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习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平,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学习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
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
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4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8月,我参加了由澄迈县教科局举行的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暑期全员培训学习。虽只经历短短学习时间,却让我收获了许多,思考了很多。但是,要对经历了十年才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下面我想谈一谈个人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它体现了当前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它以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为首要任务,超越了学科壁垒,并首次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构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了课程理念和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宣告了“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二、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更具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新旧课标中教育教学理念的对比,改变了原来课程理念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普适性问题,使理念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三、新版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应更加关注如何为学生提供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和尽量真实的语境;同时必须关注学校的整体课程设置与实施在行为养成上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四、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更加需要创新型教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创新的精神寻求优良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想,要做一个创新型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使用教材上要创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的情况,对教材的顺序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不断补充扩展。我们要依靠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教法上要不断创新。在积极进行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用,在运用中不断学习。
3、要有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创建民主、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要有互动,既互相帮助又互相鼓励,形成一个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加认清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学会学习英语的方法,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世界,为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尽一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尽一份心。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悉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地实施课程标准,才能让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最权威的解读者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自身。我会在看似平凡、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突破口,挖掘出自身职业的生命动力。相信在经过无数细节的精打细磨之后,自己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的暑假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同时也是一个收获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的培训,5天的时间里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新课程的讲座;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来近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作为一线的老师,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这一块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在新疆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仍以高考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整天呆在“题海”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事物接触地很少。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尽管我们想改变这些弊端,但大的高考形式使得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重在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目前学生的学习总是被动、单一的。新课改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应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
1、创造自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学生应该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才能发展他们富于想象力的才能。
2、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创新。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同一个难题,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解题,选取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完全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改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让教师注意讲授的方式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注重学习方法、研究潜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期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8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 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9
在20xx年6月16日至19日四天时间内,我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作为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参加新课程教育改革培训,意义深远而重大。对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是很有裨益的,对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是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我就简要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认识新课改的内涵和目的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目的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可用人才。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教学效果却是不如意的,而且学生也没有能真正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让学生主动体会认知知识的过程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的教育从“要学生学”的困境中走向“学生要学”的良好局面。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新课改,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呢?
1、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认识知识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因此,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新知识往往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
要提高课堂效益,除了以上的需要改进以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你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3、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学习型人才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性人才,然而,通过30年的教育实践得出,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短时间内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喜欢终生学习的人。
总之,参与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经过近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听进来”就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盯、观、跟,并且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关键词:思维;观念;创新模式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20xx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xx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
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一、打开思维,注入活力,提升信心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二、改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三、“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四、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网站等信息技术。最后,还有两点疑惑希望能得到解答:一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才算合格?如何评价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才能缩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差距?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经过近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习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8月21日-22日,参加了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20xx年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安排的内容非常充实。21日是通识培训,虽然有些内容已经在县里组织的7月份培训里听过了,但仍然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22日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培训,当然更有针对性。培训结束以后,对本次培训进行梳理,有以下几点感想:
1、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讲座,感触很深,对新课程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浙江省的课改始于06年,到今年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均有些内容需要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应该说这轮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那种一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次的新方案就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变化一:模块调整。必修教学内容由3个模块调整为2个模块,不再二选一,教材不变;变化二:教学内容调整。《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内容调整:一些已成为常识性的知识与技能不再重复教学:信息浏览、网上信息获取、浏览器的操作等。减少了义务教育阶段已深入学习,且不常用的内容:网页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已深入学习,且比较实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字表处理。适当加强了信息技术本体知识的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涉及到多媒体技术的部分内容整合到《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学习中。变化三:选修。选修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被列入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实际上,信息技术在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等都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知识拓展类——国家选修(网络技术、数据管理、人工智能等)、大学先修(计算机基础、C、JAVA等)、前沿课程(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职业技能类——应用性课程,计算机动漫、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电子商务等。兴趣特长类:信息学竞赛、机器人。综合实践——整合性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新课程实施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仍然沿袭原来的传统教学观念,上课模式换汤不换药。应该说,自己对新课程改革还是积极拥护并主动参与的,在课堂中也尝试使用各种新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经过本次新课改培训后,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了更强的信心。相信我省的新课程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2、对选修课程有了新的理解。
在以往的观念中,一直以为课程都是由专家来编写的。如果哪一天要我们自己来编写课程,那肯定是“鸭梨山大”,生怕编出来的内容不成体系,质量不能保证。但是在听了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董老师的讲座后,感觉选修课的开设并不是很难,虽然起步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编教材、整素材,但随着时间的深入、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素材资料的.积淀,我们也是应该能够做到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不妨先编出来。可以一边用一边改,逐步完善。当然,选修课能不能开设、要怎样开设还取决于学校的性质和学校领导的想法,在一些普通中学里,高考压力不是特别大,那么可以考虑通过选修课及其他特色项目的开设来增加学校的内涵和特色,但是对于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省一级重点中学来说,可能难度比较大,自己想开学校也不一定会同意的。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其实很忙的,要忙高一会考,还要忙高三的高考,还有网上阅卷及多媒体网络维护等没完没了的杂事。当然如果学校有意开设选修课程,我们也将积极参与。
对于我们学校而言,由于平时冲掉的课程比较多,实在担心课时到时会严重不足,会考复习时间难以保证。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以上几点是本次培训的感想,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希望今后此类培训能多多安排会。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 “听进来”就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盯、观、跟,并且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经过近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 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19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0
在20xx年6月16日至19日四天时间内,我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作为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参加新课程教育改革培训,意义深远而重大。对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是很有裨益的,对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是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我就简要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认识新课改的内涵和目的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目的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可用人才。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教学效果却是不如意的,而且学生也没有能真正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让学生主动体会认知知识的过程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的教育从“要学生学”的困境中走向“学生要学”的良好局面。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新课改,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呢?
1、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认识知识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因此,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新知识往往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
要提高课堂效益,除了以上的需要改进以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你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3、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学习型人才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性人才,然而,通过30年的教育实践得出,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短时间内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喜欢终生学习的人。
总之,参与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1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回顾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我认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就谈谈课改十年来我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与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2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事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3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回顾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我认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就谈谈课改十年来我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与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4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5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起色。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通过远程培训,听讲座,看案例,解读课标,以及专家讲谈,颇有收获,厘清了许多认识,对教学、教师成长非常有益。
一、课堂教学注重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探究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绘制一张模拟地铁线路规划图、模拟规划一个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堂教学,注重角色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学生平起平坐,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合作者。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6
20xx年x月x日,我参加了沿河县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一天的培训时间,让我回想起了母亲经常给我唠的一件家常: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就只能喂两头猪,一头卖了用来贴补家用,另一头用来过年改善生活。生活的捉襟见肘让母亲把这两头猪当做宝贝一样看待。有一年运气不好,养的猪病了,食儿吃得少,少了股欢腾劲。请来的兽医让父亲母亲把猪捉住好打针,结果这畜生呼一下来了精神,几个人愣是捉不住它。兽医换了个方法,找了点猪草喂它,顺便给它挠挠痒,等它舒服了,没留神,一针就扎了进去。
就这个故事的教育功能而言,它对我有如下启迪:
1、目前的沿河教育,至少是我们实验小学的教育,是生了病的教育。课改已然进行了十多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虽然是每个教师知道甚至明了的教学价值取向,但是无论是我们进行培训还是推行继续教育,教师们的教育观仍然被家长的要求乃至社会的舆论绑架着,仍然习惯以学生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成就,分数、排名成了衡量学生素质高低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一把标尺,学校的办学理念无法在课堂上予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在沿河就像是水土不服的柑橘,无法开花结果,教师甚至是学校都没有魄力对自己进行改变;
2、作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观念上的改变才能让课改实施下去。我们学校集中的是全县最优秀的教师,拥有的是全县最好的教学设施。单纯从教学资源而言,至少在沿河,我们的教师不但具有上好课的能力,还具有推进课改、切实践行新课标的能力。可一旦走进我们的课堂,你会发现我们从事的依然是最原始、最落后的“机械劳动”,作为实验小学的校长,我从不愿苛责我的教师,我知道我的教师们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不过这根治不了新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不力的病根。教师观念上不更新,不接受变革,素质教育、优质教育、公平教育如何在现实课堂中生根发芽?
3、无论是因循守旧,还是推陈出新,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学生的感受和获得应该是检验课改是否成功的试金石,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是有效的,学生的评价拥有最直接的话语权。言归正传,今天听了中国报刊社专家的培训,让我对学校管理下了决心: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要革命,我们就要敢于在课改中打翻我们一直顾忌的那些坛坛罐罐(所谓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教师过于单一的评价、学校统考排名)。在这场革命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无疑是我们这场攻坚战最关键的一环。以下两点是我就课改中的两大主体谈的一点初浅的想法:
1、学校的规划是学校办学的导向,对课改的理解更应透彻。在育人还是单一地认可知识传授的选择上,我们要摒弃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目标为唯一目标、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要有接受课改就必须接受阵痛的勇气。
新课程目标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往,我们走了许多弯路,并不是我们不知道大的方向,只是在抉择时我们还在犹豫,教育局甚至上级教育部门潜意识里都会以期末考试、期末考核的结果来衡量学校的工作,这种一叶障目的做法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左右了教师们的思想:一方面,觉得“以学生为本”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担心“以学生为本”下的课堂教不了学生知识,教师们的责任心让我们不忍再去苛责教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去践行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与其说是教师的瞻前顾后,不如说是我们教学评价机制上的犹豫:学校的工作评价虽不仅限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重视。我们对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监督,往往只能“程序化”地只评价到教师的完成情况,对过程缺乏质的雕琢,久而久之,形成积弊。
倡导课改,我们就要倡导、甚至是规范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只有这样,教师们才会在教学中贯穿发展的理念,才会有指导自己教学的根本性纲领要求。
2、教师是课改的主体,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践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不仅“授业”,更要“传道”,课堂才可能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
作为课改主体的教师,在课改中我更担心是教师的理念而不是能力,实验小学的教师,从教工龄大多在xx年以上,岁月不仅沉淀出了经验,也容易让教师偏信于自己的经验。甚至在长期的教学中,滋生出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工作只是由“惯性”来进行,从而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及创新性,这对于课改而言是致命的。
课改的第一步就必须解决教师的教师的心态,教师要悦纳自己,悦纳自己的工作,理性地分析职业存在的使命感,正确认识职业带来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改时注重策略:
(1)促进教师观念上的改变首先需要学校为其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提供其展示自身价值的交流平台,杜威曾说:教学犹如做买卖,只有教师积极地卖,没有学生主动地买,买卖没有做成,也不会有真正的教学与教育。我对这句话倒有这样的理解,要想让“教师要积极地卖”,必定得让教师认为这“买卖”是他喜欢的职业,是能体现他自身价值的职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会一定程度地消除消除教师的倦怠情绪。
(2)通过名师课堂示范及课改专家组的培训,要求教师在课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教学评价及常规考核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备课。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师、学生角色的变化,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实质性地适应这一改变。
(2)从教研活动看,教师本身就是教科研者。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深入探究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我知道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地在新课改的道路上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我坚信,只要我们实验小学的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7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 )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8
20xx年的暑假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同时也是一个收获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的培训,5天的时间里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新课程的讲座;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来近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作为一线的老师,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这一块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在新疆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仍以高考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整天呆在“题海”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事物接触地很少。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尽管我们想改变这些弊端,但大的高考形式使得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29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习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平,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学习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30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习,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习。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习惯,习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平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31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起色。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通过远程培训,听讲座,看案例,解读课标,以及专家讲谈,颇有收获,厘清了许多认识,对教学、教师成长非常有益。
一、课堂教学注重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探究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绘制一张模拟地铁线路规划图、模拟规划一个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堂教学,注重角色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学生平起平坐,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合作者。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篇32
本人在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