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24/11/2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南昌市举办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四位国内有名的小学数学专家级教师和四位省内优秀的教师来执教,先由省内的一位优秀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再由专家教师也执教同一内容,然后由专家教师来评课,最后由专家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在听这课前我刚好上完了这一内容,因此就会将其和自己的这一课进行对比。最终,我发现自己太拘泥于教材,而这两位老师创新地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同时,明白了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改变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因此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

而在这次学习中,专家的讲座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刘松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对学生的最高教学是“学生教别人”,在他的课堂上就充分切实的体现了这一点——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让会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去教其他学生。而,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不敢放手,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那么,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多讲——学生能讲明白的,老师就不再重复;学生讲不清楚的,老师恰当补充清楚。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起点和终点,更要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这也是刘松老师在讲座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刘松老师在上展示课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随即,他发现了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达到了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的目的,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所以,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课堂主动权也就交给了学生,学生也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同时也明白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需要的,但要扣住我们的关键问题,让导课与知识的自然紧密。并且课堂是随机而动生成的,不是预设好就不变的,课堂总是会有很多的意外出现,但意外应是意料之中的,只要把握住了课堂出现的意外,转化成课堂新的切入点,那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不停地回味名师的课堂,理智地比对自己的教学,收获确实很大。当然,我知道如果把名师的教学设计完全照搬到自己的课堂,必然极难上出名师的精彩与效果。总而言之,我们的课堂,不是对名师课堂的生搬硬套,也不是自以为是的自负,而是不断的学习、反思,摒弃模仿照搬,发挥自身特长,取精舍粕。这样,他人之智慧结合本人的特性就更能给给数学教学戴上充满魅力的花环!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2

非常荣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我们不仅观摩了本省骨干教师与名师们的“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如《年月日》、《交换律和结合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百分数》还聆听了几位名师们精彩的讲座,使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吧:

首先对同课异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的每一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省骨干教师李文娟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设计的《年月日》。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刘松老师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般情况下是先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后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但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他打破常规,先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其次,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一、教学设计巧妙,步步“诱敌深入”,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

这一点是我这次听课感受最深的。教学设计是解决怎样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相当巧妙,课堂各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没有一个不参与的学生。如:朱德江老师的《年月日》,他通过呈现奶奶有高血压,每天定时吃一片降压片,一盒有30片。引出问题“一个月够吃吗?”然后通过学生活动与反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是否够吃,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再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结合年历卡用图进行记录、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及规律,从而认识大月、小月。最后又通过解决“一年吃多少片”的问题,研究“一年有多少天”?当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二、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更关注了中间的节点和盲点。

这一观点是刘松老师在为我们上完课之后做的精彩讲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真的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附诸行动,更别说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了。而刘松老师在他上这节《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教学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他发现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他认为乘法交换律、交合律是一种三维的数学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教学中间的节点和盲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加法是一种二维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乘法都会了,加法就迎刃而解了。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三、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名师们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握儿童已有,体会儿童的障碍。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3

20xx年11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肥城市小学数学第三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一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肥城市南片区五个乡镇的五名小学数学老师的课,这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5节课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讲课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像袁辉老师,就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兴趣小组的活动场景导入新课。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同时也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总之在这次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非常感谢能有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将会将学习的知识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5

非常荣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我们不仅观摩了本省骨干教师与名师们的“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如《年月日》、《交换律和结合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百分数》还聆听了几位名师们精彩的讲座,使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吧:

首先对同课异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的每一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省骨干教师李文娟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设计的《年月日》。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刘松老师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般情况下是先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后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但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他打破常规,先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其次,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一、教学设计巧妙,步步“诱敌深入”,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

这一点是我这次听课感受最深的。教学设计是解决怎样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相当巧妙,课堂各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没有一个不参与的学生。如:朱德江老师的《年月日》,他通过呈现奶奶有高血压,每天定时吃一片降压片,一盒有30片。引出问题“一个月够吃吗?”然后通过学生活动与反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是否够吃,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再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结合年历卡用图进行记录、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及规律,从而认识大月、小月。最后又通过解决“一年吃多少片”的问题,研究“一年有多少天”?当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二、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更关注了中间的节点和盲点。

这一观点是刘松老师在为我们上完课之后做的精彩讲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真的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附诸行动,更别说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了。而刘松老师在他上这节《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教学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他发现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他认为乘法交换律、交合律是一种三维的数学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教学中间的节点和盲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加法是一种二维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乘法都会了,加法就迎刃而解了。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三、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名师们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握儿童已有,体会儿童的障碍。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6

非常荣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我们不仅观摩了本省骨干教师与名师们的“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如《年月日》、《交换律和结合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百分数》还聆听了几位名师们精彩的讲座,使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吧:

首先对同课异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的每一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省骨干教师李文娟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设计的《年月日》。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刘松老师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般情况下是先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后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但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他打破常规,先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其次,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一、教学设计巧妙,步步“诱敌深入”,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

这一点是我这次听课感受最深的。教学设计是解决怎样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相当巧妙,课堂各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没有一个不参与的学生。如:朱德江老师的《年月日》,他通过呈现奶奶有高血压,每天定时吃一片降压片,一盒有30片。引出问题“一个月够吃吗?”然后通过学生活动与反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是否够吃,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再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结合年历卡用图进行记录、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及规律,从而认识大月、小月。最后又通过解决“一年吃多少片”的问题,研究“一年有多少天”?当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二、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更关注了中间的节点和盲点。

这一观点是刘松老师在为我们上完课之后做的精彩讲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真的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附诸行动,更别说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了。而刘松老师在他上这节《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教学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他发现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他认为乘法交换律、交合律是一种三维的数学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教学中间的节点和盲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加法是一种二维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乘法都会了,加法就迎刃而解了。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三、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名师们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握儿童已有,体会儿童的障碍。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7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南昌市举办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四位国内有名的小学数学专家级教师和四位省内优秀的教师来执教,先由省内的一位优秀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再由专家教师也执教同一内容,然后由专家教师来评课,最后由专家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在听这课前我刚好上完了这一内容,因此就会将其和自己的这一课进行对比。最终,我发现自己太拘泥于教材,而这两位老师创新地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同时,明白了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改变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因此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

而在这次学习中,专家的讲座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刘松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对学生的最高教学是“学生教别人”,在他的课堂上就充分切实的体现了这一点——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让会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去教其他学生。而,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不敢放手,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那么,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多讲——学生能讲明白的,老师就不再重复;学生讲不清楚的,老师恰当补充清楚。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起点和终点,更要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这也是刘松老师在讲座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刘松老师在上展示课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随即,他发现了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达到了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的目的,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所以,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课堂主动权也就交给了学生,学生也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同时也明白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需要的,但要扣住我们的关键问题,让导课与知识的自然紧密。并且课堂是随机而动生成的,不是预设好就不变的,课堂总是会有很多的意外出现,但意外应是意料之中的,只要把握住了课堂出现的意外,转化成课堂新的切入点,那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不停地回味名师的课堂,理智地比对自己的教学,收获确实很大。当然,我知道如果把名师的教学设计完全照搬到自己的课堂,必然极难上出名师的精彩与效果。总而言之,我们的课堂,不是对名师课堂的生搬硬套,也不是自以为是的自负,而是不断的学习、反思,摒弃模仿照搬,发挥自身特长,取精舍粕。这样,他人之智慧结合本人的特性就更能给给数学教学戴上充满魅力的花环!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8

在邯郸市新课堂“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邯郸市优秀教师赵艳和武汉常青实验小学教师李文燕两位教师分别执教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这两节课听下来使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合理利用了多媒体,通过课件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变学生配角为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课堂达到高效,令学生收获颇丰,让听课者也感受甚多:

1、课堂层次清晰明了。赵艳老师在古词教学中,总结了古词的五步教学法,即:知作者,读词文,品词意,悟心境,诵词文。按照古词教学的五个步骤一步步引领学生悟出词的学习和欣赏的方法。赵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 告诉学生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提醒学生体会 33 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通过词牌名、小令等古文知识的点拨,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为李清照先甜后悲的生活经历唏嘘不已,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教师语言优美丰富。美好的意境需要精到恰当的语言的诠释, 两位教师都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精湛的承接、转合、总结,准确而动情, 每个听课者在教师富于激情且美好的语言中感受到其中的诗情 画意。

3、点拨引导恰到好处。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 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 们的审美情趣。 李文燕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在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让学生把想象的这三个画面用语言写出来,不仅使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4、在想象意境、体味感情、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 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学生读出了景色的美丽、诱人,词人心境的欢快、 明朗。 感觉到了少女时代李清照无忧无虑、 自由幸福的生活状态。 在整首词明快的色彩、欢乐的格调,以及精炼的语言的熏陶感染中,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古诗词无穷的魅力,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听完两位教师执教的《如梦令》,内蕴的丰实、厚重超过了我的想象。

以上即是我的听课所得,我想在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将不断 探索,不断尝试,以让我们的孩子逐渐学会自我阅读,自我表达。这也是我的追求目标。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9

11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开展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通过观看穆桂鹤、张齐华、强震球等老师的观摩课,倾听他们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下面谈一谈我的收获。

这次听课我主要听了《用字母表示数》、《圆的认识》、《数学教师的三项新修炼》。其中《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是本地老师和南京老师各上一节。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这样,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各抒己见,不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个人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

《用字母表示数》是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教师穆桂鹤和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老师上的同一节课。他们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发现、探讨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在教学中张齐华老师幽默轻松的语言,有趣有思的设计环节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年龄是X,儿子的年龄是X—26,使学生一目了然,儿子年龄比爸爸小26岁,然后又显示一张带有?的未知照片,标明年龄是X—1,让学生思考照片上有可能是谁。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题目中学到了知识,明确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间不变的关系。之后张老师变换思路,把儿子的年龄设定为X,学生马上反应出爸爸的年龄是X+26,神秘人物的年龄是X+25,不但让学生明白了带有未知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让学生理解了同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变换未知数的表达方式。

上完课之后,张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讲座。在重新审视“备课”、“上课”、“听课”方面深入分析,结合教材和教参、课标、案例,说明解决策略。如他指出带着教材看教材,就是要在多版本的教材中有所取舍,取长补短,把握内容实质。带着儿童看教材,强调要基于儿童经验和困惑的课堂才有效。

《圆的认识》是江苏省优秀教师强震球老师上的。强老师结合教具:用手连续甩连着小球的绳子,让同学们回答小球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形状,既引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很快揭示了本课主题。接着通过场地画圆,针绳画圆,圆规画圆,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圆都有一个中心点,且不能动,引出半径、直径等概念。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课异构”让老师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智慧碰撞,让参与者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会对我的帮助很大,既收获了知识,又激发了改进教学的兴趣,我将通过对比、思考找出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0

2月29日我参加了数学同课异构观摩听课活动,分别听了五位教师讲的数学《方向与位置》,各位教师各显才能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生动而精彩的数学课。通过倾听这五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心得:

通过同课异构数学教学课的比较,我发现我们的教师没有盲目地照本宣科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解读,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我们说一节好课要有新意,有实效,有韵味。要做到有新意,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特级教师翟裕康曾说过:“看一节课上得好坏,首先看教者对教材作了多大的改动……”,回味一些名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金点子”。这些“金点子”会让你眼前一亮,而这些“金点子”在教材上,教参上根本没有的,它正是这些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大智慧的充分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教学比武,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处理有了多方位的思考,“聚焦课堂”的背后,是对学生,对教师自身,对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一系环节与对象的聚焦。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究,深入思考下使我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精神乐园。

同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尽力使自己的课更生动、更有趣。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在教材教法上多下功夫,在对学生上多一些耐心。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1

20xx年10月9日,我参加了泰安市教研室组组织的在泰安师范附小举行的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的同课异构活动。通过聆听五位优秀教师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一天的听课里,观摩了几位老师的小学数大学同课异构优质课,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对家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是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各位老师讲课独具特色,艺术性很强。特别是刘万元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他的这节课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活跃,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学生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教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本节课中,他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山师大附小泰安分校的隋天龙老师在新授《分数乘分数》的'过程中,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在这五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2

我们学校在上周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我也获得了收获,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对同课异构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白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的突破重难点。而武老师通过数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了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学生很容易掌握用四舍五入方法求近似数。

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3

对“19.2等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举例”课堂听课反思在进华中学202室,我听了初中数学“同课异构”评比活动课。我有幸学习,听了俩位数学老师的课,对“证明举例”的课,受益匪浅,有所思考。同一“证明举例”课题,老师们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活动各有千秋,但都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老师们从学生认知起点发,引导学生反思,获取知识、方法和能力,呈循环螺旋上升,把学生思维的火花,从一个起点向另一个更高的起点点燃。这里就此,谈自己浮浅的认识。

一、在运用概念中,反思技能,归纳方法

概念形成后,必须加强概念的巩固和运用,以达到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和掌握。在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们匠心独运。正在"同课异构"课题研究的探索中,两位老师设计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一节的两种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听课及评课讨论后,探索、发现了"等边对等角"的证明新思路,经过深入地探讨设计了第三种教学方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发现这一方案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既反映课堂上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师生的和谐关系,又展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曹老师的方法更“绝”,运用简单的问题:达到多种功效。一是巩固加深概念,二是引导学生反思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反思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三是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四是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探求更简化的方法。老师的高超课堂技艺,贵在哪里?贵在对情景创设的巧安排,对问题的妙引导,创设一个又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数学反思。在教学中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反思,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反思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归纳方法。

二、在灵活运用方法中,反思拓展,引导创新

数学反思引起学生成功的体验,得到不断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在“反思、竞赛、合作”中,形成师生间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感受学习数学乐趣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老师们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反思,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下面选两位老师的.案例说明。

案例一,朱老师的《请你评判》。案例二,曹老师的《合作探究》。

这两案例都是两位老师精心编写的,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反思拓展。在学生易错处引导学生反思,加强方式方法的正确培养。案例二的形式类同课堂的前一部分,先用⑴⑵两小题为⑶小题准备,“你们小组还能提类似的猜想吗?”“类似”就是让学生类比、反思,进而引导创新。对许多重要数学知识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在各种场合,从不同角度,不断地进行再组织的再思考,这是数学自身特性所决定的,所有这些通过数学反思是能完成的。

正等腰三角形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由此涉及等腰三角形的许多问题都有多解的特点。同学们常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考虑不周,导致漏解、错解的现象。预知这些"错误",防患于未然,在学习中则能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只要我们注意运用分类思想,就可以得到这些多解问题的清晰、完整、严密的解答。

三、“等腰三角形”中不可或缺的分类思想

分类,是研究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分类的思想,在数学学习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分类思想”在解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例说如下:1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求其他内角对于等腰三角形,只要已知它的一个内角的度数,就能算出其他两个内角的度数。如果题中没有确定

以上是我听数学课的几点心得体会,因为各科的教学理念都是相通的,我以后要把通过听课学习到的优秀经验,用到自己的历史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也更加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的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历史课的魅力!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4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学习的平台。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非常感谢能有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将会将学习的知识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5

12月13日去天津中学参加“华北九校初中数学同课异构”做课活动,来自天津中学的马玲玲、静海二中的贾智学、河北师大附中的苑义层、内蒙古锡林浩特六中的刘娟娟四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刘娟娟老师先类比线段的比较并在黑板上贴了三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角,学生利用第四个角在黑板上比较,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长期以来,数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的结果,轻探究的过程;重反复的练习,轻情感的满足……这一切,使我们学生对数学很难激起兴趣。他们感到数学是枯燥的、烦琐的,数学几乎等同于做题,而且没完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入,把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起,他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苑义层老师通过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时,就是通过动画演示,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天津中学的马玲玲老师的语言表述最好,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四位老师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语言叙述应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提出问题要清晰明确。教学语言应规范化,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

五、小组合作。

刘娟娟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苑义层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比较充分,能深入每一组倾听学生讨论并时而和学生共同交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的解决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一题多变。

天津中学马玲玲老师的学材的设计中最突出的是一题多变,经常做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难题的良好的从容心态。一题多变重点在于对某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极大的帮助。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中的一题多变设计应能够体现知识的一定规律和一定的关联,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用题目的相同、相似这一系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数学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规律。再用不同的思路去分析,不仅使得学生对思考的问题由浅入深,而且极大的锻炼学生类推能力和梳理思路归纳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都经常埋怨学生讲过的都不会,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在教学上的欠缺?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6

12月13日去天津中学参加“华北九校初中数学同课异构”做课活动,来自天津中学的马玲玲、静海二中的贾智学、河北师大附中的苑义层、内蒙古锡林浩特六中的刘娟娟四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刘娟娟老师先类比线段的比较并在黑板上贴了三个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角,学生利用第四个角在黑板上比较,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长期以来,数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的结果,轻探究的过程;重反复的练习,轻情感的满足……这一切,使我们学生对数学很难激起兴趣。他们感到数学是枯燥的、烦琐的,数学几乎等同于做题,而且没完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引入,把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起,他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苑义层老师通过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时,就是通过动画演示,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天津中学的马玲玲老师的语言表述最好,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四位老师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语言叙述应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提出问题要清晰明确。教学语言应规范化,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语言。

五、小组合作。

刘娟娟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苑义层老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比较充分,能深入每一组倾听学生讨论并时而和学生共同交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的解决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一题多变。

天津中学马玲玲老师的学材的设计中最突出的是一题多变,经常做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难题的良好的从容心态。一题多变重点在于对某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极大的帮助。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中的一题多变设计应能够体现知识的一定规律和一定的关联,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用题目的相同、相似这一系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数学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规律。再用不同的思路去分析,不仅使得学生对思考的问题由浅入深,而且极大的锻炼学生类推能力和梳理思路归纳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都经常埋怨学生讲过的都不会,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在教学上的欠缺?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7

非常荣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我们不仅观摩了本省骨干教师与名师们的“同课异构”展示活动,如《年月日》、《交换律和结合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百分数》还聆听了几位名师们精彩的讲座,使我们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吧:

首先对同课异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的每一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省骨干教师李文娟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设计的《年月日》。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刘松老师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般情况下是先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后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但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他打破常规,先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其次,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

一、教学设计巧妙,步步“诱敌深入”,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

这一点是我这次听课感受最深的。教学设计是解决怎样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相当巧妙,课堂各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甚至没有一个不参与的学生。如:朱德江老师的《年月日》,他通过呈现奶奶有高血压,每天定时吃一片降压片,一盒有30片。引出问题“一个月够吃吗?”然后通过学生活动与反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是否够吃,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再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结合年历卡用图进行记录、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哪些月够吃、哪些月不够吃”,发现每个月的天数及规律,从而认识大月、小月。最后又通过解决“一年吃多少片”的问题,研究“一年有多少天”?当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二、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更关注了中间的节点和盲点。

这一观点是刘松老师在为我们上完课之后做的精彩讲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反思自己的教学,真的很少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附诸行动,更别说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了。而刘松老师在他上这节《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教学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他发现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他认为乘法交换律、交合律是一种三维的数学模型,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教学中间的节点和盲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加法是一种二维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乘法都会了,加法就迎刃而解了。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三、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名师们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握儿童已有,体会儿童的障碍。

数学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18

2月29日我参加了数学同课异构观摩听课活动,分别听了五位教师讲的数学《方向与位置》,各位教师各显才能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生动而精彩的数学课。通过倾听这五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心得:

通过同课异构数学教学课的比较,我发现我们的教师没有盲目地照本宣科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解读,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我们说一节好课要有新意,有实效,有韵味。要做到有新意,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特级教师翟裕康曾说过:“看一节课上得好坏,首先看教者对教材作了多大的改动。”,回味一些名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金点子”。这些“金点子”会让你眼前一亮,而这些“金点子”在教材上,教参上根本没有的,它正是这些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大智慧的充分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同课异构的教学比武,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处理有了多方位的思考,“聚焦课堂”的背后,是对学生,对教师自身,对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一系环节与对象的聚焦。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究,深入思考下使我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精神乐园。

同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尽力使自己的课更生动、更有趣。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在教材教法上多下功夫,在对学生上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