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2024/11/2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好处。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务必要追求愚、笨、傻、呆,务必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

《道德经》的大名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但真的把书买来看,还是在看了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之后,在仙剑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侠每施一个法术就念道一句道德经,就觉得好帅好好玩,后来在书店看到就买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这本书,其实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这本道家第一宝典这么着也应该是一本厚好几寸,重十来斤的大部头。拿到手才发现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来一万字都不到,翻开来看,虽然有译文,却还是像天书一般,晦涩难懂。不过虽然一开始不能看懂什么,读起来却有一股抑扬顿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觉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气。就觉得好像读完一句就能放出一个法术似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全篇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那份如汪洋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零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当零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通过自己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3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4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5

首先,从身体层面上来讲,老子认为我们身体80%的疾病都与心理和情绪有关,也就是心理不健康。这一论述与当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钟南山院士的观点非常一致。

当今社会,我们努力地追逐钱财、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场前,欲望不断膨胀,无法满足,心情焦虑,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体资源,能量,也就是内耗,破坏了身体阴阳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门来。

就拿我们投资界来说,许多享有盛名声誉的投资大佬追求高收益,高业绩,在名利双收的耀眼光环笼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殚精竭虑,最终累垮身体,英年早逝。令我们唏嘘不已,身体没了,什么都是扯淡,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应当令我们警醒。

当今社会,快节奏,高能量膳食,低运动,焦虑的不断攀比心理,无法满足的欲望,全方位构筑了我们的身体负能量,造成我们的'身体重负不堪。锦衣玉食,甚是欢喜,但无节制的生活习惯带给我们的身体是妥妥的伤害。

老祖宗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我们身体基因,承受不住近几十年国家大力发展带给我们突然变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们有节制地规避身体健康风险。

老子提倡我们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以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理,知足常乐,豁达乐观地生活,注重阴阳平衡,善待自己的身体,方能健康幸福长寿。

因古典国学的深奥内涵,经过我近段时间的反复的研读,消化,浮燥的内心也平静不少,透过表象看本质,也理解了许多事物的发展规律,核心要义,也能冷静应对处理当今社会各种众生相。粗浅分享,与君共勉。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6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7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8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9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是这样评价《道德经》: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鲁迅先生对《道德经》评价道: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我看完《道德经》,触动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甘心居于众人不愿处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欢水的'团队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凭借团队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顽石,一改给人的柔弱表象,让人肃然起敬。

我喜欢水以柔克刚的精神。水在遇到石头打击的时候,从来不做过多的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遇到事情找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做到以小胜大、避实击虚、曲线灵活,放弃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针锋相对,不要以死相拼,懂得这些,我们的生活便会灵活和简单。

我喜欢水包容的精神。水无形,却虚怀若谷,包容天地;火刚烈,却锋芒尽露,过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屈能伸、不计较一时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之人。因此,当前方遇到艰难险阻时,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过,火一般性格的人却往往撞得头破血流。

水与人类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础。水是万物之源,是万物的供养者。而做人,更应该像水那样清清白白,处世要像水那样安心低下,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变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0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子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1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2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3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4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5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6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7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能够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念修正几点内容:

1、我对上文“视角共同”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曾经摆脱了“视角约束”,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论《老子》的缘由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念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以至对星际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能够说它没有时期性,它能够随时间无限延长。

3、它能够小到,分子生物学以至更微观的科学范畴,由于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构造是什么样子。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8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19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此刻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可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我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明白终极的总道理就能够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能够,其他的东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0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张雪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爷爷答应了。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1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

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反而只是认为他是平常人。每当认为自我无所不能的时候,总是自我面临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了,道德经里说的弱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一个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我的认识、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须限度的。正是因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认识、思考、本事,所以对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认真去对待,因为这么有限的我必须要尽全力才能够把人和事处理好。在每一次的处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闪光点,我没有遇到过的。

2、谦虚与好奇。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确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万物是经过我们人的观察,记录,整理构成了文字记载的书籍、数据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

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

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

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2

前几日在松花江边看到一位退休的老者,以水为墨,在人行的方砖上信笔由缰,从《道德经》的部分选章到《滕王阁序》,从行书到隶书,挥洒自如惹得行人频频驻足称赞。想起小学二三年级时,我也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拎着小水桶,拿着大大的毛笔在楼下的方砖上依照老师的要求练字,大约有两年的时间便放弃了,现在看到这位老者习字,不免对自己当时的决定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想继续提笔的手痒。于是,一直留在老者身边观其笔法和内容。

笔下《道德经》的一段话,引起我的深思。继而又重温了这本书。

《道德经》众所周知,通篇虽只有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军事哲学、人性修养等等。我无法将书中所有的道理一一感悟,就将我在老者笔下看到的这段话,拿来与大家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我认为,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却不求回报。

说水为道,水,大千世界最普通又最神奇的存在,它可以纯净的清澈透明,亦可污浊的混沌黝黑。“上善若水”经常听到这个词,来到我们统计调查队,我常想,我们的.工作性质,即为水,不出假数、符合趋势可谓“清水”,而捏造、编造数据可谓“浊水”。作为我们统计人,“上善若水”,也定是那一水清泉,能够滋养万物。

但是,孔子的一段话,让我对“上善若水”有了更广阔的理解。水,如是也。

孔子说:水有五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如此有德、有义、有勇、守法度、正直、明察、立志、善于变化的水,又何惧它洗涤万物后自身污浊不堪的外表呢。何况,普通和平常,才是世间最主流的方向。

就像每一次看完《感动中国》,每一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们简简单单的生活,却散发着无限光辉和正能量,他们的事迹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所谓“上善若水”定是如此,他们把中华民族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光荣传统简单直接的.传承,感动在霎那间汇聚在一起,散发一股无限的力量,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冲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直到了感动泪水的落下,而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会使我们也要这样简单、无畏的生活,其实我们统计人追求的不也是这种简单的执着么。

如果说“上善若水”是志士仁人崇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厚德载物”就是对品行的最好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美好的品德像水,而伟大的胸怀则像大地一样,能够承载和包容万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个“滋养”,一个“包容”。具体到我们个人的身上,如此美德赋予了我们柔中带刚,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把重品行放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恪守道德底线不动摇,才会安身立命。这种“上善若水”的平和,“厚德载物”的敦实,让我们的内心充实和沉稳,让我们的道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3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4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是这样评价《道德经》: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鲁迅先生对《道德经》评价道: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我看完《道德经》,触动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甘心居于众人不愿处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欢水的团队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广袤的大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凭借团队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顽石,一改给人的柔弱表象,让人肃然起敬。

我喜欢水以柔克刚的精神。水在遇到石头打击的时候,从来不做过多的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遇到事情找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做到以小胜大、避实击虚、曲线灵活,放弃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针锋相对,不要以死相拼,懂得这些,我们的生活便会灵活和简单。

我喜欢水包容的精神。水无形,却虚怀若谷,包容天地;火刚烈,却锋芒尽露,过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屈能伸、不计较一时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之人。因此,当前方遇到艰难险阻时,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过,火一般性格的人却往往撞得头破血流。

水与人类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础。水是万物之源,是万物的供养者。而做人,更应该像水那样清清白白,处世要像水那样安心低下,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变通。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5

近期一直在读《道德经》,把它作为自己的枕边书,每天两三章,反复读反复学,经历了一个从晦涩难懂到探知皮毛的过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他对自然万物、人生、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内容博大精深、包容万物。

站在今天的价值立场回望《道德经》,大致可以从两条脉络探究,或者说主要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治阶级应该如何治国”,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另一个是“个人应该建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够获得心灵的从容安宁,获得智慧和幸福。

两条脉络的思想原点,就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进而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从来都是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干涉,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培育了万物却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万物但不自居有功,从而达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体现了顺应自然、顺道而为的思想。

沿着心中对“道”的疑惑,在原书中寻找到了多处对“道”本质地阐释和解读,虽不全面,但也可以窥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它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万物。它是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换句话说,道就是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即自然大道。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运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无不如此。前段时间读的一篇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看到了如下一组有趣的数据:在宇宙起源万亿分之一秒的时候,每10亿对夸克和反夸克湮灭,会留下一个正夸克作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亿分之一;到达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候,正物质的质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到达一秒的时候,电子和反电子之间也在不停湮灭,最后剩下电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而这3个十亿分之一,不能够有丝毫偏差,否则,如今的宇宙或许就不会存在了。如此精确,就像事前设定好了一样,这也是宇宙运行的“道”。

还不止于此。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亿分之一的幸存者,因为精子和卵子结合,最终,1亿个精子中只有一个能够最终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这场竞争中,每个人都打败了99999999个精子。然而,每个人的身体、你周围的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原子身上的每一个质子、中子、电子,都是正反物质湮灭中十亿分之一的幸存者。

这样算来,每个人存在的概率几乎为“零”,或者说你我存在纯属巧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这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观,一切都是顺自然大道发展的结局,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发生改变。

我们作为幸存者活在世上,应当感到万分的幸运,应当感恩,应当知足,应当活在当下,应当顺应自然大道作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见,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来,绵延不绝,不断变化,不可名状,所以终归为虚无之态,于是叫它“惚恍”。可见,“道”无法用感官感知,必须用心去体悟,才能在虚无缥缈和若隐若现中发现“道”,最终捉摸到“道”。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探知远古,这就是“道”所彰显的规律。从古到今,聪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区别究竟在哪?老子给出了答案,在于聪明人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顺势而为,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纵心归附,国泰民安,一派祥和,悦耳的音乐和诱人的美食,让路人不禁驻足。然而,“道”本身平淡无味、无形无声,却又作用无穷。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间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作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却引起了他的旧部,特别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满。

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是最先拥戴高祖李渊的人,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况且,我还是李世明的长辈。”他的话影响很大,由于他的资历和地位,很多原来李世明秦王府的旧部都与之应和,怨气连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气和地对叔父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李神通听后哑口无言,羞愧难当。大家纷纷表态,“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叔父和都没一点私心,我们还忧虑什么呢?此后唯有为国家效力,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顺道而行,大公无私,所以能悦服群臣,上下齐心,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道,有何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世间万事万物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非洲很多国家的农民吃不上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国家大笔的粮食援助。为什么大批的援助却成为农民受苦的祸根?

原因在于,援助粮食要靠非洲当地的政府进行发放,不可能直接进入当地人的锅里。在这过程中,援助的粮食就被当地官员层层瓜分,中饱私囊。

而后,他们转手将粮食以极低的价格在市场上甩卖,套取现金。那些依靠辛勤劳作种植粮食、卖粮食为生的本地农民,如何竞争得过那些白来的粮食。本来还能活下去的农民,现在也活不下去了,沦为赤贫。

说白了,这些援助无法穿越社会管道直接到达穷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却最终导致激增无数的赤贫农民。你认为好的事,未见得真的好;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未见得真的有意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且此两面可以相互转化,物极必反。太满了,必然会流溢而出;太锋利了,必然会伤人自伤。老子告诉我们,保持分寸和平衡很重要,万事都不可过头过火。这样的处事原则,无疑对今天的你我,都有着重要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这样评价《道德经》,“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这样的典籍,是需要我们摆在床头、放在身边,用一生去品味体悟的经典。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26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