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2024/11/02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1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2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在思考和权衡之间,我在假期继续捧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去权衡我的教学思想。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总想敬而远之。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又有几人乐意捧读呢?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3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在思考和权衡之间,我在假期继续捧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去权衡我的教学思想。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总想敬而远之。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又有几人乐意捧读呢?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4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体会。

在书中,你清楚地可见李老师的为人、性格、喜怒哀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以我,一个渺小的初出茅庐的执教者的观点,李老师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别的撇开不说,单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孩子渴了进办公室喝水和教师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了。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李老师却从中深挖到了一个教育界普遍的现象: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进办公室喝水肯定是自己动手倒,临走还会向你道谢。可你想到吗?你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时,学生们会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红笔跑上讲台毫不犹豫地借给你。还有个女孩子更加细心地将红笔转一下,旋出红笔芯塞到你的手中。而你拿起就抓紧时间改作业。不知你是否忘了一件事,还是你已与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划出了界限?你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吗?

开始时我只对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感兴趣,渐渐地却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

《教有所思》教我思考身边的教育现象,教我观察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教我洞察自己的课堂,教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我坚守自己的理想……感谢您,李镇西老师。正如一句古诗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书本上与您相伴,虽然相隔天涯,但是却感觉思想上在与您同行。中国有您这样的优秀教师代表,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灯塔,有了舵手,有了追赶的方向。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5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在思考和权衡之间,我在假期继续捧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去权衡我的教学思想。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总想敬而远之。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又有几人乐意捧读呢?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6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体会。

在书中,你清楚地可见李老师的为人、性格、喜怒哀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以我,一个渺小的初出茅庐的执教者的观点,李老师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别的撇开不说,单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孩子渴了进办公室喝水和教师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了。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李老师却从中深挖到了一个教育界普遍的`现象: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进办公室喝水肯定是自己动手倒,临走还会向你道谢。可你想到吗?你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时,学生们会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红笔跑上讲台毫不犹豫地借给你。还有个女孩子更加细心地将红笔转一下,旋出红笔芯塞到你的手中。而你拿起就抓紧时间改作业。不知你是否忘了一件事,还是你已与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划出了界限?你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吗?

开始时我只对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感兴趣,渐渐地却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

《教有所思》教我思考身边的教育现象,教我观察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教我洞察自己的课堂,教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我坚守自己的理想……感谢您,李镇西老师。正如一句古诗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书本上与您相伴,虽然相隔天涯,但是却感觉思想上在与您同行。中国有您这样的优秀教师代表,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灯塔,有了舵手,有了追赶的方向。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7

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有简单地应付。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一个个跳动的生命,有时显得那样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职业的责任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对教育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已显得有些迟钝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逐渐丧失了对教育的热忱和爱好之心。这时的工作是一种苦役,是一种督促和驱使,让人感到厌恶,更谈不上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平日的闲暇多以找朋友聊天和打牌为主,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懒惰占据了。

但是,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篇8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是的,在思考和权衡之间,我在假期继续捧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学行为,去权衡我的教学思想。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给人以虚伪的感觉,总想敬而远之。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又有几人乐意捧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