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1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三、实习内容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因此,我的第一项工作,即第一个实习项目便是约稿。
(一)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与细心,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在网上查询全国的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并将获奖名单打印下来,以便约稿时使用。因为这本杂志主要是介绍全国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创作的,因此,那些在科技大赛中获了奖的便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稿件来源。
2、对获奖名单进行筛选。保留下获过奖但其发明创造尚未被刊登的。将小学与中学区分开来。我的具体操作是将小学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将高中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操作。
3、查询电话。我的查询方式很原始,就是拨打全国各地的电话查询服务台114,再具体查询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电话,以此来联系有发明创造的小学生。这一步工作量较大,而且还要做好记录,哪个打通了,哪个没打通;哪个有老师电话,哪个留邮箱了,哪个发稿了,都要有详细的记录。
4、约稿。在约稿时,要向各地老师详细介绍杂志社的情况和供稿的酬劳,方式等问题。
5、回访。即在收到稿件后对供稿者的回复;在稿件被录用后对供稿者的通知,寄稿费等工作。
约稿的工作顺利完成后,我便进入了下一个实习项目,即编辑。
(二)编辑
这项工作,不再像约稿那样繁琐,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应高许多。一件稿件在手,先要筛选,看它合不合适运用。如合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处理即编辑,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篇幅长度编辑成所需的长度;词语的应用、文章的趣味性等方面也要附和刊物的特色。之后,细细校正文章格式、错字标点等。如有需要,添加“教师评语”。
这是我在杂志社的最后一项实习内容,也是较难的一项实习内容。这些具体工作说起来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简单。在编辑过程中,我也曾出现过一些错误,但在翁老师的帮助下,都已一一改正,并顺利完成编辑任务,在此过程中也学习许多知识。
四、实习收获
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实习,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把学到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约稿,编辑,校对,排版,彩编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熟悉了文化传媒方面的一些知识,并进一步知晓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想法。我学会了怎样同单位的其他同事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广博得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这次实习虽不是我的正式工作,但却为我即将开始的工作生活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很感激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实习机会,很感激徐老师对我的帮助,同时,也很感激《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对我的培养。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学校,老师,杂志社对我的培养。
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2
参加社会实习,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要经历的社会经验,在实习中有很多的好处,锻炼自己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方面不是用言语就可以表达出来,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的锻炼出来的一种不自知的能力,这些方面都是我一直以来认为的比较客观的事实。在不断的发展,我坚信只要不断的努力,就会得到更多的成长,正是在这种信念下,我参加到了社会实习中来。
20xx年7月,我在xx晚报开始了我大一暑假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不仅熟悉了报社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了记者采写的工作方法,而且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深化了我理论知识,下面就是我实习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实习期间,我被安排到编辑部跟着一位资深的编辑实习。从此,我开始了和大学生活迥异的实习生活。由于我们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所以初到这样的职位上,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但是,每次有任务时,我的指导老师都会跟我讲,然后让我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写稿子,最后给予我一定的指导以及告诉我应该注意的问题。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也经常帮我分析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付出便有回报,实习期间,我发表各类稿件共计16篇,这次实习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毕竟我们是学广告的,以后在工作中也会多多少少的碰到写文章这类的事情。现在就该为以后打好基础。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也有了提升。但是通过实习我又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上的欠缺, “书到用时方恨少”说得极其在理。动手动脑能力太差,只会机械的学习而不是自发性的去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暑假的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我希望通过这2个月的实习为以后积累经验,在以后的实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当然自己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很多地方没有得到改善,不过我并不灰心,因为很多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进的,需要慢慢不断的前进,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了,自己就会慢慢的成长,得到更大的进步,这是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的很好的方面。马上就要开始新的学期了,我相信我会在新学期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都得到应有的进步,这些才是我认为的最好的方面,只要我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我相信我的明天将会更加的美好!
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3
“责任”
当我第一次看到华立的品牌商标时,深蓝色的似振翅欲飞的大鹏造型抓住我眼球。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大公司很稳重,责任意识很强。果不其然,在走进了华立40年发展史的点点滴滴后,发现她确是扛着“责任”二字一路走来的。“成功源于责任”,汪董常以这句话鞭策华立人。华立怀着对自己的百年事业、对员工及其子女、对客户、对投资者、对整个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创造了许许多多惊人的业绩。《华立志》编辑部的成员们对自己所承担的编纂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非常负责。因为曾在华立努力过,因为曾耳濡目染华立之风气,所以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上,我会将这种责任意识继续发扬,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勤俭敬业”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华立40年的风雨兼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夹缝中创业,在勤勉之路上奋斗、拼搏出来的。华立老一辈员工历尽艰辛,为学习新技术穿草鞋翻山越岭,为省下住宿费夜宿灵隐寺;华立新一代深知创业难,发扬勤俭节约精神,从节约用电、纸张再利用做起。这些都体现了华立人勤俭起家,爱岗敬业,在岗位上升华人生的信条。在编辑部实习的日子里,我的学生气尚未全部褪去,没有真正将自己的角色转换到职场,或者说转换不够到位,所以有时在工作热、累、麻烦的时候缺乏一定韧性。这也是我在华立的一大收获,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更加完善自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的找工作之路马上开始了,我会谨记“勤俭敬业”精神,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最值得尊敬的法宝。
“简单做人”
做个简单的人很难。华立提出“简简单单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做人标准朴素却又内涵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个人不能独立存在,有人在的地方必然要处理的就是人际关系。有时它很繁琐扰人,有时它又很单纯感人,说到底,“简单”还是存在于自己心里。这句话很好地提醒了被无形的人际环境困扰的人们,心态简单、言语真诚对待每一位同事和顾客,世界将会很美好。想起我们山东大学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养浩然之气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简简单单做人,我想以此为开始。
“团队至上”
在华立,“团队”这个词所发出的火热光辉处处可见。《华立志》的编纂、司庆的准备、火炬接力跑、外出拉练等等,大家都团结一气、分工协作、互相支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正是华立坚固不可摧毁的团队凝聚力,铸就了华立40年风雨史的坚强脊梁。而我,作为一个外地实习生,刚到编辑部,就被很好地包容进去,受到了大家各方面的关照,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编纂任务。在这样优秀的团队中,我有一种自豪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团队精神一定能鼓舞我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上和队友们一起前进。
“踏实做事”
从华立人身上还能看到踏实与稳重的气质。他们认为工作着是美丽的,把做事放在第一位,这种轻松和快乐的心态应该是源于他们内心的诚实守信和脚踏实地吧。简单做人,踏实做事。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带过多感情色彩,所以他们能更好地并且更高效地去把握工作,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大学时期成长在敦厚朴实的孔孟之乡,但是朴实有余,踏实却不够。想踏踏实实做事,要静得下心,做得了“冷板凳”。在这方面,我还要下一番工夫。
“自我修炼”
“与人为善”
华立人很热情,在工作中能总能感觉到“尊重”的存在,并且总是以一颗宽容、平常的心去对待人和物。刚进编辑部时,梦菲姐和丹丹就详细地告诉我班车的路线,后来又帮我收拾办公桌,搬电脑、擦桌子、领饭票,她们的细心体贴使我备受感动。李老师不仅提供了相关的编纂资料给我阅读,还为我仔细讲解了许多编纂志书的技巧,让我增长了见识。在实习过程中,李老师还经常给我锻炼自己的机会,如写新闻、查资料、编索引、摄像等等,并且耐心地给我分析得失。非常感谢这些宝贵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文笔仍需提高,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注意和改进。另外三位老师也经常授予我知识,赠予我书籍。这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德行值得我一生尊敬和铭记。
“超越自我”
从一个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中国企业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华立在发展过程中居安思危、创新进取、超越自我的能力让人深深佩服。为自己准备好“过冬棉袄”,这种不断反思、谨慎前行、不骄不躁的危机意识与理智的应对措施值得所有人学习。在以后的求职与工作生涯中,我也会时刻谨记居安思危,在取得满意成绩时“胜不骄”,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败不馁”,用一位前辈的话就是“跌倒了趴着,等一会再起来”,用趴着那段时间反思、警惕自己再犯错误。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不断冲破思想的牢笼,敢于尝试新东西,保持一颗进取心,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现在回想,两个多月的时间弹指一挥间,然而其意义却是不可比拟的,那些过往的欢笑、感动与情谊将长存心间。无论在编纂业务上,还是在社交友谊上,对我而言,这次实习机会都是非常珍贵的、值得一辈子铭记的礼物,她不仅让我认识了诸多好老师、接触了一群好榜样、结交了一帮好姐妹,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知道以后怎么站在更高的基点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知道以后怎么更好、更高效地做事情,以及怎么更快、更有力地适应职场生活。这次难忘的华立实习也为我接下来的求职之路作了很好的注脚。感谢华立给予我的机会,感谢编辑部李老师、三位特聘老师、梦菲姐和丹丹,感谢整个氛围融洽的、忘年相处的编辑部环境。
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4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5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编辑部员工实习心得体会 篇6
“责任”
当我第一次看到华立的品牌商标时,深蓝色的似振翅欲飞的大鹏造型抓住我眼球。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大公司很稳重,责任意识很强。果不其然,在走进了华立40年发展史的点点滴滴后,发现她确是扛着“责任”二字一路走来的。“成功源于责任”,汪董常以这句话鞭策华立人。华立怀着对自己的百年事业、对员工及其子女、对客户、对投资者、对整个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创造了许许多多惊人的业绩。《华立志》编辑部的成员们对自己所承担的编纂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非常负责。因为曾在华立努力过,因为曾耳濡目染华立之风气,所以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上,我会将这种责任意识继续发扬,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勤俭敬业”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华立40年的风雨兼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夹缝中创业,在勤勉之路上奋斗、拼搏出来的。华立老一辈员工历尽艰辛,为学习新技术穿草鞋翻山越岭,为省下住宿费夜宿灵隐寺;华立新一代深知创业难,发扬勤俭节约精神,从节约用电、纸张再利用做起。这些都体现了华立人勤俭起家,爱岗敬业,在岗位上升华人生的信条。在编辑部实习的日子里,我的学生气尚未全部褪去,没有真正将自己的角色转换到职场,或者说转换不够到位,所以有时在工作热、累、麻烦的时候缺乏一定韧性。这也是我在华立的一大收获,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更加完善自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的找工作之路马上开始了,我会谨记“勤俭敬业”精神,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最值得尊敬的法宝。
“简单做人”
做个简单的人很难。华立提出“简简单单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做人标准朴素却又内涵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个人不能独立存在,有人在的地方必然要处理的就是人际关系。有时它很繁琐扰人,有时它又很单纯感人,说到底,“简单”还是存在于自己心里。这句话很好地提醒了被无形的人际环境困扰的人们,心态简单、言语真诚对待每一位同事和顾客,世界将会很美好。想起我们山东大学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养浩然之气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简简单单做人,我想以此为开始。
“团队至上”
在华立,“团队”这个词所发出的火热光辉处处可见。《华立志》的编纂、司庆的准备、火炬接力跑、外出拉练等等,大家都团结一气、分工协作、互相支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正是华立坚固不可摧毁的团队凝聚力,铸就了华立40年风雨史的坚强脊梁。而我,作为一个外地实习生,刚到编辑部,就被很好地包容进去,受到了大家各方面的关照,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编纂任务。在这样优秀的团队中,我有一种自豪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团队精神一定能鼓舞我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上和队友们一起前进。
“踏实做事”
从华立人身上还能看到踏实与稳重的气质。他们认为工作着是美丽的,把做事放在第一位,这种轻松和快乐的心态应该是源于他们内心的诚实守信和脚踏实地吧。简单做人,踏实做事。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带过多感情色彩,所以他们能更好地并且更高效地去把握工作,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大学时期成长在敦厚朴实的孔孟之乡,但是朴实有余,踏实却不够。想踏踏实实做事,要静得下心,做得了“冷板凳”。在这方面,我还要下一番工夫。
“自我修炼”
“与人为善”
华立人很热情,在工作中能总能感觉到“尊重”的存在,并且总是以一颗宽容、平常的心去对待人和物。刚进编辑部时,梦菲姐和丹丹就详细地告诉我班车的路线,后来又帮我收拾办公桌,搬电脑、擦桌子、领饭票,她们的细心体贴使我备受感动。李老师不仅提供了相关的编纂资料给我阅读,还为我仔细讲解了许多编纂志书的技巧,让我增长了见识。在实习过程中,李老师还经常给我锻炼自己的机会,如写新闻、查资料、编索引、摄像等等,并且耐心地给我分析得失。非常感谢这些宝贵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文笔仍需提高,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注意和改进。另外三位老师也经常授予我知识,赠予我书籍。这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德行值得我一生尊敬和铭记。
“超越自我”
从一个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中国企业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华立在发展过程中居安思危、创新进取、超越自我的能力让人深深佩服。为自己准备好“过冬棉袄”,这种不断反思、谨慎前行、不骄不躁的危机意识与理智的应对措施值得所有人学习。在以后的求职与工作生涯中,我也会时刻谨记居安思危,在取得满意成绩时“胜不骄”,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败不馁”,用一位前辈的话就是“跌倒了趴着,等一会再起来”,用趴着那段时间反思、警惕自己再犯错误。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不断冲破思想的牢笼,敢于尝试新东西,保持一颗进取心,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现在回想,两个多月的时间弹指一挥间,然而其意义却是不可比拟的,那些过往的欢笑、感动与情谊将长存心间。无论在编纂业务上,还是在社交友谊上,对我而言,这次实习机会都是非常珍贵的、值得一辈子铭记的礼物,她不仅让我认识了诸多好老师、接触了一群好榜样、结交了一帮好姐妹,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知道以后怎么站在更高的基点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知道以后怎么更好、更高效地做事情,以及怎么更快、更有力地适应职场生活。这次难忘的华立实习也为我接下来的求职之路作了很好的注脚。感谢华立给予我的机会,感谢编辑部李老师、三位特聘老师、梦菲姐和丹丹,感谢整个氛围融洽的、忘年相处的编辑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