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冒着炎炎的酷暑,十多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宣布告一段落。辛劳伴着收获,感想颇多。通过学习加强了对新课程的认识,益处多多,势在必行。学到了知识,但还有些笼统,仍需继续学习、理解、消化并用于实践。而最主要的收获是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形象和角色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
以往体育教师在学校里的形象是什么?可有可无,什么人都能代替的“放羊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轻松、愉快,无教学压力;小三门,底层人物,福利、职称、优秀往后排;时常还要参加些校内的体力劳动等等。从这次新课程培训的论坛交流上不难看出,多数体育教师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不满,长期处于压抑和抱怨状态。至于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无非是以往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教育理论已经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可行的改革方案,但地方的执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学校体育改革的圣火已经燃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学校体育改革浪潮,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甘于付出,把这次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作为改变我们体育教师形象的时机。让体育教师成为具有不可代替的,具有高超专业素养的、备受关注的人群。让学校体育也像其他学科那受到社会和领导的关注。
要想改变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形象,我认为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我们体育教师首要做到的是自身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
1、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上面讲,下面听,上面做,下面学。而要走到学生中间做活动的参与者、观察者、指导者、评论者、总结者。
2、教师从命令学生做练习的“司令”变成鼓励和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快乐运动的“政治委员”。教师不能在想让学生做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了。而是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快乐的参与运动。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3、教师从给学生测验、打分的“考官”变成给学生总结学习和锻炼成果、分析不足的“教练员”。教师不再单一的给学生做定量性质的评价。而是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和锻炼效果,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不断进步起到推动和鼓励的作用。
4、教师从抱着“教学大纲”给学生灌输动作要领的“书匠”变为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朋友。教师不再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不再在学生身上做无用功。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终身的益处。
同时我们的学生也要做到角色转变:
1、学生从滥竽充数的“随波逐流者”变为有独立空间的“运动者”。学生不再只是跟着全班同学一起做很多不喜欢的东西。而是可以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练习、独立的进步。
2、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选择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条件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
3、学生从“样样通,样样松”转变为能够展示自我特长的“个性者”。学生通过选项学习可以集中的练习某项技术,该项技术水平必然得到快速的提高,有机会展示自我个性和特点。
如能做到以上转变,相信学校体育绝对会蹬上一个新的高度。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抓住契机,接受挑战,不断的学习,不停的摸索,不断的进步,为我们的学校体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老师们好,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个遵循,一个尊重,用好统编教材,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许我们语文老师目前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一个共同的话题。现在老师的确都很累,老师很难当,我们要为老师减负、减压,多一点时间用在教书上,少做点形式主义和无用功。但退一步来想,现在哪一行都很累,大人、小孩都压力山大,加上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个世事变化莫测都不容易,也就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职业的良心,在各种困难的夹缝中,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职业,无论如何我们选择了这行,要面对挑战,寻找这个记忆,为了学生,为了理想,也为了未来做好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想跟老师们谈谈心。最近,也有要求我去讲讲课标的,说实在话我自己也在学习,也有很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是不理解的地方。当然,我也听到了很多的议论,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课标,它的一个精神就是改革(课改),现在的教学现状也在呼唤这种改革,所以我们要支持、要学习、要贯彻课标。尽管课标可能是并不是特别完善的,但它总是向上的,可以给我们一些教学上的指导,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遵循课标的精神。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课标一直在改。在我理解课标不是一个崭新的革命,而是吸收了过去课改的一些经验。不应该理解为推行新课标,就是要把以前的推倒重来,搞个颠覆式的彻底的革命,而是要守正创新,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行政的规定。我宁可用这个词叫“改良”,是让每个老师、每个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往课标认定的那个目标去改进。要遵照你们的学情,心理上不要烦躁,也不要抵制,要尽量去学习、理解课标,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发,用好这个课标,用好教材。
那么,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课标后,我们发现新版的课标的确有很多变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首先,理解课标的功能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水平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对照旧版和现在20xx年版课标可以发现它们一些基本的东西没有变。什么基本的东西呢?就是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标准没有变。譬如说:识字,一、二年级认识1600个字会写800个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初中会认3500个字等等。还有阅读,三、四年级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初中要求能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化。古诗文背诵的篇目原来是136篇,小学75篇,初中61篇,现在初中减少了一篇是135篇,都没变。这个课标主要的、基本的内容没有变。这是因为课标主要功能是课程的标准,全国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标准。语文教无定法,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个标准,那是老师们可以发挥创造性的。新版课标和以前旧版的课标,实际上是衔接的,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变化,而且都体现在统编教材里边了。所以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力架构,分学年的、逐步的推进,就能够完成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老师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那些概念上,还要放到基本的标准、基本的要求上。
第二,提出了“立德树人”
课标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在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一章节开头,就提了一句话“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语文课程担负了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的任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他是要具备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要的载体,文化的血脉、文化的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三观的养成。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养成,在他的小学、初中阶段都是打基础的。课标对这个也有强调,特别提到了要以文化人。因为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站位就是“立德树人”。以“以文化人”,这不是一个口号,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要求。但是“以文化人”也好,“立德树人”也好,在我们语文课中应当做到四个字叫:润物无声。它不是穿靴戴帽的,不是过分的教化的,它是适合整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这个意识。
第三,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20xxx版课标也提语文素养,它没有“核心”两个字,现在“核心素养”更明确了以前的概念。语文素养包括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在20xx版新课标中,它界定是清晰的,叫语文核心素养,它让语文学科的定位清晰了,甚至可以说终结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工具性哪一个更基本呢?等等问题的争论。所以不论是高中的课标还是现在义教阶段的新课标,凝炼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把以前很多争论,很多说不太清楚的问题理清了。所以,如果我们要问你,语文是教什么,学什么的?以前我们说:听、说、读、写,或者是教的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都对。但现在核心素养讲得更清楚了,“核心”包括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它不是并列的,而是把这四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化自信,它摆在前头,它是一个基本的。然后是发展型的,还有更高的例如:整本书阅读,综合性的、拓展性的。这样分,我能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但我理解语文学科独有的东西,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思维、审美、文化等等带起来,我想这样的理解比较好。
以前高中课程标准没有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现在20xx版课标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目前,我在学习后认为,还是要强调以一带三,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它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把审美的培养,把文化的自信都带起来,都融汇进来,彼此不分。这是一个看法,不一定对。
我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的还有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语言文字运用,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力。课标它强调的是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原来高中课标包括了逻辑思维,这大家都是比较理解的。一讲思维都是逻辑思维,但同时又讲到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次义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等。但实际上在语言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是逻辑思维,一个是直觉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要重视。我根据我的学习的心得,认为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是我们义教课标的一个亮点,虽然以前高中也这样讲思维能力,但这确实以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弱项。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受制于应试教育,它不能不面对考试,或者它很难不面对考试,这是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所以新课标那么强调思维的能力,还把直觉思维写进去,我觉得是很了不起。那么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直觉思维可能显得更加重要,要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对创新的追求。思维能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大的推动。这是关于我特别讲讲思维能力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审美能力,要创造比较困难。课标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品位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以前提到的比较少,所以新课标现在给了一个提醒,应该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现在摆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自信。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特别这些年的物质商品极大的丰富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国家命运、国际的斗争等,都使我们感到需要文化自信。但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的部分,挖掘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强调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学习怎么用辩证唯物论逐步地看待这个文化现象。
所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它是一个整体,彼此是不能分开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的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这点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同时这四个目标它不是一项一项完成,是综合的,不是贴标签的`,要从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我觉得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理论的生长点,也有现实的针对性,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
这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和落实的这样一个概念。
首先一点,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唱,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就是说搞教育学的,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意见,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素养型的教学。它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最后转化、落实到各个学科,也包括落实到我们语文学科。在编写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时候,就比较多的在单元设计上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甚至它的每个单元、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学分上的考虑,所以高中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来编的。但在编教材的时候我也提出了要守正创新,不能推倒重来,跟以前教材中好的经验、体例应该是有些衔接。如果太新了,变化太大了,老师很难教。考虑到水平能不能跟得上,最后就做了一些妥协。现在高一、高二都是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一共5本。主要是单元结构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文体组织单元,或者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而现在是以任务群加上某些人文主题、某些语文的要素来组织单元。譬如说:第一册八个单元的主题有:青春理想、崇尚劳动、人生感悟、乡土中国、学习之道等等。这八个单元分别承担了各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包括思辨性阅读,文学阅读,实用类阅读,还有当代文化差异,语言的积累与梳理,整本书阅读等等多个单元。高二变化更大,他用专题式设计编排,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两三个专题,革命文化、外国文化、科学论著都有专题,把任务群等同于一个专题这样来设计,所以说高中课程教材的改革比较大。从目前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它产生了实质性的改革。应该说这是试验性的、一部分的改革。为什么?因为老师不适应,因为高中要面临高考,这是个巨大的现实。虽然任务群在教材里面也有所体现且现在落实比较困难,但从学科理论来看,提出学习任务群是相当大的一个推进。这个推进让现在的义务教育的课标也顺着高中课标的那种提法,也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它的提法比较谨慎了。义务教育的课标可能也吸取了高中的一些经验,考虑到小学、初中的复杂性,在小学和初中九年提出了六个任务群,而这六个“箩筐”,就把小学、初中的九年包进去了,这个“箩筐”未免太大,其实也很难将整个9年的教学内容都装进去。它是想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结构化将任务群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六个箩筐装的东西太多了,可能就稀释了。所以这个年代的设想,是希望强化、结构化任务群学习内容,从而设想是一块专门讲课程、课程的目标,另外一块专门讲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学习任务群,但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大家理清这个逻辑了吧,学习任务全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理解现在所说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方面的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任务群),其实跟前面课程目标它是相通的,很多地方甚至是重复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它融合在一块。现在他想把它分清,加以强调,但是我们一线教学总是有我们的需要。现在你你分得那么细,前面是一个课程目标,后面是一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六个方面,而这六个方面每一个学段都提出非常多的要求。那么我们一线教学就很难处理,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有分有合,要合起来。现在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其实仍然是在探究、摸索,再进一步要把它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在实践中去探索、落实。
所以我总是提出要学习课标的精神,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一是想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任务群来表达,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创造性。二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设立一个情景,设定一个典型任务(六个任务群),在六个任务群下边的某一个项目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的。他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的讲,不是文本为纲,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它更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这种练习,他是想颠覆想改变这一点。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得到自己的建知识的建构。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内容的呈现方式,第二个是教学的方式,但是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太大了。与小学不同的是,高中阶段将任务群转化成一个专题性的或者范围性的内容,而小学阶段有大量的文学性的阅读和识字写字,思辨性、实用性的阅读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小学、初中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相当于现在跨学科的学习或某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领会课标的精神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打破旧的教学的方式,将以前一篇一篇地教和大量地刷题这样的做法,转变为利用任务群整合单元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以前语文课的零碎、重复、随意。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到了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组,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且都有侧重点,实际上这就是在落实某一个任务群的某一方面。老师们不要认为现在的教材是按照老的方式编写的,实际上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已经领会到这种变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老师们要积极地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好处,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呢?现在的教材里边每个单元都有提示,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人文主题方面,在三观方面,还是在语文能力等方面都有提示,我们要按照提示更强化一点情景,强化一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可以了。
关于群文教学。现在都是单元教学,就是群文教学,但单元教学(群文教学)它不能完全替代单篇的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我们也不要理解为学习任务群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有些课老师还是要多讲一点,要精讲,先让学生读懂,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当然也不要给老师规定比例,只能讲多少。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做就把课标精神跟教学设计以及怎么用新教材三方面结合起来。
第五,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他们都是一本一本地读,这是个好方法。但古人读整本书,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比较集中、比较多,也不像现代人要学很多的科目。现在的语文教学跟古人不一样,是新学堂以后,采取一篇一篇地学、一篇一篇地讲,有不同类型的选篇、精读,举一反三,这是有来由的,不是说谁发明的。而这也都是因为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够采取这样的方法,但从阅读量来说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管用什么好的、先进的方法,没有阅读量,无论如何是提升上不去的,但如果有阅读量,有阅读面,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点拨一下就能提升上去。现在中国人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小学,到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了,高中要高考时间很紧张,一般都是碎片化的阅读比较多不够完整,数量也不够。为了弥补这一点,高中提出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接触一点不同类型的整本的书,一方面是知道同类型书的某些基本的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磨性子。现在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网络化和思维的平面化,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磨磨性子和耐心。高中设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而现在小学、初中又把整本书阅读放到课标里边了。实际上在小学教材中已经编排了“快乐读书吧”,什么是童话,什么是通俗故事,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寓言,什么是小说、诗歌,一样一样、一本一本地推荐给学生,这就是整本书阅,照现在教材的这种方法去推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读书的基本的常识,让学生自己去读。但是也不要把教材里面推荐的内容完全定死了,要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书单,要提倡学生自由的阅读,如果老师们的规定动作太多,学生就没有兴趣。因为现在我发现,凡是我们指定的阅读书目,孩子们都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经典,可能有时代的隔膜,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能适应。所以我们不能硬着来,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来激发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为此初中教材把哈利波特都选进去了。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不要过分地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他虽然是课程的一个部分,但要组织很多的活动,布置很多的任务;要写笔记、写心得;要小组讨论、朗读,还要演出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放松一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兴趣也不要过分地苛求。
第六,新课标颁布后,统编语文教材的修订、使用
我们在编写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受到了课改,特别是高中语文的影响,努力贯彻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某些精神。根据调查显示,义教阶段语文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这几年是比较受欢迎的,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做一些修订,我们会将吻合课标精神内容保留;将有些虽然没有用课标的概念,但事实上体现课标精神的内容也做保留;将不符合的内容做一些修订、改造。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不赞成所谓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还是要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尊重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要贯彻新课标搞课改,不一定要搞颠覆,不是说以前那套完全不行了现在重新来一套,不要把老师搞得灰头土脸。要改革,必须要守正创新,以前好的经验是可以用得上的,好的方法也还可以继续用,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情稳步地推进。登高一呼抛出的一些概念、新的口号,组织一些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然后要求依葫芦画瓢,一刀切,是不可能有好的、实在的收获的。现在文风不好,我们语文课有责任提倡比较实在的文风。
以上我讲的几个方面,也是我正在学习20xx版新课标的过程中,力图理解它的精神的个人想法、意见,也会有不到位的。今天的分享仅仅是提供给老师们参考,和大家一块来讨论,老师们不要认为我是主持一个什么观点,其他的老师们又是主持什么观点,我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彼此沟通,彼此切磋,共同推进、实验。谢谢大家耐心听完我的这样一个零碎的演讲,谢谢!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老师们好,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个遵循,一个尊重,用好统编教材,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许我们语文老师目前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一个共同的话题。现在老师的确都很累,老师很难当,我们要为老师减负、减压,多一点时间用在教书上,少做点形式主义和无用功。但退一步来想,现在哪一行都很累,大人、小孩都压力山大,加上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个世事变化莫测都不容易,也就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职业的良心,在各种困难的夹缝中,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职业,无论如何我们选择了这行,要面对挑战,寻找这个记忆,为了学生,为了理想,也为了未来做好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想跟老师们谈谈心。最近,也有要求我去讲讲课标的,说实在话我自己也在学习,也有很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是不理解的地方。当然,我也听到了很多的议论,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课标,它的一个精神就是改革(课改),现在的教学现状也在呼唤这种改革,所以我们要支持、要学习、要贯彻课标。尽管课标可能是并不是特别完善的,但它总是向上的,可以给我们一些教学上的指导,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遵循课标的精神。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课标一直在改。在我理解课标不是一个崭新的革命,而是吸收了过去课改的一些经验。不应该理解为推行新课标,就是要把以前的推倒重来,搞个颠覆式的彻底的革命,而是要守正创新,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行政的规定。我宁可用这个词叫“改良”,是让每个老师、每个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往课标认定的那个目标去改进。要遵照你们的学情,心理上不要烦躁,也不要抵制,要尽量去学习、理解课标,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发,用好这个课标,用好教材。
那么,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课标后,我们发现新版的课标的确有很多变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首先,理解课标的功能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水平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对照旧版(20xx年)和现在20xx年版课标可以发现它们一些基本的东西没有变。什么基本的东西呢?就是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标准没有变。譬如说:识字,一、二年级认识1600个字会写800个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初中会认3500个字等等。还有阅读,三、四年级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初中要求能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化。古诗文背诵的篇目原来是136篇,小学75篇,初中61篇,现在初中减少了一篇是135篇,都没变。这个课标主要的、基本的内容没有变。这是因为课标主要功能是课程的标准,全国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标准。语文教无定法,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个标准,那是老师们可以发挥创造性的。新版课标和以前旧版的课标,实际上是衔接的,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变化,而且都体现在统编教材里边了。所以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力架构,分学年的、逐步的推进,就能够完成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老师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那些概念上,还要放到基本的标准、基本的要求上。
第二,提出了“立德树人”
课标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在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一章节开头,就提了一句话“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语文课程担负了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的任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他是要具备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要的载体,文化的血脉、文化的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三观的养成。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养成,在他的小学、初中阶段都是打基础的。课标对这个也有强调,特别提到了要以文化人。因为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站位就是“立德树人”。以“以文化人”,这不是一个口号,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要求。但是“以文化人”也好,“立德树人”也好,在我们语文课中应当做到四个字叫:润物无声。它不是穿靴戴帽的,不是过分的教化的,它是适合整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这个意识。
第三,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20xx版课标也提语文素养,它没有“核心”两个字,现在“核心素养”更明确了以前的概念。语文素养包括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在20xx版新课标中,它界定是清晰的,叫语文核心素养,它让语文学科的定位清晰了,甚至可以说终结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工具性哪一个更基本呢?等等问题的争论。所以不论是高中的课标还是现在义教阶段的新课标,凝炼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把以前很多争论,很多说不太清楚的问题理清了。所以,如果我们要问你,语文是教什么,学什么的?以前我们说:听、说、读、写,或者是教的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都对。但现在核心素养讲得更清楚了,“核心”包括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它不是并列的,而是把这四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化自信,它摆在前头,它是一个基本的。然后是发展型的,还有更高的例如:整本书阅读,综合性的、拓展性的。这样分,我能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但我理解语文学科独有的东西,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思维、审美、文化等等带起来,我想这样的理解比较好。
以前高中课程标准没有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现在20xx版课标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目前,我在学习后认为,还是要强调以一带三,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它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把审美的培养,把文化的自信都带起来,都融汇进来,彼此不分。这是一个看法,不一定对。
我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的还有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语言文字运用,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力。课标它强调的是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原来高中课标包括了逻辑思维,这大家都是比较理解的。一讲思维都是逻辑思维,但同时又讲到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次义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等。但实际上在语言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是逻辑思维,一个是直觉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要重视。我根据我的学习的心得,认为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是我们义教课标的一个亮点,虽然以前高中也这样讲思维能力,但这确实以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弱项。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受制于应试教育,它不能不面对考试,或者它很难不面对考试,这是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所以新课标那么强调思维的能力,还把直觉思维写进去,我觉得是很了不起。那么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直觉思维可能显得更加重要,要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对创新的追求。思维能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大的推动。这是关于我特别讲讲思维能力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审美能力,要创造比较困难。课标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品位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以前提到的比较少,所以新课标现在给了一个提醒,应该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现在摆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自信。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特别这些年的物质商品极大的丰富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国家命运、国际的斗争等,都使我们感到需要文化自信。但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的部分,挖掘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强调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学习怎么用辩证唯物论逐步地看待这个文化现象。
所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它是一个整体,彼此是不能分开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的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这点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同时这四个目标它不是一项一项完成,是综合的,不是贴标签的,要从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我觉得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理论的生长点,也有现实的针对性,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
这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和落实的这样一个概念。
首先一点,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唱,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就是说搞教育学的,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意见,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素养型的教学。它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最后转化、落实到各个学科,也包括落实到我们语文学科。在编写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时候,就比较多的在单元设计上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甚至它的每个单元、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学分上的考虑,所以高中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来编的。但在编教材的时候我也提出了要守正创新,不能推倒重来,跟以前教材中好的经验、体例应该是有些衔接。如果太新了,变化太大了,老师很难教。考虑到水平能不能跟得上,最后就做了一些妥协。现在高一、高二都是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一共5本。主要是单元结构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文体组织单元,或者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而现在是以任务群加上某些人文主题、某些语文的要素来组织单元。譬如说:第一册八个单元的主题有:青春理想、崇尚劳动、人生感悟、乡土中国、学习之道等等。这八个单元分别承担了各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包括思辨性阅读,文学阅读,实用类阅读,还有当代文化差异,语言的积累与梳理,整本书阅读等等多个单元。高二变化更大,他用专题式设计编排,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两三个专题,革命文化、外国文化、科学论著都有专题,把任务群等同于一个专题这样来设计,所以说高中课程教材的改革比较大。从目前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它产生了实质性的改革。应该说这是试验性的、一部分的改革。为什么?因为老师不适应,因为高中要面临高考,这是个巨大的现实。虽然任务群在教材里面也有所体现且现在落实比较困难,但从学科理论来看,提出学习任务群是相当大的一个推进。这个推进让现在的义务教育的课标也顺着高中课标的那种提法,也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它的提法比较谨慎了。义务教育的课标可能也吸取了高中的'一些经验,考虑到小学、初中的复杂性,在小学和初中九年提出了六个任务群,而这六个“箩筐”,就把小学、初中的九年包进去了,这个“箩筐”未免太大,其实也很难将整个9年的教学内容都装进去。它是想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结构化将任务群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六个箩筐装的东西太多了,可能就稀释了。所以这个年代的设想,是希望强化、结构化任务群学习内容,从而设想是一块专门讲课程、课程的目标,另外一块专门讲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学习任务群,但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大家理清这个逻辑了吧,学习任务全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理解现在所说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方面的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任务群),其实跟前面课程目标它是相通的,很多地方甚至是重复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它融合在一块。现在他想把它分清,加以强调,但是我们一线教学总是有我们的需要。现在你你分得那么细,前面是一个课程目标,后面是一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六个方面,而这六个方面每一个学段都提出非常多的要求。那么我们一线教学就很难处理,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有分有合,要合起来。现在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其实仍然是在探究、摸索,再进一步要把它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在实践中去探索、落实。
所以我总是提出要学习课标的精神,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一是想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任务群来表达,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创造性。二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设立一个情景,设定一个典型任务(六个任务群),在六个任务群下边的某一个项目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的。他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的讲,不是文本为纲,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它更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这种练习,他是想颠覆想改变这一点。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得到自己的建知识的建构。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内容的呈现方式,第二个是教学的方式,但是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太大了。与小学不同的是,高中阶段将任务群转化成一个专题性的或者范围性的内容,而小学阶段有大量的文学性的阅读和识字写字,思辨性、实用性的阅读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小学、初中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相当于现在跨学科的学习或某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领会课标的精神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打破旧的教学的方式,将以前一篇一篇地教和大量地刷题这样的做法,转变为利用任务群整合单元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以前语文课的零碎、重复、随意。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到了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组,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且都有侧重点,实际上这就是在落实某一个任务群的某一方面。老师们不要认为现在的教材是按照老的方式编写的,实际上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已经领会到这种变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老师们要积极地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好处,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呢?现在的教材里边每个单元都有提示,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人文主题方面,在三观方面,还是在语文能力等方面都有提示,我们要按照提示更强化一点情景,强化一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可以了。
关于群文教学。现在都是单元教学,就是群文教学,但单元教学(群文教学)它不能完全替代单篇的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我们也不要理解为学习任务群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有些课老师还是要多讲一点,要精讲,先让学生读懂,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当然也不要给老师规定比例,只能讲多少。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做就把课标精神跟教学设计以及怎么用新教材三方面结合起来。
第五,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他们都是一本一本地读,这是个好方法。但古人读整本书,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比较集中、比较多,也不像现代人要学很多的科目。现在的语文教学跟古人不一样,是新学堂以后,采取一篇一篇地学、一篇一篇地讲,有不同类型的选篇、精读,举一反三,这是有来由的,不是说谁发明的。而这也都是因为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够采取这样的方法,但从阅读量来说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管用什么好的、先进的方法,没有阅读量,无论如何是提升上不去的,但如果有阅读量,有阅读面,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点拨一下就能提升上去。现在中国人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小学,到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了,高中要高考时间很紧张,一般都是碎片化的阅读比较多不够完整,数量也不够。为了弥补这一点,高中提出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接触一点不同类型的整本的书,一方面是知道同类型书的某些基本的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磨性子。现在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网络化和思维的平面化,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磨磨性子和耐心。高中设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而现在小学、初中又把整本书阅读放到课标里边了。实际上在小学教材中已经编排了“快乐读书吧”,什么是童话,什么是通俗故事,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寓言,什么是小说、诗歌,一样一样、一本一本地推荐给学生,这就是整本书阅,照现在教材的这种方法去推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读书的基本的常识,让学生自己去读。但是也不要把教材里面推荐的内容完全定死了,要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书单,要提倡学生自由的阅读,如果老师们的规定动作太多,学生就没有兴趣。因为现在我发现,凡是我们指定的阅读书目,孩子们都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经典,可能有时代的隔膜,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能适应。所以我们不能硬着来,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来激发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为此初中教材把哈利波特都选进去了。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不要过分地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他虽然是课程的一个部分,但要组织很多的活动,布置很多的任务;要写笔记、写心得;要小组讨论、朗读,还要演出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放松一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兴趣也不要过分地苛求。
第六,新课标颁布后,统编语文教材的修订、使用
我们在编写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受到了课改,特别是高中语文的影响,努力贯彻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某些精神。根据调查显示,义教阶段语文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这几年是比较受欢迎的,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做一些修订,我们会将吻合课标精神内容保留;将有些虽然没有用课标的概念,但事实上体现课标精神的内容也做保留;将不符合的内容做一些修订、改造。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不赞成所谓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还是要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尊重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要贯彻新课标搞课改,不一定要搞颠覆,不是说以前那套完全不行了现在重新来一套,不要把老师搞得灰头土脸。要改革,必须要守正创新,以前好的经验是可以用得上的,好的方法也还可以继续用,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情稳步地推进。登高一呼抛出的一些概念、新的口号,组织一些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然后要求依葫芦画瓢,一刀切,是不可能有好的、实在的收获的。现在文风不好,我们语文课有责任提倡比较实在的文风。
以上我讲的几个方面,也是我正在学习20xx版新课标的过程中,力图理解它的精神的个人想法、意见,也会有不到位的。今天的分享仅仅是提供给老师们参考,和大家一块来讨论,老师们不要认为我是主持一个什么观点,其他的老师们又是主持什么观点,我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彼此沟通,彼此切磋,共同推进、实验。谢谢大家耐心听完我的这样一个零碎的演讲,谢谢!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通过两天的新课程培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一些观念的思考:
1、树立新的语文新课程目标理念
20xx年新《课程标准》把历年《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发展为“课程目标”。从“教学目的”到“课程目标”的发展演变,自有其内在的理念转向,洞察课程目标理念的转变,是理解语文新课程发展走向的基础和根本。纵观20多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其中语文课程目标理念的演变,经历了“突出语文知识”,到“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再到“突出多维语文素养”的轨迹。
20xx年的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程目标的`结构之中,构建起多维的、立体的新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多维语文素养”取代了以往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
2、树立新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错误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因此,教学行为就呈现为“以本为本”、“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教材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开发管理,给予广大教师编教材的空间,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3、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倡“对话”
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二、语文新课程总目标的改革走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加以融会整合,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贯穿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总目标内在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2、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另外,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三、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它的工具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基本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引导,没有审美的教育,没有情感的陶冶,没有心灵的触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新的课程标准拨乱反正,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我们不要人文性张扬有余,而工具性落实不足。过分强调人文性,特别重视这种人文性的挖掘,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鲜有提及,至使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却难以表达出来,也算不上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即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强调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而忽视教材本身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未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补充。教材是“引子”并不能削弱教材本身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本身的理解。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过多或过频地把学生引出教材之外,补充其他的内容: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和整合。教材本身受到冷落,进而忽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语文应用能力遭到削弱。导致学生在写作追求华丽辞藻,滥用排比句,内容空洞,文字表达不规范,等等。据广东省的统计,20xx年高考结束后,古代诗文阅读题得零分的超过万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关系,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处在主导地位,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4、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随着学习化创新型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之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于是,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便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教育专家庞维国对新课程目标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这样解释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度学习策略上的会学,是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但这是理想,就当前而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还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释疑点评,对学生讨论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补充讲解。这种自主学习的课堂形式,看上去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培养,重视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当紧跟新课程实施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顺利地进行下去。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机、充满希望的季节。伴随着春的脚步,20xx年3月9日早上8点,栗高蕊名师工作室第一次线上读书分享活动相约而至。为了工作室全体成员能进一步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要求,理清教学思路,更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不断提升解读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此次读书活动学习分享的书目是《美术课程标准》。会议上,工作室特聘专家刘文佳老师为我们送上了课标的精彩解读,让我对美术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今后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工作室主持人栗老师肯定了成员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并为大家介绍了新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同时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己,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目标更加坚定。此次会议,虽说是在线上,虽说成员之间并不太熟悉,但大家交流讨论的热情却令我感动,收获颇多。
一、勤于学习,坚持积累。
“学无止境”。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要做到终身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工作之余,我要定期阅读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养成阅读习惯,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虚心请教,逐步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努力加强写作理论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为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提供帮助。
二、主动研究,善于反思。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一种希望自己在工作室三年的学习中,坚持思考,把习得的知识、技能、经验通过不断反思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扎实美术专业素养。
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有幸加入名师工作室这样一个专业的团队,这样一个锻炼实践的平台,倍感珍惜。我会积极参与工作室每一次的教学教研活动,抓住各种实践机会,体验多种教育教学经历,从中不断汲取新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
感恩遇见。通过这次会议,我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进行了一次反思,也为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不足找到了桥梁。我相信我们这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能打造一个团结奋进、富有战斗力的优秀教学教研团队。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老师们好,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个遵循,一个尊重,用好统编教材,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许我们语文老师目前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一个共同的话题。现在老师的确都很累,老师很难当,我们要为老师减负、减压,多一点时间用在教书上,少做点形式主义和无用功。但退一步来想,现在哪一行都很累,大人、小孩都压力山大,加上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个世事变化莫测都不容易,也就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职业的良心,在各种困难的夹缝中,尽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职业,无论如何我们选择了这行,要面对挑战,寻找这个记忆,为了学生,为了理想,也为了未来做好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想跟老师们谈谈心。最近,也有要求我去讲讲课标的,说实在话我自己也在学习,也有很多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或者是不理解的地方。当然,我也听到了很多的议论,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课标,它的一个精神就是改革(课改),现在的教学现状也在呼唤这种改革,所以我们要支持、要学习、要贯彻课标。尽管课标可能是并不是特别完善的,但它总是向上的,可以给我们一些教学上的指导,而我们的教学也需要遵循课标的精神。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课标一直在改。在我理解课标不是一个崭新的革命,而是吸收了过去课改的一些经验。不应该理解为推行新课标,就是要把以前的推倒重来,搞个颠覆式的彻底的革命,而是要守正创新,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行政的规定。我宁可用这个词叫“改良”,是让每个老师、每个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往课标认定的那个目标去改进。要遵照你们的学情,心理上不要烦躁,也不要抵制,要尽量去学习、理解课标,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发,用好这个课标,用好教材。
那么,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课标后,我们发现新版的课标的确有很多变化,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教学观念。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首先,理解课标的功能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水平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对照旧版(2011年)和现在2022年版课标可以发现它们一些基本的东西没有变。什么基本的东西呢?就是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标准没有变。譬如说:识字,一、二年级认识1600个字会写800个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初中会认3500个字等等。还有阅读,三、四年级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初中要求能够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识字、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化。古诗文背诵的篇目原来是136篇,小学75篇,初中61篇,现在初中减少了一篇是135篇,都没变。这个课标主要的、基本的内容没有变。这是因为课标主要功能是课程的标准,全国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标准。语文教无定法,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这个标准,那是老师们可以发挥创造性的。新版课标和以前旧版的课标,实际上是衔接的,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变化,而且都体现在统编教材里边了。所以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力架构,分学年的、逐步的推进,就能够完成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老师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那些概念上,还要放到基本的标准、基本的要求上。
第二,提出了“立德树人”
课标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在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这一章节开头,就提了一句话“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语文课程担负了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的任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他是要具备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要的载体,文化的血脉、文化的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三观的养成。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养成,在他的小学、初中阶段都是打基础的。课标对这个也有强调,特别提到了要以文化人。因为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新课标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站位就是“立德树人”。以“以文化人”,这不是一个口号,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要求。但是“以文化人”也好,“立德树人”也好,在我们语文课中应当做到四个字叫:润物无声。它不是穿靴戴帽的,不是过分的教化的,它是适合整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这个意识。
第三,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2011版课标也提语文素养,它没有“核心”两个字,现在“核心素养”更明确了以前的概念。语文素养包括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加上文化、文学修养等等,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在2022版新课标中,它界定是清晰的,叫语文核心素养,它让语文学科的定位清晰了,甚至可以说终结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人文性、工具性哪一个更基本呢?等等问题的争论。所以不论是高中的课标还是现在义教阶段的新课标,凝炼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把以前很多争论,很多说不太清楚的问题理清了。所以,如果我们要问你,语文是教什么,学什么的?以前我们说:听、说、读、写,或者是教的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都对。但现在核心素养讲得更清楚了,“核心”包括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它不是并列的,而是把这四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化自信,它摆在前头,它是一个基本的。然后是发展型的,还有更高的例如:整本书阅读,综合性的、拓展性的。这样分,我能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但我理解语文学科独有的东西,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思维、审美、文化等等带起来,我想这样的理解比较好。
以前高中课程标准没有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现在2022版课标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目前,我在学习后认为,还是要强调以一带三,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它是基础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把审美的培养,把文化的自信都带起来,都融汇进来,彼此不分。这是一个看法,不一定对。
我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的还有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语言文字运用,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力。课标它强调的是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原来高中课标包括了逻辑思维,这大家都是比较理解的。一讲思维都是逻辑思维,但同时又讲到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这次义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等。但实际上在语言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是逻辑思维,一个是直觉思维,还有形象思维,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要重视。我根据我的学习的心得,认为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是我们义教课标的一个亮点,虽然以前高中也这样讲思维能力,但这确实以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弱项。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受制于应试教育,它不能不面对考试,或者它很难不面对考试,这是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所以新课标那么强调思维的能力,还把直觉思维写进去,我觉得是很了不起。那么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直觉思维可能显得更加重要,要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对创新的追求。思维能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大的推动。这是关于我特别讲讲思维能力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审美能力,要创造比较困难。课标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品位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以前提到的比较少,所以新课标现在给了一个提醒,应该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现在摆在第一位的是文化自信。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特别这些年的物质商品极大的丰富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国家命运、国际的斗争等,都使我们感到需要文化自信。但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的部分,挖掘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处理好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强调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学习怎么用辩证唯物论逐步地看待这个文化现象。
所以,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它是一个整体,彼此是不能分开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有文化传承,文化的理解,都是应该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的,这点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同时这四个目标它不是一项一项完成,是综合的,不是贴标签的,要从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我觉得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理论的生长点,也有现实的针对性,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
这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也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解释和落实的这样一个概念。
首先一点,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唱,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就是说搞教育学的,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意见,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素养型的教学。它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最后转化、落实到各个学科,也包括落实到我们语文学科。在编写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时候,就比较多的在单元设计上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甚至它的每个单元、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学分上的考虑,所以高中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来编的。但在编教材的时候我也提出了要守正创新,不能推倒重来,跟以前教材中好的经验、体例应该是有些衔接。如果太新了,变化太大了,老师很难教。考虑到水平能不能跟得上,最后就做了一些妥协。现在高一、高二都是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一共5本。主要是单元结构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文体组织单元,或者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而现在是以任务群加上某些人文主题、某些语文的要素来组织单元。譬如说:第一册八个单元的主题有:青春理想、崇尚劳动、人生感悟、乡土中国、学习之道等等。这八个单元分别承担了各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包括思辨性阅读,文学阅读,实用类阅读,还有当代文化差异,语言的积累与梳理,整本书阅读等等多个单元。高二变化更大,他用专题式设计编排,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两三个专题,革命文化、外国文化、科学论著都有专题,把任务群等同于一个专题这样来设计,所以说高中课程教材的改革比较大。从目前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它产生了实质性的改革。应该说这是试验性的、一部分的改革。为什么?因为老师不适应,因为高中要面临高考,这是个巨大的现实。虽然任务群在教材里面也有所体现且现在落实比较困难,但从学科理论来看,提出学习任务群是相当大的一个推进。这个推进让现在的义务教育的课标也顺着高中课标的那种提法,也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它的提法比较谨慎了。义务教育的课标可能也吸取了高中的一些经验,考虑到小学、初中的复杂性,在小学和初中九年提出了六个任务群,而这六个“箩筐”,就把小学、初中的九年包进去了,这个“箩筐”未免太大,其实也很难将整个9年的教学内容都装进去。它是想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结构化将任务群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六个箩筐装的东西太多了,可能就稀释了。所以这个年代的设想,是希望强化、结构化任务群学习内容,从而设想是一块专门讲课程、课程的目标,另外一块专门讲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学习任务群,但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大家理清这个逻辑了吧,学习任务全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理解现在所说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方面的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任务群),其实跟前面课程目标它是相通的,很多地方甚至是重复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它融合在一块。现在他想把它分清,加以强调,但是我们一线教学总是有我们的需要。现在你你分得那么细,前面是一个课程目标,后面是一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六个方面,而这六个方面每一个学段都提出非常多的要求。那么我们一线教学就很难处理,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有分有合,要合起来。现在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其实仍然是在探究、摸索,再进一步要把它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在实践中去探索、落实。
所以我总是提出要学习课标的精神,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一是想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任务群来表达,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创造性。二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设立一个情景,设定一个典型任务(六个任务群),在六个任务群下边的某一个项目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的。他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的讲,不是文本为纲,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它更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这种练习,他是想颠覆想改变这一点。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得到自己的建知识的建构。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内容的呈现方式,第二个是教学的方式,但是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太大了。与小学不同的是,高中阶段将任务群转化成一个专题性的或者范围性的内容,而小学阶段有大量的文学性的阅读和识字写字,思辨性、实用性的阅读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小学、初中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相当于现在跨学科的学习或某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领会课标的精神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打破旧的教学的方式,将以前一篇一篇地教和大量地刷题这样的做法,转变为利用任务群整合单元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以前语文课的零碎、重复、随意。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到了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组,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且都有侧重点,实际上这就是在落实某一个任务群的某一方面。老师们不要认为现在的教材是按照老的方式编写的,实际上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已经领会到这种变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老师们要积极地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好处,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呢?现在的教材里边每个单元都有提示,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人文主题方面,在三观方面,还是在语文能力等方面都有提示,我们要按照提示更强化一点情景,强化一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可以了。
关于群文教学。现在都是单元教学,就是群文教学,但单元教学(群文教学)它不能完全替代单篇的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来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我们也不要理解为学习任务群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有些课老师还是要多讲一点,要精讲,先让学生读懂,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当然也不要给老师规定比例,只能讲多少。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做就把课标精神跟教学设计以及怎么用新教材三方面结合起来。
第五,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他们都是一本一本地读,这是个好方法。但古人读整本书,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比较集中、比较多,也不像现代人要学很多的科目。现在的语文教学跟古人不一样,是新学堂以后,采取一篇一篇地学、一篇一篇地讲,有不同类型的选篇、精读,举一反三,这是有来由的,不是说谁发明的。而这也都是因为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够采取这样的方法,但从阅读量来说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管用什么好的、先进的方法,没有阅读量,无论如何是提升上不去的,但如果有阅读量,有阅读面,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点拨一下就能提升上去。现在中国人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小学,到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了,高中要高考时间很紧张,一般都是碎片化的阅读比较多不够完整,数量也不够。为了弥补这一点,高中提出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接触一点不同类型的整本的书,一方面是知道同类型书的某些基本的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磨性子。现在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网络化和思维的平面化,要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磨磨性子和耐心。高中设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而现在小学、初中又把整本书阅读放到课标里边了。实际上在小学教材中已经编排了“快乐读书吧”,什么是童话,什么是通俗故事,什么是神话,什么是寓言,什么是小说、诗歌,一样一样、一本一本地推荐给学生,这就是整本书阅,照现在教材的这种方法去推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读书的基本的常识,让学生自己去读。但是也不要把教材里面推荐的内容完全定死了,要有一个相对自由的书单,要提倡学生自由的阅读,如果老师们的规定动作太多,学生就没有兴趣。因为现在我发现,凡是我们指定的阅读书目,孩子们都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经典,可能有时代的隔膜,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能适应。所以我们不能硬着来,可以稍微放松一点,允许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来激发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为此初中教材把哈利波特都选进去了。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不要过分地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他虽然是课程的一个部分,但要组织很多的活动,布置很多的任务;要写笔记、写心得;要小组讨论、朗读,还要演出孩子怎么会喜欢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放松一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兴趣也不要过分地苛求。
第六,新课标颁布后,统编语文教材的修订、使用
我们在编写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受到了课改,特别是高中语文的影响,努力贯彻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某些精神。根据调查显示,义教阶段语文统编教材在使用的这几年是比较受欢迎的,但不可避免的还是要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做一些修订,我们会将吻合课标精神内容保留;将有些虽然没有用课标的概念,但事实上体现课标精神的内容也做保留;将不符合的内容做一些修订、改造。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不赞成所谓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还是要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尊重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要贯彻新课标搞课改,不一定要搞颠覆,不是说以前那套完全不行了现在重新来一套,不要把老师搞得灰头土脸。要改革,必须要守正创新,以前好的经验是可以用得上的,好的方法也还可以继续用,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情稳步地推进。登高一呼抛出的一些概念、新的口号,组织一些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然后要求依葫芦画瓢,一刀切,是不可能有好的、实在的收获的。现在文风不好,我们语文课有责任提倡比较实在的文风。
以上我讲的几个方面,也是我正在学习2022版新课标的过程中,力图理解它的精神的个人想法、意见,也会有不到位的。今天的分享仅仅是提供给老师们参考,和大家一块来讨论,老师们不要认为我是主持一个什么观点,其他的老师们又是主持什么观点,我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都是彼此沟通,彼此切磋,共同推进、实验。谢谢大家耐心听完我的这样一个零碎的演讲,谢谢!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整个标准很长,共182页。我拿到电子版后花了几小时研读了一下,读完后有三点感触:
(1)经真是好经,如果老师们都能按照新课标理念来教学,那孩子们没有理由学不好数学;
(2)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理念与落实恐怕会有差距;
(3)我的公号和数学三书的理念与整个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度一致,好像我全程参与标准制定似的。
建议家长好好读读这个课标。读完后就会知道,教学环节出现问题,我们不应该埋怨教育部。我们的顶层设计人员并不是大家口中的“砖家”,问题在于政策与落实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一线教师队伍的数学素养仍有待提升。
我注意到,在阐述小学阶段的内容时,全文多次提到了类比和归纳,这也是我一直都极为看重的能力。为此,我曾写过两篇长文:
类比的力量
归纳的艺术
标准的主体内容分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部分。下面主要解读前面几部分,也就是纲的部分。
一、课程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1)数学是什么?
(2)数学有什么用?
对于数学是什么,《课标》开始就给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二、课程理念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
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我记得之前有人跟我提过现在市面上的一种论调,说提前学的孩子可以不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等到他学到更高阶的知识后自然就会加深之前那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对此,我只想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标》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
(1)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这里面,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问题都已经出现在了各个阶段的试卷中,算是在数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和简单的一种方式。我在《超级数学小玩家》一书里,专门有一章介绍了20个中国古代数学问题,覆盖了算术里的多个方面。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不止存在于数学问题里,类似于太极八卦都饱含数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方面,《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上面这短短的一段话,说起来容易,能做到的有多少,我不得不打个问号。我之前在《计划教育下的数学教育之怪状》一文中提到了下面两个案例。我们现在的某些老师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转变,任重而道远。
在教学评价方面,《课标》建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要“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施起来也不容易。
在第六部分的《课程实施》部分,专门有对多元化评价的建议,里面大致是这么说的:
(1)评价方式丰富
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2)评价维度多元
在评价过程中,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样
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个评价方式的愿景确实很美好,但回顾一下高考录取方式的改革,就知道有效实施起来有多难。而且,高考因为得筛选,不管怎样都得弄出个量化评价标准。小学阶段不用筛选,我担心最后落实时有些老师可能会干脆放弃客观评价。
三、课程目标
这里面主要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目标。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素养,概括为“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一点正是《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一书的主旨,书中的绪论就是”数学源于生活”,整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深入地诠释了什么叫“三会”。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把小学和初中一盘棋考虑,不割裂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色。
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可以看到,这里面对于小学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两个字,比如“意识”vs“能力”,“意识”vs“观念”。可不要小看这细微的文字差别,两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意识”vs“能力”,我以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为例。
小学阶段的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这回事;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初中阶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能通过特殊结果推断一般结论;理解命题的结构与联系,探索并表述论证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初步形成逻辑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关于“意识”vs“观念”,我以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为例。
小学阶段的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
初中阶段的模型观念主要是指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现实联系的基本途径;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所以,模型意识主要是了解,顶多会用模型来解释问题,而模型观念则侧重于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显然是更高阶的要求。
《课标》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达到: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最后一点对于培养科学精神非常重要,正如我在《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第一章的标题所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a.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b.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c.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d.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e.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近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平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在平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英语,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英语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和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话题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着手、练习、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英语,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英语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和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话题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着手、练习、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a.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b.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c.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d.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e.写出节日活动感悟。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近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平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在平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