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
近期读完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我深有感触:每一个儿童,他们的智力、性格、身体都是不同的,他们处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将会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未来也将会是各不相同的。
这本书作者,皮亚杰是当代西方国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学,后来研究儿童心理学,创立以他为首的日内瓦学派。这个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占有显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皮亚杰在系统地进行研究之后,得到了一套科学的结论。这一结论使后者受益匪浅。它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科学地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特性,并能根据这些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一套适时适合的教育方案,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满高深的,有些讲解是很全面,但是范围也广,没有多少细节,毕竟皮亚杰是理论的创始人,自然说话不一般了,那么我就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浅显的把自己的经历做个简单的总结。
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贫富不同,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不同,对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这就使得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那么家庭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状况、成员结构、家长的职业、父母的教养态度等都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习惯的养成等。有部影片中说,法官的儿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儿子一定是小偷。当然这只是影片中的台词,并不具有权威性,但是这也同时说明了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学好难,而学坏容易。家长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不一定也会成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长的自私、贪婪、粗鲁等恶劣的思想,却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升级为妈妈后,我感受更深,虽然儿子还很小,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大人一个不以为然的小动作,他稍后就会重复给你看。别以为婴儿就没有他的心理动态,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心理活动,他的每一个动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现。所以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风,要为孩子做镜子,做榜样……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整个小学时间,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假期,几乎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学校对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的影响。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话,那么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则真正起到了榜样作用。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恐惧和崇拜感,他们会盲目模仿老师的一切。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优秀的一面来辐射、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老师要是多表扬、鼓励某一个同学,那个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就会有勇气,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显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来。同样,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讽刺、打击,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应有的能力也得不到发挥。
课堂教学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坚持性、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个性品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讲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些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做小学老师的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它将关系到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成长。
班集体的影响。
对小学生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生活的小社会。小学儿童学习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个性品质。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让它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以便能成功地把他们送交社会。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2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准度问题,朱智贤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适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饭要把握好火候,一个人不能太老实,但一个人也不能太精明……这里我想说一说关于教师提问的“度”。提问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认为提出问题的难度最重要。提出问题的难度合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问题提出的难度呢?下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设计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须的,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课的知识,教师还在不停的问这问那,强迫他们从“零”开始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还清楚的记得我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与合,我想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一定学习很热情,但面对我的提问,他们总是带着懒洋洋的,不屑一顾的表情。课后经过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渗透了,怪不得他们上课时提不起劲。
二、问题难度要适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们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参照物,那在提问时就要和这个参照物保持相对适宜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错误或失败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因此,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小,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学生不会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懒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老师的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会感觉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只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只有问题难度适宜的,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研究。同仁们,好好加油吧!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3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4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5
近期读完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我深有感触:每一个儿童,他们的智力、性格、身体都是不同的,他们处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的成长将会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未来也将会是各不相同的。
这本书作者,皮亚杰是当代西方国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早年研究生物学,后来研究儿童心理学,创立以他为首的日内瓦学派。这个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占有显著地位,享有盛名。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皮亚杰在系统地进行研究之后,得到了一套科学的结论。这一结论使后者受益匪浅。它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科学地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特性,并能根据这些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一套适时适合的教育方案,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满高深的,有些讲解是很全面,但是范围也广,没有多少细节,毕竟皮亚杰是理论的创始人,自然说话不一般了,那么我就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很浅显的把自己的经历做个简单的总结。
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贫富不同,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不同,对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等,这就使得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那么家庭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状况、成员结构、家长的职业、父母的教养态度等都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习惯的养成等。有部影片中说,法官的儿子不一定是法官,而小偷的儿子一定是小偷。当然这只是影片中的台词,并不具有权威性,但是这也同时说明了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学好难,而学坏容易。家长的高尚品德,孩子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不一定也会成为高尚的人,可如果家长的自私、贪婪、粗鲁等恶劣的思想,却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升级为妈妈后,我感受更深,虽然儿子还很小,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大人一个不以为然的小动作,他稍后就会重复给你看。别以为婴儿就没有他的心理动态,孩子一出生便开始了心理活动,他的每一个动作就是他心理的表现。所以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为了孩子,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风,要为孩子做镜子,做榜样……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整个小学时间,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假期,几乎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学校对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的影响。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话,那么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则真正起到了榜样作用。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恐惧和崇拜感,他们会盲目模仿老师的一切。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注意“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优秀的一面来辐射、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老师要是多表扬、鼓励某一个同学,那个学生就会产生自信,就会有勇气,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显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来。同样,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讽刺、打击,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应有的能力也得不到发挥。
课堂教学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坚持性、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个性品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讲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些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做小学老师的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它将关系到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成长。
班集体的影响。
对小学生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生活的小社会。小学儿童学习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个性品质。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让它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以便能成功地把他们送交社会。
《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6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