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2024/10/26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1

曹校长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没有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大致进行了翻阅,一开始也没有引起兴趣。定下心来再读,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一)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我们的教师,在本书中,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主要欲望就是控制课堂,维持秩序。而佐藤学缺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能不能说的完整一点”这样束缚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课都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关注不到,并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后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习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其次,润泽的教室应摒弃我们以前那种肢解问答式的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语文课堂,让课堂多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接触,若干次反复地阅读,让语文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教室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2

佐藤学认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经常会有不确定的回答,我们教师大多没那么有耐心去听他们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像挤牙膏一样地去说。其实:

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脱离了常规思维,正在酝酿中,思考得还不够成熟,为了就发言表达自己所想,就举手发言了,这样的回答带有很大有确定的成分。如果遇上这样的回答,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思考、这种回答,如果这样的话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的体现,这个障碍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疏通。像这种不确定的言语,最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只要帮助这个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其他有同样思维障碍的学生也将扫清自己对新知识认识上的障碍。表面上,教师是为某个学生扫清了对新知识的障碍,实则为许多有同样障碍的学生理清了对新知识的认识,一举多得。同样,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不确定的回答,要知道这种回答的障碍处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现这种障碍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是迫切希望教师能及时帮助他们的。扼杀了学生这种不确定的回答,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意举手发言了。

由此可知,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学生不确定的回答和表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告诫自己这种回答具有重要意义,不可以棒杀,要慎重对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3

曹校长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没有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大致进行了翻阅,一开始也没有引起兴趣。定下心来再读,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一)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我们的教师,在本书中,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主要欲望就是控制课堂,维持秩序。而佐藤学缺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能不能说的完整一点”这样束缚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课都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关注不到,并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后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习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其次,润泽的教室应摒弃我们以前那种肢解问答式的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语文课堂,让课堂多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接触,若干次反复地阅读,让语文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教室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4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在阅读之前我心想: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自己看得懂吗?这本书又在讲述一种怎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呢?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的观点和案例使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5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 ‘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篇6

大学时初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认为又是一本运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经验总结堆叠起来的所谓畅销书。确实,在书中佐藤学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实例,然而在参加工作后,再看这些事例,它们是如此真实的,佐藤学先生提出许多关于课堂教学、关于学校教研、关于学习方式等的阐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选择分享的是第三章那个的第十六节《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分享内容。选择这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校本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首先如书中所说的一些错误,我们也犯过。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时,为了校本书法课程能有更好地展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制,显然,教材的编订并不是必须的。况且,当下我并不具备编订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开课时常见到一些现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并打印的教学设计,华丽鲜艳的板书设计,这些都不是必须的,我们做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学研究没有针对性。认真思考,书中提出的,教学研究重点在于所参观的课堂中有趣和困难的地方。一堂好课吸引住了我们应该是课堂中发生的实际情况,然而评课时却常常忽略了这些真实的精彩。甚至将关注重点放在华丽的课件音效上。真诚的交流共享才是促进教研活动的好方法。

最后,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向其他老师开发课堂进行教学研究的建议,我是十分认同的。并且我认为这是促进真诚交流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