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2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

8月28日-29日我参加了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通过紧张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的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两天的培训时间很短,但很充实。讲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介绍,并提供优秀教学视频让我们观看。让原本茫然的课改理清了些思路。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需要我们从教学全体出发,共同营造这个崭新的平台。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即便教师付出很多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以往,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文化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存在糊弄学生的情况。新课改之后,美术课地位的提高使得我们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起来,给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三)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为自身积累财富,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积累更多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要随时成为学生们需要的美术教师。如今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训练为主,以提高绘画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早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只能称作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

新课标在前言中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人文性的确立,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对美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学目标的反思,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美术教育明确了方向。

为了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新课标将为学科知识溶于人文主题之中,在每个学习领域中都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作品的选择,文字的阐述以及思考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点点滴滴都渗透浓郁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决不能以统一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规律去扼杀学生探究的愿望,应努力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呈现个人的情感倾向,开发学生的视觉创造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开发性、自主性和自我实践性,它的课程内容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增强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新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从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转变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在仅仅为了要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评定的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种全新评价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课程标准从以往评价学生学到什么,而转变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几个方面。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消除了胆怯,人人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5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下面就我对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理解说说我的体会。

从新课程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和情感,新课程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和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 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点,这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多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参与那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联系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美术课不等于画课,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孩子们的早期生活时,教会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学会自己布置房间,合理的布局构成美感,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让从小学会动手做,十分重要。让学生接触材料,接触工具,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来,对生活物品进行配置,为生活创造方便与舒适。对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儿童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反思,设计出富有新意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综合探索课。

我觉得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具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结构。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要随时成为学生们需要的美术教师。如今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训练为主,以提高绘画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早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只能称作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

新课标在前言中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人文性的确立,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对美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学目标的反思,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美术教育明确了方向。

为了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新课标将为学科知识溶于人文主题之中,在每个学习领域中都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作品的选择,文字的阐述以及思考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点点滴滴都渗透浓郁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决不能以统一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规律去扼杀学生探究的愿望,应努力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呈现个人的情感倾向,开发学生的视觉创造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开发性、自主性和自我实践性,它的课程内容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增强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新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从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转变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在仅仅为了要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评定的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种全新评价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课程标准从以往评价学生学到什么,而转变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几个方面。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消除了胆怯,人人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每次学习美术新课标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美术教育以形象性,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的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尝试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要上好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的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上述对《美术新课标》的掌握,现将个人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美术课首先要有正确教学思想和理念做指导。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恰当的绘画方式。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有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对教材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熟悉的物品》一课,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摄影图片和世界名画,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粉笔盒、文具盒、杯子)讲述透视原理,从数学几何中去对比区别美术中的几何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多样的作业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老师们也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爱和实践在探索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一定是轻松,愉悦高效、和谐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新课改之后,美术教师地位提高,给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当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因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去为美术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下面就我对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理解说说我的体会。

从新课程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和情感,新课程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和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 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点,这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多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参与那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联系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美术课不等于画课,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孩子们的早期生活时,教会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学会自己布置房间,合理的布局构成美感,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让从小学会动手做,十分重要。让学生接触材料,接触工具,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来,对生活物品进行配置,为生活创造方便与舒适。对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儿童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反思,设计出富有新意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综合探索课。

我觉得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具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结构。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xx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要随时成为学生们需要的美术教师。如今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训练为主,以提高绘画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早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只能称作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

新课标在前言中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人文性的确立,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对美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学目标的反思,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美术教育明确了方向。

为了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新课标将为学科知识溶于人文主题之中,在每个学习领域中都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作品的选择,文字的阐述以及思考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点点滴滴都渗透浓郁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决不能以统一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规律去扼杀学生探究的愿望,应努力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呈现个人的情感倾向,开发学生的视觉创造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开发性、自主性和自我实践性,它的课程内容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增强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新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从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转变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在仅仅为了要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评定的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种全新评价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课程标准从以往评价学生学到什么,而转变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几个方面。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消除了胆怯,人人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经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从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经过新课标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讲授新课程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学科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资料,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供给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供给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到达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取探讨,总结经验。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需要我们从教学全体出发,共同营造这个崭新的平台。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即便教师付出很多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以往,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文化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存在糊弄学生的情况。新课改之后,美术课地位的提高使得我们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起来,给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三)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为自身积累财富,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积累更多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需要我们从教学全体出发,共同营造这个崭新的平台。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即便教师付出很多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以往,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文化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存在糊弄学生的情况。新课改之后,美术课地位的提高使得我们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起来,给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三)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为自身积累财富,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积累更多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每次学习美术新课标准,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美术教育以形象性,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的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尝试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要上好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的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上述对《美术新课标》的掌握,现将个人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美术课首先要有正确教学思想和理念做指导。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恰当的绘画方式。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有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对教材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熟悉的物品》一课,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摄影图片和世界名画,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粉笔盒、文具盒、杯子)讲述透视原理,从数学几何中去对比区别美术中的几何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多样的作业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老师们也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爱和实践在探索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一定是轻松,愉悦高效、和谐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新课改之后,美术教师地位提高,给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当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因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去为美术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培训。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用真心真情去教美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好奇心,专业精神,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肢体语言和优美语言互相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有严格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准备,上最有效的课。在教书过程中特别注重育人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想象、创作、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倍增。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要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精美、主题丰富的作品。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把活动作为显线,而知识作为隐线。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美术课上,要有美术元素在里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自然体现。不光要教学生技巧,还要教他们思维。在上欣赏课时,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评述。要让学生多使用美术语言,尤其是欣赏评述课中,让他们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总之,合作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素材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在美术课中很重要。

教学中强调综合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方式上以自评、互评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是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学之余,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进步,积极参加课内外听评课、教研活动及专业培训。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本次培训,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会不断学习,多体会感受所学的知识,并用于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xx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通过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学习 ,我深刻认识到《全日制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开始新一轮改革,至今已经十年了。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研室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

一、结合教学经验,谈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认识。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价值观上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在互相交融中寻求理性与情感的协调,让她们能够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对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打开我们的视野,把对教科书的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真正有效的作用,从原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人。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体现科学和开放的精神,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多样化二不是单一化的管理和决策。

二、在课程培训中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指令性”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大纲过多强调学科的本位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们要从人未来发展的骄傲度来看代教育的意义,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以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但是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适当地降低其要求和难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分进行描述时,中间的过程与方法是最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才能得以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美术学科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仅是一名美术人,还应该是一名文化人。美术教师应立于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

以上这些就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和高考班的专业美术培训,我们广大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上,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为我上好美术课指明了方向,现把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工作,争取把美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手机版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5

通过这段时间研读小学美术新课标,我收获很多,下面我将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摆设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比方,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比如让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用泥做成的作品,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四、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摆设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是一堂堂生本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6

8月28日-29日我参加了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通过紧张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的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两天的培训时间很短,但很充实。讲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介绍,并提供优秀教学视频让我们观看。让原本茫然的课改理清了些思路。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7

8月28日-29日我参加了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通过紧张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的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两天的培训时间很短,但很充实。讲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介绍,并提供优秀教学视频让我们观看。让原本茫然的课改理清了些思路。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8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9

1、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划分

此次课程认同于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划分。

知识和技能是美术教育的本体,需要始终得到重视和强调。这是美术教育的“私域”所在。而美术教育的“公域”则可以表现在教育功能的发挥(如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等)。据此推知,美术教育具有三种形象的说明:“自私自利”的美术教育、“大公无私”的美术教育与“公私兼顾”的美术教育。前者更为强调教学中对美术本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者更多强调美术教育对学生身心及多方面素质的影响(如学生创造力的实现、道德感的孕育),后者则兼顾以上两个方面。整体观之,我们提倡“公私兼顾”的美术教育。但不能过于极端,知识和技能仍始终应是现当下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整体发展状况的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不断的、终身的学习能力与方法。然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往往过多强调教师将现成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加以灌输与传递,缺失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形象地讲,也可以称作是“觅食能力”。而强制地灌输学生既有的现成内容,这往往会受到学生一定的抵触与反感。所以,教育者还应让学生享受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身。此外,未来的教育需要学生准备与习得多方面的能力,要知道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并不一定就等同于自身的终身职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变通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现今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需要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此次美术课程所要突出和强调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中人,都需要具有健康心态与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认识。美术教育不能忽视对这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所以此次美术课程标准也将其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2、发展学习方式

这是近十年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然而现在多有提“转变学习方式”,但“转变”一词过于强烈,这意味着和过去的决裂。基于教育实践来看,转变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不是就意味着对过去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全部抛弃?不尽然。接收式学习也有其价值,如提供系统的知识、教学效率高、比较经济等。此次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多种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各种学习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3、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在过去的功能被局限于甄别和选拔,现在的课程评价更多强调“促进学生发展”。在此观念指导之下,多主体评价、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等新的评价方式也很多,分别应得到教学者的重视。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0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持。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研究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研究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研究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研究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研究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研究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研究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夸大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研究过程当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但关注学生美术研究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研究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从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研究、康乐研究。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研究、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不但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干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干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1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2

我是蒙泉镇夏家巷完全小学派出的美术培训教师,有幸参加了8月27日在石门楚江一完小举行的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

(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4)注意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

为了避免教师的误解,本次《课标》修订注意了表达的辩证性。如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5)重新选择、组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和递进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偏重于工艺制作部分,对设计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不足,这次主要从设计语言和功能需要等方面,突出了设计的特征和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如“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此外,值得重视的是,本次修订中再次强调了“学习民族传统纹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现代设计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也了解传统纹样在设计中的价值和应用。

(6)厘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上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四个学段依次是“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欣赏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和“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评述的形式的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用简单的话语”、“用语言或文字描述”、“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大胆表达感受”、“表达感受与认识”、“用美术的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和“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7)增强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

鉴于材料和设备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也鉴于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美术教学的条件连起码的教学水平都不能满足,本次修订增加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基本条件;第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第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8)对本文作精致化处理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适当调整,删除了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二是删除了文本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图表、案例和名词术语解释,三是在体例和文字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比如,为了增强体例的统一性,实施建议部分的表述方法都做了统一。此类修改较多,因此不再一一例举,详见附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三、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

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所谓重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而让学生去模仿教材中的范画,或按照教师主观意志去作画。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一探究一一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经验,还要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根本的任务,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宽容的教学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转变学习方式,探索美术教学改革

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索美术教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树立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主动性。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

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美术教材五年级第六课《会变化的蔬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削、切、裁切、连接等方法制作蔬果雕刻。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凭自己的喜爱和能力制作一个小动物,材料不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都能完成这一课外作业。上课时,教师首先选了几件学生制作得有特色的小动物给予表扬,并普遍给其他完成作业的同学予鼓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播放了一段录像,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对各种动物的外形、动态、色彩、基本结构及生活习性,都作了较为充分的认识,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用蔬菜、水果制作的小动物,并把这些小动物分发下去,要求学生将它们拆散,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研究一是这些动物的每一个部件是采用那些手段做成的?二是小动物是如何组装完成的?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观察、探究兴趣。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就有了三个发现:一是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为制作材料;二是使用了切、挖、削、割、刻和连接的制作手法;三是用了牙签、火柒棍、大头针、木棍等街接材料。有了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的表现欲望。教师的这堂课讲得少,既没有去讲制作步骤、方法,也没有进行示范,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兴趣盎然,制作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及生动有趣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更可喜的是,这堂课还产生了相当好的持续效果,后来学生在课后还制作了不少作品,这位老师还为学生组织了一个小型展览。

(二)独立性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拙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有一节优质课,课题是《瓶花剪贴》,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用彩色纸剪贴一幅插在瓶子里的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给学生以自我展示其独特个性的机会,如:自己设计花瓶的形状,自己选择喜欢的花和颜色,也不着意去强调构图。在作业时,教师巡视发现一位后排的同学动作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已将作业完成,但瓶花却都集中在纸面的下半部分,上面是显得很空,因此,教师让同学们停下来,动动脑筋,帮助这位同学提出修改方案。发言的同学很积极;有的说可以在画面的上半部补贴花;有些说干脆是把上面部分的白纸裁掉;还有一位同学说最好另外贴一张。教师和同学虽然热心,却忘记了这位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后来这位同学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意见,自己在瓶花上面空白的部分,补贴了两只彩蝶其实这就是这位同学在自主的情况下的创新。他既解决了构图的问题,还由室内空间延伸到了室外空间,使作业显得更加生动。可惜这幅作业直到下课也没有被教师发现。

(四)体验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美术教材五年级的《神奇的溶洞世界》,学生与教师课前动手搜集溶洞照片,在课堂上自己布置一个小型的溶洞图片展览,并分组参观,教师还通过放录像,将学生带入了亚洲第一溶洞贵州的“织金洞”,接着教师启发学生用语言描述在洞中看到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帽的形状和色彩,进而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耳听的同时,闭目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溶洞天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经历了眼看、耳听、口述、心想、手做的亲身体验过程,虽然教师花在技法和构图上的指导时间很少,却产生了很好的作业效果,学生合作作业(分组或全班)后的成果分享,也是心灵体验的一种好的形式。

(五)问题性

问题性学习方式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的模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问。这种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亲身体验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学习的技巧。这种学习模式理论上是借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吸收入了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姆的“发现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只替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学生是“探究者”教师只是“引导者”和“顾问”。

美术教学中,教材提供的有现成的知识,但也有大量必须探索的问题。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术;综合、探索,都包含了问题性:造型应该如何去表现?设计中的创意怎样才能有新意?欣赏中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认识,综合中的“探索”本身也就是问题的探究。

学习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与学”的关系,虽然这里谈到的多偏重在学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师的得法引导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战术,即教法则比较灵活,教师运用的空间是很广的。

美术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对于对新课程的理解,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对新课程都有自已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而新课程本身就是有质疑、有争论、也就不可避免的有分歧。

我认为,美术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不是孤立的。各门学科之间有横向的、纵深的联系!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应该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全面的、完整而又独特的个体!新的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胜任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3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新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新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4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XX 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5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下面就我对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理解说说我的体会。

从新课程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和情感,新课程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和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 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点,这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多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参与那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联系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美术课不等于画课,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孩子们的早期生活时,教会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学会自己布置房间,合理的布局构成美感,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让从小学会动手做,十分重要。让学生接触材料,接触工具,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来,对生活物品进行配置,为生活创造方便与舒适。对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儿童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反思,设计出富有新意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综合探索课。

我觉得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具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结构。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