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2024/11/15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1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优美文学艺术的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的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为此我决定从引导学生赏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入手,弘扬传统文化的学习。

不过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会半途而废,甚至有些学生会盲目乱读,也许还会有些学生只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毫无计划,没有目标等这些情况,因此我首先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和篇目做了一个统筹安排,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每星期上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规定统一的阅读篇目,如根据每册课本后附录中名著导读推荐的篇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把学生领引到了名著的神圣殿堂,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还提醒他们在对名著进行深入了解和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针对一些精彩章节、自己喜欢、崇拜的人物进行赏析,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真切的感受名著的内在魅力。在阅读赏析中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更懂得了感恩、诚信、勇敢、正直、讲道义等的真正内涵。另外为巩固加深阅读的效果,我便每两周在班上举行一次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比赛、谈读后感等。如在阅读《水浒传》后就举行了以“我最喜爱(或佩服)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在读了《三国演义》后就进行了曹操是奸雄还是真正的'英雄的辩论会。等等。

这样通过名著阅读,学生不但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了学生渴望广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理,加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从而实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2

校推广新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从我20xx年来到这所学校开始,就在听“新教育”的各种活动、理念。大致浏览了这本书才知道学校进行的各种活动源于新教育,比如晨诵、卓越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每月一个活动主题、营造书香校园等。新教育实验源于朱永新教授1999年读到一则故事萌发出对教育的理想,按我的理解,新教育实验就是有共同教育梦的一群人在探寻,在行动,这群人有教育管理者、老师、家长。

我心中也有这样的梦想,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新教育这样的目标:

(1)是学生享受成长的乐园;

(2)是老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3)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4)走出一条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我们平凡的工作如何能撑起这样大而空的理想,我们的肩膀如何能担起这份重担。在一阵热血后我们剩下些什么?值得我思考。新教育的哲学基础就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这句话适合我,适合学生,也适合家长。而我作为老师应该坚持什么?具体行动是什么?对于新教育我应该改变些什么?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教师行为的改变,新教育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我要牢记这句话,平时教学的感触很多,大多都在办公室的`闲谈中消耗了,说过算一遍,写下来才是专业发展,是教育的智慧,是教育的幸福。只有在多种形式的教育写作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才会有收获,才会有奇迹。

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才不是一句空话。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是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基础。我也常常在想:对于小学生,他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如果不幸被列为差生的行列,孩子接下来几年的生活该有多灰暗,多没希望啊,他的精神状态会是怎样的?我的眼前立马出现了一棵即将晒干的小草,可叹、可悲啊!新教育强调的是师生潜能的开发,我们不当蜡烛,我们自信能帮助这样的孩子,获得师生的共同进步。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也是四个追求:

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即教师脸上有笑容,追求教师充满激情的追求总结的发展;

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即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改变;

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都和书香校园关系密切。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是改变教研的科研范式,我们的科研上不能影响决策,下不能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离现实教育问题越来越远,要这样的科研只是装门面。新教育理想下的科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怎么关注?

(1)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

(2)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

我读到这里,对新教育不在有雾里看花的朦胧感,感觉新教育不是哗众取宠的空理论,他从改变教师精神生活,改变学生生存状态出发,是校本科研的新范式,是属于走自己教育生活的新路子。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3

新教育提出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个有用的东西自然包括知识、技能等,但落实在学生的一生中,我认为首要有用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纵观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营造书香校园是为了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师生共写随笔是为了养成学生思考总结的习惯,聆听窗外的声音是为了养成学生学习交流的习惯,培养卓越口才为了养成学生正确表达沟通的习惯,缔造完美教室是为了养成学生爱美创造美的习惯……也只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卓越课程才能高效地开展,我们的家校合作共建才能落在实处!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读书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不会沟通交流。因为阅读量少从而缺乏审美向善的素养,他们就不会懂得在楼道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因为没有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他们才会在学习中过多的依赖老师、家长,不能做到在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下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没有学会沟通交流,所以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不能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导致好多极小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最终酿成更大的危害,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

所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最核心的一点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一个人在后天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正因为习惯是后天影响的,且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有可能,从而也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我们听很多名校老师的公开课中,总是被课堂上学生敏捷的反应、流畅的语言所折服,内心中不自觉的在埋怨自己学生的愚钝;我们也亲身感受过一些几千人的大校在学生的组织下有秩序的在举行升旗仪式,那种肃静井然让我们不禁羡慕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文明,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优秀的学生背后无不浸润着老师和家长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良好行为教育的培养。

“我们不能光在秋天的时候羡慕别人果实的丰硕,而不去体会别人在春天播种时的辛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我想:我们若能在学生的春天注重他们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一两年后我们也定会享受到收获万颗籽的欢悦。

我们要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而不是只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老师;我们教学生知识,这只是做了他们的老师,我们培养了他们的好习惯,这才是做了他们的导师。若干年后,只做学生老师的人会被无数个老师所替代,因为你说做的是无数的老师都能做到的;而做了学生导师的人,你的教诲永远指引着他前进,你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学生铭记!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物质的拥有上被世人轻视,但我们一定要在精神的拥有上让世人尊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教师的幸福感也应该就在这里吧!

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避免思想上的短视行为。我们不能只是流于行政执行,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者某一部门下发的任务,而在思想上对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认识。

就一节课而言,我们大多数老师在开学初没有详细的给学生讲清自己课堂上的要求,或者没能在以后的课堂上去具体落实这些要求的执行情况,而是进了课堂就开始急急忙忙讲课,永远只是在做一个忙忙碌碌毫无头绪的老师,忽视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重要,殊不知我们只有勤“磨刀”才能快“砍柴”;这种“磨刀”看似繁琐,但对你的教学生活是必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要不然,作为老师的你将会永远生活在学生的坏习惯带给你的阴影中!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只是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把思考进行得更深刻一点,试想想:我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小学一年级入学前两周的入学教育,中学、高中、大学进校前的军训,其目的都是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思想上重视不在行动上落实养成教育呢?

同时,作为老师,我们又应该把眼光放近一点,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的学生连走路慢步轻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懂得见了老师主动问好、明白在集会时保持安静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等等这种一个“小屋子”都不能打扫干净的行为都不能做到,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扫天下”的人才?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旷野上最后一课。哲学家说:“你们已经不用再学什么了,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方法,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试题。”

弟子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研究深奥的真理,因此乍一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片刻后,其中一个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个弟子说道:“利用锄头的话会更轻松一些。”最后一个弟子的答案更加简单:“烧掉就可以了。”

哲学家静静地听完他们的答案,站起来说:“课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中弟子们用各种方法除去了地里的杂草,可过不了几天草又长了出来,反复几次草都不能彻底除干净。一年后,弟子们带着疑惑再次相聚,发现原来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只想告诉他们“如果想除掉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同样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想改掉学生的坏毛病,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4

新教育提出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个有用的东西自然包括知识、技能等,但落实在学生的一生中,我认为首要有用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纵观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营造书香校园是为了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师生共写随笔是为了养成学生思考总结的习惯,聆听窗外的声音是为了养成学生学习交流的习惯,培养卓越口才为了养成学生正确表达沟通的习惯,缔造完美教室是为了养成学生爱美创造美的习惯……也只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卓越课程才能高效地开展,我们的家校合作共建才能落在实处!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读书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不会沟通交流。因为阅读量少从而缺乏审美向善的素养,他们就不会懂得在楼道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因为没有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他们才会在学习中过多的依赖老师、家长,不能做到在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下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没有学会沟通交流,所以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不能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导致好多极小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最终酿成更大的危害,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

所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最核心的一点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一个人在后天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正因为习惯是后天影响的,且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有可能,从而也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我们听很多名校老师的公开课中,总是被课堂上学生敏捷的反应、流畅的语言所折服,内心中不自觉的在埋怨自己学生的愚钝;我们也亲身感受过一些几千人的大校在学生的组织下有秩序的在举行升旗仪式,那种肃静井然让我们不禁羡慕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文明,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优秀的学生背后无不浸润着老师和家长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良好行为教育的培养。

“我们不能光在秋天的时候羡慕别人果实的丰硕,而不去体会别人在春天播种时的`辛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我想:我们若能在学生的春天注重他们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一两年后我们也定会享受到收获万颗籽的欢悦。

我们要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而不是只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老师;我们教学生知识,这只是做了他们的老师,我们培养了他们的好习惯,这才是做了他们的导师。若干年后,只做学生老师的人会被无数个老师所替代,因为你说做的是无数的老师都能做到的;而做了学生导师的人,你的教诲永远指引着他前进,你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学生铭记!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物质的拥有上被世人轻视,但我们一定要在精神的拥有上让世人尊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教师的幸福感也应该就在这里吧!

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避免思想上的短视行为。我们不能只是流于行政执行,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者某一部门下发的任务,而在思想上对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认识。

就一节课而言,我们大多数老师在开学初没有详细的给学生讲清自己课堂上的要求,或者没能在以后的课堂上去具体落实这些要求的执行情况,而是进了课堂就开始急急忙忙讲课,永远只是在做一个忙忙碌碌毫无头绪的老师,忽视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重要,殊不知我们只有勤“磨刀”才能快“砍柴”;这种“磨刀”看似繁琐,但对你的教学生活是必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要不然,作为老师的你将会永远生活在学生的坏习惯带给你的阴影中!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只是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把思考进行得更深刻一点,试想想:我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小学一年级入学前两周的入学教育,中学、高中、大学进校前的军训,其目的都是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思想上重视不在行动上落实养成教育呢?

同时,作为老师,我们又应该把眼光放近一点,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的学生连走路慢步轻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懂得见了老师主动问好、明白在集会时保持安静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等等这种一个“小屋子”都不能打扫干净的行为都不能做到,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扫天下”的人才?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旷野上最后一课。哲学家说:“你们已经不用再学什么了,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方法,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试题。”

弟子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研究深奥的真理,因此乍一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片刻后,其中一个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个弟子说道:“利用锄头的话会更轻松一些。”最后一个弟子的答案更加简单:“烧掉就可以了。”

哲学家静静地听完他们的答案,站起来说:“课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中弟子们用各种方法除去了地里的杂草,可过不了几天草又长了出来,反复几次草都不能彻底除干净。一年后,弟子们带着疑惑再次相聚,发现原来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只想告诉他们“如果想除掉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同样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想改掉学生的坏毛病,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5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优美文学艺术的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的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为此我决定从引导学生赏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入手,弘扬传统文化的学习。

不过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会半途而废,甚至有些学生会盲目乱读,也许还会有些学生只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毫无计划,没有目标等这些情况,因此我首先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和篇目做了一个统筹安排,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每星期上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规定统一的阅读篇目,如根据每册课本后附录中名著导读推荐的'篇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把学生领引到了名著的神圣殿堂,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还提醒他们在对名著进行深入了解和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针对一些精彩章节、自己喜欢、崇拜的人物进行赏析,领悟人物的人格魅力,真切的感受名著的内在魅力。在阅读赏析中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更懂得了感恩、诚信、勇敢、正直、讲道义等的真正内涵。另外为巩固加深阅读的效果,我便每两周在班上举行一次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比赛、谈读后感等。如在阅读《水浒传》后就举行了以“我最喜爱(或佩服)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在读了《三国演义》后就进行了曹操是奸雄还是真正的英雄的辩论会。等等。

这样通过名著阅读,学生不但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了学生渴望广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理,加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从而实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6

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水源头。我上学时就喜欢读书,可惜那时候手边能够阅读的书很少。我参加工作后,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播撒着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收获着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担任校长以后,我依然时常给自己充电,每天坚持阅读《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教书育人校长参考》《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致教师》等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和教育专著,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理论文章。

近几年来,**区教体局先后多次组织校长、教师们去江苏海门学习新教育。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习者去海门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学习之余,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吴勇主任、陈铁梅等老师的新教育专著。一段段文字,让我心潮起伏;一本本书籍,让我爱不释手。

去年秋季开学后,听说海门市教育局许新海局长又出新书了,书名是《守望新教育》,我便立刻给学校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与此同时,还给教师们购买了《致教师》《教育就是唤醒》等系列新教育专著。书发放后,我一拿到《守望新教育》就迫不及待地阅读。完全是出于对新教育的感情,被许新海博士执著于教育的情怀所感动。连续几天抽空读完此书,一如我的想象,这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书。

翻开这本书,首先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身兼多种角色,还能取得那么多成就: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多项课题,出版《教育生活的救赎》《澳洲课程故事》《做教育的行者》等专著7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200余篇,荣获20xx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许博士如此执着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并在路上开出了如此灿烂的花朵?

许博士在书中道出了自己的信念:新教育人把教育的工作当作了志业,把新教育作为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相信新教育,信仰新教育,把自己托付给新教育,带领更多的人成为新教育叙事的主角,让更多的人因新教育使生命由有限变得无限。新教育已是我的终身信仰。

有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总是能够拨动你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让你踏着前人的足迹,奋力前行,抵达理想的彼岸。而这就是《守望新教育》。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从《信仰担当: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到《区域推进: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从《行走感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到《每日一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一篇篇朴实的文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执著于理想的教育人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中的行与思。阅读着许博士的体会与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矢志不渝的情结,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

许博士一路从东洲小学校长到海门市教育局局长,再到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始终把新教育之梦作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的重要使命。他注重机制创新,组建区域新教育共同体,逐步成立新教育研究中心、新教育研究会、新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聘请特级教师搭建名师工作室,构建完善的项目运作制度,保证新教育实验工作的运作与目标的有效达成。20xx年9月海门市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后一直坚持。20xx年,海门的图书漂流活动延伸至初中。20xx年,每月一事在海门推广。20xx年9月,海门启动儿童写作课程,许博士和他的团队,怀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用行动坚守着梦想。

书中介绍了海门营造书香校园的一些做法:营造让人渴望读书的氛围;整合让人惊奇的阅读资源;推荐富有层次的阅读书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学生阅读中可以分享感人片段、写给主人公某某的一封信、展演书中某个片段等,这都为我校开展读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启发。

阅读的.过程,就是深入一个生命世界的过程。许博士对教育的挚爱和深情,更促使我追梦的脚步愈发坚定。一个学校,一间教室,一个学生,促使了我们的坚守,促使了我们的梦想之花永远不会凋零。

我校的新教育实验工作已经正式起步,已经顺利上路。今后,我将继续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自己的理想,追寻教育的梦想,用全身心的投入与坚持不懈的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带领全校师生走在快乐阅读、开心工作、幸福生活的新教育之路上。

相信不远的将来,我校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科研范式一定会走的更稳,做的更美,改变的更好。我也一定会带领教师们继续谱写出一曲曲人生平凡而动人的乐章。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7

早期阅读活动又是比较枯燥的,他远远比不上玩具、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大,若只是一味单调地强迫幼儿进行阅读,会让幼儿产生厌烦的心理,早期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是通向视野开阔、心灵丰富、头脑发达、聪明灵透的最佳途径,但因幼儿不识字或只能识别少量的简单的文字,只能从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中完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组织幼儿阅读时,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从各个方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及时的进行表扬奖励: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我就运用幼儿的这一心理,指导幼儿阅读,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若孩子在阅读活动中语言连贯且紧扣画面主题,声音洪亮,用词恰当等,表现非常出色,问题回答的特别好,我们这时就可及时的给予奖励,如:教师口头表扬,可让小朋友为之鼓掌,可发些小奖品,如:小红花、小卡片或各种动物图片等,幼儿得到的表扬奖励越多,他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2、教具色彩鲜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喜欢拟人、拟物,喜欢给周围的一切都赋予生命和情感,使幼儿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3、实行点化教学:用录音机分别录下幼儿阅读的声音,让幼儿猜猜这是谁的声音,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4、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这要让教师先用语言创设一种好象是不合常规的情景。

二、设计合理的阅读活动

幼儿的阅读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逐步进行的,因此,教师是否设计出合理的活动结构,将直接影响幼儿的阅读效果。

三、提供有趣的阅读材料(阅读课件,故事视频)

让幼儿自制阅读材料编讲,可发展幼儿动手操作和想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在拼图过程中,还可发展幼儿的友好合作能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教师可提出适当要求帮助幼儿初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不时的启发引导,倾听孩子的讲述。

四、投放适宜的图书让幼儿阅读

早期阅读是一项丰富多采的活动,不可按照一种模式进行,我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幼儿与读物的特点进行活动设计,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要求能够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围绕主题编讲。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兴趣,让幼儿从早期阅读尽快地向正规而成熟的阅读过渡。

五、在指导幼儿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好奇感和探索愿望。

随着幼儿阅读能力的增强,可让幼儿从阅读单幅画面过渡到阅读多副画面,在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幼儿进一步观察画面变化,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幼儿根据书面语言——图片较合理的讲述,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讲述活动,要求能力强的幼儿能够完整连贯的表达阅读内容,还可借助游戏或表演等形式,让幼儿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并消化。

六、园密切配合,共同指导幼儿阅读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不停地用语言与孩子交流,拿画书讲故事给孩子听,孩子就会受到家长的熏陶,家长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家园一致,指导幼儿阅读,能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可让家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家庭阅读气氛,使孩子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而喜欢读书,还可将幼儿在园阅读的内容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指导。此外还可利用孩子入园、离园的机会进行阅读指导,此时幼儿人数较少,便于教师个别指导。

总之,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幼儿早期阅读的积极性,让幼儿尽快的达到独立正规阅读的水平,拥有一把能打开“书籍”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去获得他们所能获得的一切!

阅读经典书籍的心得体会 篇8

校推广新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从我20xx年来到这所学校开始,就在听“新教育”的各种活动、理念。大致浏览了这本书才知道学校进行的各种活动源于新教育,比如晨诵、卓越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每月一个活动主题、营造书香校园等。新教育实验源于朱永新教授1999年读到一则故事萌发出对教育的理想,按我的理解,新教育实验就是有共同教育梦的一群人在探寻,在行动,这群人有教育管理者、老师、家长。

我心中也有这样的梦想,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新教育这样的目标:

(1)是学生享受成长的乐园;

(2)是老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3)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4)走出一条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我们平凡的工作如何能撑起这样大而空的理想,我们的肩膀如何能担起这份重担。在一阵热血后我们剩下些什么?值得我思考。新教育的哲学基础就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这句话适合我,适合学生,也适合家长。而我作为老师应该坚持什么?具体行动是什么?对于新教育我应该改变些什么?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教师行为的改变,新教育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我要牢记这句话,平时教学的感触很多,大多都在办公室的闲谈中消耗了,说过算一遍,写下来才是专业发展,是教育的智慧,是教育的幸福。只有在多种形式的教育写作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才会有收获,才会有奇迹。

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才不是一句空话。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是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基础。我也常常在想:对于小学生,他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如果不幸被列为差生的行列,孩子接下来几年的生活该有多灰暗,多没希望啊,他的精神状态会是怎样的?我的眼前立马出现了一棵即将晒干的小草,可叹、可悲啊!新教育强调的.是师生潜能的开发,我们不当蜡烛,我们自信能帮助这样的孩子,获得师生的共同进步。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也是四个追求:

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即教师脸上有笑容,追求教师充满激情的追求总结的发展;

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即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改变;

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都和书香校园关系密切。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是改变教研的科研范式,我们的科研上不能影响决策,下不能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离现实教育问题越来越远,要这样的科研只是装门面。新教育理想下的科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怎么关注?

(1)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

(2)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

我读到这里,对新教育不在有雾里看花的朦胧感,感觉新教育不是哗众取宠的空理论,他从改变教师精神生活,改变学生生存状态出发,是校本科研的新范式,是属于走自己教育生活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