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诗经读后感

2024/11/20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读后感 篇1

终南真是个小地方,每一天和姊妹们嬉闹以后回到房间里,望着窗外的楠树和正开的美丽的海棠花,心底总是生出许多伤感。村里的姊妹们嫁了以后,便日日的劳作,从此韶华渐去,玉容黯淡,如果镜子中的我有一天,也是变成了那般模样,该是多么可怕?母亲又在庭院呵斥着不知道的什么,那嘶哑的声音,居然是老人们传说的那个曾经的黄鹂鸟么?母亲的例子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了畏惧。想到将来的丑陋,肮脏,种种不堪,怎么能让我安然?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风了,青青草儿的味道和楠木的香随着风儿飘来,唉,如果没有可怕的未来,那么,应该是多么的快乐。隔壁的永安哥哥在门外问母亲有没有吃过午饭,那声音说的响亮,我知道其实是说给我听。可是,和他一起纵有万般的快乐,又怎么敌得过我对嫁做人妇的恐惧呢?他家和我家是一样的小户,难道我以后就陪了他一起喂那些猪儿和小油鸡么?我烦恼的把窗户关了,自己躺在床上闷闷的不乐,不知道怎么的就睡着了。

是什么声音啊?把我吵醒。我起身,打开窗户,却正好看见庭院门口停着一驾漂亮的马车,我诧异的起身,探出窗子想要看个仔细,却看见那马车里下来个锦衣华服的少年,翩翩的'风采,白里透红的肌肤,甚至比我们村许多姊妹还美。这少年穿的绣有黑色与青色花纹的礼服,和昂贵的裘皮大衣,头上戴着高高的威仪的冠,看车下那些围着他转的仆佣,想来是大地方来的公子。那些人中间的一个走向我家,我不由的竖了耳朵,仔细的听了,却原来只是找我母亲问路。

我有些失望,又为自己的失望羞耻。手抖的就把那支着窗户的木棍掉落。意外的声音,惊的那些人都朝这边看来,我看见那公子,也转过脸,目光正对了我的眼睛,我的脸刹那间红了。急忙的退回了房间,心如鹿撞。少少的安静,我恍然记得自己是刚刚睡醒的模样,蓬头垢面的一定也很丑,急忙的寻了镜子来,却看见镜子里,粉面俏然,发髻凌乱,完全就是个小家碧玉模样,上不了台面。心里恼着自己,不该就那样唐突的推窗出去,更不应该在中午时分睡着,如果刚才,是如戏文中唱的正梳妆得体的在庭院看书,那才应该是多么的合适!

心思辗转,却听见院外玉佩轻撞的声音,马车的声音重又辘辘的响起,远去。

诗经读后感 篇2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成语玩世不恭:玩世不恭[wánshìbùgōng],意指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世。语本《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源]《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於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後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於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燿。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典故]据《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载,东方朔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聪慧过人,机警幽默,总是能妙语如珠,使人发笑,因此武帝很喜欢让他在自己跟前调笑。但是,他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常以诙谐的语调向武帝进谏,当宫中有人得罪武帝时,他也会代为讲情。对於他的人生观,透露在训戒儿子的一段话中:“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中“首阳”指的是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之事。伯夷、叔齐为殷商贵族,商纣亡後隐居在首阳山,因拒吃周朝食物而活活饿死。“柱下”则指老子任周朝柱下史之事。老子与伯夷、叔齐一样历商、周二朝,入周後,他任职柱下史(类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国家典籍,虽在朝任官却能无涉於政治是非。东方朔他认为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清高,并不聪明;要像老子一样,虽仕於周,却像隐者一般,才是有智慧的。因此劝他儿子要吃得饱、行得安,不必身为农夫才能隐居,可在朝为官却像隐者一般,用轻松的态度应付世间事。这种入虽然违异一般人的看法,但却可以免祸上身。後来“玩世不恭”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事。但後世使用“玩世不恭”时,表示的不一定是如东方朔那样大智若愚的生活态度,有时反而是一种消极颓丧、游戏人间的人生观。

成语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如: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又如:诚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则我今日之临眺于此,虽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尔。——清·无名氏《杜诗言志》

诗经读后感 篇3

如在情人节,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的芦苇。芦花轻扬,随风摇曳。啊,亲爱的,先别忙着皱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韧的草茎处,应该会有一张写了字的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是的,你收到的芦花就是那最著名的爱情草。这草在花店里是买不到的,甚至在城中都很难发现它的影子。两千多年的那个痴情男子早就告诉我们了,那是生长在河岸旁的一种迷离的植物,如同生长在爱情和理想的彼岸。如果,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它,那就给他一个微笑吧,哪怕你也如水之湄的那个女子,虽然并不一定爱,但在他的追求中你自有了不同寻常的美。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它可以让所有平凡的事物焕发神采,如同让一株芦苇变成古往今来最风致最耐人寻味的植物,只要我们是以爱的名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两个字的发音是那么平静淡然,但有了后面的苍苍,凄凄,瞬间把感情渲染得一片水意氤氲,山高水长。这个男子似乎不同于《诗经》中其他人,他是诗意的理想的,那水中央的梦中伊人比之具体的`爱恋对象,更象心中的一个美好境界。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诗经读后感 篇4

于千万书海中拾起了你――《诗经》,将你在经典中沉淀的灰拂尽时,朱颜展现,自那刻起,我便将心脏献给了你,人生路漫漫但光阴很短暂,你用经典的力量在我倾城的时光中留下了最美的一笔。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的封壳是轻钞纸的,上面描绘着一幅小河荷才露尖尖角的景象,微风来,轻浅笑,一抹桃粉色就浮在花瓣上,身旁的荷叶兜着一盘子的珍珠给荷花少女,好不可爱的女子啊!如此美妙,我便忍不住想要了解你更多了……

当你来到属于我的读书时光时我就倾心于你了,想到这我就知道我对你的感情还会上升到“爱”的地步,“爱”不是简单的。你是中国古代千年的美的一粒结晶,你的身后有唐宋元明清几代诗人临风把酒的吟唱,身前是诗词歌赋的朝拜,你不简单,爱你便要有承接泱泱千年情感的准备。不过你已历透风雨洗濯,驾着洁白细腻的云朵,披着轻盈的蚕衣,盘着低垂的青髻,款款至我面前,别不信容颜可以永驻。书中自有言如玉,所以这是一位白首不惊,风骨不危的美人。

《诗经》是个素朴的女子,她以“赋,比,兴,风,雅,颂”为六义,有一词“风骚”中的“风”就是指其中的《国风》;她风轻云淡,只愿带诗歌雅韵来与世人共享,她像一池春水,洗去凡尘铅华,还原一个本真与你。

现代社会可谓日新月异。颠簸泥泞的老路被压路机走过变成一条条的油柏路,公子赶考不必跋山涉水,信息也不只从书中来了;手指轻轻划,鼠标轻轻动“腾讯八卦”轰炸手机、电脑,我们似主动却被动的接受着好、坏混杂的各种新闻,在这一滩的浑浊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庆幸我在信息的乱世里遇到你,原来,之前的漂泊不定是为了在向你靠近啊!他们说你承载的东西太过厚重,既然是爱你的我便可说出很多理由。《诗经》是我国传统的经典,她说的是我们祖先们在世间经历的生、老、病、死,爱、恨、情,她很简单,她来自生活;人类一代代的繁殖连基因都还保留有祖先的一部分,祖先们是把生活揉进《诗经》里的,再把《诗经》唱到骨子里,我们中认为她厚重的人只是还没发觉自己对她的爱吧!,世事喧嚣,从骨子里找出《诗经》。

《诗经》中有祖先们生活过的气息,每当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的诗句我总是迫切的想要有一个“南柯梦”,穿过树洞,看看前世的自己,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体会,是其他书籍不可取代的感受。

不过她也是个令人成长的书。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第一次从妈妈,外婆以外的其他人口中知道一个女孩的标准:一个女生可以没有华美的丝绸罗袍,没有倾城倾国的绝世好容颜,也可以没有富可敌国的完美家世,但是,必须有灵魂,用灵魂去支撑的女孩,怎能不是窈窕淑女?又何求无人爱呢?是啊!爱人是要爱她的灵魂。

我听说,任何东西都是有味道的,我认为《诗经》有一股檀香。檀香是香气中的一种上品香,《诗经》便有这香气。这香有淡淡的木头味,或可说那是佛珠的味道,那是一种闻起有踏实的感觉,更令人有大彻大悟之感的味道……

还记得我的.小学的教学楼有一栋五层高的教学楼,它的侧面面向车水马龙,面向上学来的芊芊学子,它上面有闪烁着金光的“年年桃李,岁岁芬芳”几个大字,那时每天上学看到这楼便会在嘴上念起。学生就像一株株幼苗,青青涩涩,毛毛茸茸。老师在上面细心的浇水施肥,不久,青苗是小树了……它的个头已高过老师了。它不是小树了,花香散发到十里之外,老师的背也驼了,不在乎眼前的几缕白发,想直直腰瞧瞧他精心养育的花儿是如何娇艳,可终究是老了,只得低头笑笑,挪步来到身旁的树下,坐在大树突出来的根旁,背倚着树干,眯起眼望着树,南风轻轻过境,老师露出灿烂的笑容;树叶间漏下来的时光,流进他深深的皱纹里,大树将枝叶拢起,为他遮阴盖阳,大树可以做他坚强的靠背了。“投我木瓜,报之桃李”的那份感恩便是这般吧《诗经》?

已说过《诗经》有祖先们生活的气息,其实它里面还住着小仙女……

风雨俱来时,凄凄潇潇,鸡儿鸣叫声喈喈胶胶,一位羞涩的农家少女拧着手帕,微微侧头想藏起自己浮上粉红的脸颊道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多可爱的女孩,记得老舍先生说过“最难得的是一个女子的脸红”,每当读起这句时总会笑,这也是个敢爱之人。

又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我看到有人给里边的美人取了个“月光美人”的称号,佳人在月下走来,周身缭绕着月光青寒的白雾,佳人似天上仙子下凡,怎能不美?

若要说起《诗经》寥寥几语谈不尽呐!她里边还有许多鸟兽虫鱼,稀奇古怪……

于万千书海中与你相遇,看你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不娇不羞,轻轻松松就在我最美好的倾城时光里留下一笔点染,任光阴也不敢将你腐蚀,反却历久弥香,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诗经读后感 篇5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在诗经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有脚踏大地深耕易耨的辛勤;有“如金如玉”“如切如磋”的高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明德;有人间苦难离别相思的同情;有纯真浪漫乐而不淫的爱情。《诗经》将诗歌文学的触角伸向那些胼手胝足的百姓,唱出古代中国人民各种风俗情态,生活际遇,而不是补天浴日的怪力乱神,也不是战场上的嗜血好杀。

古人相信以“诗”可以观“民风”,他们遣送王官,在如此辽阔的地域空间内采集,加工,传唱各种土风,民谣,以为“风”。《诗经》中描写恋爱与婚姻的篇章尤为动人,总量占到约《诗经》的三分之一,体现了先人的浪漫和对爱情、婚姻、幸福与美的理解与想象。读《诗经》,我们先走进其中如痴如醉令人神往的爱情。

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雎》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了多少青年表露款款深情的佳句。心爱的姑娘啊,你怎忍心,让我无时无刻不思念你,让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深情表白你听到了吗?我爱慕的你如月光美好,心中牵挂让我坐立难安。《召南·摽有梅》是女子在娓娓倾诉“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梅子熟了初春,我的'爱情啊从青涩变成了苦涩,你什么时候来娶我呢?《郑风·女曰鸡鸣》那句“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是多少人心中期盼的婚姻模样,佳肴做成共饮酒,白头偕老永相爱,女弹琴来男鼓瑟,和谐美满在一块。

《诗经》中大量婚恋诗篇的存在,是因为婚姻关系的缔结以及婚姻关系的稳定关乎王朝政治。从“生死契阔,与子同说”“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致可以看出封建礼教下婚姻观念的从自由到保守的改变。从自由浪漫的爱情,和谐美满的婚姻,到礼制渗透的婚姻,相思悲歌的苦恋,以及伤感的离别。这是周代初期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是西周后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孔子提倡的礼教,是对爱情的无情打压。但是人们对真爱的理解和追求没有改变,使中国人民即使跨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还是回到《诗经》中描写的那些最高尚最纯朴的爱情中去。

《诗经》婚恋篇唱出了人人之和,群族之和;宴饮篇唱出了上下之和;劳役篇唱出了家国之和;而农作篇唱出的是人与自然之和。如此说,《诗经》如何算不上一首和谐之歌。美哉,诗经!壮哉,诗经!(兰华)

诗经读后感 篇6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读后感 篇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心。”这是《诗经》中的其中一句话。

《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复杂,展示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使我们能够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心情等等。《诗经》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曲调乐歌的意思,是各个地方的乐曲,绝大数是民歌,又称“国风”。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宗教祭祀歌曲。很多人喜欢风,可我却喜欢雅,雅主要写的是战争时期,作者对战争的.感受和态度。在雅中我喜欢《采薇》这首诗,采薇写的是一位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想对前线生活的艰苦和对家乡的思念。特别是最后一段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心。意思就是昔日我去当兵的时候,就像杨柳在风中轻轻摆动一样,很轻松的就过去了,可是,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大雪下着不停,走起来很艰难也很慢,而且路上又饥又渴都难以坚持,我的心里是多么悲痛啊!可是,又有谁知道我的哀伤呢?

想想看每个士兵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可是,到头来有家都像无家,也没法请人带信回家去。有时一个月要打三次仗,凶猛的匈奴随时都会攻来。

是啊!也许只有当过兵的人,和军人的家人才可真切体会这份苦衷。看看我们可亲可敬的解放军叔叔,每次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看见最多的就是解放军们的身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次舟曲泥石流,有的解放军叔叔的家人都在离灾难现场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有的刚失去了怀孕的妻子,可是他们都顾不了自己的家人顾不上悲伤,忍着心痛去救别人。别人家里都是热热闹闹的,可是,一些解放军的家里却只有悲伤和痛苦。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饱吃饱住,不愁吃不愁穿的,可是,天天无所事事,还和爸爸妈妈顶嘴,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天天只想着玩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的伊纳克战争……把很多人的家园都给毁了,使他们无家可归,流落街头,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人生,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一切。爱护和平,让世界变得和平吧,让全世界变的和平起来吧!

成语无家可归: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如: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如无家可归者,给田宅,使得存济。”又如:寺僧见了他无了根蒂,渐渐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乡,已此无家可归。——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成语杨柳依依: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又如:杨柳依依,何日文箫共驾归。——宋·张孝祥《丑奴儿》词

诗经读后感 篇8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遇见《诗经》,是这秋天里最美的邂逅。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致,在我看来都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遇见《诗经》,是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诗是对生活的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升华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

诗经读后感 篇9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书页慢慢增厚,我宛若见到了午后那温暖的阳光,轻摇的柳条,还有山坡边的轻声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的词汇,也没有万分柔弱的语句,在我眼中,他是午后那温暖的阳光,是那轻拂的柳叶,是那低声的吟唱。他虽有枪林弹雨般的烽火,却抹灭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温情,缺淡去了那一份娇柔。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我国实现主义文学的源头。明人方孝孺早就说过:“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近人梁启超则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诚如胡适所言:“《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谁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古的有价值的.一部文学著作,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由此可见,《诗经》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最可信赖的物化形态之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表现了一个青年男子思念心中爱慕少女,睡梦中都渴望与她结成伴侣的炽热情感。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颂歌。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诗气体稍轻,故不得与《关雎》并,次《螽斯》后,别为一乐可也。然以如花胜玉之子,而宜室宜家。可谓德色双美,艳称一时。”

轻轻翻着一篇篇美文,转眼间,眼前不再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甜美的爱情,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股对时事的评价,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那统治者压榨的叹息——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此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向往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毛诗序》曰:“《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此诗斥责卫国统治者不守礼法,厚颜无耻。

篇篇诗词,书写了代代历史;句句佳话,表达了人民的向往。

《诗经》,一本永不磨灭的书,一份渊远流长的情。他用那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朴素。他,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美丽,一份清新,是天空中那洁白、轻柔的云,在人们的心中轻轻飘荡!

诗经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又一次诵读完《诗经》,从第一篇到两百篇再到三百零五篇。每一首诗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诵读佳作,欲罢不能。静静地与《诗经》对话,与《诗经》中的人物交流,在彷徨躁动时,照亮我前方的路途,于孤独迷茫处,拓展着我生命的体验深度与广度。

《诗经》之美在于纯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一首向往美好的凄美爱情诗,《关雎》应当是《诗经》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作品了。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朴素自然的本真。而《关雎》既做了《诗经》的首篇,其中孔夫子的意图也就可见一斑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拂去历史的尘埃,依旧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潺潺流水、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深情缱绻的爱情之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爱的方式,隐忍却美好。

《诗经》之美在情长。“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色已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呢?为了君王的华贵生活,百姓们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迎着清晨的露水,始终如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隐士以此表示自己返璞归真、归隐山林、远离城市喧嚣的愿望。可是又有谁知道,看似恬淡闲适的生活,隐藏着他们多少泪。哪里是我不愿侍奉君王?只是,人非物亦非,徒增伤悲。若是君王能将他们当作坐上嘉宾,君臣一心的场景是多么令人向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眼见之处,仿佛是一群小鹿在原野上悠闲地吃草,还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叫声相互回应,让人觉得非常和谐悦耳。这是怎样一位虚心好学、能接受意见的君主啊。实在是让人不禁想起曹操的《短歌行》。这其中不仅有《鹿鸣》,还有化用《子衿》篇目的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其中求贤若渴的心情感人至深。

《诗经》之美在思深。后世人经常从《诗经》中撷取名篇,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我曾读过曹植的《杂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游子忧叹于《黍离》的诗篇,隐者歌唱着《式微》的'哀吟。面对嘉宾,岂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伤怀,把我的悲怆隐忍于心。《黍离》的确是叫人悲伤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敏感而又超前,才华横溢,境界高远,总能思常人不能思,但也因之不得不忧常人所未忧,由此也背负上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和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遭遇,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思索得太深、追问得太深的人,总有孤独、尴尬、委屈如影随形。诗人孤独一人对抗着这些压迫内心的追问,最终无法承受,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所以才仰天怒号、叩问苍天。人类终极的问题,叫人如何解答。

生于这浮华喧嚣的城市中,粗陋浅薄在撩拨我的心房,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得。《诗经》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它唱出了世间的繁华,也写清了人心的所向,更写尽了苍穹间的哲思。因为品读《诗经》,让我收敛自己、静雅贤淑、不忘初心、独享一隅的心安之处。

是呀,《诗经》自采集至今,大约经历了3000年的漫漫长道,它的身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都已经经历了3000年了,它不怕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诗经读后感 篇11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遇见《诗经》,是这秋天里最美的邂逅。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致,在我看来都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遇见《诗经》,是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诗是对生活的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升华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

成语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如:晋·陆机《文赋》:“浮藻联翩。”又如: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

成语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如:《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因为在前边领路的那位窈窕淑女明明很从容地就走过去了。——萧乾《海外行踪》

诗经读后感 篇12

《诗经》带给人一种古韵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只为来到我的身边。《诗经》的很美,美在质朴的语言,美在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诠释。她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没有庸俗之气,她吸引我去领略那古朴而又优美的辞章,去感受那真挚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过《诗经》,美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得红艳似火,用来比喻女子的美丽。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细声慢吟这名句,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充满了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人。看啊,多么美好的祝词。这种情绪,这种祝贺,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我看来,人只有对生活满怀神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爱的幸福与美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出了生死不分离,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么情意绵绵的佳句,体现了爱人之间一起白头偕老的心愿。表达的是对幸福与美满的无比向往。和爱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倾倒了无数身在爱河的人们,渴望美满爱情的人们把这诗句当成对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离。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与你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朋友的隽永深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将木瓜报赠子我,我就用琼琚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间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实质不是获取,而是给予。礼尚往来,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人们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价值的高低,则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

《诗经》宛如一个端庄优雅的绝代佳人,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让我们去领会她那份独特的美,使我们折服于这独特的美。最美不过《诗经》,我甘愿倾倒于美的《诗经》。

诗经读后感 篇13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成语玩世不恭:玩世不恭[wánshìbùgōng],意指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世。语本《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源]《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於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後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於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燿。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典故]据《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载,东方朔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聪慧过人,机警幽默,总是能妙语如珠,使人发笑,因此武帝很喜欢让他在自己跟前调笑。但是,他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常以诙谐的语调向武帝进谏,当宫中有人得罪武帝时,他也会代为讲情。对於他的人生观,透露在训戒儿子的一段话中:“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中“首阳”指的是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之事。伯夷、叔齐为殷商贵族,商纣亡後隐居在首阳山,因拒吃周朝食物而活活饿死。“柱下”则指老子任周朝柱下史之事。老子与伯夷、叔齐一样历商、周二朝,入周後,他任职柱下史(类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国家典籍,虽在朝任官却能无涉於政治是非。东方朔他认为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清高,并不聪明;要像老子一样,虽仕於周,却像隐者一般,才是有智慧的。因此劝他儿子要吃得饱、行得安,不必身为农夫才能隐居,可在朝为官却像隐者一般,用轻松的态度应付世间事。这种入虽然违异一般人的看法,但却可以免祸上身。後来“玩世不恭”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事。但後世使用“玩世不恭”时,表示的不一定是如东方朔那样大智若愚的生活态度,有时反而是一种消极颓丧、游戏人间的人生观。

成语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如: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又如:诚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则我今日之临眺于此,虽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尔。——清·无名氏《杜诗言志》

诗经读后感 篇14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莲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山谷、山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来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来欣赏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山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来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来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诗经读后感 篇15

倾听来自三千年前的远古呼唤,如同曼珠沙华,纵然无法摘取,诗经也一直存活于心。 ——题记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读后感 篇16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孕育出了灿烂的诗歌文化。秦汉之时,汉赋辞藻极尽华丽,乐府叙事荡气回肠。唐宋之际,有谪仙人的浪漫潇洒,也有杜少陵的忧世伤民,有苏东坡的豪气万丈,也有柳三变的醉心繁华,浅酌低唱。华夏文明里,诗书代代相传,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诗经》。两千多年前,中原人烟稀少的旷野中,纯朴的先秦百姓的兴之所至,放声高歌;嘉宾集聚的欢乐宴席上,所奏之乐悠扬清雅;伴随着繁琐周礼的肃穆颂歌在庄重古朴的庙堂奏响。他们所歌之词便是《诗经》的来源。周代的先民们把汉字的音韵之美以诗的形式传之后世,同时传承的,还有那精炼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为先”,孝之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诗经》中便有很多相关诗句。《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道尽了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察与感激。《凯风》中“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则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风起兴,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枣树。小枣树在南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就像母亲用温暖的爱抚育我们长大一般。如今,当我们吟咏起这优美的诗句,脑海里也不禁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幼儿身边,总少不了父母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保护;成长的路途中遇到挫折,总少不了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当孩子长大,即将远行,总少不了父母的担忧与叮嘱。光阴荏苒,孩子从柔嫩的树苗长成参天乔木;岁月如梭,却也使父母沧桑了脸庞,花白了鬓发。自《诗经》始,历经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付出无私的爱,历经千年,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亦在感叹:“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中父母子女间的温情体现了先民们对世间美好情感的歌颂。然而许多美好不能长久,因为它总被罪恶打破——那便是战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纵使边关烽火不绝,华夏子民们却从来不是好战之人。征人思妇,自古有之。还记得那句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那便出自一位离家征战的士兵之口。这是他对妻子的誓言,却也因战争变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们,则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于采摘卷耳时都无法集中精神。千百年来,战争使多少妻儿离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战火仍旧未熄。处在战乱中,最无辜又伤的,却是平民百姓。炮火声不绝于耳,死亡的恐惧日夜相随,饥饿与疫病更使他们的生活被黑暗笼罩。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享受着安定祥和,我们不用担心美好家园顷刻变为断壁残垣,我们不用担心无情的炮火将我们与亲人阴阳两隔。因为我们生活在爱好和平的中国,因为自《诗经》始,先民们便把和平的种子深埋心中,代代传承。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上古淳朴自然的民风贯穿于每一首极富韵律的诗歌中,造就了诗经的“思无邪”之美。在《诗经》中,人们是那么直率地抒发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赞君子德行高尚温润如玉,他们讽小人无德不死何为,他们欢欣于他人相赠之物并要投桃报李,他们感叹国家昔盛今衰而痛彻心扉。对于德行,对于为人处事,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兴亡。《诗经》以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世间万象。读诗经,我们能懂得去赞颂美好,揭露丑恶;我们能懂得礼尚往来,相互赠答的处世之道;我们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许许多多的情感,自诗经中源起,经过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的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诗歌之源,我们感受优美文字中浓烈的古韵清香,溯诗歌之源,我们回顾精炼语句中灿烂的思想光芒,溯诗歌之源,我们追寻传统文化的起点,感受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变迁。

诗经读后感 篇17

每天读诗经两篇已经一个多月了,《诗经》很大程度上滋养了心灵。一个人在杭州,漂泊无依的感觉时常有,繁琐的工作也会有离职的冲动。今天跟朋友谈这股冲动,他说一份工作应该是做的很好时候离开的。这句话挺让我醍醐灌顶,明明可以提升的还有这么多,明明可以学习的地方还有这么多,怎么可以放弃这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呢?

每天阅读《诗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内心的真挚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会中浸染,经历过一些挫折,开始重新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有时候觉得挺残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东西总是被压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这些事情,内心都是悲伤的。古人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诗经》陪伴了我走过很多难受的时光,有些路是必经之路,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过许多,得失之间总是要有的。其实自己心底还是跟宝玉一样,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复杂和圆滑。自己虽然对外在的人和事比较迟钝,也是能够感受到。总不希望把别人想得太坏,总有些时候不愿去面对现实,是孤独的。《诗经》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诉我,保护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个成年人,想要保护自己的真诚,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价的。感谢父母给我很多爱和真心,也有时候会感谢自己的迟钝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护自己的真心。时光易逝,真心难得。

《诗经》教会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端庄和秀气.《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女孩子的真性情,《诗经》中描绘的女孩子都是仪态大方,品性优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实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贻”每每读到这些句子,我内心都会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为这样的人。

《诗经》净化了我很多负面情绪。身在职场,工作一天下来,心里早已“阴云密布”,而我也耐得住折腾:工作之余,不停学习,做项目。阅读《诗经》给我生活添了很大乐趣。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画视觉化,内心总是愉乐,如梁音不绝不耳,乐哉乐哉。

每个人在成年的时候,都应该学会从外界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从属于你的宗族,你的血亲,而是从内心生出一个新我,就像叶子从石头中蜷缩着张开,人也一样,共同完成生长的姿态。

诗经读后感 篇1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成语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如: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又如:只怕再来时物是人非,云英已赴裴航之梦矣。——《平山冷燕》第18回

成语事过境迁:事过境迁[shìguòjìngqiān],意指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语或本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据《晋书·卷八〇·王羲之列传》引)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於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典故]“事过境迁”指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推究这句成语的源头,可能出自於王羲之〈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约了谢安、孙绰等人,集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场修褉的春游活动。後来王羲之写了一篇〈兰亭集序〉,记载这件盛事。这篇文章相传王氏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写得是遒媚劲健,如行云流水,正是王氏的书迹圣品。在文章中,作者有一段谈到,人的一生或得意,或失意。得意的时候如偶遇知己,可以倾吐平生心志;或者充满灵感,可以纵情於作品中。在这个当头,任谁也不会去考虑年龄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人的感情会随环境改变,过去自以为得意的事,到了後来,一回头看,已成往事,只能回味了。文人作家的创作灵感正是从这种感情转变中获得,然後一路来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段文字中的“情随事迁”可能就是後来“事过境迁”的典源。“情随事迁”的意思是:思想、感情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而“事过境迁”是指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二者一义之转,当有引申的脉络可寻。这句成语常见於後代小说中,例如在清朝的小说《黄绣球·第三回》中提到黄绣球遇到一场流言的困扰,後来乾脆躲在家里,等“事过境迁”後,就不必放在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