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精选3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
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
三年级,老师给我们讲《宋词》。从欧阳修到辛弃疾,再到李清照,我不得不惊叹中华文字的奥妙,不得不惊叹词人们的才学,也不得不让我爱上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国学。
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
五年级,《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
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3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4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国学经典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不知多少人对它们肃然起敬。像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治天下,可见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其实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因为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位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曾有这么一种说法,现在姚明代表中国,而在古代代表中国的却是孔子。这说明孔子的影响力深远。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句子朗朗上口影响久远。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孔夫子好学的精神。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扪心自问,我是何其肤浅,何其妙小。我为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惭愧,这是个信息化,网络泛滥的时代,学习条件优越极了。可每当要我们学习各种理念理论时,总是一副心烦意冗的样子。要是到了交论文的时间,国学经典中的那些华丽辞藻那能从我这种庸俗之辈的笔尖中“陈列”出来,大多在网上东拼西凑,借东家梁换西家柱。就这样西稀里糊涂上交了一篇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
正如《法言·修身》中所言:“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意思是:“三年不见日光,瞪眼而看不见;三年不见月亮,目光就短浅。长期不学习必定愚昧短浅。”看来立志学习才是当前明智之举。正如《礼记·儒行》中:“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为:“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也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淘汰的教师。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出《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中的语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这说明读书的重要性。
自古都有“书中自有语无玉,书中自有黄金无”的说法。通过这次学习坚定了我立志学习的意志和信心。如出自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的:“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思是:“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又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意思是:“君子不断自我反省,无损自己的志向。”再有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意思是:“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这些都证实了孔子所言,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宋·杨万里《诗论》中说到:“愧斯娇,娇斯复、复斯善。“意思是羞愧就会改过,改过就能回头,回头就成为好人。”我真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正真改变自己。试想想自己,昨天的我像一匹稚嫩激情高昂的马驹有驰骋沙场的欲望;可在残酷的现实中这匹有追求有抱负的马驹变成了今天的未老先衰、没有目标、颓废的拉着石磨的驴。
通过细读这本书,希望明天的我能成为一匹体态丰盈的骆驼载着智慧,载着希望,载着毅力穿过迷茫的沙漠寻找到一片新的绿舟。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5
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拿在手上沉甸甸,里面内容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更是如获珍宝,现在终于能体会智博老师当时看完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比较多,我利用平时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一半了,就这一半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了几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国学教育的深刻认识。
一直都很想知道古代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刚好资料中首先就讲到了这点核心内容--是通过德、体、艺、用、小学这大五类来完成教学的。第一类,德,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主体。是以礼教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就主要是礼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生活能自理且能帮助他人。看到这里,我也是兴奋,因为以上所说的不就跟我们学堂教的内容一样吗?由此可见我们方向是对了,难道还怕教不好孩子了吗?
第二类,体,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经、史、子、文。上次学习也听张恩富教授讲过,这次更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经”感触比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经,主要是十三经,经过唐宋儒遂加增补篇目后,又有了“四书”。四书偏重心性修身,适合后人研读实践。古代科举考试是要从十三经中任取一句作为题目,来做千文内短文。所以古代举子都是要熟读十三经的,十三经正文是64万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仅经典一项,肚子里都是背过上百万字的,熟读千万字的。从先秦到民国每位文人儒士都经历的共同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读书”又叫“读书人”。为什么古人背书厉害,是因为“读”就是吟诵,“书”就是指经史子文。吟诵的读书方法可以达到背诵而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艺。艺是用来熏陶性情,培养品格的。经史子文并不能保证品性的提升,而与环境熏陶和生活习惯关系更明显。需两者结合起来修学。这是智博老师为什么总是问我们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的原因了。艺的主要门类,有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说、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则以品性为目标。国学教育的'艺类,应为雅文化。一般以利益为目标,福禄寿、平安吉祥等等为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学,只是不能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去学。
第四类,用。经世致用的学问。比如平时大家比较少谈的政治,治国之学。其实这是儒家学的特长。历代大儒积累的治国智慧真如汗牛充栋,无法计量。这些学问,正常儒士都是必须学习的。而且儒士对经典理解到位了,对着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问题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当此之事应该怎么做。但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有谁从儒学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方策?所以学习国学教育是当务之急,不仅修身养性,还能保家卫国。
第五类,小学。主要是指一套中国文化的基础学问,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工具书等。说起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诵,说读书的“读”就是吟诵,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是老师直接传给学生的。现在的人否定汉语读音的意义,分裂汉字的音形义功能,用词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诵每个字有声音的意义,有些词句吟诵时还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诵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诗词了,这才算得上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落实吟诵学习很紧要。
学到这里真是意犹未尽...因为不但了解到古人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读经典的字数,对陪孩子们读经典突然感到乐此不疲,对今后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照做,怀着一颗真心,一定会做到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6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7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8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
从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我本来是一个丢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业时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绩老是不稳定。自从学了论语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认真了,学习也非常主动了,成绩也有进步了。当我想玩时就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学习拖拖拉拉时,就会想起“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
国学知识博大精深,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它让我学会了文学的精美、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9
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
国内学者对国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态度。一是“国粹论”者,一是“国渣论”者。前者崇古嗜古,认为古代学术文化都是“国粹”,后者则非古反古,认为是“国渣” ,要人们“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复杂的,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精华,否定和扬弃糟粕。如果不去接触,不去探讨和研究,又怎么知道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呢?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而且延续到当代的唯一国家。所谓东方文化,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0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1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2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愿此时平淡,若彼时灿烂。
时光如锈,岁月成茧。时隔至今,已于旧友长时不见,不由心生思念,想到,该与之安排相聚玩乐了吧。说罢着便约定在今年清夏中时短一见。
岁月静好,各自安逸。当这些彼此想念的旧友相见时,一股浓情蜜意涌上心头,彼此互说时长未见的见闻。有些或许不是很如意,却也在朋友边可以得到些许安慰,然后重新鼓起旗阵,勇敢自信的重新走上事业的那条崎岖的道路。既有忧郁,所亦存有喜悦与欢笑。教育上的事情也是互相告知,在两者即以上的人群中得到些许的经验教训,补足自己的缺陷,好比一首优美和谐的`钢琴曲,踏板的节奏,黑白琴键游离手指尖,互相协进,终成在美不过的乐章。
浮生若梦,亦不会轻易流逝。聚于不在稀疏的城市中心,所不会发觉到相隔万里,或许,友谊深进,好比树与树叶,形影相随。秋冬时节,便是叶的逝日,树却依旧直立,无法弯下腰去捧起继续呵护稚枯的娇叶,心底仿如万剑穿心。只有到最后的最后,才会把不会再见送给那个曾经陪我一生的朋友。
君子之交谈如水。不太懂得这其中的意思,却也打心底里感受深处。或许是对朋友之间的谈话敬佩亦是否?李白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由水构成,既有一丝清水剪不断,何必又说那宏伟壮大的瀑布?又有谁,可以做到把瀑布一分为二?友情不断,你我间就会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愿此生会意,若琥珀就这般美仙。
却不愿昙花一现。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3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
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
三年级,老师给我们讲《宋词》。从欧阳修到辛弃疾,再到李清照,我不得不惊叹中华文字的奥妙,不得不惊叹词人们的才学,也不得不让我爱上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国学。
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
五年级,《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
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4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5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6
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拿在手上沉甸甸,里面内容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更是如获珍宝,现在终于能体会智博老师当时看完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比较多,我利用平时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一半了,就这一半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了几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国学教育的深刻认识。
一直都很想知道古代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刚好资料中首先就讲到了这点核心内容--是通过德、体、艺、用、小学这大五类来完成教学的。第一类,德,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主体。是以礼教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就主要是礼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生活能自理且能帮助他人。看到这里,我也是兴奋,因为以上所说的不就跟我们学堂教的'内容一样吗?由此可见我们方向是对了,难道还怕教不好孩子了吗?
第二类,体,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经、史、子、文。上次学习也听张恩富教授讲过,这次更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经”感触比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经,主要是十三经,经过唐宋儒遂加增补篇目后,又有了“四书”。四书偏重心性修身,适合后人研读实践。古代科举考试是要从十三经中任取一句作为题目,来做千文内短文。所以古代举子都是要熟读十三经的,十三经正文是64万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仅经典一项,肚子里都是背过上百万字的,熟读千万字的。从先秦到民国每位文人儒士都经历的共同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读书”又叫“读书人”。为什么古人背书厉害,是因为“读”就是吟诵,“书”就是指经史子文。吟诵的读书方法可以达到背诵而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艺。艺是用来熏陶性情,培养品格的。经史子文并不能保证品性的提升,而与环境熏陶和生活习惯关系更明显。需两者结合起来修学。这是智博老师为什么总是问我们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的原因了。艺的主要门类,有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说、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则以品性为目标。国学教育的艺类,应为雅文化。一般以利益为目标,福禄寿、平安吉祥等等为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学,只是不能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去学。
第四类,用。经世致用的学问。比如平时大家比较少谈的政治,治国之学。其实这是儒家学的特长。历代大儒积累的治国智慧真如汗牛充栋,无法计量。这些学问,正常儒士都是必须学习的。而且儒士对经典理解到位了,对着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问题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当此之事应该怎么做。但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有谁从儒学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方策?所以学习国学教育是当务之急,不仅修身养性,还能保家卫国。
第五类,小学。主要是指一套中国文化的基础学问,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工具书等。说起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诵,说读书的“读”就是吟诵,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是老师直接传给学生的。现在的人否定汉语读音的意义,分裂汉字的音形义功能,用词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诵每个字有声音的意义,有些词句吟诵时还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诵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诗词了,这才算得上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落实吟诵学习很紧要。
学到这里真是意犹未尽...因为不但了解到古人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读经典的字数,对陪孩子们读经典突然感到乐此不疲,对今后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照做,怀着一颗真心,一定会做到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7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
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
三年级,老师给我们讲《宋词》。从欧阳修到辛弃疾,再到李清照,我不得不惊叹中华文字的奥妙,不得不惊叹词人们的才学,也不得不让我爱上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国学。
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
五年级,《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
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8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老子》作为国学的精粹,它像春风细雨丝丝入地,慢慢的渗透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是一部智慧之书。无论是其宇宙论还是其人生观,无不放射着照耀四海的理性光芒,充满了一种彻察彻悟的大智慧,体现出人类从原始崇拜时代走入理性思考时代的文化进步。而且,正如多数中国古代圣贤一样,其思维的焦点在于人生。虽然老子对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宇宙运动变化规律都作了深刻的追问和解答,创造了独特而且自洽的形而上体系,但他所最关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问题。他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强调人要“道法自然”,都是在启发人们从“天道”体察“人道”,引导人们顺从规律而少犯错误。
道,这一课告诉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用概念来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常无”和“常有”同出于道,名称却不同,同样叫做微妙。
国学世界的知识是无限的,是永不泯灭今后,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国学,必将世代相传!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19
这一周,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国学经典》,在这一本书里有四种类型: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大学、中庸。
弟子规当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里面有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类。入则孝是教我们怎样去孝顺父母,照顾他们,因为是他们辛苦把我们抚养成人。出则弟是说一些关于长辈的礼仪方面。在一个家里,如果有长辈的到来,你必须让长者先坐下,然后长者让你坐,你才能坐下。余力学文里面讲了读书法,一共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没有这三到中的任何一到都不会养成读书法静心的习惯。
朱子治家格言大家应该十分少见,传闻也很少。但在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后,我对朱子治家格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里面有几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告诉了我们每天黎明时起床,先用水洒湿内外,然后扫地。使里面外面干净,到了黄昏就要休息,并检查关锁的门户,不能有一丝马虎。还有一句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意思是:凡是都要做好准备,不要像口渴的时候,才会来掘井。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人不可以临时抱佛脚。
最后是大学和中庸。这两个是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毕生的精力所编的《大学 中庸论语》这就是其中的两类。大学,就是让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不能害了国家。比如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后面的同伴增添一股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中庸一共有三十三章,这几张大约是一样的,告诉我们人生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保持中正平和;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这本《国学经典》的书,会一直伴随我走完五年级和今后的读书之路,当我读完时,我一定会对“你”进行深刻理解的! 这本书,我真想再读上千百遍啊!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0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有目共睹,但中国的近代文明却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现代性赖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国没有发生。原因何在?这道据说是“李约瑟难题”,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纪头一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剧烈,传统和现代的整合漫无头绪,当时第一流的知识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启超如胡适之,遂倡国学以激发种性的文化自觉。
回观整个20世纪,如果有国学大师的话,章太炎先生独当之无愧。
王国维以51岁的'盛年自杀于颐和园鱼藻轩,8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未解之谜:作者缕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试图为其结局追寻种子熏习的宿因。
国学精髓,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能看到一定的历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先辈有怎样坚强的心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与唯美。
就《像聊斋志异》,它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们不能拿它当成无聊烦闷时解忧的料资。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认真研读,国学给我们的会是洞天的澈明!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1
我参加了庆阳电大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的在线学习,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2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这个暑假里,我有机会读到了孟祥宇、刘森编著的《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忠孝诚信好学篇)》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这本书以历史小故事的形式来介绍《论语》《孟子》《史记》《韩非子》《战国策》等古代国学名著的精髓。每个小故事或幽默有趣,或发人深省,娓娓道出国学典籍中蕴含的哲理。每个故事独立成篇,配以原文节选,同时对原文进行注释,每个小故事的结尾还配有“小故事?大道理”,对故事进行点睛评点。彩色插图,让我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轻松掌握知识,了解历史文化,感悟国学精粹。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班上有的'同学在老师让背诵课文的时候,只动嘴不出声,这和”南郭先生“有什么区别呢?希望这些同学也看看这个故事,早日改掉”滥竽充数“的毛病,才能一天天进步啊!
《凿壁偷光》让我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现在这么好,我们却不好好学习,真是不应该啊,看了这故事以后,我应该学习匡衡刻苦读书的精神,珍惜时间,珍惜现在父母给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忠义苏武》这个故事中,苏武不只是一位历史名人,还是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将他不朽的崇高品格传承——传承其坚毅,传承其勇敢,传承其执着。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坚守!苏武却以十九年之久的岁月抒写着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吧!
国学书籍已经成为我成长中的良师益友,给我带来了知识和快乐,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国学,多读经典国学,并带动身边的同学,把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3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有目共睹,但中国的近代文明却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现代性赖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国没有发生。原因何在?这道据说是“李约瑟难题”,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纪头一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剧烈,传统和现代的整合漫无头绪,当时第一流的知识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启超如胡适之,遂倡国学以激发种性的文化自觉。
回观整个20世纪,如果有国学大师的话,章太炎先生独当之无愧。
王国维以51岁的盛年自杀于颐和园鱼藻轩,8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未解之谜:作者缕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试图为其结局追寻种子熏习的宿因。
国学精髓,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能看到一定的历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先辈有怎样坚强的心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与唯美。
就《像聊斋志异》,它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们不能拿它当成无聊烦闷时解忧的料资。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认真研读,国学给我们的会是洞天的澈明!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4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5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6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读书作为一种成就未来幸福的手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憧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总是与考试联在一起,这样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经验告诉我们,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经。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了乐趣,体验到了快乐,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诵读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要丰厚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走出“一切为了分数,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怪圈,重构校园诵读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不仅仅是一个识记认知过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风声、雨声、诵读声,声声有情,读出诗情画意、读出人文情怀,从而真正培育孩子的诵读兴趣,让孩子和教师喜欢古诗,让诵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难怪六年级的杨晓莉同学在诵读经典心得中这样说:“自从开始经典诵读以来,我再也不怕朗读了,以前每次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我总是干着急,不敢读,即使读了声音也像蚊子叫。现在不同了,因为古诗词简短有味道、有节奏,我很喜欢读,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双休日回家后,我经常召集小区里的小伙伴背给他们听,谗死他们了。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居然也在悄悄地背诵呢,还说约定时间要向我挑战,我可得加油啦!要是输了,那可倒八辈子霉了。”
“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人生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需要从现在起日积月累,奠基丰厚的智力背景和人生底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诵读中华经典之路上,我们相信,一批彬彬有礼,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的“阳光少年”在蔡家场小学这个充满朝气的阳光校园中将会不断涌现!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7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经典诵读大赛是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复赛和决赛都采取国学知识和应用题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的选手为代表来参赛,已检测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品德的传承。
经典诵读大赛在启动仪式上,六十名学童集体诵读《规》,并举行了开笔礼。经典诵读大赛是以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我爱记诗词、对对碰和美德大考验。
我爱记诗词是在大屏幕上出现1个或2个字,由5名选手分别说出有这些字的诗词,坚持到最后者获胜。那么多的古诗词流利的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里他们要下多少功夫!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相比逊色的多了,以后可得多读而且这个比赛清晰的体现了我囯学生对诗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体现了我囯学生的博学多才!对对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问题,从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通过观看《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我觉得经典诵读对我们的重要性。诵读、熟背诗文,让我们在一生记忆力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经典文化的熏陶。
培养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提高修养。提升我们语文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每个人诚挚有爱、充满活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富。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8
国学,是那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国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国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国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至高无上的宝座。《国学经典》里一句句简短深刻的诗句,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妈妈叫我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复习,我不耐烦的答应了,可我拿着书本翻了几页,趁妈妈在客厅做家务,就开始玩那些小玩意,一会折纸,一会儿给布娃娃穿衣,根本没认真地复习。第二天,我拿着卷子就有好几个生字不会写,词语不会组。这时我想起了《国学经典》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现在才明白,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去温习和练习,温习学过的知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有一次,我玩电脑,当时我向妈妈保证只玩半小时。可是,当我坐在电脑跟前玩着精彩刺激的'游戏时,早就把时间与诺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已经超时了。妈妈提醒我。我随口答应道:马上。一动不动的在电脑跟前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啪的一声,妈妈把电脑电源关了,生气地说:下次不能再玩了。你背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哪里去了。这时我才明白一个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做到信守承诺,这样不仅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还能使自己内心获得快乐。
我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也是我最大的缺点,遇到问题不去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如果凡事不动脑筋,就成了一个木头人。所以,我在一天一天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学会了善思,精思,学会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学经典》让我收获人生智慧,踏上绚丽多姿的人生之旅。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29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30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读书作为一种成就未来幸福的手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憧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总是与考试联在一起,这样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经验告诉我们,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经。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了乐趣,体验到了快乐,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诵读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要丰厚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走出“一切为了分数,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怪圈,重构校园诵读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不仅仅是一个识记认知过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风声、雨声、诵读声,声声有情,读出诗情画意、读出人文情怀,从而真正培育孩子的诵读兴趣,让孩子和教师喜欢古诗,让诵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难怪六年级的杨晓莉同学在诵读经典心得中这样说:“自从开始经典诵读以来,我再也不怕朗读了,以前每次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我总是干着急,不敢读,即使读了声音也像蚊子叫。现在不同了,因为古诗词简短有味道、有节奏,我很喜欢读,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双休日回家后,我经常召集小区里的小伙伴背给他们听,谗死他们了。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居然也在悄悄地背诵呢,还说约定时间要向我挑战,我可得加油啦!要是输了,那可倒八辈子霉了。”
“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人生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需要从现在起日积月累,奠基丰厚的智力背景和人生底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诵读中华经典之路上,我们相信,一批彬彬有礼,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的“阳光少年”在蔡家场小学这个充满朝气的阳光校园中将会不断涌现!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31
我参加了庆阳电大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的在线学习,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32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有目共睹,但中国的近代文明却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现代性赖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国没有发生。原因何在?这道据说是“李约瑟难题”,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纪头一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剧烈,传统和现代的整合漫无头绪,当时第一流的知识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启超如胡适之,遂倡国学以激发种性的文化自觉。
回观整个20世纪,如果有国学大师的话,章太炎先生独当之无愧。
王国维以51岁的盛年自杀于颐和园鱼藻轩,8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国现代学术的未解之谜:作者缕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试图为其结局追寻种子熏习的宿因。
国学精髓,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能看到一定的历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先辈有怎样坚强的心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与唯美。
就《像聊斋志异》,它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们不能拿它当成无聊烦闷时解忧的料资。它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认真研读,国学给我们的会是洞天的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