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2024/10/25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篇1

薛法根老师的语文组块教学主张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清简之美”,具体体现为“清简、厚实、睿智”。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6课《清平乐村居》为例,薛老师设计了四个板块,板块一:区分词和诗在形式上有哪些不同?板块二:师生共同理解字词。板块三:体会词中内容,即“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板块四: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词人内心世界。看了本课的教学实录使我茅塞顿开,薛老师将教学板块内容设计成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板块,一项活动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多个教学内容。从实录中,我还读出了“厚实”,课堂中,薛老师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带进文本中,同时薛老师自己也“动”起来,范读、讲解、点拨、板书、提问,并适时呈现适当的课外资料帮学生理解和思考。在学生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内容时,薛老师要求学生静静品读、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实践。如:静静地探寻深藏于字面背后的作者所思所感(“圈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静静地看辛弃疾的资料,以“读懂词人的心”。

学然后知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清简是目标,但面对一篇篇不同的文章时,我应该怎样进行取舍,怎样去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整合内容,怎样处理课堂上一个个不经意间的生成……都需要我根据薛老师书中所说的去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并不断的总结、反思,让学生得到滋养,同时也丰富自己。

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教育著作是快乐的。静心沉淀,受益匪浅!

一、学习“清简”之风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在一节课中努力做到“一课一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清晰的思路,清楚你想教给学生什么。薛老师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媒介要简单,教学语言要简要。过多的语言无非是时间的无效消耗,泛泛的讲解也无非是知识的折损。一节好课就是要“清简”、“厚道”、“踏实”。

二、探究“差异”之路

每个学生都不同,这就是“差异”。那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平衡这种“差异”呢,薛老师也给我们做了示范。上课之前,要清楚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他们的认知程度等等,总之就是要“全面”。背“学生”,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才是捷径。

三、效仿“幽默”之美

薛老师在教学中,幽默是无处不在的。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指名朗读课文段落,学生兴起,纷纷举手,薛老师却说“你们都想读,是吧?┄那不读了,读下一段吧。”学生们哈哈大笑。简单的一句话轻松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致,缓解了紧张的状态。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每节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的笑声。学习就应该是在快乐中进行。

四、钻研“组块”之妙

“组块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版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整体发展。“组块教学”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运用语文的情景和时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薛老师的“组块教学”仿佛点醒了我。我缺少薛老师的“专”和“精”,需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让我的课堂可以像薛老师的课堂那样大放异彩,让我的学生们也可以“自由地展翅”。

希望我通过努力,能成为“组块教学”这棵大树上的一朵小花,待百花齐放之时,也有我的一抹精彩!

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篇3

佛家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而我对于组块教学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刚刚听到“组块教学”概念时,我认为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大的区别,只不过换个名字而已,思想认识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

一年前,我有幸为市里部编版教材做示范课。在学校七次试讲始终找不到方向。就在我迷茫的时候,市教师进修学院韩宇哲、海霞两位教研员对我进行了悉心指导,提出用板块式教学设计的理念。我如获至宝、受益匪浅,学习到“组块教学”是与“直线型”教学相对的教学模式,对比直线型教学更加注重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但语文知识或方法教学呈碎片化状态的特点,板块式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集中,每一个板块教学都对准一个目标设计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清晰明确。例如我执教的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5《动物儿歌》一课,共设计了三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集中识字、拓展积累;板块二朗读课文、复现生字、指导写字;板块三完成习题、总结提炼、积累运用。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但学习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而且深入了解到随着汉字演变,形声字的读音有的音调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还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我对组块教学的认识逐步深入,进入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这一课的设计也得到了省教研员杨修保老师的肯定。

今年寒假,韩宇哲老师又带领大庆市各学校的教师代表共同学习薛法根“组块教学”丛书,使我对“组块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单篇阅读的弊端,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从而充分挖掘教学价值,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功用,以此形成单元课文的功能性结构。当然,板块式教学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灵活变通。比如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应该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通过一个板块训练学生朗读,对学习某种朗读技巧或许有效,但是对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形成熟练的朗读技能以及语感的培养等其实并不有利。板块式教学模式优点明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至此,我感到能科学灵活全面地运用“组块教学”方式,进入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彻悟境界。

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篇4

薛法根老师的语文组块教学主张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清简之美”,具体体现为“清简、厚实、睿智”。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6课《清平乐村居》为例,薛老师设计了四个板块,板块一:区分词和诗在形式上有哪些不同?板块二:师生共同理解字词。板块三:体会词中内容,即“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板块四: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词人内心世界。看了本课的教学实录使我茅塞顿开,薛老师将教学板块内容设计成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板块,一项活动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多个教学内容。从实录中,我还读出了“厚实”,课堂中,薛老师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带进文本中,同时薛老师自己也“动”起来,范读、讲解、点拨、板书、提问,并适时呈现适当的课外资料帮学生理解和思考。在学生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内容时,薛老师要求学生静静品读、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实践。如:静静地探寻深藏于字面背后的作者所思所感(“圈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静静地看辛弃疾的资料,以“读懂词人的心”。

学然后知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清简是目标,但面对一篇篇不同的文章时,我应该怎样进行取舍,怎样去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整合内容,怎样处理课堂上一个个不经意间的生成……都需要我根据薛老师书中所说的去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并不断的总结、反思,让学生得到滋养,同时也丰富自己。

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教育著作是快乐的。静心沉淀,受益匪浅!

一、学习“清简”之风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在一节课中努力做到“一课一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清晰的思路,清楚你想教给学生什么。薛老师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媒介要简单,教学语言要简要。过多的语言无非是时间的无效消耗,泛泛的讲解也无非是知识的折损。一节好课就是要“清简”、“厚道”、“踏实”。

二、探究“差异”之路

每个学生都不同,这就是“差异”。那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平衡这种“差异”呢,薛老师也给我们做了示范。上课之前,要清楚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他们的认知程度等等,总之就是要“全面”。背“学生”,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才是捷径。

三、效仿“幽默”之美

薛老师在教学中,幽默是无处不在的。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指名朗读课文段落,学生兴起,纷纷举手,薛老师却说“你们都想读,是吧?┄那不读了,读下一段吧。”学生们哈哈大笑。简单的一句话轻松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致,缓解了紧张的状态。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每节课上,都能听到学生们的笑声。学习就应该是在快乐中进行。

四、钻研“组块”之妙

“组块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版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整体发展。“组块教学”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运用语文的情景和时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薛老师的“组块教学”仿佛点醒了我。我缺少薛老师的“专”和“精”,需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让我的课堂可以像薛老师的课堂那样大放异彩,让我的学生们也可以“自由地展翅”。

希望我通过努力,能成为“组块教学”这棵大树上的一朵小花,待百花齐放之时,也有我的一抹精彩!

教师组块教学心得体会 篇6

《文本分类教学·文学作品》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著的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书。在薛老师的这本书里,尤其“诗歌教学设计”解开了我一直以来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怎么教,教会学生什么的困惑。

口中有“声”

诗歌读来抑扬顿挫,具有音乐之美。古诗怎么朗读?教学时,应融平仄于朗读之中,学生读诗就有了可靠的知识支撑,也就有底气了。另外,读诗还需要关注内在情绪的变化。

目中有“象”

诗中的“象”就是具体的景物,那些景与物看似寻常,实际上是诗人情感高度凝聚的结晶,是诗歌意境的基石。

心中有“情”

每一首诗,抒发的情、抒情的方式都是不同的,需要结合诗歌本身特点,采用恰当的策略展开教学。

胸中有“人”

诗歌之美是有人创造的,是谁?那就是隐于诗歌后面的那个“人”。也许是诗人,也许不是诗人,而是作者心中那个理想中的“人”。

笔下有“言”

诗歌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美学意义,既是鉴赏对象,积累运用的成品,也是模仿创造的样品。例如,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式,自由诗中整齐而富有变化的形式,都是可以用来模仿和创作的蓝本。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领悟到:尊重教材,善待文本,通过深入研读,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当语文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的时候,那将是对语文教育的最好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