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

2024/10/2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 篇1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我按照“一帮一”的活动要求,与许梅老师共同探讨,悉心教研,使所任英语学科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为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现对帮扶工作做一总结:

一、学习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使许梅老师的英语教学适应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求、树立起新的育人理念,我们俩经常抽

休息时间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读,了解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掌握了此次英语改革的重点、明确了英语课程各级的总目标和各内容的分级目标、理解了英语教学原则、学会了一些科学评价原则等,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扎实备课,理清教学思路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备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课前备课,做到“有备而来”。

指导许梅老师认真阅读各种教参书,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既考虑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考虑新知的横向衔接;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既体现出完整的教学过程,又注意好各环节的过渡自然。并制作了各种有趣的教具,如:单词卡片、实物(图片)、头饰等教具为课堂教学做好服务。

(二)课中备课,灵活安排简单易操作的游戏活动。

在课堂中通过游戏引入新课教学时,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总是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及活动,将教学内容层层铺开,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生动有趣“快乐堡”,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玩中获得新知,通过反复的趣味操练(如:唱、演、玩、画、涂色、做手工等形式)来巩固所学新知。在活动中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和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良好。

(三)课后备课,总结教学经验。

每上完一单元,我们都及时对该单元作出总结和反思,写出教后感,肯定本节课成功的地方,探讨该单元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认真上课,体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便要求英语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词汇、句型的听说认读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

(一)巧设导入,培养兴趣。每节课的教学我们首先通过做游戏、唱英语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洽在学习英语的氛围内。

(二)图文结合,掌握新知。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运用单词卡片、实物教具、简笔画及肢体语言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并借助图片、动作、表情等手段掌握其义,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新知过程,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遇到难读的单词或句子时,我们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认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培养他们认读的能力。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还适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三)游戏活动,巩固新知。在完成了每节课的新授任务后,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层层铺开;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简单易操作的趣味性、多样化游戏为主来实施教学,让学生进行反复模仿、认读、玩演、视听,从而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他们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听录音,复习新知。我们常在每节课结束的前5分钟,让学生听有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录音磁带。第一遍先认真听,第二遍边听边跟读。在学生能听读后并要求学生用相应的肢体语言或动作入情入境的来模仿、表演对话。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表演时及时给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这样既复习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听说能力和读音的准确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四、加强自学,不断积累知识

我虽然在英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指导许梅老师的教学,但是在教学的同时,我们还经常虚心向资历深的教师请教,和我们英语组的同事一起学习有关英语方面的教学教法,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扩大视野;用心收集有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种游戏资料,时常听录音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

总之,一学期的工作我们付出了很多,同时我们也有很多的收获。领导的信任,使我们精力充沛;同事的肯定,使我们干劲十足;学生的渴求,使我们信心倍增。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游戏来辅助课堂教学,激活课堂。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力争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 篇2

“一帮一”促学制,让“你”不再烦忧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个人群让我们牵肠挂肚,他们就是后进生,“后进生”一般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数学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扩展。后进生的作业或者不按时完成或者质量低下,是最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的。本文从“一帮一”的角度出发,寻找后进生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方法,让后进生的作业不再令人担忧。

一、分组原则,让“一帮一”促学制有序进行

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大部分的孩子效仿性极强,只要有一个好的榜样在身边,就会产生希望变好的内在动力,逐渐喜欢学习起来。让“小帮手”用同伴间自己的语言帮助后进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对作业的讲解,提高后进生各方面能力,逐步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后进生的作业质量。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本文所指的“一帮一”促学制,不仅指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还指一个后进生用他学会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帮助另一个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后进生,最终使得两个后进生都学到知识,都提高了学习兴趣。“一帮一”促学制的分组不是一层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更,以学生自愿帮助为主,教师统筹分配为辅的原则进行。

二、对症下药,让“一帮一”促学制富有实效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1、“一帮一”改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一个人忘不掉的呢?显然,习惯是忘不掉的,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好多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在于不好的学习习惯。曾经任教的五年级一位后进生王某,记性特别差,总不知道回家作业是什么,因此每次的回家作业要么少写要么写错。一下课总是先去玩,等到老师来催课堂作业的时候才发现作业还没有写。于是,我请了有地理优势的他的同桌沈某和他结成“一帮一”小组,每天沈某会提醒王某先做作业再玩,记录好回家作业,然后在放学前检查王某是否已经记好回家作业。经过一段时间后王某已经能主动完成课堂作业,主动记录好回家作业,并且能认真完成回家作业了。

2、“一帮一”提兴趣

兴趣是促进其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不会把学习当苦差事。很多后进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作业质量肯定不高。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这个“爱”不仅指来自教师的爱,还有来自身边同伴的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

的闪光点。主动采取适当形式去靠近他们栽培他们。同伴有了爱,才会与后进生成为好朋友,带动后进生学习兴趣。

对待后进生,这就需要教育者用一双慧眼,一颗爱心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值得称赞的地方。如劳动积极的后进生,在劳动结束时教师可让劳动委员与他结成“一帮一”小组,说说他是如何认真的劳动,给与表扬。对待有绘画特长的后进生,可请负责出黑板报的学生邀请该后进生一起出黑板报,结成“一帮一”小组,对后进生的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和赞美。总之,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在合适的机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自信信,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去,最终提高作业质量。

3、“一帮一”重基础

不少后进生由于低年级知识不过关,旧知识的缺口得不到及时补救,严重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形成“旧债”未清,“新债”又增的恶性循环。最后因“负债”累累而失去学习信心,对待作业自然也是敷衍了事。对于这类基础差的后进生,教师要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他们结成“一帮一”小组。曾经任教二年级时班中有位后进生刘某,通过她的作业我发现她不会背乘法口诀。我帮她聘请了邓某同学和她建立“一帮一”关系,监督她背一个星期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个活动两个孩子都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也都有了进步。优生有了成就感,后进生有了监督,也有了提高作业质量的保障,促进了共同进步、整体发展。通过集体的力量,后进生进步较快,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竞争机制,让“一帮一”促学制更加完善

教师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中,经常进行“优秀小组”、“一帮一优秀组合”评比,以促进全班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学风。这样优生为了本组的荣誉,主动给后进生补课,后进生也为了不给本组拉后腿而努力学习。

“一帮一优秀组合”评比,以两人结对开始计算时间,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为评价标准进行评比,获得“一帮一优秀组合”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每个月进行一次“优秀小组”评比,以小组获得“一帮一优秀组合”总数最多的小组获胜,“优秀小组”的每个组员都可以进行一次抽奖。奖品丰富多彩:让学生和他最喜欢的人一起吃午餐,教师给学生的家长打表扬电话,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跟老师共进午餐,在游戏中做主持人,全班给与1分钟的掌声,给老师一个拥抱,免做一次作业。用竞争与奖励并存的方法促进“一帮一”促学制有效进行,最终让后进生有效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成绩。

小学生性格、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基础,所以让后进生高效完成作业,愿“一帮一”促学制使得作业不再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忧伤,让后进生爱上学习,真正做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 篇3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展开,广大教师提高实施新课程、驾驭新课程能力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发展中的教师来说,要具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就得不断的学习、“充电”,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常规入门关、课堂教学优质关、教学能力达标关、师德师风楷模关”缩短成才周期,我根据学校要求,在这个学期与陈桂萍老师结成“一帮一”对子,下面就这个学期来“一帮一”工作心得体会如下:

一、辅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作为榜样,引导更深刻地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与崇高、职责与义务,注重对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指导,注重师德指导和教学常规指导。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精力充沛、责任心强、接受新知识快,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氛围缺少活力,学生学习、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知识,面对新的教学理念,针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如何去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都是新教师面临的难题,让辅导教师和新教师通过相互听课、说课、评课,把辅导教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课堂应变经验,提供给新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参考与借鉴。

二、在理解课改精神。引导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方面进行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课堂教学的技巧: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技巧的给学生教授知识。如,学生在遇到书本上超纲的知识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在遇到这些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的时候,以一些具体的生活实列讲解。

2、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对教师来说,能力是传授知识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能力是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条件、环境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给学生传授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3、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看的多伟大,要有一颗“义务心”去给学生讲课。教授学生知识是教师的义务,不能因为谁不懂,使你生气了,便放弃教学。而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必须抱着这种“义务心”去开展教学。

4、增加知识面:让新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充实自己,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以上各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教师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见多识广起来。

5、现场的审慎判断力:教师在教学过程种总是面对时刻可能发生变化的课堂。比如突然有学生提出好像是不相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如何面对。

三、在备课方面进行指导。指导新教师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选择相应的教学用具。

四、在上课方面进行指导。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每月两节课,课后要进行交流、切磋、指导。指导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处理难点;如何面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而自己课前没有准备好的问题等。每次听他们的课,课后即时对他们这每节课的成功一面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同时,建设性的提出自己对这节课的其它看法,尤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应该如何去组织学生,调动学生,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五、通过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的信息,指导分析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要求每周要至少听指导教师两节课,课后要有听课记录、体会、总结;每学期至少要让一节校级公开课,相互对比,我们之间存在什么不同的地方,成功的方面在哪里,对教学知识是不是有更好办法解决。教研上,我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促进。

六、组织听课和评课。指导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教研组会议时,让新教师大胆发言,培养他们分析新教材、应用新教法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指导,陈桂萍老师现在己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学生对她都有了良好的反应,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 篇4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展开,广大教师提高实施新课程、驾驭新课程能力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发展中的教师来说,要具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就得不断的学习、“充电”,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常规入门关、课堂教学优质关、教学能力达标关、师德师风楷模关”缩短成才周期,我根据学校要求,在这个学期与陈桂萍老师结成“一帮一”对子,下面就这个学期来“一帮一”工作心得体会如下:

一、辅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作为榜样,引导更深刻地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与崇高、职责与义务,注重对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指导,注重师德指导和教学常规指导。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精力充沛、责任心强、接受新知识快,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氛围缺少活力,学生学习、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知识,面对新的教学理念,针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如何去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都是新教师面临的难题,让辅导教师和新教师通过相互听课、说课、评课,把辅导教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课堂应变经验,提供给新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参考与借鉴。

二、在理解课改精神。引导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方面进行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课堂教学的技巧: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技巧的给学生教授知识。如,学生在遇到书本上超纲的知识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在遇到这些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的时候,以一些具体的生活实列讲解。

2、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对教师来说,能力是传授知识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能力是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条件、环境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给学生传授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3、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看的多伟大,要有一颗“义务心”去给学生讲课。教授学生知识是教师的义务,不能因为谁不懂,使你生气了,便放弃教学。而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必须抱着这种“义务心”去开展教学。

4、增加知识面:让新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充实自己,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以上各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这样教师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见多识广起来。

5、现场的审慎判断力:教师在教学过程种总是面对时刻可能发生变化的课堂。比如突然有学生提出好像是不相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如何面对。

三、在备课方面进行指导。指导新教师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选择相应的教学用具。

四、在上课方面进行指导。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每月两节课,课后要进行交流、切磋、指导。指导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处理难点;如何面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而自己课前没有准备好的问题等。每次听他们的课,课后即时对他们这每节课的成功一面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同时,建设性的提出自己对这节课的其它看法,尤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方面,应该如何去组织学生,调动学生,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五、通过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的信息,指导分析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要求每周要至少听指导教师两节课,课后要有听课记录、体会、总结;每学期至少要让一节校级公开课,相互对比,我们之间存在什么不同的地方,成功的方面在哪里,对教学知识是不是有更好办法解决。教研上,我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促进。

六、组织听课和评课。指导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教研组会议时,让新教师大胆发言,培养他们分析新教材、应用新教法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指导,陈桂萍老师现在己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学生对她都有了良好的反应,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 篇5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个人群让我们牵肠挂肚,他们就是后进生,“后进生”一般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数学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扩展。后进生的作业或者不按时完成或者质量低下,是最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的。

一、分组原则,让“一帮一”促学制有序进行

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大部分的孩子效仿性极强,只要有一个好的榜样在身边,就会产生希望变好的内在动力,逐渐喜欢学习起来。让“小帮手”用同伴间自己的语言帮助后进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对作业的讲解,提高后进生各方面能力,逐步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后进生的作业质量。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帮一”促学制,不仅指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还指一个后进生用他学会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帮助另一个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后进生,最终使得两个后进生都学到知识,都提高了学习兴趣。“一帮一”促学制的分组不是一层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更,以学生自愿帮助为主,教师统筹分配为辅的原则进行。

二、对症下药,让“一帮一”促学制富有实效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1、“一帮一”改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一个人忘不掉的呢?显然,习惯是忘不掉的,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好多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在于不好的学习习惯。曾经任教的五年级一位后进生王某,记性特别差,总不知道回家作业是什么,因此每次的回家作业要么少写要么写错。一下课总是先去玩,等到老师来催课堂作业的时候才发现作业还没有写。于是,我请了有地理优势的他的同桌沈某和他结成“一帮一”小组,每天沈某会提醒王某先做作业再玩,记录好回家作业,然后在放学前检查王某是否已经记好回家作业。经过一段时间后王某已经能主动完成课堂作业,主动记录好回家作业,并且能认真完成回家作业了。

2、“一帮一”提兴趣

兴趣是促进其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不会把学习当苦差事。很多后进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作业质量肯定不高。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这个“爱”不仅指来自教师的爱,还有来自身边同伴的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

的闪光点。主动采取适当形式去靠近他们栽培他们。同伴有了爱,才会与后进生成为好朋友,带动后进生学习兴趣。

对待后进生,这就需要教育者用一双慧眼,一颗爱心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值得称赞的地方。如劳动积极的后进生,在劳动结束时教师可让劳动委员与他结成“一帮一”小组,说说他是如何认真的劳动,给与表扬。对待有绘画特长的后进生,可请负责出黑板报的学生邀请该后进生一起出黑板报,结成“一帮一”小组,对后进生的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和赞美。总之,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在合适的机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自信信,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去,最终提高作业质量。

3、“一帮一”重基础

不少后进生由于低年级知识不过关,旧知识的缺口得不到及时补救,严重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形成“旧债”未清,“新债”又增的恶性循环。最后因“负债”累累而失去学习信心,对待作业自然也是敷衍了事。对于这类基础差的后进生,教师要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他们结成“一帮一”小组。曾经任教二年级时班中有位后进生刘某,通过她的作业我发现她不会背乘法口诀。我帮她聘请了邓某同学和她建立“一帮一”关系,监督她背一个星期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个活动两个孩子都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也都有了进步。优生有了成就感,后进生有了监督,也有了提高作业质量的保障,促进了共同进步、整体发展。通过集体的力量,后进生进步较快,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竞争机制,让“一帮一”促学制更加完善

教师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中,经常进行“优秀小组”、“一帮一优秀组合”评比,以促进全班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学风。这样优生为了本组的荣誉,主动给后进生补课,后进生也为了不给本组拉后腿而努力学习。

“一帮一优秀组合”评比,以两人结对开始计算时间,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为评价标准进行评比,获得“一帮一优秀组合”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每个月进行一次“优秀小组”评比,以小组获得“一帮一优秀组合”总数最多的小组获胜,“优秀小组”的每个组员都可以进行一次抽奖。奖品丰富多彩:让学生和他最喜欢的人一起吃午餐,教师给学生的家长打表扬电话,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跟老师共进午餐,在游戏中做主持人,全班给与1分钟的掌声,给老师一个拥抱,免做一次作业。用竞争与奖励并存的方法促进“一帮一”促学制有效进行,最终让后进生有效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成绩。

小学生性格、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基础,所以让后进生高效完成作业,愿“一帮一”促学制使得作业不再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忧伤,让后进生爱上学习,真正做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一帮一心得体会 篇6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个人群让我们牵肠挂肚,他们就是后进生,“后进生”一般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数学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扩展。后进生的作业或者不按时完成或者质量低下,是最让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的。

一、分组原则,让“一帮一”促学制有序进行

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大部分的孩子效仿性极强,只要有一个好的榜样在身边,就会产生希望变好的内在动力,逐渐喜欢学习起来。让“小帮手”用同伴间自己的语言帮助后进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对作业的讲解,提高后进生各方面能力,逐步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后进生的作业质量。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帮一”促学制,不仅指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还指一个后进生用他学会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帮助另一个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后进生,最终使得两个后进生都学到知识,都提高了学习兴趣。“一帮一”促学制的分组不是一层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更,以学生自愿帮助为主,教师统筹分配为辅的原则进行。

二、对症下药,让“一帮一”促学制富有实效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1、“一帮一”改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一个人忘不掉的呢?显然,习惯是忘不掉的,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好多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在于不好的学习习惯。曾经任教的五年级一位后进生王某,记性特别差,总不知道回家作业是什么,因此每次的回家作业要么少写要么写错。一下课总是先去玩,等到老师来催课堂作业的时候才发现作业还没有写。于是,我请了有地理优势的他的同桌沈某和他结成“一帮一”小组,每天沈某会提醒王某先做作业再玩,记录好回家作业,然后在放学前检查王某是否已经记好回家作业。经过一段时间后王某已经能主动完成课堂作业,主动记录好回家作业,并且能认真完成回家作业了。

2、“一帮一”提兴趣

兴趣是促进其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不会把学习当苦差事。很多后进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作业质量肯定不高。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这个“爱”不仅指来自教师的爱,还有来自身边同伴的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

的闪光点。主动采取适当形式去靠近他们栽培他们。同伴有了爱,才会与后进生成为好朋友,带动后进生学习兴趣。

对待后进生,这就需要教育者用一双慧眼,一颗爱心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值得称赞的地方。如劳动积极的'后进生,在劳动结束时教师可让劳动委员与他结成“一帮一”小组,说说他是如何认真的劳动,给与表扬。对待有绘画特长的后进生,可请负责出黑板报的学生邀请该后进生一起出黑板报,结成“一帮一”小组,对后进生的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和赞美。总之,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在合适的机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自信信,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去,最终提高作业质量。

3、“一帮一”重基础

不少后进生由于低年级知识不过关,旧知识的缺口得不到及时补救,严重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形成“旧债”未清,“新债”又增的恶性循环。最后因“负债”累累而失去学习信心,对待作业自然也是敷衍了事。对于这类基础差的后进生,教师要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他们结成“一帮一”小组。曾经任教二年级时班中有位后进生刘某,通过她的作业我发现她不会背乘法口诀。我帮她聘请了邓某同学和她建立“一帮一”关系,监督她背一个星期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个活动两个孩子都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也都有了进步。优生有了成就感,后进生有了监督,也有了提高作业质量的保障,促进了共同进步、整体发展。通过集体的力量,后进生进步较快,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竞争机制,让“一帮一”促学制更加完善

教师把“竞争机制”引进教学中,经常进行“优秀小组”、“一帮一优秀组合”评比,以促进全班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学风。这样优生为了本组的荣誉,主动给后进生补课,后进生也为了不给本组拉后腿而努力学习。

“一帮一优秀组合”评比,以两人结对开始计算时间,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为评价标准进行评比,获得“一帮一优秀组合”的同学可以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每个月进行一次“优秀小组”评比,以小组获得“一帮一优秀组合”总数最多的小组获胜,“优秀小组”的每个组员都可以进行一次抽奖。奖品丰富多彩:让学生和他最喜欢的人一起吃午餐,教师给学生的家长打表扬电话,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跟老师共进午餐,在游戏中做主持人,全班给与1分钟的掌声,给老师一个拥抱,免做一次作业。用竞争与奖励并存的方法促进“一帮一”促学制有效进行,最终让后进生有效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成绩。

小学生性格、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基础,所以让后进生高效完成作业,愿“一帮一”促学制使得作业不再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忧伤,让后进生爱上学习,真正做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