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磨课心得体会(精选3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磨课心得体会 篇1
在全区大力推进“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的课改新形势下,我校承担了本学期教育教学开放任务,我很荣幸被推选在这次活动中进行公开示范课,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对“三步导学”只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而且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很好的去运用。为了能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我又一次重新学习了“三步导学”理论知识,希望能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磨课之前,我就认真备课,并且结合“三步导学”教学模式,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经历了次次磨课,我才真正认识到上一节好课就像是打造一块美玉,只有经历了无数次磨炼,才能使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磨课过程中,学校领导和同组教师一次次指导我,帮助我,给我提出最宝贵的建议,使我感觉到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我在一次次磨课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在磨课中,我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从激情导课到民主导学,再到检测导结,甚至到每个问题,每句话,为了能展示较完美的一节课,我修改教案,制作课件经常到深夜。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也充实,快乐。下面谈谈我的磨课心得:
一、更深刻的认识到“三步导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真正捍卫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运用激情导入,唤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预期效果也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是任务的呈现,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每做一步都要呈现一个任务呢?现在我才体会到,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起引领作用,它就像一盏明灯,给老师和学生指明课堂活动的方向,使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检测导结更是当堂课就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作了检测,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执教的使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学棋》第二课时,这课我试讲了五次,每次都会对对“三步导学”有新认识,有新收获。这要感谢学校领导和同组老师,是她们帮我把“三步导学”合理,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她们使我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并再次从“三步导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大家的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不断进步。相信,“三步导学”课堂模式一定会走进我的日常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功效。
二、努力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三步导学”中“激情导课”就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给孩子们足够自主学习时间,并且鼓励他们合作、探究,从而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重要的参与者,老师和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深切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较少,所以导致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同学明明知道答案就是懒得说。通过这次磨课,我才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原来原因在我身上。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自信心倍增,并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并提高课堂效率。认识到这点后,我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注重发挥好教师的及时评价作用,通过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其中也充满快乐,它可以帮助我们凝聚教学艺术、积淀教学智慧、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通过这次磨课,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增强了教学技能,更新了教学理念,更使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 篇2
国培校本教研第一段磨课,已接近尾声,通过磨课我体会颇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观课前的准备
加强集体备课,老师们在一块备课,能互相交流,了解参与磨课教师教育教学动态、知识现状、各自的优缺点,能取长补短,借鉴吸收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智慧,进一步提高自己备课的主动性。让授课教师介绍课时备课的思路,做好观课说明,自己把握住教师课堂教学脉搏,掌握教学的主线。提前进教室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对提高课堂上师生活动、生生互动的观察效果,有的放矢的进行观课,做好铺垫。
二、认真观课、提高观课效率
在观课过程中,根据研修组各自的分工,瞄准自己的观课点,把握主攻方向进行观课,在观课中,用心灵感悟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育追求是否符合新课标,学生的.学习行为,精神面貌、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等行为习惯的养成,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效提问,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启发自己主动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这课,该怎么处理?”
三、加强议课,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观课教师观课后,对观察到的这节磨课,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巩固观课效果。课堂上执教老师好的地方,对自己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足之处,对自己也是一个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磨课,磨出了感动,磨出了精彩,教师交流、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磨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奠定了基础。磨课是通往教育的幸福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取得更加扎实的成绩,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作不懈的努力。
磨课心得体会 篇3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在整个过程中,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
第一次试教:博采众长未必好
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课,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而对于几何实践内容来说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确定好教学目标和大致方向之后,我开始钻研教材、找寻成功课例,因为自己本身没有教授过该内容,所以希望能有所借鉴,在教材中提供了“学习小伙伴跳绳”、“比身高”、“比旗高”、“比长宽”以及“方格纸比长短”这五样素材,于是我将这五样素材放入教案中并结合一般教学设计中的引入、探究、练习部分,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组内的吴春花老师和我的师傅施建平老师听了第一次试教,听完之后的感觉是比较“散”,犹如写文章一样,框架有了,可是内容却还有待商榷。那该怎么办?大家决定坐下来一起仔仔细细地研课磨课。
第二次试教: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次试教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研课磨课阶段。从引入部分开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采用让小朋友来选择班中最高的同学去当运动会的旗手,企图在选择的时候让学生产生“比较”的认识需求,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在组内讨论中,师傅施老师给出了建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那么,需求如何产生?不妨将引入改成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来比一比身高,由于高矮相差较多,学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长度比较”的第一环节:比较方法一——用眼睛看,继而出示各种生活中用眼睛看一下子就能比出长度来的事物。
接下去是新课探究环节,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吴老师和施老师都给我指出了很多教学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给出的指令要清晰、引导要准确;在教学语言的处理上如何简洁精练等等。而在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也遇到了难题:由于该内容中一共有4个长度比较的方法要涉及——“用眼睛看”、“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长方形纸片比长宽(借助工具1)”、“方格纸上比长短(借助工具2)”,那么究竟是先完成所有探究内容后再一次性练习呢?还是在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商量下来,因为第一次试教所采用的就是先探后练,感觉效果不是最理想,所以吴老师和施老师建议我可以在第二次试教中尝试边探边练,让孩子对比较方法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和系统的认识。而对练习部分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够更顺畅。
在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一次感觉上也顺畅了许多,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上也觉得扎实了许多。
智慧杯比赛:好的基础成功的一半
两次试教之后,终于要真枪实弹地上场比赛了,有组内两位老师为我全程保驾护航,对教学设计环节的担心基本没有了,但是对自己的临场发挥水平多少还是有点忐忑,比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气氛的把握上,也是认识到了自身的这些不足,在第二次试教之后,吴老师和施老师开始为我进行教学语言的重组,细化到每一字每一句,让我真正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都不容小觑,老师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明确,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懂得该如何思考该思考些什么。而在课堂上,老师的应变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的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更聪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和新颖的生成问题又该怎么去处理呢?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两个物体的长度比较方法后,按照课本素材让学生比较一张长方形纸长和宽的长度。因为长和宽是在同一个长方形上,而不像其他比较的两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习题的难度高了一层。书上出现了这个习题原意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比较,在这里我们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谁的方法多。显
然学生的潜力是老师们无法估量的,他们的想像和方法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想。想出了折一折的办法,还利用各种工具:尺、铅笔、手等来“量一量”的方法,还有学生想出了同桌利用两张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纸,各取一长一宽直接比较。
智慧杯比赛虽说不能算得上完美,但也是组内老师一起研磨出来的成果,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听取徐校长的建议进行改进,力求在培训班的实践课中可以表现得更好。
培训班实践课: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徐校长的建议之下,我们又将教学设计中“学习小伙伴比跳绳长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在前两次试教中也发现,学生都关注在因为小胖人是最高的所以他的绳子是最长的,而不去关注比较三条绳子用怎样的方法去比较长短。没有动手体验的过程,小朋友很难将比较的方法说清楚,故而改成为每个小朋友提供三段毛线,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后自己概括出比较长度的基本方法。有了动手体验和感悟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总结和概括起来也更加地“有话可说”。
当然,几易其稿、几经磨练,培训班实践课虽然已是大家经验累积的精华,是各位老师倾心帮助的结晶,但我作为青年教师,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比如: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求不够明确或者不详细等等。
我们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正是在“磨课”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们感受着成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我想:一节课越研究越有内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
此次活动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磨课心得体会 篇4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其所以然。
(2)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在计算法则教学中,主义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法则。例如小数加减法法则学习,课建立在加减法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3)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在讲情算理、揭示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忧化。
三、组织好有效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1)新授内容重点练。课堂内应重点练习新的知识点,以便及时巩固新知。
(2)基本内容方法练。在一堂课内必须组织二次获多次基本练习。做到:小步子、多反馈、高密度,及时纠错,加强指导。
(3)易错内容针对练。学生刚学新法则后,经常会发生各种错误,我们建立错题库,设计各种易错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以进一步巩固新知。
(4)新、旧知识结合练。课内还应答适当结合新、句知识进行练习,以达到融会贯通。
四、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是计算教学的动力。
总之,这次的磨课让我收获很多,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但值得我去思考和摸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琢磨,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磨课心得体会 篇5
国培校本教研第一段磨课,已接近尾声,通过磨课我体会颇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观课前的准备
加强集体备课,老师们在一块备课,能互相交流,了解参与磨课教师教育教学动态、知识现状、各自的优缺点,能取长补短,借鉴吸收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智慧,进一步提高自己备课的主动性。让授课教师介绍课时备课的思路,做好观课说明,自己把握住教师课堂教学脉搏,掌握教学的主线。提前进教室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对提高课堂上师生活动、生生互动的观察效果,有的放矢的进行观课,做好铺垫。
二、认真观课、提高观课效率
在观课过程中,根据研修组各自的分工,瞄准自己的.观课点,把握主攻方向进行观课,在观课中,用心灵感悟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育追求是否符合新课标,学生的学习行为,精神面貌、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等行为习惯的养成,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效提问,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启发自己主动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这课,该怎么处理?”
三、加强议课,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观课教师观课后,对观察到的这节磨课,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巩固观课效果。课堂上执教老师好的地方,对自己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足之处,对自己也是一个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磨课,磨出了感动,磨出了精彩,教师交流、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磨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奠定了基础。磨课是通往教育的幸福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取得更加扎实的成绩,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作不懈的努力。
磨课心得体会 篇6
专家老师们集思广益,深思熟虑制定出本次研究课例 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
2.如何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
在经过两次备课之后,丁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有集体诵读、自由诵读、个人诵读等几个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
二、依据情景导入——整体感知——赏析品味——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由浅入深,整个流程,师生倾情投入,层层品读,边读边品,以读带品,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收到了读者与文本共鸣的效果,达成了“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教学目标。如:在丁老师多次集体诵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抓住关键词“解衣”、“ 欣然”,体会作者“清闲”。品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诵读,小声齐读,再加速齐读,最后,慢慢地齐读“相与步于中庭”,加深了学生对“悠闲”的认识,读出了“安闲”之意。在丁老师的点拨下,运用重点字重读、快读、慢读、大声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促进学生对“闲人”的解读。
三、最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丁老师投放一些资料,又安排了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读深读透,获取资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就这样,结合背景资料学生体会到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本节课丁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感受到了月夜景色之美,品味出文章语言之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旷达闲适的思想情感之美,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
针对这堂课,我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情景导入,用青岛的月亮导入,并投放了照片,说实话,那图片上,毫无特色的居民楼上空一轮空洞又无光泽的圆月,单调又无趣,与文本中美好的意境相差甚远,再说,月亮美不美,与赏月的心情 有关,心情好,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一起 , 自然就美, 反之,就不然。所以,导语可否换一下,从苏轼的作品、成就切入,不行吗?
其次,这节课在“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方面,丁老师从实词积累、虚词积累、句式积累、名句积累、背景积累等多方面入手,
教学生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在这一积累过程中, 如果能穿插一些形式灵活的小测验,如: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写景名句的小填空,背诵时双人合作,一人背诵,另一人翻译等等,那样积累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再次,在解读“闲”字时,面对稚嫩的学生,我们如何让他们感受一种正能量,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世人苦被“名利”累,多少“忙人”沉醉于“案牍之劳形”不能自拔。只有正直、淡泊的人才有此心境,自己与张怀民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人生能有一知己,随时相与中庭,共赏一轮明月,无声胜有声,这又是一件怎样的幸事啊。
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苏轼的悲苦与无奈上,我们可以在作者豁达乐观上,做以引导。比如,可以从美丽的月色引发到博大的胸怀。可以从欣然、悠然赏月引领到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从他“谁到人生无再少”“大江东去”领略他的豁达豪放。在人生低谷,在挫折逆境中,他的从容坦荡,怎不令人动容?
磨课心得体会 篇7
一堂好课是怎样诞生的?经历过前段时间分宜一小数学工作室的课例打磨活动,我有了深切地体会:好课是“磨”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名师指点、团队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磨课”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次我们工作室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分数的意义》。
最初,我们的思路是引领学生在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出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可是,在第一次试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如李水莲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毋庸置疑,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设计思路:先从生活中找能用1表示的物体,再体会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用“1”表示。然后从平均分不同的物体中形成直观表象;再创设自由创造分数的情境,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创设了如下情境:根据班上男女生的人数用分数说句话,调查班上视力不达标的孩子有多少个?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创设分糖游戏环节,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的过程中,由部分想整体,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体会到情境虽然变换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实质不变。这时候,板书不板书出分数的意义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了深刻地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次磨课,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们要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应该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在最初,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设定在:对“单位1”的认识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双重任务上。因此,确定了我们的思路是:以问题带动,在不断变换分物体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引入“单位‘1’”的概念;接下来仍然以问带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再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分数的意义。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就会沿着我们为他们铺设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本节课的重难点就会得以轻松突破。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是“时刻在为学生着想”。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二次磨课中,却发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其实,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是有生活基础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铅笔、一个小组等等,只是没有给他们冠之以“单位1”的名称而已。于是,又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把“单位1”当做教学重点处理,只是帮助他们把散落在脑海中有关一个整体的零星表象汇集提升,引导学生用“单位1”的概念来表示一个整体的内涵。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说”早已会说。但“做”,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到底已经理解了什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
再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肤浅。
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分数的意义应该涉及到的知识,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符号的历史发展、分数单位、量与率的比较等内容都非常重要,极想有在一节课中就倾其所有而告之之势。这是我在备战公开课时经常会犯的痼疾,还好有其他老师头脑清醒,做事果断,大刀阔斧,修枝剪叶,才令得本节课不蔓不枝,主干分明。
但是对 “量”与“率”比较,终难割舍,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试课中都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后来在工作室成员的研讨下删减一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她们让我懂得设计教学不能因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求新而花样百出,一定要把握准重点,懂得取舍。
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课”也是要经过多番磨砺才有可能变成经典。“磨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一节好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团队中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带给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如何“磨课”,要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经过此番磨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做得更好。
磨课心得体会 篇8
在“省培计划”名师培训班的同课异构活动,从准备到选拔,从实战课再到最后的成果汇报,我执教的《父爱之舟》一课先后讲了三遍,这三遍受益匪浅,分别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吸纳、删减、提炼。
吸纳。
第一次的备课是小组研修,老师们纷纷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我像干海绵一样,贪婪地吸取全组所有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精华,融所有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为一体,于9月23号站在舞台上展示。当时的我自信满满,自认为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层次地挖掘,深层次地解读,并且我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依照课标理念、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来设,不偏不倚,正正好。
删减。
然而专家韩素静老师委婉地指出,设计太肥胖了,臃肿的身材需要减肥。我仔细看我的设计,的确如此,对于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我设计了以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为教学,先是让学生想象并围绕我的“馋”写几句话,再角色体会父亲的心情。这一设计是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但是,却不是本单元本节课的语文要素,学习重点。这些非主要内容的加进去,就冲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于是23号晚上我熬夜到一点,对教案进行了第二次建构。
提升。
25号上午我带着减肥瘦身后的重新建构的教案,认认真真上了第二节课,很多人给我送来了掌声与赞美,甚至有的老师说你们濮阳的教育真是做得好。但是我深深地知道,和名师相比,我的进步空间非常大,如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阅读,我层次性、目的性不明确,更没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炼出来学习方法,让学生迁移学法。知不足才能自省,自省才能找到奋斗的目标。我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号晚上主题教育结束后,班主任范老师通知,我们作课老师在28号的阶段性成果汇报会上把课在讲一遍。可是听完名家的课后,我的教案还没有最后修改完善,是按原来的讲,还是重新调整?按原来的讲也未尝不可,因为已经很不错了,再调整,也许会因为记忆不熟练弄巧成拙。我是个做事要么做好,要么不做的人,不想有一丁点儿的凑合。于是我开始了修改,没想到一改就改到了凌晨一点。
28号早上我六点前就从床上爬起来,背稿,改稿。头天晚上我们排练了集体舞蹈,一起演的伙伴叫我穿上演出服去合影留念。我哪里有心思拍照啊?找了一个角落,开始了我的稿子的背诵。
汇报的时候,我将学习过程可视化后的设计展示了出来,大家报以热烈掌声,变动虽然微小,也许别人根本就注意不到,但是我自己知道,那一个小小的变动,付出了我多少的心血?那一个小小的变动,领先原来的半步,也许就领先了整个世界。微不起眼的变化,是理念和思想的变革哦!
阶段性的成果汇报结束了,我的思考没有结束,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做最努力的人,因为努力了不一定优秀,但是优秀的人一定是非常努力的人。
磨课心得体会 篇9
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 篇10
在培训中我听取了3位老师精彩的英语课,每位老师的课都是那么的精彩,让我既羡慕又钦佩。
一、羡慕他们扎实的基本功: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课上尽量多的使用英语。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教师说英语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是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会努力的。也希望能为自己的课题创造更精彩的语言环境。
2、他们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这是多年教学生涯的沉淀。
二,钦佩他们的教学能力。
1、课堂驾驭能力。老师们都能运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使课堂更生动,比如栗杰老师运用网络展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思想教育,同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电脑课件也使课堂的容量增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课堂的整体性强,衔接紧凑,在控制时间上能灵活应变,使课堂趋于完整性。
2、教学设计能力。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不知道怎么处理阅读与夯实基础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几位老师为我解了疑惑。这几位老师都能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有效的从学英语水到渠成的转变成用英语。如梁金花老师讲授“在恰当场合使用合适语言”之后,让学生编对话,切实让学生活用英语,用活英语。老师们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讨论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每个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能充分利用课堂,珍惜每一分中,提高课堂的实效。我在感叹如果是我自己上课的话,这么多的练习能够当堂完成吗?可是在授课老师的课中,真的做到了当堂课程全部完成,让人不得不赞叹老师高效的教学能力。在此次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情景教学,任务教学,合作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理念。让我对这些新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理解。教学真的'是用心、用脑的大胆实践过程。我想关键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次的教学观摩活动,让我学到了不少课堂教学方面的方法与形式,但是如果照搬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可能会不行。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课堂上执教老师好的地方,借鉴学习,不足之处,对自己也是一个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磨课心得体会 篇11
为帮助新教师尽快更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促使其快速成长。在校领导和钟老师安排下,我跟新教师黄莉确定了师徒关系。虽然懵懂的“被师傅”,但通过这么几个月的共同学习,特别是这一次带着黄莉磨课的过程,使我深刻体会到做师傅,真的是一门学问。因为,要想做好这个师傅,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下面我就这次和黄莉老师磨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各位新老师给出一些建议:
一、克服紧张的心理很重要
作为一名新老师,刚踏出校园的殿堂,缺乏承受能力和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对能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按要求上好课,心里没底。各种担心,往往会使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特别的紧张,经常会出现心跳加快、脸红、思维混乱等现象。它会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效果。那么克服紧张的心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所以在上课前一定要意识紧张的心理会给你精心准备的课带来种种危害,上课前可以跟自己对话:我是最棒的,我已经准备好了,相信自己。
二、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有很多新老师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要设计一节课那还不容易,只要百度一下,教案、课件分分钟的事,或者那么多优质课的视频多看几遍,模仿模仿、修改修改、背背记记应该就能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想法是肯定不正确的。在这磨课过程中,黄莉老师就这个问题就有深刻的体会,不要说是在网上下载的教案无法顺利上手操作,包括用我或者是其他老师之前赛课上过的教案都还是不好操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别人的教案是根据自己钻研教材设计的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上课学生的专用教案,这样的教案不是适合每一个老师每一个班的学生。所以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自己吃透教材、摸索出每一个环节。
在这么多专家面前讲如何备课,还是有点班门弄斧,这里只是向新老师们就备课说一些我的看法。
1、备课首先应该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钻研教材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钻研课文本身。从字、词、句、段、篇到作者的思路、课文的主题思想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勤于思考,勤于从有关的参考资料中吸取营养;要反复地阅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遇到疑难的问题,可以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和他们一起研究。二是要吃透课标对全册教材的总要求,把握每一篇课文在学期或者阶段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要吃透课文,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决不放过。这样,吃透了教材,就能合理地定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这次的磨课过程中黄莉老师的目标设定、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随着对教材的钻研程度改变的。从最初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理解掌声的含义,懂得关心、鼓励他人。”到后来加上“学习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这个环节,都是随着对教材钻研程度改变的。钟老师一再跟我们说: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就是要分清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或者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教材只是个例子。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教好教材内容。黄莉老师最开始的备课就没有确定好“课程内容”,只是单纯教了教材内容。这样就是没有吃透教材,所以备课时深入地钻研教材,确定“教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2、其次还要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是为了学生学习。学生原有基础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有哪些困难,有什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教师都要有所考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不仅能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基本功的训练要持之以恒。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的`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不论是看书、看报、听课、参观、游览等,随时随地做备课的有心人,不断地从知识的海洋中,从生活和教学的实践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三、建议和反思
上完一堂课后,并非意味这课堂教学的结束,课后对本堂课的反思和对自己提出一些建议也是至关重要。有些新教师认为上完课就没事了,很少及时进行自我分析,这种做法,不利于总结和提高,势必影响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上完第一堂课后,都必须及时进行自我分析。即上完课后都要及时回顾备课和上课过程,分析在本堂课中有哪些较好地实现了原定计划,还有什么不足;哪些没有实现或实现不好,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反应;下堂课教学要着重注意些什么等等。分析的结论记录下来,作为下阶段备课和上课的参考。
总之,上一堂好课要用平常心,发现问题,认真总结,推敲琢磨,百炼成金。
师徒结对子也让我意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这个师傅“名”与“实”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但既然接受了重任,就只能努力缩小差距了。所以我会在提高徒弟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努力充实自己。黄莉老师这次课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从中我也看到了她很多进步的地方,我也从中学习到了不少,这让我还是初感成效。我觉得有所成效是一种幸福,是一份荣耀,我会努力去追寻它。作为师傅,我真诚地希望我的徒弟能少走些弯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祝愿我们名师工作室的师徒结对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的每一个老师都从中收获良多。
磨课心得体会 篇12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在整个过程中,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
第一次试教:博采众长未必好
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课,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而对于几何实践内容来说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确定好教学目标和大致方向之后,我开始钻研教材、找寻成功课例,因为自己本身没有教授过该内容,所以希望能有所借鉴,在教材中提供了“学习小伙伴跳绳”、“比身高”、“比旗高”、“比长宽”以及“方格纸比长短”这五样素材,于是我将这五样素材放入教案中并结合一般教学设计中的引入、探究、练习部分,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组内的吴春花老师和我的师傅施建平老师听了第一次试教,听完之后的感觉是比较“散”,犹如写文章一样,框架有了,可是内容却还有待商榷。那该怎么办?大家决定坐下来一起仔仔细细地研课磨课。
第二次试教: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次试教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研课磨课阶段。从引入部分开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采用让小朋友来选择班中最高的同学去当运动会的旗手,企图在选择的时候让学生产生“比较”的认识需求,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在组内讨论中,师傅施老师给出了建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那么,需求如何产生?不妨将引入改成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来比一比身高,由于高矮相差较多,学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长度比较”的第一环节:比较方法一——用眼睛看,继而出示各种生活中用眼睛看一下子就能比出长度来的事物。
接下去是新课探究环节,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吴老师和施老师都给我指出了很多教学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给出的指令要清晰、引导要准确;在教学语言的处理上如何简洁精练等等。而在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也遇到了难题:由于该内容中一共有4个长度比较的方法要涉及——“用眼睛看”、“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长方形纸片比长宽(借助工具1)”、“方格纸上比长短(借助工具2)”,那么究竟是先完成所有探究内容后再一次性练习呢?还是在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商量下来,因为第一次试教所采用的就是先探后练,感觉效果不是最理想,所以吴老师和施老师建议我可以在第二次试教中尝试边探边练,让孩子对比较方法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和系统的认识。而对练习部分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够更顺畅。
在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一次感觉上也顺畅了许多,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上也觉得扎实了许多。
智慧杯比赛:好的基础成功的一半
两次试教之后,终于要真枪实弹地上场比赛了,有组内两位老师为我全程保驾护航,对教学设计环节的担心基本没有了,但是对自己的临场发挥水平多少还是有点忐忑,比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气氛的把握上,也是认识到了自身的这些不足,在第二次试教之后,吴老师和施老师开始为我进行教学语言的重组,细化到每一字每一句,让我真正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都不容小觑,老师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明确,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懂得该如何思考该思考些什么。而在课堂上,老师的应变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的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更聪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和新颖的生成问题又该怎么去处理呢?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两个物体的长度比较方法后,按照课本素材让学生比较一张长方形纸长和宽的长度。因为长和宽是在同一个长方形上,而不像其他比较的两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习题的难度高了一层。书上出现了这个习题原意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比较,在这里我们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谁的方法多。显
然学生的潜力是老师们无法估量的,他们的想像和方法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想。 想出了折一折的办法,还利用各种工具:尺、铅笔、手等来“量一量”的方法,还有学生想出了同桌利用两张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纸,各取一长一宽直接比较。
智慧杯比赛虽说不能算得上完美,但也是组内老师一起研磨出来的成果,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听取徐校长的建议进行改进,力求在培训班的实践课中可以表现得更好。
培训班实践课: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徐校长的建议之下,我们又将教学设计中“学习小伙伴比跳绳长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在前两次试教中也发现,学生都关注在因为小胖人是最高的所以他的绳子是最长的,而不去关注比较三条绳子用怎样的方法去比较长短。没有动手体验的过程,小朋友很难将比较的方法说清楚,故而改成为每个小朋友提供三段毛线,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后自己概括出比较长度的基本方法。有了动手体验和感悟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总结和概括起来也更加地“有话可说”。
当然,几易其稿、几经磨练,培训班实践课虽然已是大家经验累积的精华,是各位老师倾心帮助的结晶,但我作为青年教师,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比如: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求不够明确或者不详细等等。
我们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正是在“磨课”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们感受着成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我想:一节课越研究越有内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
此次活动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磨课心得体会 篇13
在这次初中语文研课磨课培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这次培训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心底热爱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搞好本职工作,来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演绎出的人生精彩。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酝酿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和谐环境。常说万策之首,攻心为上。这就启示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得先把学生的心拴住,学生才能在向师性的驱动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能性才会更高,落实好素质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初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随着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提高。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
第三,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
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要顺利达到以上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阅读,逐步提高
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知识。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应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初一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初一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言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
磨课心得体会 篇14
一堂好课是怎样诞生的?经历过前段时间分宜一小数学工作室的课例打磨活动,我有了深切地体会:好课是“磨”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名师指点、团队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磨课”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次我们工作室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分数的意义》。
最初,我们的思路是引领学生在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出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可是,在第一次试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如李水莲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毋庸置疑,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设计思路:先从生活中找能用1表示的物体,再体会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用“1”表示。然后从平均分不同的物体中形成直观表象;再创设自由创造分数的情境,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创设了如下情境:根据班上男女生的人数用分数说句话,调查班上视力不达标的孩子有多少个?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创设分糖游戏环节,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的过程中,由部分想整体,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体会到情境虽然变换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实质不变。这时候,板书不板书出分数的意义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了深刻地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次磨课,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们要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应该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在最初,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设定在:对“单位1”的认识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双重任务上。因此,确定了我们的思路是:以问题带动,在不断变换分物体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引入“单位‘1’”的概念;接下来仍然以问带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再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分数的意义。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就会沿着我们为他们铺设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本节课的重难点就会得以轻松突破。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是“时刻在为学生着想”。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二次磨课中,却发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其实,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是有生活基础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铅笔、一个小组等等,只是没有给他们冠之以“单位1”的名称而已。于是,又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把“单位1”当做教学重点处理,只是帮助他们把散落在脑海中有关一个整体的零星表象汇集提升,引导学生用“单位1”的概念来表示一个整体的内涵。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说”早已会说。但“做”,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到底已经理解了什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
再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肤浅。
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分数的意义应该涉及到的知识,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符号的历史发展、分数单位、量与率的比较等内容都非常重要,极想有在一节课中就倾其所有而告之之势。这是我在备战公开课时经常会犯的痼疾,还好有其他老师头脑清醒,做事果断,大刀阔斧,修枝剪叶,才令得本节课不蔓不枝,主干分明。
但是对 “量”与“率”比较,终难割舍,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试课中都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后来在工作室成员的研讨下删减一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她们让我懂得设计教学不能因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求新而花样百出,一定要把握准重点,懂得取舍。
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课”也是要经过多番磨砺才有可能变成经典。“磨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一节好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团队中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带给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如何“磨课”,要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经过此番磨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做得更好。
磨课心得体会 篇15
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 篇16
一堂好课是怎样诞生的?经历过前段时间分宜一小数学工作室的课例打磨活动,我有了深切地体会:好课是“磨”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名师指点、团队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磨课”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次我们工作室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分数的意义》。
最初,我们的思路是引领学生在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出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可是,在第一次试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如李水莲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毋庸置疑,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设计思路:先从生活中找能用1表示的物体,再体会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用“1”表示。然后从平均分不同的物体中形成直观表象;再创设自由创造分数的情境,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创设了如下情境:根据班上男女生的人数用分数说句话,调查班上视力不达标的孩子有多少个?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创设分糖游戏环节,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的过程中,由部分想整体,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体会到情境虽然变换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实质不变。这时候,板书不板书出分数的意义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了深刻地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次磨课,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们要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应该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在最初,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设定在:对“单位1”的'认识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双重任务上。因此,确定了我们的思路是:以问题带动,在不断变换分物体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引入“单位‘1’”的概念;接下来仍然以问带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再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分数的意义。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就会沿着我们为他们铺设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本节课的重难点就会得以轻松突破。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是“时刻在为学生着想”。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二次磨课中,却发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其实,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是有生活基础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铅笔、一个小组等等,只是没有给他们冠之以“单位1”的名称而已。于是,又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把“单位1”当做教学重点处理,只是帮助他们把散落在脑海中有关一个整体的零星表象汇集提升,引导学生用“单位1”的概念来表示一个整体的内涵。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说”早已会说。但“做”,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到底已经理解了什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
再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肤浅。
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分数的意义应该涉及到的知识,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符号的历史发展、分数单位、量与率的比较等内容都非常重要,极想有在一节课中就倾其所有而告之之势。这是我在备战公开课时经常会犯的痼疾,还好有其他老师头脑清醒,做事果断,大刀阔斧,修枝剪叶,才令得本节课不蔓不枝,主干分明。
但是对 “量”与“率”比较,终难割舍,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试课中都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后来在工作室成员的研讨下删减一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她们让我懂得设计教学不能因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求新而花样百出,一定要把握准重点,懂得取舍。
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课”也是要经过多番磨砺才有可能变成经典。“磨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一节好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团队中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带给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如何“磨课”,要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经过此番磨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做得更好。
磨课心得体会 篇17
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修炼得道一样,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在准备国家赛课中我经历了“磨课”。现在回忆起来,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领导所赋予的机会及磨课教师的帮助。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
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磨课心得体会 篇18
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 篇19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每一年都有许多次教育研究部门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各种各样的优质课、公开课或观摩课。怎样才能锻造出一堂好课?我觉得除了尽量释放在学校里所学的各种教学理论,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之类以外,重要的是要从两个词入手,即“摩课”与“磨课”。
所谓摩课,就是模仿别人的课,模仿别人的讲课风格、讲课样式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刚刚踏上讲台,摩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可以从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实录、教学影像资料中,学得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兴趣,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如何传授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方法,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等等。甚至于优秀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青年教师的眼里都极有魅力,都值得一摩。
摩课一定要注意几个原则。
一是摩课要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精神实质,切不能只摩外部形式。李吉林、霍懋征的课都是好课,可是,别人拿来往往就不伦不类,特别别扭。这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没守着拿来主义这一原则。你穿上别人的旧鞋子走老路,自然会觉得道路不好走。所以,摩课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摩课的教师在摩课的过程中拨开云雾见青天。发现一堂好课的真正内涵所在。比如说一个环节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他是以什么形式来实践这一原则的?如果让我来上这一课,我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践行这一原则?会有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等等。
再如优秀的教师突破难点总是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他到底是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是讲读法、讨论法、读书法,还是实物演示法?还是多种教学方法的复合?我们摩课的教师一定要摸清他的教学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同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哪几种形式展示才能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选出属于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并且再进一步发散思维:哪一些课型的哪一些环节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二是摩课要摩最适合自己摩的'课。并非所有的优质课都值得你去模仿。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教师,往往会眼花缭乱,看到哪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很高,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总想一口气把这些优点都学到自己手中。我想,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就“千手观音”式的教师,最终出现的形象必然是一个“四不像”。有一篇小短文讲到:一个百分之百,强过十个百分之十。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往往强于你在多个方面都有浅显的涉猎,而哪一方面都不深入、不通透。我们当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强烈求知欲和独特思维个性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总是无定向、无止境的。当他们问你一个问题,你总是支支吾吾,好像知道,又说不出所以然。久而久之,你的魅力就会让你自己抹杀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首先要达到在一个方面是专家,然后再逐步达到一专多能、多专多能。
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要确定一种最适合自己特点的优秀课型为自己的教学基本式,并能提炼出其基本骨架课型,或者去修正别人的课型,并博取众长,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基本形式。教学的基本课型的“钢架结构”出台以后,再去丰富它,保养它,成就它,把课堂变得既思路清晰,又有血有肉。
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或教学基本形式并不容易,要想成就一个形式新颖,又很科学、很实用的模式更是非常难,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积淀、不断提高,甚至要改正或推翻原来的形式,再形成新的教学基本形式。
一个人只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基本形式往往是不够的。不同类型的课文,你只套用一个公式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都要针对不同的课型,形成多种成功的教学基本形式。当然,这需要每一位教师求真务实、勤奋好学,要付出多年乃至一辈子的心血。这也就是“磨课”的过程。
所谓的磨课,就是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堂好课需要仔细地去雕琢,去打磨。磨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足够的磁性、足够吸引力的语言表达水平,需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更需要有将各种素质整合为和谐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
一个课堂教学的高手,他的文化是由内向外渗透的。他应该是在每一个眼神中、一举手一投足中,都浸润着文化。这就需要从教者去浮华,去功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这片宁静的心灵,耐心地去磨砺自己。去读书,去读好书,去读破万卷书。为我们保证每一堂课都有源头活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这条长河中,摩课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基础。摩课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跳出别人的圈套,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形式。磨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包含着摩课的过程,还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摩了课,再去长久地磨课,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之道,吻合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个打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般人的成功之道。愿成功属于那些善于打磨自己的人。
磨课心得体会 篇20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在整个过程中,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
第一次试教:博采众长未必好
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课,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而对于几何实践内容来说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确定好教学目标和大致方向之后,我开始钻研教材、找寻成功课例,因为自己本身没有教授过该内容,所以希望能有所借鉴,在教材中提供了“学习小伙伴跳绳”、“比身高”、“比旗高”、“比长宽”以及“方格纸比长短”这五样素材,于是我将这五样素材放入教案中并结合一般教学设计中的引入、探究、练习部分,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组内的吴春花老师和我的师傅施建平老师听了第一次试教,听完之后的感觉是比较“散”,犹如写文章一样,框架有了,可是内容却还有待商榷。那该怎么办?大家决定坐下来一起仔仔细细地研课磨课。
第二次试教: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次试教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研课磨课阶段。从引入部分开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采用让小朋友来选择班中最高的同学去当运动会的旗手,企图在选择的时候让学生产生“比较”的认识需求,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在组内讨论中,师傅施老师给出了建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那么,需求如何产生?不妨将引入改成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来比一比身高,由于高矮相差较多,学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长度比较”的第一环节:比较方法一——用眼睛看,继而出示各种生活中用眼睛看一下子就能比出长度来的事物。
接下去是新课探究环节,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吴老师和施老师都给我指出了很多教学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给出的指令要清晰、引导要准确;在教学语言的处理上如何简洁精练等等。而在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也遇到了难题:由于该内容中一共有4个长度比较的方法要涉及——“用眼睛看”、“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长方形纸片比长宽(借助工具1)”、“方格纸上比长短(借助工具2)”,那么究竟是先完成所有探究内容后再一次性练习呢?还是在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商量下来,因为第一次试教所采用的就是先探后练,感觉效果不是最理想,所以吴老师和施老师建议我可以在第二次试教中尝试边探边练,让孩子对比较方法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和系统的认识。而对练习部分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够更顺畅。
在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一次感觉上也顺畅了许多,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上也觉得扎实了许多。
智慧杯比赛:好的基础成功的一半
两次试教之后,终于要真枪实弹地上场比赛了,有组内两位老师为我全程保驾护航,对教学设计环节的担心基本没有了,但是对自己的临场发挥水平多少还是有点忐忑,比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气氛的把握上,也是认识到了自身的这些不足,在第二次试教之后,吴老师和施老师开始为我进行教学语言的重组,细化到每一字每一句,让我真正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都不容小觑,老师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明确,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懂得该如何思考该思考些什么。而在课堂上,老师的应变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的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更聪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和新颖的生成问题又该怎么去处理呢?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两个物体的长度比较方法后,按照课本素材让学生比较一张长方形纸长和宽的长度。因为长和宽是在同一个长方形上,而不像其他比较的两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习题的难度高了一层。书上出现了这个习题原意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比较,在这里我们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谁的方法多。显
然学生的潜力是老师们无法估量的,他们的想像和方法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想。 想出了折一折的办法,还利用各种工具:尺、铅笔、手等来“量一量”的方法,还有学生想出了同桌利用两张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纸,各取一长一宽直接比较。
智慧杯比赛虽说不能算得上完美,但也是组内老师一起研磨出来的成果,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听取徐校长的建议进行改进,力求在培训班的实践课中可以表现得更好。
培训班实践课: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徐校长的建议之下,我们又将教学设计中“学习小伙伴比跳绳长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在前两次试教中也发现,学生都关注在因为小胖人是最高的所以他的绳子是最长的,而不去关注比较三条绳子用怎样的方法去比较长短。没有动手体验的过程,小朋友很难将比较的方法说清楚,故而改成为每个小朋友提供三段毛线,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后自己概括出比较长度的基本方法。有了动手体验和感悟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总结和概括起来也更加地“有话可说”。
当然,几易其稿、几经磨练,培训班实践课虽然已是大家经验累积的精华,是各位老师倾心帮助的结晶,但我作为青年教师,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比如: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求不够明确或者不详细等等。
我们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正是在“磨课”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们感受着成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我想:一节课越研究越有内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
此次活动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磨课心得体会 篇21
在培训中我听取了3位老师精彩的英语课,每位老师的课都是那么的精彩,让我既羡慕又钦佩。
一、羡慕他们扎实的基本功: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课上尽量多的使用英语。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教师说英语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是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会努力的。也希望能为自己的课题创造更精彩的语言环境。
2、他们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这是多年教学生涯的沉淀。
二,钦佩他们的教学能力。
1、课堂驾驭能力。老师们都能运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使课堂更生动,比如栗杰老师运用网络展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鲜艳的色彩、活动的图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思想教育,同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电脑课件也使课堂的容量增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课堂的整体性强,衔接紧凑,在控制时间上能灵活应变,使课堂趋于完整性。
2、教学设计能力。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不知道怎么处理阅读与夯实基础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几位老师为我解了疑惑。这几位老师都能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有效的从学英语水到渠成的转变成用英语。如梁金花老师讲授“在恰当场合使用合适语言”之后,让学生编对话,切实让学生活用英语,用活英语。老师们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讨论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每个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能充分利用课堂,珍惜每一分中,提高课堂的实效。我在感叹如果是我自己上课的话,这么多的练习能够当堂完成吗?可是在授课老师的课中,真的做到了当堂课程全部完成,让人不得不赞叹老师高效的教学能力。在此次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情景教学,任务教学,合作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理念。让我对这些新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理解。教学真的是用心、用脑的大胆实践过程。我想关键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次的教学观摩活动,让我学到了不少课堂教学方面的方法与形式,但是如果照搬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可能会不行。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课堂上执教老师好的地方,借鉴学习,不足之处,对自己也是一个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磨课心得体会 篇22
在全区大力推进“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的课改新形势下,我校承担了本学期教育教学开放任务,我很荣幸被推选在这次活动中进行公开示范课,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对“三步导学”只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而且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很好的去运用。为了能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我又一次重新学习了“三步导学”理论知识,希望能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磨课之前,我就认真备课,并且结合“三步导学”教学模式,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经历了次次磨课,我才真正认识到上一节好课就像是打造一块美玉,只有经历了无数次磨炼,才能使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磨课过程中,学校领导和同组教师一次次指导我,帮助我,给我提出最宝贵的建议,使我感觉到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我在一次次磨课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在磨课中,我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从激情导课到民主导学,再到检测导结,甚至到每个问题,每句话,为了能展示较完美的一节课,我修改教案,制作课件经常到深夜。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也充实,快乐。下面谈谈我的磨课心得:
一、更深刻的认识到“三步导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真正捍卫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运用激情导入,唤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预期效果也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是任务的呈现,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每做一步都要呈现一个任务呢?现在我才体会到,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起引领作用,它就像一盏明灯,给老师和学生指明课堂活动的方向,使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检测导结更是当堂课就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作了检测,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执教的使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学棋》第二课时,这课我试讲了五次,每次都会对对“三步导学”有新认识,有新收获。这要感谢学校领导和同组老师,是她们帮我把“三步导学”合理,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她们使我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并再次从“三步导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大家的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不断进步。相信,“三步导学”课堂模式一定会走进我的日常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功效。
二、努力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三步导学”中“激情导课”就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给孩子们足够自主学习时间,并且鼓励他们合作、探究,从而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重要的参与者,老师和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深切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较少,所以导致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同学明明知道答案就是懒得说。通过这次磨课,我才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原来原因在我身上。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自信心倍增,并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并提高课堂效率。认识到这点后,我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足,注重发挥好教师的及时评价作用,通过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其中也充满快乐,它可以帮助我们凝聚教学艺术、积淀教学智慧、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通过这次磨课,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增强了教学技能,更新了教学理念,更使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 篇23
在课的前面加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和历练可见一斑。有人说:磨课、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这一点不假,教师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完善,“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让顽石通透金属般质地的过程。
最近一个阶段的磨课,忙得我不亦乐乎,让我每天的生活更加充实。白天讲课,一到晚上就坐在电脑旁看名师讲课,设计教案,修改教案,制作课件,天天忙到半夜。甚至半夜睡在床上还在闭目凝思,有时脑海中灵光一闪,我就会迅速抓住灵感,把原来的教案又进行一“大手术”。我深深感受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日日磨,夜夜思,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磨课就是在一次次的试教试讲中反思,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获。
通过一次次磨课,我也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备课细节到位
在备课过程中,找出拼音平舌、翘舌,我偶尔的恍惚会教给学生不完整的知识点,所以要上好一节课,备课需要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将完整无误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使其掌握。
二、设计到位
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条理清晰。什么时候认字?什么时候字音和字形的比较?什么时候朗读?只有我设计完善的流程,才能合理的落实知识目标。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从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要求到位,纪律到位
低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自制力较差,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常常会出现一种无序的、低效的状态,所以对低年级的孩子合作、操作之前一定要有要求,但要注意要求不能过多,多了,学生记不住,仍然无效,要做到要求简洁、明确。但必须行之有效。学生良好纪律习惯的培养是教学进行顺利的重要保证。学生随意下座位,站起来,个别同学这样的情景经常上演。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教学中需要加强练习。例如:举手说话、做端正、不玩手和其它的东西、看黑板等等。
四、评价到位
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直接的导向作用,积极的激励作用,及时的诊断作用,快捷的调控作用,互动的交流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及时、到位,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方面我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对评价性语言的积累。
课后,我又对这次磨课的过程进行了反思。在反思的时候,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多次的试教过程中我都无法将年级组老师们的意见运用好呢?他们都是浸盈教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名师,他们的意见自然是金玉良言。那么,问题肯定更多地在自己身上,究其原因,是对我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透彻,还没到点,于是在吸收老师们的意见的时候都还显得比较盲目,只是留于表面,学了个空架势,而没有足够的内力做支持,充其量只能算是在模课,上起来自然是力不从心。但一次次的试教和修改其实也在促使我一次次地深入解读文本。
可以说,“磨课”能不能取得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对自身素质的打磨就显得非常重要。我的经验也告诉我:磨课的确让我的专业素质提升了不少,它正在让我不断变的成熟和从容。磨课能有效地打磨教师,提升教师素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写了文章名为《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我想说,即使磨你一生又何妨呢?
磨课心得体会 篇24
11月5日下午,根据远程研修磨课的进程,即将开始上课和观课阶段,禹城市实验小学召集本校的指导老师和各研修组长及部分学员,在北区会议室召开了阶段总结会。杨成秋校长专门列席了会议,并提出了几点要求和希望。
会上,学校远程研修分管校长高伟伟就自磨课以来的研修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肯定了研修的作业质量和取得的成果,剖析了磨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强调了要保证各位学员的研修时间和发帖研讨的质量,详细部署了磨课阶段的重头戏——上课、观课任务。并带领全体与会人员重温了《禹城市实验小学关于加强研修工作的制度要求和考核办法》,明确了学校对加强远程研修工作的目标和决心。
各研修组长就本组的研修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教学任务重,人员南北两个校区分散的不利条件下,他们积极带领全组学员充分学习和借鉴20××年远程研修和国培计划的成功经验,严格按照本组的磨课计划,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各研修组之间互相学习,圆满完成了磨课前边各阶段的各项任务。
最后,杨校长要求全体成员针对磨课阶段任务重,目标要求高,技术性强的特点,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做好磨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时间、制度、措施上下工夫,扎实做好群组磨课工作。希望老师们明确方向,鼓足干劲,努力争取在20××年远程研修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磨课心得体会 篇25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从教学中转变了认识,从今以后要重新挑战自我。通过研修,教学方法有所改进。
教学方面,我把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秀生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工作的总目标,注重考研,大胆改革,形成勤恳踏实,乐帮善带的作风。指导老师班为我们介绍了一位位有着各种优秀头衔的专家时,我认识到自己有幸加入了一个专业、规范、有着先进理念的培训队伍。这十天的的培训必将改变我英语教育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听了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那么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有做到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薄名利,远物欲,乐在其中。
睿智的老师,让我们见识到了来自中国顶级初中英语教师的风采。在这堂示范课中,我们初步认识了教育的理念:真实、自由、个性;我理想中的英语课堂应该体现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艺术,应该时刻洋溢着生活气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尽情的交流。快乐的英语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张扬,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是啊,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英语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英语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英语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当然,还要感谢老师,你们真的辛苦了,想余下的日子学习会更加的精彩!
磨课心得体会 篇26
这一段时间,我在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有关磨课研课的培训,这次活动我整体感觉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凡事需要打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做好磨课这一关。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磨课就要深度开发和挖掘教材,寻找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通过多次打磨同一节课,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备课和上课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们这次研课磨课活动参与面广,遍及中牟县城、乡镇各个学校的一线教师。白发苍苍者有之,身怀六甲者有之,坚守多年者有之,初登讲台者亦有之。但是没有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每个人都非常积极用心的参与。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先给我们培训了磨课研课相关的理论知识,让我对于研课磨课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也让我对于磨课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布置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每个数学老师都进行一次裸背。每个人不看任何教案,任何教辅资料,也不查阅网络,凭着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自行设计一篇整百数、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然后老师从中找出一篇相对好的设计,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再由设计者修改后再次讲课。这个人人都参与备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每一次试教,我们设置都有几个观察点:目标的达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束后大家集中讨论、各抒己见、直言不讳、畅所欲言,找出“亮点”,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教研氛围特别热烈。
就在这样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我们的小组合作交流更加默契,我们的理性思维更加严密,我们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加准确,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环节也更加明确清晰。现在的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目标的叙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预设课堂生成中的状况。教师要知道课堂上教什么、同时还要注意课堂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
这次活动中,我被小组推荐讲了微课,也得到了去卫民路小学实践教学的机会。为了备好这节课,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讲课,我在几天时间中反复钻研教材,研究标准,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但是在课堂中仍然感觉不是那么完美。有些问题的问法让学生不是很明白,面对始料未及的情况应变能力还有些薄弱……在回到进修学校六楼教室后,大家又一次对我的课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由教研室两位专家做了一语中的的点评。应该说,大伙儿的意见,专家的点评,都让我豁然开朗,无形之间对于自己的能力又给予了指引。
总之,这次磨课活动,可以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也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磨课中去,不断地历练、完善自己,让自己做一名更合格的教师。
附上我在此次培训中的心声:研课磨课屡探讨,微课实战一身包。欢聚一堂抒灼见,集思广益盼妙招。夜以继日改流程,胸无成竹难睡好。专家定评指症结,豁然开朗终提高。
磨课心得体会 篇27
11月28日上午,“阜阳市小学国学教育教研活动之磨课活动”在太和县一小的多媒体教室成功举办。本次磨课活动参与者有来自阜阳教育局周鹏主任带领的名师团队、王成杰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以及相关年级的老师和学生。整个磨课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名师引领、分组评课议课、汇报交流、专家评课等。参课老师受益匪浅。
一、名师引领
太和一小的付莉老师和阜阳市北城小学叶慧老师分别给大家展示了精彩的国学经典教学。国学经典文化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博大精深,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很多启示。可是在教学国学经典时,老师们却不知所措,往往是把古文上成背诵课或者“一言堂”——枯燥无味。然而,今天两位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课堂,真正地走进经典,走进生活。如:付莉老师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教学行大礼,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有梯度教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等等。还有叶慧老师为学生创设出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此自由发挥。上课伊始,叶老师通过大量的数字告诉学生老子的《道德经》被译成外文,带给学生深深地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课堂上,叶老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配以相关文字和插入相关视频,更直观的理解句子的含义,并结合生活让学生谈感受,叶老师适时赞扬并小结,真让我们享用了一场丰盛的教学大餐!他们的教学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古文指明了方向。
二、分组评课议课
课堂教学结束后,阜阳市教育局周鹏主任给前来观摩的老师分了两组,进行评课议课,并提出评课时抓住“老师们选材是否合适?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小组内评课议课。老师们也踊跃参加,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言。
三、汇报交流
在王成杰主任的主持下,两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就本组评课议课的内容展示并讲解给大家,代表们针对不同的课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四、专家点评
最后,周主任做了总结两位老师成功教学的经验:作为老师,首先有责任有义务把课上好!其次,得法于课本,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选材上切合学生实际,关注全体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标扣本顺学情等等。
整个活动地开展,从听、评、议到展、结,我们每位观摩老师都亲自参与,亲身感受,与名师零距离接触,聆听专家的精彩点评,可谓是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磨课心得体会 篇28
您有磨课的经历吗?如果有,那您是幸运者,因为您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您正在磨课,您将品味磨课中的酸甜苦辣,但不管是什么滋味,请您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品尝,收获的是美味佳肴。如果您还没有磨课的经历,您将感受不到成长的喜悦。磨课就像爬山,在山脚下,望着高山,您想退缩,您想打退堂鼓,就如我们刚接到任务时畏难的情绪与感受。在爬山过程中,我们会觉得累,但在累过之后,沿途的风景,山上的新鲜空气,在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只有到了山顶才能感受。我有幸成为磨过课中的一员。
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有多优秀。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接受挑战;一个人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一个人的知识,必须通过磨练才能获得。朋友,到磨课中去收获快乐的果实吧,在磨课中学会成长。
磨课磨得友谊。在磨课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同事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我们全生物组老师,为了我的课来回奔波;我切身感受到通过磨课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与友谊。
磨课磨得是财富。磨课苦,磨课累,但在苦中收获的是快乐,在累中收获的果实。在磨课中,首先收获的是教学"财富"。在正式上课前的每一次试教都是考验,在每次的试教中却都能得到教学的"财富"。其次,在磨课中收获的是自信。在每次试教前,同事们给予微笑与鼓励,一句句祝愿与鼓励的话,暖在了我的心里。在磨课中我磨练了自己意志与胆量。这样的"财富"将终身受用。
磨课磨得是体力。在磨课过程中,其它事情还是一样不能少,只有在晚上8点之后的时间才能安安静静地静下来想自己的课,想教学过程,想教学环节的衔接,想上课时的表情与动作,还要做教学用具、课件,请人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等等,有时需要忙到很晚。因为自己的身体素质较差,这时的你如果体力跟不上,在课堂的正式展示前你就会倒下,那一切的努力将都是白费。这也跟爬山一样,开始用力过多,到了山腰,就会体力不支,半途而废。因此,在磨课的这半个月中我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合理安排教学与休息的时间,并及时补充体力。所以,磨课磨出了我的意志,还磨出我的体力。
磨课生活已告一段落,磨课使我收获颇丰,磨课使我在教学中成长很快,但留给我的是思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次在朋友的帮助下,爬上了一座小山,而在我面前呈现的却是更多更美的高山,想要领略高山的独特魅力,只有努力,再努力。
磨课心得体会 篇29
一:关于磨课的体会:
第一:为什么而磨课?我们将此归纳为三句话: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而磨;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从整体上说,即是为了夯实教与学的基础而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始终是教学的最根本的问题,通过磨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也自然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为形成更富特色的教学风格而磨,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风格各不相同,而磨课绝对不是要形成整齐划一的,固定化和模式化的教学风格,而是要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更富有特色的,具有效率的和成熟的教学风格,唯此,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磨,磨课的最终着眼点应当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磨课应当是作为比较全面的提高教与学的基础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第二:如何来进行磨课?我们认为它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设定基础目标:课堂教学能力的涵盖范围很广,一次磨课的过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认为,比较具有效率的磨课应当是事先设定某一个比较具体的目标,然后通过后续的实践得以提高;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适当的多次反复操练;评价与总结。
第三:磨课的目标是什么?磨课的目标是形成精品课,优质课抑或常态课?我们认为磨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更好的,更有效率与风格的常态课。即使通过多次的过程而能够形成很好的课,这个课也应当是归属于常态课,这与磨课的本意是相符的。
第四:磨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磨课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
①选择性原则:磨课的课程内容应当有所选择,一般不宜选择具有一些争议性,过于复杂性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②个体性原则:基于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不同以及教学风格的不同,应当考虑到每个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能力的不同掌握程度,而制定相适应性的方案;
③适度性原则:即是以达到事先设定的基础性目标为标准,进行次数不同的操练,而不必规定限定性的次数;
④多样性原则:即是在磨课的实践操作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既然上课可以采取多次独立磨课的.方式,那么备课是否也可以独立的进行多次的磨课式的操作呢?还有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也可以进行独立的磨课式的操作呢?值得大家思考。
二:关于磨课的反思:
第一:理论的学习尚需加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总结,通过学习理论,可以增强自己实践的指导。在这方面,我们的学习还十分的薄弱,还缺乏系统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也直接的制约了实践的活动和效率的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二:实践的计划性待加强。限于现实的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开展这项研究性工作的时间性和计划性都不是太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适当的加强,争取做到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争取早日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
磨课心得体会 篇30
备课和试教给我很多收获,同时也给我很多遗憾。就像一个平面上画圆,随着圈起来的部分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圈外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化很大。 这是一节学校的教研课,这节课我试教了三次,每一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当我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课堂的经历和生成是不同的。学生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我需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是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过程。每次和同组的老师们交流,总是有很多发现,如果说从课中能感受到学生的智慧,那么这也是我们组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想,一节好课的背后需要深刻的思维方式,翔实的资料的掌握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我想老师在从中需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深入研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这节课的内容,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我,都是有很大挑战性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从学生中来,学生的第一组数据出不来,第二组数据就不会出现,就无法进行数据的比较和交流,这节课就无法上下去。对于学生来说,挑战就是在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小组合作要求很高,这是一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样就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挑战的
我一直认为,“磨课”的道路上学生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探索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要求学生去进行交流、合作和研究,但是课堂只有40分钟,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取舍,我是选取老师讲、学生听,还是花时间和力气让学生自己探究,我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肯定选取后者,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学生自主探索成果达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教师应怎么办?是匆忙讲给学生听,还是再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形成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我想,我会选择后者,但是教师要做的是要进行有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验证。
一节课的研究,需要教师在“磨课”中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能力,在这节课中,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使学生在这样的研究交流中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同时,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次上课和“磨课”,我感触很深,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学之路的宽广与魅力,有了以下几点感受,和大家一起共勉:“磨课”的道路上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个体成长需要团队的精神;老师要及时反思和积累,这样教师才会在磨课中成长起来。
磨课心得体会 篇3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对立体图形的第一次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通过学习它们的特征从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最初的设计中,活动1我是通过学生观察我手上的长方体去引领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在设计时,我正好在上一年级的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其中就有长方体和正方体,所以我觉得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应该很清楚,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来很吃力,我讲起来也很吃力,也很空洞,学生糊里糊涂,我更是急得一身汗,花了太多的时间却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效果。后来,通过李校长和曹主任给我的一番建议,我恍然大悟,我找到了我接下来突破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切入点了。
首先,我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于图形的知识遗忘也是需要顾虑的,而且学生学习立体图形需要去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的掌握。后来,我通过整改,将活动1这样设计了,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这样慢慢在知识体系中开始建立框架,然后接着让每一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摸一摸长方体,这样学生活动起来就有了方向标,感受也更深刻一些了。
就从这一点的设计者我明白了,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时,起点定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情况,空间观念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孩子的思维中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我们要充分地让他们去感受去领悟,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也更易于学生去掌握,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小学阶段图形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不能忽略。
磨课心得体会 篇32
进入20xx年9月下旬,参与第一次远程研修的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磨课活动,由张老师执教低年级段阅读教学课《北京》。接到通知后,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张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进行了课堂观摩、评课议课。在一次次思考交流碰撞中,大家收获颇多。
一、总体感觉:
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研修指导教师、教研组长制定完善了磨课计划。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执教人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教学反思)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磨课即将结束,教师已完成1篇反思和一份总结。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其中具体的磨课过程最为重要,需要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反复打磨。
二、关于听课、评课环节。
目的在于共同感受课堂的“精彩”和“困惑”,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听课时观课分工要明确,设计观察量表。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更要指出不足建议。不要顾及面子,张不开口。
三、关于磨课。
磨课是指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的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大家通过反复磨课后,教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四、通过研修成员集体备课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柏油马路和立交桥的特点,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柏油马路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交通,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通过以上几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语言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我们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情况确立了以识字为中心,朗读为理解,写字为提升的总体目标。紧接着,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第二部分是二、三、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北京的美。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总写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五、教学反思。
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等。
反思是反盛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有效性和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