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
《幸福教育论》是刘次林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很有理论高度,对于我来说是生涩难懂的。我是硬着头皮读的。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浅。在书中,刘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是很有必要读一读《幸福教育论》。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是很有裨益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刘博士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性诸要素的平衡和优势的统一;是人性诸要素质和量的统一。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去争权夺利、纸醉金迷,注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幸福相伴。当学生肃立向你敬礼,真诚的说:“老师好!”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对着毕业照,一个一个的回忆学生曾经的点点滴滴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教过的学生在假期里来看望你时,你不感到幸福吗?
二、有助于教师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幸福在于体会,品味,每个人的幸福满足不同,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自然,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难。有话说:知足常乐,我想对于幸福我们也该如此。首先教师要自己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工作虽然有点累,但同时也快乐着,幸福着,只有我们教师持有一颗幸福的心,我们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才能交给他们幸福的感觉,才能教会学生抓住幸福。在珍惜现有的幸福的同时,我想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幸福,如开展情感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幸福,只有我们不断创造幸福,才能够永远享受幸福!
《幸福教育论》是一本层次很高,很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要真正读懂读透,确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经常不断的翻阅,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融会贯通,去不断探索,相信总有一天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我们的教育也会展开一个新天地,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真正与幸福同行。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2
《幸福教育论》是刘次林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很有理论高度,对于我来说是生涩难懂的。我是硬着头皮读的。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浅。在书中,刘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是很有必要读一读《幸福教育论》。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是很有裨益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刘博士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性诸要素的平衡和优势的统一;是人性诸要素质和量的统一。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去争权夺利、纸醉金迷,注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幸福相伴。当学生肃立向你敬礼,真诚的说:“老师好!”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对着毕业照,一个一个的回忆学生曾经的点点滴滴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教过的学生在假期里来看望你时,你不感到幸福吗?
二、有助于教师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幸福在于体会,品味,每个人的幸福满足不同,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自然,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难。有话说:知足常乐,我想对于幸福我们也该如此。首先教师要自己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工作虽然有点累,但同时也快乐着,幸福着,只有我们教师持有一颗幸福的心,我们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才能交给他们幸福的感觉,才能教会学生抓住幸福。在珍惜现有的幸福的同时,我想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幸福,如开展情感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幸福,只有我们不断创造幸福,才能够永远享受幸福!
《幸福教育论》是一本层次很高,很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要真正读懂读透,确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经常不断的翻阅,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融会贯通,去不断探索,相信总有一天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我们的教育也会展开一个新天地,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真正与幸福同行。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3
暑假期间,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虽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管压力轻重,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再次,还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平常心、宽容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4
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汤勇先生写的《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一书,感触颇深。书中一篇篇扣人心弦、生动活泼的教育讲演,一个个启迪心智、发人深省的心灵故事,带我们行走于幸福教育的路上。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成功更要成长;要卓越更要幸福。《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共分九章,从“把自己变成珍珠”到“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从“做最好的自己”到“有效课堂的追求”,从“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到“走向明亮的远方”,从“校长力量的源泉”到“今天怎样做教育”,每一章都生动、精彩,富有哲理。如开篇作者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最初找不到工作,一直觉得怀才不遇,因没有遇到伯乐而泄气,因社会对他的不公而充满仇恨。后来总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却认为工作很普通,很不理想,自己是大材小用,于是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以致多次碰壁,领导、同事都瞧不起他,他为此很绝望。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了却一生。在他正要自杀时,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自杀,他给老人道出了原委。老人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扔在了沙滩上,叫年轻人把刚才扔的那粒沙子捡起来,年轻人说这根本找不到。老人又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珍珠,随便扔在地上,然后问年轻人能不能捡起来,年轻人毫不费力地捡起了珍珠。老人于是意味深长地说:“你应明白,现在的你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刻承认你。如果要得到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变成一颗珍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起点是一样的,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一样的。之后,谁会得到大家的率先认可,谁能使自己脱颖而出,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醒目、足够优秀。整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满腹牢骚那是弱者的悲哀。
教师工作是一种需要较大付出的心智劳动。在这一劳动过程中,是带着“教书匠”的观念来实施教育,还是带着快乐的工作观念来实施教育,其教育结果会大不相同。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说过:人活在地球上一共两件事:第一做人,第二做事。做人认认真真守住平常心,做事实实在在为他人和自己带来快乐。静下心来做眼前能做的事。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元帅当不了,好好当士兵;上如不着天,下边要着地;高处不能成,低处要肯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我们每位教师所干的工作,不一定都是十全十美的,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也不一定都是专业对口和自己熟悉及专长的。我们能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工作干好,那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不熟悉的工作干好,这就需要人具备更高的素养。教育工作肯定会遇到“难度大,压力重,学生难教”等状况,确实会出现“不喜欢”的心情。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平常之心、宽容之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有舞台,就应该好好的演一个角色,没有舞台,就应该静静地做一名观众,我们现在有教育这个大舞台,有教书育人这样一个特定角色,有灵魂工程师这样一份特殊职业,我们就应该好好扮演人生角色。与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浇花;与其左顾右盼,不如面对当下;与其在徘徊中消沉,不如怀揣理想,坚定的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5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6
近日,有幸读了《幸福教育》这本书。什么是“幸福教育”呢?该书从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认为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得以健康统一的价值标准;颇有见地,值得深思。
书中写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也只有当这种能力变成了学生的内在素质,他的幸福才是自由的和终身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幸福、和享受幸福。
其实要让学生们感受幸福的体验其实很简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一个可爱的笑脸,都足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能让孩子的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们也就幸福地醉了,赏识我们的学生,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我们不如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孩子心理就有了幸福了。
书中又写道:“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征: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对自己多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较大;再次,幸福的人很乐观,对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惊喜;最后,幸福的人多外向,易于他人共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年龄、性别和收入(只要能保证生活必需)都和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最好从他的性格特征、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有能够获得社会支持、目的和希望的信仰来判断。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与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具有内在的积极联系。”知晓了这些幸福的特征,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的幸福为幸福,努力塑造好学生的性格,与学生携步入幸福路径,享受幸福生活!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7
很久没有读书了,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心情一下子宁静下来。切身感受到,读书是快乐的、充实的,也是必须的。无论多忙,都不应该不坚持读书。
该书第一辑讲教育理念,提出教育有七条箴言。
书中这样叙述: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教育的七条箴言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周国平先生的思考始终在指导着他自己的生命实践,他的哲学思想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密切关注生命、人生、生活的实际。正如书的封页所述:“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也认识到所有的学问和科学最终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体现在实践中。整部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共八个部分,周先生从教育的理念入手,直接深入到教育的实质之中追问教育的本质和人性的规律层面;而后从阅读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最重要问题,也就是生命向优秀发展的道路;进而在孩子的心智和父母的责任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家庭环境、孩子的生命状况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哲学与语文教学这一部分里,重点谈到了生命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问题;第五部分生命教育和第六部分灵魂教育就更是把现今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教育图景;向教育提问则大胆地质问现今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教育讲演录叙述了他自己在教育领域内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抗争。通篇感觉周先生对教育的实质认识渗透,以哲学家的眼光直逼实质问题。
该书还论述了如何读永恒的书,读经典,怎么读。读周国平先生的文字,令人感觉到很宁静,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有很多收获。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8
《幸福教育论》是刘次林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很有理论高度,对于我来说是生涩难懂的。我是硬着头皮读的。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浅。在书中,刘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是很有必要读一读《幸福教育论》。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是很有裨益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刘博士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性诸要素的平衡和优势的统一;是人性诸要素质和量的统一。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去争权夺利、纸醉金迷,注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幸福相伴。当学生肃立向你敬礼,真诚的说:“老师好!”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对着毕业照,一个一个的回忆学生曾经的点点滴滴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教过的学生在假期里来看望你时,你不感到幸福吗?
二、有助于教师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幸福在于体会,品味,每个人的幸福满足不同,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自然,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难。有话说:知足常乐,我想对于幸福我们也该如此。首先教师要自己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工作虽然有点累,但同时也快乐着,幸福着,只有我们教师持有一颗幸福的心,我们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才能交给他们幸福的感觉,才能教会学生抓住幸福。在珍惜现有的幸福的同时,我想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幸福,如开展情感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幸福,只有我们不断创造幸福,才能够永远享受幸福!
《幸福教育论》是一本层次很高,很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要真正读懂读透,确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经常不断的翻阅,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融会贯通,去不断探索,相信总有一天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我们的教育也会展开一个新天地,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真正与幸福同行。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9
在学校暑期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那源于我们南苑学校学的办学理念: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
看着这本书,脑海中回忆起校本培训,回忆起了六十年校庆画册扉页那充满使命感的七个字:做幸福的传递者!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学生幸福了吗?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是如何讲解的呢?
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博士,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的荣誉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学习?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提出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到这些标题,感觉似乎都是概念以及定义比较多,甚至是无止境的论述。但当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后,便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这本看似枯燥的书,却让我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作者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0
内尔·诺丁所博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诺丁斯曾经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她曾经担任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校长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斯坦福大学,她三次获得优秀教学奖。
诺丁斯还是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并从20xx年开始担任该学会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诺丁斯的主要著作包括《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视角》、《女性与罪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培养智慧的信仰和不信仰》、《教育哲学》、《始于家庭:美怀与社会政策》、《培养有道德的人:以关怀伦理替代品格教育》以及《幸福与教育)等。同时、她还发表论文170余篇。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内容涉猎广泛,在学术界受到高度关注,并具有国际影响。
内容简介
当父母们被问道:他们对孩子有什么愿望呢?父母们经常会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然而,为什么幸福很少被作为教育目的来论及呢?本书对“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话,我们会如何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书首先追问了什么是幸福。其次,又讨论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去理解幸福。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培养对于不幸福的容忍能力以及一种减轻他人痛苦的意愿。在对当代这个几乎只看重以经济指标衡量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本书谈到了持家、为人父母、珍爱住所、培养品格、人际关系的发展、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和参与民主生活方式等对于幸福的意义。最后,本书还对如何将学校和教室变成幸福的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精彩分享
朱尔斯亨利(Jules Henry)讲述了一个男孩一一鲍里斯的故事。他在化简分数12/16时卡住了,在他化简到了6/8时就无法再继续化简了。(如果发现了阻碍他的因素后,着实很有趣。他会认为,如果你想在上一题目中再除以2,人们不会允许你再这样做一次吧?新奇的事情会在数学课堂上突然出现。)另一个孩子佩吉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享利评论道,“鲍里斯的失败使得佩吉的成功成为可能”。
许多孩子并没有认真看待这些小失败,但是这些事件会偶然导致真正的苦恼,有一种方式可以减轻这些问题。首先,我们拒绝去打冷不防的电话,即去叫那些不情愿参加活动的学生。但是,尽责的教师可能会反对说:我们想将所有学生都包括进来,而有些学生可能从未自愿过。那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会让许多组学生去努力,去提出问题。在我的数学教师职业生涯后期,我偶然发现了这个策略:我让几组学生在黑板上来做这些题,让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我确实被绊住了,我常常帮助几组学生来解答他们的问题。因为其他人很忙,我从一个小组转到另一个小组,没有人对我的介入在意。令人吃惊的是,要去接受一个大家共同犯的错误(而非被认为是教师的失误)是多么容易。成功似乎不会由于和另一个人共同分享而减少。
一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会报以“好”的评价,然后叫另一个学生回答,去评价时也说“好”。这种策略可以回避遭受痛苦,但它对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毫无裨益,发展理智能力是个人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更真诚的回应方式。一个人会说,“不太充分”,“让我们再探讨一下”或者“这种想法很不错但你得到的答案却是错的”,或者“你能问得温和一点吗?”或者“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它需要每个学生具有一些艺术和知识才能找到一种真诚的、支持性的并且对全班学生都有帮助的回应方式。没有哪个教师会在这些关键工作中做到完美的地步。
读后反思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源动力。幸福的概念很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教育,我们要追求幸福的教育,幸福的教育不是简单地通过教给学生有关幸福的知识来实现,还需要鼓励他们去将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培养一个幸福的学生,首先我们得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品德,充实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幸福,良好的品德培养,让学生充满善意。其次,不管是在学科教学还是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愉悦,让学生抱着兴趣去学习,这样也可以增进学生的幸福。再者,想要获得幸福,还得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各方面能力。最后,生活难免会出现苦难和不幸,面对这些,我们得教会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不幸,提高受挫能力,有意义的挫折同样可以增进学生的幸福感。看来,我们得有一个幸福观,创造幸福的课堂、幸福的学校,让幸福促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幸福。可以说幸福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1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
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文化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可以这样说,《美术学科教育学》犹如一面镜子,让我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它也帮助启发了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最后,我建议未看此书的老师们,不妨抽点空,看看此书,因为它确实给你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2
寒假里,我在校领导及同事的推荐下读了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的教育文集中的《新教育之梦》。一卷在手,读后真是受益匪浅。将近五百页的文字,分为六大部分。分别记载了朱永新的教育随感。我很佩服这位专家能有这么执着的精神对待他的教育事业,并且在自己的事业中有着丰厚的建树。读过他的文章,让我有种愧疚,没有理想的目标和动力实在不能称得上有为青年,况且现在我还年轻,漫漫人生长路要走,我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新教育之梦》为我们讲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下几个纬度:
一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三是对待社会的态度。四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五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六是对待自己的态度。
在这几个态度中,我觉得对他人的态度与对自己的态度同样重要。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否具有优良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否受到同事与朋友的尊重和爱戴,能否主动帮助别人,理解别人,是否具有积极的交往态度的体现。而对待自己是否又有自信,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握各种机会锻炼自己也是是否具有积极的自己能力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有了如下体会:
1、在教育教学上,我们不应过分执着于某一种观念,而应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来进行整体思考,各个突破。着力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2、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情商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开发学生的智商。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对的成长、发展能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理,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得处理师生互动关系。
4、生活中的故事很多,以教育为主题的故事更是叫我们眼见不鲜。我们已经变的麻木,如果我们能把“它”一一记录下来,在闲暇时拿出来翻翻,不又是别有一番一会。
5、生活如同一本书,其中蕴涵着不少的哲理和启示。我们应该多加观察,多加思考,从中得些人生的蕴涵,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人性的修养。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3
在学校暑期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那源于我们南苑学校学的办学理念: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
看着这本书,脑海中回忆起校本培训,回忆起了六十年校庆画册扉页那充满使命感的七个字:做幸福的传递者!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学生幸福了吗?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是如何讲解的呢?
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博士,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的荣誉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学习?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提出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到这些标题,感觉似乎都是概念以及定义比较多,甚至是无止境的论述。但当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后,便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这本看似枯燥的书,却让我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作者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4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就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就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就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就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就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就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就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就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就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
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就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就是慢的,说话的语速就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己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就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特别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就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就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就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就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就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就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就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就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就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就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就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就是真正的教育。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5
听说此书写得不错,值得去看一看。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诸如教科书之类大多枯燥乏味,难有激发人的读书欲,何况此书貌不惊人。学习归来,顺手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直到在备课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本《美术学科教育学》。所谓用到书时方恨少,因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认真细致。先是整体刘览一遍,感觉挺好,再逐章逐节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融合时代性的教育观、艺术观,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美术学科教育学。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功能、目的,还是学科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等,作者都一一展开探讨,逐层分析,层层深入。同时运用大量的实例图片,相关数据加以说明,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观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问: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全面认识和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明了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术教育的功能目的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阶段。认为教学中只要落实美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便可,对其潜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视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活动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重教法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法往往考虑得不多。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这一章节,加深了我对学生学法的认识。比如演示法,对学生的学法要求如下:
1、按讲授思路注意观看演示;
2、模仿、记忆地看;
3、理解、审美地看;
4、观摩汲取地看。
简要的几句话,道出了看的契机,解决了授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看、怎么样看的难题。可见,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法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与学生的学法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才能学有所得。
美术学科教育的关键是美术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从业务文化素质、教师能力、心理品质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唤所有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可以这样说,《美术学科教育学》犹如一面镜子,让我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它也帮助启发了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最后,我建议未看此书的老师们,不妨抽点空,看看此书,因为它确实给你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6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己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7
在学校暑期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那源于我们南苑学校学的办学理念: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
看着这本书,脑海中回忆起校本培训,回忆起了六十年校庆画册扉页那充满使命感的七个字:做幸福的传递者!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学生幸福了吗?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是如何讲解的呢?
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博士,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的荣誉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学习?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提出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到这些标题,感觉似乎都是概念以及定义比较多,甚至是无止境的论述。但当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后,便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这本看似枯燥的书,却让我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作者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8
暑假期间,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虽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管压力轻重,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再次,还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平常心、宽容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9
在学校暑期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那源于我们南苑学校学的办学理念: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
看着这本书,脑海中回忆起校本培训,回忆起了六十年校庆画册扉页那充满使命感的七个字:做幸福的传递者!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学生幸福了吗?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是如何讲解的呢?
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博士,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的荣誉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学习?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提出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到这些标题,感觉似乎都是概念以及定义比较多,甚至是无止境的论述。但当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后,便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这本看似枯燥的书,却让我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作者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20
近日,有幸读了《幸福教育》这本书。什么是“幸福教育”呢?该书从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认为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得以健康统一的价值标准;颇有见地,值得深思。
书中写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也只有当这种能力变成了学生的内在素质,他的幸福才是自由的和终身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幸福、和享受幸福。
其实要让学生们感受幸福的体验其实很简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一个可爱的笑脸,都足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能让孩子的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们也就幸福地醉了,赏识我们的学生,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我们不如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孩子心理就有了幸福了。
书中又写道:“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征: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对自己多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较大;再次,幸福的人很乐观,对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惊喜;最后,幸福的人多外向,易于他人共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年龄、性别和收入(只要能保证生活必需)都和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最好从他的性格特征、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有能够获得社会支持、目的和希望的信仰来判断。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与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具有内在的积极联系。”知晓了这些幸福的特征,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的幸福为幸福,努力塑造好学生的性格,与学生携步入幸福路径,享受幸福生活!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21
在学校暑期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那源于我们南苑学校学的办学理念: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
看着这本书,脑海中回忆起校本培训,回忆起了六十年校庆画册扉页那充满使命感的七个字:做幸福的传递者!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学生幸福了吗?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是如何讲解的呢?
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博士,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的荣誉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学习?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提出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到这些标题,感觉似乎都是概念以及定义比较多,甚至是无止境的论述。但当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后,便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这本看似枯燥的书,却让我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作者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22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