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2024/10/26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著名教育家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读后,受益匪浅。书中的他的一些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对教育者们的启示,使我感动,折服。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乐于学习,也要乐于教学。

作为一名新教师,初出茅庐。因此简单的机械模仿是必要的,在刚踏上教师岗位时,能上像一堂课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模仿之上。在此我觉得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新教师机会,举办一系列如“新教师站稳讲台”、“新教师我型我秀”等教学展示活动,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学习他人长处。但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也正如肖川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么去做,而不会主动地探索一些有效地方法,那他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是的,当我们站稳了讲台后,我们就该积极寻求、主动探索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路子。我们更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性格和业务方面独到的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个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书中肖川先生还提出:“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在我认为,教师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良心职业,是要从道义上对每个学生负责任的。因此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心关注其日后的成长。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培育花朵的园丁。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用赞美替代批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用自己的智慧与真情鼓励引导,宽容对待。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肖川先生看来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有可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也就要求我们心存乐于教学之心。比如我的师父马洁老师,我就觉得教学经验丰富的她已经将教书育人融为到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树下的一藤牵牛花,墙角的一株小草身上,她也能发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美好。她把这种快乐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也懂得生活,懂得感激。这大概就是她的生活哲学,教育信仰吧!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乐“学”的幸福,更是从中获得启迪: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更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真情与智慧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身边的人。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3

读毕《教育的智慧学》一书,深深思考,教育的智慧到底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读经”,不停地重复诵读经典。方法看似简单可效果非常殊胜,大道至简,往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在当今繁乱复杂的教育体系中,读经教育回归传统,它抓住了根本而简单的一点,就是读,不管你懂与不懂,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智慧开了,世间所有的知识你自然可以非常容易吸收消化、运用!有点像练武功中的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再练习其它武功就轻而易举了。

当然广而言之这里面也蕴含着很高明的“戒定慧”,戒,把你所接触的所用到的划出了特定的一个范围,在这范围里的经典是经历了几千年人类历史检验的,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精华中的精华!定,不需要人来讲解,不需要书写,不需要理解,就单单定在“读” 上面,通过从口读出来,耳朵听进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经云: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就是说我们这一世界众生通过耳朵接收信息是最容易最快速的。也是最容易开悟的,何况还有加上前面戒和定的基础,智慧也就顺理成章出来了。读经教育可以说一步到位把戒定慧全修了!

一般知识性的书是机械性结构的',前面懂了后面才懂,整体是连贯的。而智慧的经典是通融的,圆融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读一部经典,里面的一字、一句你真正读懂了,那整一部经典你都读懂了。 “一经通百经通”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典真正读通了读透了,那么所有的经典你都能融会贯通!这里的道理极其深奥!简单一点的理解就像现代科学家常说的全息论,个体包含着整体,整体寓于个体之中,事物任何一部分都能反映出事物的全部。如同中医的望诊单单从面部可观出一个人身体的全部状况;相学中的看相仅仅从掌纹可推知一个人整一生的命运流程;周易里的易象从地名可测出这个城市的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了只要你集中精力于一点,坚持下去肯定可以到达事物的真相,由一点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全部,一就是多!

明白了这一点深层含义,自然会对读经教育产生极大的信心,它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成圣成贤,它开辟了一条成圣成贤的简易之道。借用西方成功学的一句话:你每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4

读毕《教育的智慧学》一书,深深思考,教育的智慧到底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读经”,不停地重复诵读经典。方法看似简单可效果非常殊胜,大道至简,往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在当今繁乱复杂的教育体系中,读经教育回归传统,它抓住了根本而简单的一点,就是读,不管你懂与不懂,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智慧开了,世间所有的知识你自然可以非常容易吸收消化、运用!有点像练武功中的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再练习其它武功就轻而易举了。

当然广而言之这里面也蕴含着很高明的“戒定慧”,戒,把你所接触的所用到的划出了特定的一个范围,在这范围里的经典是经历了几千年人类历史检验的,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精华中的精华!定,不需要人来讲解,不需要书写,不需要理解,就单单定在“读” 上面,通过从口读出来,耳朵听进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经云: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就是说我们这一世界众生通过耳朵接收信息是最容易最快速的。也是最容易开悟的,何况还有加上前面戒和定的基础,智慧也就顺理成章出来了。读经教育可以说一步到位把戒定慧全修了!

一般知识性的书是机械性结构的,前面懂了后面才懂,整体是连贯的。而智慧的经典是通融的,圆融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读一部经典,里面的一字、一句你真正读懂了,那整一部经典你都读懂了。 “一经通百经通”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典真正读通了读透了,那么所有的经典你都能融会贯通!这里的道理极其深奥!简单一点的理解就像现代科学家常说的全息论,个体包含着整体,整体寓于个体之中,事物任何一部分都能反映出事物的全部。如同中医的望诊单单从面部可观出一个人身体的全部状况;相学中的看相仅仅从掌纹可推知一个人整一生的命运流程;周易里的易象从地名可测出这个城市的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了只要你集中精力于一点,坚持下去肯定可以到达事物的真相,由一点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全部,一就是多!

明白了这一点深层含义,自然会对读经教育产生极大的信心,它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成圣成贤,它开辟了一条成圣成贤的简易之道。借用西方成功学的一句话:你每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5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7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8

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积极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三、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作为教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会使我们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迈和豪阔;有思想使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会使我们学会用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来看待教育。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9

“智慧课堂”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观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了机会与挑战 , 而知识则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筹码 ,学习“智慧课堂”势在必行。通过这次学习有如下收获:

一、什么是智慧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督学 成尚荣 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我校目前进行的“建构智慧课堂”的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做智慧型教师

智慧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执着于教育规律的探索,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理论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基础等。但从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来看,智慧型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指向,它对现代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发展境界——在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

做智慧型教师吧,只有充满爱心的.教师,学会读书和反思的教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够打造新时期的智慧课堂。

三、建构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智慧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更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2、智慧课堂应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

在工作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自己很有才华,可惜上的课却并不受学生欢迎。这与不能清晰展开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些公开课之所以很成功,给学生及听课的老师以一种享受,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

3、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是指多样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如何用好教材?都应该是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当然,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还包括使用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变化提问的类型等。

4、智慧课堂应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我们要研究如何增加学生的投入时间,有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预先想好对策、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等都将直接触发学生智慧地学。

5、智慧课堂应重视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6、智慧课堂应追求高效教学

“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益。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智慧是力量的源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之旅。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我真后悔,怎么把如此好的书竟然束之高阁?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静不下心来阅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为由。看完此书,反思自己为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机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走进学生,不断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专为广大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所写的一本诗意化的教育学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书是为教师而写就的,他力图反映出教师的需要与趣味。该书旨在我们广大教师理解与领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提供一条别样的路径——通过人人皆能读懂的'教育随笔的自由形式,言说出人性化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增强教师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书弥漫着人文主义的浓香气息和发散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致的帧装设计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画式插图与淡淡的墨香的衬托之下,《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愈加显示出让人有急不可待的阅读冲动。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始终贯穿着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的深挚情怀,而且还贯穿着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会理想及人生理想的这两大主题。

面对日益功利化的当今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教师更需要坚定社会道义与民族责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和造就自主发展的好公民的终极价值。

他的观点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犹如与智者对话,它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责任,也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关注教育、人事、社会与时代。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从刘铁芳先生写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

“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我觉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没有这么好的文采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只能借此表达我的感受。我对“名师不可仿”这篇文章印象教深,的确我们学校经常请名师来学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确值得学习,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从刘铁芳先生写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

“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我觉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没有这么好的文采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只能借此表达我的感受。我对“名师不可仿”这篇文章印象教深,的确我们学校经常请名师来学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确值得学习,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我真后悔,怎么把如此好的书竟然束之高阁?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静不下心来阅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为由。看完此书,反思自己为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机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走进学生,不断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从刘铁芳先生写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

“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我觉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没有这么好的文采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只能借此表达我的感受。我对“名师不可仿”这篇文章印象教深,的确我们学校经常请名师来学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确值得学习,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1

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我真后悔,怎么把如此好的书竟然束之高阁?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静不下心来阅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为由。看完此书,反思自己为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机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走进学生,不断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2

为加强“智慧教育”建设,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就推进以“精准作业”为突破口开展课堂精准教学。

一、课前慎思

在准备《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时,我碰到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教材内容呈现的是三个板块:①描边线;②认识周长;③数周长,了解周长是有长有短的。但三年级部分学生对周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我思考教什么。

教周长的定义?教周长的测量?教周长的大小比较?那能撬动孩子主动学习的支点在哪里?这节课能否让学生感受周长?对于一些不规则的比较复杂的图形,是否能“转变”而巧求它们的周长呢?我想试一下。

第二,我思考怎么教。

本节课周长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六年级算跑到的周长。如果从三年级开始就惧怕周长的知识点,六年级的内容将更加排斥。我更希望学生能把数学看作玩具,玩数学。

省教研员斯苗儿在讲座中讲到,课堂的三个环节是:①你说说,我说说,大家都来说一说;②你问问,我问问,大家都来问一问;③老师出一些好的题目诊断。所以这节课我要营造温暖、开放的学习环境,在玩中,在小组合作中理解周长。因此,“周长”这节课就基本成型了。

二、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用尺测法、绳测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上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主场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你是怎样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部分同学对周长有些了解,还有部分同学不是很了解。接下去,同学们翻开书本第45页,找找看什么是周长,并和你的同桌说说。

[环节说明]利用你?f说,我说说,大家都来说一说;你问问,我问问,大家都来问一问,初步感知“周长”

(二)形成感知

师:谁来说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怎样才算一周?这样算吗?这样呢?这样呢?(师拿数学书演示)哪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一周?谁看清楚了,谁还想上来演示?

[问题步步深入,了解什么是一周。]

师:刚才我们找的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们也能从自己身边选一个物体,找找他的一周吗?找到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

师:现在老师要把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搬到黑板上,仔细观察,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是(长方形)。

师:长方形是由什么组成的?(4条边)也就是说,数学书封面一周其实就是数学书封面的4条边线。

师:你能找找你刚才从身边选的物体的边线吗?谁来说说?

师:我们刚才找的物体一个面的一周,其实就是它的边线。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它是4条边线组成。边线是有长度的,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是指(图形边线的长度。)那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要测量几条边?一定要4条边吗?

四、再次操作,加深感知

师:现在我们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小组汇报)

师:你表述的真清楚。而且学以致用,没有测所有的边,相同的`边只测一次。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师:它的周长又该怎么测量呢?

课件出示:

师: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听清楚要求:

课件出示:

①可能有哪些测量方法?你们准备用哪种?

②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③小组内如何分工合作?

(1)规则的→尺测法。

(2)不规则的→绳测法(化曲为直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师:那你能用刚才这些方法测量出你刚才找的物体的周长吗?把你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环节说明]通过对这节课的回顾,让学生在总结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本质,培养数学理性精神。

课后反思:“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一周”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使其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在引入“周长”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先了解学生对周长有多少了解,做到精准教学。

4、作业的设计,层层递进。精准评估学生学习结果;精准运用学生的评估结果。

郑毓信教授提出,数学课中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养成一种新的精神,通过实施精准教学,及时诊断和反馈教学质量状况,为教与学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不正是朝这个方向前进吗?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3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4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5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6

8月30日,横渠实验小学报告厅,滦州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大会按时召开。来自全市127所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齐聚一堂,来认真学习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使用方法。

我有幸作为泡石淀小学代表来参加此次培训活动。培训过程中,我体会到智慧教育云平台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巨大助益,也深深感受到局领导对大力推广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的决心和力度。

市教育局潘局长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讲话,要求全体教师要认真聆听,做好笔记,熟悉此次培训的内容,回到学校再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应用方法,培训老师来自北京捷成科技公司。首先为大家来做介绍的是捷成公司的康经理,他对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应用前景和目前全国使用情况做了介绍。然后,康经理又针对捷成公司开发的滦州教育云平台做了具体介绍。

通过康经理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这不仅是物理校园和虚拟校园的结合,这更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由点点滴滴汇聚成河,让一线教师能更迅速高效的把控课堂,真正促进高效课堂的落到实处。

接下来,由捷成科技公司开发团队的万工程师针对具体使用方法做了重点讲解。

万工从平台的激活操作开始,一步步深入,包括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发布信息、如何备课、如何进行教研都事无巨细的一一讲解。教师们听得认真,写的仔细。

接下来,由电教中心的.李主任进行滦州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指标解读。李主任重点介绍了引进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政策指示和局领导对此次培训活动的高度重视。李主任要求全体教师通力合作,切实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李主任宣读了《滦州市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优秀学校评价指标》,以百分制作为标准,规定具体落实截止日期。从组织与保障,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细化指示。

会议最后,滦州市教育局谢金华局长发表重要讲话。谢局长要求全体参会教师端正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和虚心钻研的心态来严肃对待滦州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工作。回校后,积极为一线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切实起到平台建设排头兵的作用。

半天的培训下来,获益匪浅。既为自己能第一时间参与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的培训工作而高兴,也切实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之大。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我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工作的圆满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7

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积极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三、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作为教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会使我们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迈和豪阔;有思想使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会使我们学会用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来看待教育。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8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9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30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专为广大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所写的一本诗意化的教育学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书是为教师而写就的,他力图反映出教师的需要与趣味。该书旨在我们广大教师理解与领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提供一条别样的路径——通过人人皆能读懂的教育随笔的自由形式,言说出人性化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增强教师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书弥漫着人文主义的浓香气息和发散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致的帧装设计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画式插图与淡淡的墨香的衬托之下,《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愈加显示出让人有急不可待的阅读冲动。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始终贯穿着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的深挚情怀,而且还贯穿着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会理想及人生理想的这两大主题。

面对日益功利化的当今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教师更需要坚定社会道义与民族责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和造就自主发展的好公民的终极价值。

他的观点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犹如与智者对话,它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责任,也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关注教育、人事、社会与时代。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31

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即平常所说的教师的素质。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或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澄清的一个概念。

关于教师教育智慧的总体思考

1.在国际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强调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2.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在谈论素质教育时,曾强调: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因此,教师教育智慧或素质的含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

3.反对那种元素堆砌的教师教育智慧或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各种素养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容包括着复杂的过程。

4.教师教育智慧或教师素质是结构与过程的统一,发展性、动态性是其精髓。正因为如此,我们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即教师教育。

我们把教师教育智慧或素质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们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

A.师德与师魂

1.敬业爱岗

教师的职业道德,从广义的角度凸显四个意识,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意识。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这就是师德第一个表现:“师业”。敬业爱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其表现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2.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又一个表现:“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我们称其为“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感情投入与回报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育人”的根本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此外,成功的期望也是一种师爱。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教育期望或信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

3.严谨治学

师德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师德的第三个表现:“师能”。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筑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也就是说,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总之,教育质量直接取于教师的业务水平;业务水平,集中体现在一个“新”字上;创新的基础在于教师钻研业务。

4.为人师表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为人师表的师德表现,也可以叫师德的第四个表现:“师风”。师风表现在下边的四个方面:①以身作则。它有着种种表现,特别要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等;②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不可缺少与同事、与家长团结协作的行为;③廉洁从教。教师廉洁与否,学生看得特别清楚,所以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④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言行。

B.教师的知识

1.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知识要有事业与职业的目的,一个人最佳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基础。这种本体性知识有如下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例如有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实验知识、观察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四是能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能够清楚表达出来。然而,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是“基本保证”,而不是唯一保证,即光有本体性知识并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有几位颇有名的科学家,他们曾经是一些不合格的中学教师。因此,可以认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要有,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

2.文化知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然,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主张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3.实践知识—机智丰富的个体存在

教师的实践知识更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来。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显然,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于是它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4.条件性知识—成功教学的“金钥匙”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验中所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C.教师的能力

1.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反思

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而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教育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又可以叫做反思能力。如果20世纪80 ̄90年代提倡培养专家型的教师,那么21世纪要倡导训练反思型的教师。

2.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善于对信息技术优化、整合

今天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的使用,上网和创办网校,已成为社会的时尚。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

优秀教师应该有对计算机教学系统的设计能力;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播系统的能力;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成果的评定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每种教学媒体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与发展智力。同样,每种媒体既有长处又有不足。如果把多种教学媒体组成一个系统,使各种媒体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充,那么,这种教学系统就能发挥更大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积极维护和保健

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well-being或mental health),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含义接近的词有“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意指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的维护和保健。心理健康的含义为:(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2)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3)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德育工作区分开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具有一致性。目前学生中存在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承担起学生心理卫生保健医生的角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要表现:(1)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2)心理咨询;(3)学习指导;(4)职业指导。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掌握诊断性评价和学会行为初步矫正的技能等。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

读毕《教育的智慧学》一书,深深思考,教育的智慧到底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读经”,不停地重复诵读经典。方法看似简单可效果非常殊胜,大道至简,往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在当今繁乱复杂的教育体系中,读经教育回归传统,它抓住了根本而简单的一点,就是读,不管你懂与不懂,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智慧开了,世间所有的知识你自然可以非常容易吸收消化、运用!有点像练武功中的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再练习其它武功就轻而易举了。

当然广而言之这里面也蕴含着很高明的“戒定慧”,戒,把你所接触的所用到的划出了特定的一个范围,在这范围里的经典是经历了几千年人类历史检验的,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精华中的精华!定,不需要人来讲解,不需要书写,不需要理解,就单单定在“读” 上面,通过从口读出来,耳朵听进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经云: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就是说我们这一世界众生通过耳朵接收信息是最容易最快速的。也是最容易开悟的,何况还有加上前面戒和定的基础,智慧也就顺理成章出来了。读经教育可以说一步到位把戒定慧全修了!

一般知识性的书是机械性结构的,前面懂了后面才懂,整体是连贯的。而智慧的经典是通融的,圆融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读一部经典,里面的一字、一句你真正读懂了,那整一部经典你都读懂了。 “一经通百经通”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典真正读通了读透了,那么所有的经典你都能融会贯通!这里的道理极其深奥!简单一点的理解就像现代科学家常说的全息论,个体包含着整体,整体寓于个体之中,事物任何一部分都能反映出事物的全部。如同中医的望诊单单从面部可观出一个人身体的全部状况;相学中的看相仅仅从掌纹可推知一个人整一生的命运流程;周易里的易象从地名可测出这个城市的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了只要你集中精力于一点,坚持下去肯定可以到达事物的真相,由一点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全部,一就是多! 明白了这一点深层含义,自然会对读经教育产生极大的信心,它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成圣成贤,它开辟了一条成圣成贤的简易之道。借用西方成功学的一句话:你每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32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