在学生工作中游刃。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类﹑人际交往关系﹑和青春期生理与心理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学习相关知识。

二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应对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份完备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联系与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每一个新学年,笔者都要求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份详细的家长联系方式表,包括外出父母的'电话号码和务工地址,留守的临护人的姓名与学生的关系﹑电话号码和家庭详细地址。并在开学初与外出父母取得联系,共同教育留守学生。

去年我所在班有一名学生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每次周日他就不愿返校,对其家访后得知他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奶奶年岁已高,又要照顾刚满周岁的妹妹,无暇顾及孙子,加上他自己性格内向,总觉得自己很可怜,别人瞧不起,只想一个人呆在家里。笔者通过与他父母多次交流后,他母亲最终返乡照顾儿子。这名学生从此不再逃学,人也开朗了许多。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农村因种种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班会课时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广播﹑板报和批复学生周记等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采用个别咨询和小组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个别辅导,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而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数为住宿生,班主任可定期在课外活动时间将本班留守儿童集中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大家聚在一起由班主任或学生自己提出心理问题,每个成员发表看法,最后班主任作总结。这种方法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两种心理教育方法各有千秋,两者相结合效果更佳。

当然,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单靠学校老师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和配合,只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5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多年,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身心和谐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看到大学生青春阳光的身影总是感慨万千,年轻真好!当听到他们的“灰色”童年带给他们的无助、孤独和痛苦时,又感慨于不让自己的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自己一定努力让家庭充满欢笑、阳光和民主,让孩子愉快、无忧无虑地度过他的童年。接触很多的案例,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父母离异或单亲,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亲戚家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或家庭出现重大的丧失等等,这样都可能造成孩子谨小慎微、不自信或安全感缺失,严重的可能会得抑郁症或躁狂症。所以作为小学生四年级的家长需要从中吸取教训,还孩子一个童真和欢乐的少年时代,为他们将来更加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

无条件积极关注自己的孩子为他们的发展创设自由而安全的环境。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都可以让他们去尝试,只要对孩子有益都可以让他们去做。不是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一发不可收拾,一定记住不在孩子身上翻旧账,就事论事就可以了。实际上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父母,并且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孩子静下心来专心做一些事情。前些天在上海学习“沙盘治疗”时真正地体会到创设自由而安全的环境的重要性。沙盘治疗就是让儿童在装满沙子的器皿内自由“创作”——拿任何他想拿的沙具摆成他认为最好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打扰和限制,并且被告知这种环境是安全的。儿童就是这样不停的摆弄沙具和拼摆图形,经过十几次的“治疗”就可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我就十分好奇,是什么魔力让一个特有攻击性的孩子经过几次或十几次的沙盘治疗最后“痊愈”了呢?后来老师的讲解使我豁然开朗:一方面孩子自身具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通过摆沙盘可以了解自己的问题,沙盘也可以让这些孩子自行解决问题,孩子具有大人无法企及的潜力;另一方面就是治疗师给予的自由而安全的氛围让孩子可以发挥他们的潜能。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给关注增加太多的.外在条件,无论孩子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无论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给他们无条件积极关注吧,给孩子自由而安全的环境吧,让孩子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吧。

二、相信自己的孩子,多用肯定式的语气

有个小故事是这样的:小女孩的妈妈告诉她一定不要看电视,否则一切免谈。小女孩每次回到家后先打开电视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等看着妈妈下班的时间都到了,她会用湿毛巾把电视降降温,因为她知道妈妈回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电视热不热。所有的一切都处理完后,小女孩就坐在书桌上开始写作业。妈妈回来了,先摸摸电视发现不热放心了,又看到宝贝女儿在认真的写作业马上心情大好,满足了女儿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不敢设想如果一直如此下去,小女孩会变成怎样,但可以肯定她学会了撒谎和欺骗。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尽量少地使用否定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你可以告诉他可以做什么,可以如何做,但少用“不能”、“不要”等否定词语,因为孩子更多的会听到“不能”和“不要”之后的内容。家长看到孩子做了自己不允许的事情恼羞成怒,孰不知就是自己不相信孩子导致的。就拿我的儿子为例,前段时间检查视力有些问题,告诉他不能玩电脑和手机,但我们也没有特别的设置手机和电脑的密码,并给他买了些他特别喜欢的书籍。每天下班后发现他都在认真地读书,每次都会告诉我书中的一些故事,《鲁滨逊漂流记》他竟然还读了两遍。欣赏儿子的作文时,自己特别惊讶,发现好多句子都写得特别流畅和不拘一格,不再像以前一样家长拼命地催、孩子要命地眉头紧锁。设想一下,如果我也做一些不信任孩子的一些行为的话,孩子还能这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吗?相信孩子,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少一些怀疑,多一些肯定。

三、让孩子跟同性父母成为好朋友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四年级的孩子应该多向同性父母靠拢,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习得社会所赋予的一些的特性,如男孩要勇敢和担当。比如男孩子多和父亲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篮球,不自觉地学习了父亲坚持、坚韧和分享的精神,让他们做一些“男人们应该做得事情”,这样不仅可以亲近两者的关系,还可以学习一些男人的做事方式和并学会欣赏男人豁达开朗的个性。这时候作为异性的父母就可以放手让他们或她们尽情在一起,少些唠叨和抱怨,默默支持他们。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男孩子仍过多的和妈妈一起做事和“纠缠不清”的话,可能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有些阻碍,妈妈认为这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不忍让孩子和不着调的父亲在一起,害怕自己丧失对儿子的“控制”。为了避免长大后出现“恋父亲节”或“恋母情节”,现阶段让我们孩子多认同同性父母吧,学习同性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让孩子有种“很想成为他(她)们”的那种人的渴望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将迫在眉睫。作为当代中学生,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地融入集体,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经过一学期的心理课学习,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们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心理课老师上课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处理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上这样的心理课,不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尤其是老师讲过自己或是从媒体上见过的'案例,让我感同深受。

上心理课,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地说出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与一两个人特别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是因此发生的。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之间都必须谨防这种情形。通过上心理课,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通过上课,我变了很多,希望有机会上更多这样的课。

心理课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送出去的是什么,你收回来的也是什么。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7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谈到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中,他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非常重要。"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如此,良好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造型美、生气美等身体美的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无不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适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动,内向性的人完成目标的动机强,适宜进行精细、准确的任务。同时,身体潜能能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运动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与智慧技能有联系。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动作,也不是如同摇头那样简单的肌肉反应,他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的身体潜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形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审美的修养不可想象。此外,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美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允地看待问题,能正确地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聪明才智得到正常发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正确评价,行为举止得体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现。又如对人富有同情心,诚恳,正直,正义,不畏强暴,乐群,对学习与工作勤奋、细心认真、有首创性,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8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务必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必须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情绪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忙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我必须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9

当前由于我国地理﹑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为城市飞速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夫妇因各种原因把他们的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学习和生活。我们把这种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

根据20xx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笔者今年所教的初三年级,一个班60人,留守儿童就有15人,其中有3名是父母全部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与他们聚少离多,沟通较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未成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的缺失。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情绪消极、认知水平较差、内心失衡、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据湖南师大“农村问题儿童发展与教育”课题组同志的调查表明:25%的独生子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实际上大多来自儿童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给学校班主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该怎样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它是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长处和局限性,采用各种教育和心理学手段与措施改正心理的缺陷,发扬心理的长处或优势,并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人格平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是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想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的特点,掌握一定的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在学生工作中游刃。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类﹑人际交往关系﹑和青春期生理与心理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学习相关知识。

二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应对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份完备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联系与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每一个新学年,笔者都要求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份详细的家长联系方式表,包括外出父母的电话号码和务工地址,留守的临护人的姓名与学生的关系﹑电话号码和家庭详细地址。并在开学初与外出父母取得联系,共同教育留守学生。

去年我所在班有一名学生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每次周日他就不愿返校,对其家访后得知他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奶奶年岁已高,又要照顾刚满周岁的妹妹,无暇顾及孙子,加上他自己性格内向,总觉得自己很可怜,别人瞧不起,只想一个人呆在家里。笔者通过与他父母多次交流后,他母亲最终返乡照顾儿子。这名学生从此不再逃学,人也开朗了许多。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农村因种种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班会课时讲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广播﹑板报和批复学生周记等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采用个别咨询和小组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个别辅导,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而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数为住宿生,班主任可定期在课外活动时间将本班留守儿童集中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大家聚在一起由班主任或学生自己提出心理问题,每个成员发表看法,最后班主任作总结。这种方法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两种心理教育方法各有千秋,两者相结合效果更佳。

当然,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单靠学校老师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和配合,只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1、认识自我成为首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对于初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提出要培养其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提出培养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对于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最开始我是没有想到的,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觉得这真的是比较有用的一件事。在现在的中国各家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都到了20多岁还要被家长宝贝的当成小孩一样来对待,相应的这些祖国的下一代缺少了他们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独立自理能力。有许多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是漫无目的的跟着老师学习,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没有什么规划,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坚持不到最后,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情形。但是如果老师及早的知道学生规划他们的职业目标,让学生有一个目标,这样再来学习就会增加很多的动力。

2、开展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辅导尽管在许多大的城市都比较受重视,但是对于我们所在的乡镇农村学校来说,还没有收到很大的重视。但是《纲要》指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心理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相信在我的提议下我们的学校以后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上。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指平和、稳定和愉悦。

良好的认知状态是指自知、自控和自律。

情绪化的人往往使他人难以适应,也很难与人共处,当然也影响自我判断力和学习、工作的效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处于一种愉快和忧伤相互交替的矛盾状态,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平和稳定愉悦的情绪状态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张也是相当的有作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神。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来源渠道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响着中小学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在当代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小学校如何利用结合各地实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切入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万事心生,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应深入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具有初中生特色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以推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心理分析

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要对现在初中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怎么想,想怎样。那么初中生心理特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一下三点:

1、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少年期是人类第二个自我意识发展高峰,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此时学校和同伴的影响超过家庭和父母的影响。

2、性意识的骤然增长

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对异性神秘并好奇,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乐于接近异性,甚至对某一个异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这种关切若得不到控制将引发早恋,造成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上课走神,精神恍惚。

3、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性意识的增长、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孩子本来并不成熟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导致孩子们情绪波动起伏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二、传统文化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传统文化主张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时,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当前初中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初中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初中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初中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自强不息,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初中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1)用传统文化对初中生教育的过程当中,学校老师应当身体力行,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为初中生作出示范和榜样,此外,学校老师在对初中生日常教育中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实际行动教育鼓励初中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道德素养。

(2)教育内容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文化水平,尽可能通俗易懂,并贴近初中生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弟子规》《论语》《孝经》《中庸》,以及《道德经》《逍遥游》。

(3)教育方法上。注重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体验心得,加强互动交流,启发初中生“开悟”,注重在改造实践中落实道德细节,形式应丰富多样,切勿“纸上谈兵”。比如可以按学员的兴趣将学员分为三个兴趣小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以及佛学派,定期开展辩论赛,并谈谈学习心得,各抒己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与心理咨询矫治部门紧密联系。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咨询矫治工作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彼此手段不同,可以互通有无,双管齐下,以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初中生内心震撼、反思,以心理咨询矫治为渠道抒发感受,力争良性工作效能。

可见,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初中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因此,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及时开展具有校园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初中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从8月10日至8月17日,我参加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短短的7天培训转眼就结束了。回顾培训期间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真的要对本次培训活动说声谢谢,感谢国家及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能参加短期培训,感谢继续教育领导及老师们。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让我们这些来自于农村的老师得以与众多专家、学者、省内外教育心理学界权威人士面对面地座谈,倾听他们对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先进心理辅导教学思想方法;我想本次培训也一定会藏在我的记忆深处。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既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专题讲座、讨论互动、观摩研讨、案例评析的理论培训,也有亲近课堂、体验名师风采的实践锻炼。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的.但有极缺乏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十天的培训学习,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的机会,受益良多。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摆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为的宗旨,以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为育人理念。

本次培训,还让我们这些在家兼职的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心理辅导课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心理辅导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研讨平台。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之余,我自我反思,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对心理辅导含义的理解,以及心理辅导方法的选择和心理辅导方法的正确性、妥善性,课堂观察或是深入学生心里等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性了吗?等等都是我没有思考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让我获得前进的动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要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将近半个月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经历了太多的激励。回头去看看自己在十天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这不会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