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有幸两次参加到广州学习生本教育的座谈会,同行的发言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思维的激荡,生命的闪光!让人看到了兴文教育实践生本教育的希望,更增强了践行者们的信心。提出些想法,也很粗浅,更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领导再重视 顶层再设计
兴文推进课程改革,是否走生本教育之路,事关兴文教育的全局,也是将来一定时间内影响兴文教育的重大事项!管理者们必需走进生本,认识生本,才能领导生本;各职能部门也必需认识生本,学习生本,才能配合做好生本;学校的校长及到中干也必需走进生本,研究生本,这样才能带头践行生本。从目前情况下,观望者还很多,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强力的推进,也许效果就不明显!
实施生本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思想,从战略上去构建,从战术上去实施。一是目标如何定位;二是责任如何明确(有些同志在私下交流,校长认为课程改革是分管副校长的事,分管副校长认为是教导主任的事,教导主任认为是学科教师的事,最后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具体如何去做;四是评估如何去改。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没有顶层设计的思维,恐怕实施生本教育的效果也难尽人意!
二、学习再深入 认识再提升
参加了两次学习生本教育座谈会,感觉大家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在激烈的交锋,这本来就是好事!但感觉得我们中的部分人,好象自己完全弄明白了生本教育,能一揽众山小的样子!其是生本教育是一项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成果,只有我们不断去学习,去践行,认识才会更深入!所以,管理者有必要提醒大家,深入去学习生本教育,组织相关活动,进行多层面的研讨,才会提高大家的认识,才会在行动上真正去践行生本教育。
学习生本的成本很高,但学校的管理者如果没有真正去体会,那实施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个人认为,无论是从主管局到学校,还得需要坚持派出去学习,只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有体会,有思考,这项工作才会有成效。学校的设备可暂时少一点,但学校的管理者必需要懂课程改革,知道如何改!如果没有人思想的变化,再多的物也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三、点面要结合 措施要配套
如何在兴文的学校实施生本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也一定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综合相应一些地区实施的情况来看,个人粗浅的认为,应点面结合,精准发力:从县级层面来看,点是确定部分重点推进学校,面是全县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其是生本教育从起始年级做是最容易的,从起始年级开始也少走弯路;从学校层面来看:点是选择好一批班级,面是一个班的各学科整体推进,这样容易形成生本教育的学习模式,缩短学生养成习惯的时间,突显成效!
实施生本教育,相应措施要配套,实施生本教育的实验校,实点班,涉及到教师的配套、学生的评价、家长的配合等诸多事项,所以相应的措施必需要配套,才能有利于生本教育的实施。
四、平台要搭建 活动要开展
一个人低头走路,总不知道自己走在那儿了!有些学校总是爱单干,总怕别人超过自己,我们缺乏的是团队精神,有思想的原因,也是体制的因素。从生本教育的实施来看,只有搭建起相应平台,才能让相应学校少走弯路,才能促进其同学、同研、达到共成长目的!因此,建议一是可结合原来学区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集团的一些做法,成立起生本教育学校共同体,建立相应机制,明确相应责任和权利,给予相应经费保障,切实开展系列活动,真真实实的去做生本;二是建立生本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可借助名师队伍、学科教研员等建立起自己的本土专家团队,对生本教育学校进行一定的指导;三是进一步开阔视野,适当的时候邀请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专家团队或生本教育名校的名师给予指导,也可适当组织生本学校去部分生本教育名校跟岗学习,努力让其学以致用!
五、考试要改变 评价要跟上
课程改革实施困难的原因是多样的,考试评价的导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广东的生本教育实验校是小学六年级才统一考试,初中是初三才统一考试,山东省的整个高中是高三才统一考试,生本教育的实施,开始成绩肯定是有差异的,如果这些不改变,很难去实施。我们要想一下达到广东生本教育实验校的做法,估计也是不现实的。是不是我们就无所改变了呢?我个人觉得还是我们思想解决得不够,放手不够,是不是尝试一下:一是取消学期的过程性检测,这是下面一些学校和老师呼声,因为这样的检测没有什么意义?二是能不能在起始年级第一学年不统一考试,由生本实验校自己组织考试或按生本教育的要求来考,要给改革者留有时间。
我们评价整体太粗略;一是内容较单一;二是方法较简单。现代义务教育的评价都在转向引导学校特色发展上来,我们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但我们要的是利于学生发展的分数,有内在质量的分数,但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学生的特长发展。所以是否考虑把评估的内容分成几个类,各类评各类的,总要让那些分数差的'学校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特色发展的着力点,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综合督导评估;二是评估的方法更多样些,加大过程性的抽测评估的分值,压缩学年督导评估的分值,三是否可探讨引入第三方的评估,努力让其更客观公正。如果评价不改变,那些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刚开始起步阶段,估计很难坚持下去,要让改革的学校有理由改下去!
六、困难要估足 花开要等待
郭思乐教授带领他的生本教育团队走过了17个年头,现参与的学校近千所,他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肯定碰到了许多的困难!我有机会与实施生本教育的龙泉四校的领导们无数次、多方位的交流,也深感他们的不易!他们开展生本教育五年来,至今也还感觉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县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刚起步,要想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对此,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必需有足够的认识,把困难估计足,这样在碰到困难时才有心里准备,才不会对实施生本教育失去信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可以说实施生本教育是一场对师本教育的革命!
种子变成生命有其自然的过程,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对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我们需要的是等待,需要的是点滴的积累,需要的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鼓励!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弯下腰来倾听,俯下身子去落实!那我们一定会静等花开,谛听到兴文教育的春天!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
通过暑假生本教育理论班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教书多年的我,实在感到遗憾,很少想到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站在讲堂上,我只觉得他们是一个个缺少知识,缺少学习热情与方法的求知者,所以在课堂上总是唠唠叨叨。考试来临时,我只觉得他们是有待验证的教育产品,不停地打磨补缺。学生违纪时,我只觉得他们是行为失调的高等生命个体,强行校正。很多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中潜藏着人类数万年的经验积累。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何尝不是在开放我们自己的潜能呢?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学不懂的地方,我们惯常的做法就是讲,反复讲,练,大量练。这种形式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听烦了,练倦了。成绩又怎能提高。殊不知智慧的获得不是练,而是感悟、顿悟。从举三反一,到以点见面。为何学生不懂感悟,因为我们都太急功近利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必然是把学生当做产品,以为由外而内的琢磨几下就行了,却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由内而外变化的。所以每个老师多点耐心,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做中,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
那么在“生本”课堂里,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自已主动地去学,而且学得积极、欢快、高质、高效呢?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在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首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
刚开始实施“生本教育”时,我们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
其次,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教师要经常挂在嘴边。尤其时我们刚刚开始进行生本教育实验,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那种“师本”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来说就是放开脚步主动前行的一种动力。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日益高涨。
三、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在学习小组的组建上,小组成员搭配要注意均衡性,每个小组要吸收兼顾到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在小组学习时,优秀学生能够带动和帮助学习能力相对落后的同学,各个小组也才能展开公平的竞争。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小组长的培养,尤其是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如何带领小组成员高效的完成任务,只有小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小组合作才能有实效,教师才能减轻自己的负担。在对小组的汇报交流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要只注重评价个人的成绩,更要突出整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
四、要转换教师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因此,我们要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开学至今已经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另外就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始终不动脑思考、不动口交流、不动笔写,还有一少部分学生自觉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每次布置的前置小研究总是不能够很好完成,因此影响了新课的学习,所以下一阶段工作我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些现状,真正的将生本教育落实到位。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在未去广州之前,就已经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只是不大清楚是谁提出这一思想。到了广州,第一天的培训就看到了真正的鼻祖??郭思乐教授。他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学好,真正把时间、主动、思考、成功留给学生”这一理念。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他特别推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法,主张“让学生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带进课堂,带到小组和班级,进行讨论或争论,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小组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交流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的等、靠、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第二天的培训,安排我们去香江中学、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现场听课,体验生本课堂,让我们去体会生本教育的真实内涵。在听了几天的讲座后,心里总有那么一些疑问:生本教育真有那么神?
听了生本教育,心里还有许多疑惑:
1、前置性作业大多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样做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如何调控各科的前置性作业?如何检查?
3、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如何培训小组长?
4、如何解决不同小组之间讨论结果的重复性?如果课堂上不同小组展示了同样的'内容既耽误了课堂时间,又减少了课堂容量,怎么办?
5、在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下对于违反课堂秩序,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达到教育目的?
6、如何提高生本课堂的学习效率?
7、最重要的是生本教育在职高部如何施行?
我在这为期4天的学习、参观中,虽然自己所有的疑惑没有全部找到答案,但却也给我留下深刻的感悟,而期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生本教育的课堂“和谐、开放、合作、交流”的课堂。
第一天的讲座完成后,第二天去两个学校感受真实的生本课堂。知道了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前布置前置性小研究。二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课前一分钟。
2、引入新课。
3交流课前小研究。
4、课堂练习。
5、课堂小结。
6、课后思考。
第二天的现场生本课堂学习,我个人觉得,上午的三节生本课堂总体就是学生在以小组的形式在讲。第一节英语课,就是每个小组上去演示课本小情景剧。每个组差不多。每个小组展示完就差不多下课了。(英语不是我的专业,我就说一下大概。)第二节是数学课,老师是以一个前置性作业开篇。主要讲的内容是一元一次函数的图形。上课头一件事就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然后小组整理前置性作业,然后一个一个小组派代表上来讲述自己的成果。讲成果的时候别的小组可以提出意见。但是我感觉当时那堂课知识点。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有幸两次参加到广州学习生本教育的座谈会,同行的发言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思维的激荡,生命的闪光!让人看到了兴文教育实践生本教育的希望,更增强了践行者们的信心。提出些想法,也很粗浅,更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领导再重视 顶层再设计
兴文推进课程改革,是否走生本教育之路,事关兴文教育的全局,也是将来一定时间内影响兴文教育的重大事项!管理者们必需走进生本,认识生本,才能领导生本;各职能部门也必需认识生本,学习生本,才能配合做好生本;学校的校长及到中干也必需走进生本,研究生本,这样才能带头践行生本。从目前情况下,观望者还很多,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强力的推进,也许效果就不明显!
实施生本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思想,从战略上去构建,从战术上去实施。一是目标如何定位;二是责任如何明确(有些同志在私下交流,校长认为课程改革是分管副校长的事,分管副校长认为是教导主任的事,教导主任认为是学科教师的事,最后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具体如何去做;四是评估如何去改。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没有顶层设计的思维,恐怕实施生本教育的效果也难尽人意!
二、学习再深入 认识再提升
参加了两次学习生本教育座谈会,感觉大家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在激烈的交锋,这本来就是好事!但感觉得我们中的部分人,好象自己完全弄明白了生本教育,能一揽众山小的样子!其是生本教育是一项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成果,只有我们不断去学习,去践行,认识才会更深入!所以,管理者有必要提醒大家,深入去学习生本教育,组织相关活动,进行多层面的研讨,才会提高大家的'认识,才会在行动上真正去践行生本教育。
学习生本的成本很高,但学校的管理者如果没有真正去体会,那实施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个人认为,无论是从主管局到学校,还得需要坚持派出去学习,只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有体会,有思考,这项工作才会有成效。学校的设备可暂时少一点,但学校的管理者必需要懂课程改革,知道如何改!如果没有人思想的变化,再多的物也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三、点面要结合 措施要配套
如何在兴文的学校实施生本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也一定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综合相应一些地区实施的情况来看,个人粗浅的认为,应点面结合,精准发力:从县级层面来看,点是确定部分重点推进学校,面是全县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其是生本教育从起始年级做是最容易的,从起始年级开始也少走弯路;从学校层面来看:点是选择好一批班级,面是一个班的各学科整体推进,这样容易形成生本教育的学习模式,缩短学生养成习惯的时间,突显成效!
实施生本教育,相应措施要配套,实施生本教育的实验校,实点班,涉及到教师的配套、学生的评价、家长的配合等诸多事项,所以相应的措施必需要配套,才能有利于生本教育的实施。
四、平台要搭建 活动要开展
一个人低头走路,总不知道自己走在那儿了!有些学校总是爱单干,总怕别人超过自己,我们缺乏的是团队精神,有思想的原因,也是体制的因素。从生本教育的实施来看,只有搭建起相应平台,才能让相应学校少走弯路,才能促进其同学、同研、达到共成长目的!因此,建议一是可结合原来学区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集团的一些做法,成立起生本教育学校共同体,建立相应机制,明确相应责任和权利,给予相应经费保障,切实开展系列活动,真真实实的去做生本;二是建立生本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可借助名师队伍、学科教研员等建立起自己的本土专家团队,对生本教育学校进行一定的指导;三是进一步开阔视野,适当的时候邀请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专家团队或生本教育名校的名师给予指导,也可适当组织生本学校去部分生本教育名校跟岗学习,努力让其学以致用!
五、考试要改变 评价要跟上
课程改革实施困难的原因是多样的,考试评价的导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广东的生本教育实验校是小学六年级才统一考试,初中是初三才统一考试,山东省的整个高中是高三才统一考试,生本教育的实施,开始成绩肯定是有差异的,如果这些不改变,很难去实施。我们要想一下达到广东生本教育实验校的做法,估计也是不现实的。是不是我们就无所改变了呢?我个人觉得还是我们思想解决得不够,放手不够,是不是尝试一下:一是取消学期的过程性检测,这是下面一些学校和老师呼声,因为这样的检测没有什么意义?二是能不能在起始年级第一学年不统一考试,由生本实验校自己组织考试或按生本教育的要求来考,要给改革者留有时间。
我们评价整体太粗略;一是内容较单一;二是方法较简单。现代义务教育的评价都在转向引导学校特色发展上来,我们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但我们要的是利于学生发展的分数,有内在质量的分数,但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学生的特长发展。所以是否考虑把评估的内容分成几个类,各类评各类的,总要让那些分数差的学校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特色发展的着力点,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综合督导评估;二是评估的方法更多样些,加大过程性的抽测评估的分值,压缩学年督导评估的分值,三是否可探讨引入第三方的评估,努力让其更客观公正。如果评价不改变,那些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刚开始起步阶段,估计很难坚持下去,要让改革的学校有理由改下去!
六、困难要估足 花开要等待
郭思乐教授带领他的生本教育团队走过了17个年头,现参与的学校近千所,他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肯定碰到了许多的困难!我有机会与实施生本教育的龙泉四校的领导们无数次、多方位的交流,也深感他们的不易!他们开展生本教育五年来,至今也还感觉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县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刚起步,要想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对此,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必需有足够的认识,把困难估计足,这样在碰到困难时才有心里准备,才不会对实施生本教育失去信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可以说实施生本教育是一场对师本教育的革命!
种子变成生命有其自然的过程,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对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我们需要的是等待,需要的是点滴的积累,需要的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鼓励!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弯下腰来倾听,俯下身子去落实!那我们一定会静等花开,谛听到兴文教育的春天!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6
本学期初,我们杨寨中心小学被确定为生本教育实验学校,随着一、二年级生本实验的展开,我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本理念。
最初,我对“生本教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以学生以本的教育方式,对生本教育课堂印象最深的只有前置作业环节。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总算明白了一点“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而且是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
接触生本教育以来,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到实验班级的学生上课时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期待与渴望。在生本课堂中,老师们积极探索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认真落实好“前置性作业”。秉承只要孩子能做的,教师绝不过多干涉。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也变得异常轻松。
到底什么是“生本教育”呢?郭思乐教授认为: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可以让我们任意描画的白纸,而是天生的学习者。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咨询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 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能力。孩子们的`学习是自愿的,也是快乐的。所以我觉得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乐学,会学,发现知识的意义,投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其实我们在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生本”的案例。我们曾在自己的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幡然顿悟时,我们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只不过,对比生本教育课堂,我们还是做的太少。我们总是怕孩子们没有那个能力,怕孩子们学不会,记不牢,所以我们一遍遍的重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同时因为自己教学的失败,教师的挫折感加深,“厌教”情绪越来越深。我想我们的教学要是像郭思乐教授提倡的那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促使学生快乐地高效地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谁?他就是他自己!让他自己做主!让他自己取得!”不难看出,这个“他”就是指的“学生”。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学习自然会高效!
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也才会乐此不疲,“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也不会再现。学生的学习变会自主、快乐、高效,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将成为一种享受。正如有些人所说:“生本教育”是孩子们的福音,它有着崇高的、人性的价值追求,我衷心地希望,“生本教育”理念能遍地开花,使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快乐、健全、幸福的学习生活。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7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习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习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习《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平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近来学习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中国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近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 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调教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习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习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 ——回归本体 。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提升,但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习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习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习、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学习生活的教学生态。“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会在不经意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美德。诸如:自信、友爱、乐观、热情、进取、公正等等。这是因为,生本化的教学生态: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使儿童获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情感的积极性与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时欣赏他者的美,就在这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在这美好的学习生活中,素朴的,毫无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们的本性,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苦口婆心说教,无需蛮横无礼的强制,儿童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德,在这良好教学生态中孕育出的道德将融入他们的本性并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美好的教学生态,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这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怀疑过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做什么?想想总让人有些沮丧:很多时候我们居然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以教者自居,并无限扩大自己的职业功效,我们的口头禅或或者应该说是我们的自勉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们费劲心机的研究教法,从教学内容到时间的安排,从诗意的语言到优美的教态,我们力求把“教”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完美的同时,却把本属于学生学习和求知的课堂成了我们教技表现的舞台,我们对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职却浑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实上,这种外在于学生的“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是学生学习的干扰。就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中国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中国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8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习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习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习《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平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近来学习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中国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近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 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调教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习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习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 ——回归本体 。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提升,但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习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习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习、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学习生活的教学生态。“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会在不经意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美德。诸如:自信、友爱、乐观、热情、进取、公正等等。这是因为,生本化的教学生态: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使儿童获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情感的积极性与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时欣赏他者的美,就在这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在这美好的学习生活中,素朴的,毫无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们的本性,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苦口婆心说教,无需蛮横无礼的强制,儿童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德,在这良好教学生态中孕育出的道德将融入他们的本性并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美好的教学生态,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这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怀疑过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做什么?想想总让人有些沮丧:很多时候我们居然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以教者自居,并无限扩大自己的职业功效,我们的口头禅或或者应该说是我们的自勉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们费劲心机的研究教法,从教学内容到时间的安排,从诗意的语言到优美的教态,我们力求把“教”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完美的同时,却把本属于学生学习和求知的课堂成了我们教技表现的舞台,我们对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职却浑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实上,这种外在于学生的“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是学生学习的干扰。就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中国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中国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9
郭恩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而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这个“生本教育”理论,紧扣了课改的理论,现代的教育课改观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都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积极阅读、预习,搜集资料,为课堂展示乐此不疲。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他们整天为一大堆的作业包围着,给他点自由时间他还恨不得快点多抽出点时间出去玩,怎么可能想去学习?也是摆在老师面前最大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要去灌输给人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探索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课堂中,用新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留有疑问,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兴趣。成长在前、成绩在后。他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有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生本教育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进行“生本”呢?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拿来呢?当我们试图要升起“生本教育”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想我们要认真考虑。我们的学校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快乐成长”等理念与生本教育的理念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我们不必摒弃目前已经在实施的课题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断地改进,无论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学理论,都可以成为优化我们教学方式的一剂“催化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同行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碗水还没有倒干净,别人的那碗水就倒不进来。”其实我们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没有必要倒干净。我们需要做的是倒掉我们的陈旧的、落后的、与学生的发展无益的观念、行为的腐水,倒进先进的、与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活水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那么,我们的教学何不提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本教育道路”的理论,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亦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屈原的一句话自勉。愿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我能用汗水用激情浇灌一路之上的花草树木,享受盎然的绿意,聆听花开的声音。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这些天,我一直都和其他教师一样,在认真的学习郭思乐教授所写的生本教育这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
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效率低。
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
在我的思品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
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
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很深。
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周围的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谁会生气、发火。
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
我现在是一名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
从模仿跟学,到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20xx年4月7日~10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二.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是这样说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是学生尽显天性的舞台,因此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这样就必须给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应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呢?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以往我们教师整个人就像一个“纤夫”,工作千头万绪,总感觉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艰难地拖着班级这艘“船”前行,身心疲惫,而且收效甚微。那么牧者呢?他不是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要管理着羊群,又要尊重着羊群的独立活动。
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的代替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课堂中教师抛砖引玉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代言人出现。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的,知识要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是根深蒂固的。
可见,纤夫用的劲大,学生被动前进;牧者用的劲少,学生受益之多,如何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还有待于我更深地探索。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中,不是“教”觉得“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1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教”上的居多,关注学生“学”的过少。“生本教育观”的提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有关资料的补充学习,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近学期末,我们生物剩下的课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习作业,通过预习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推荐“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习下去。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得课堂,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相比较一下,的确是差得太多。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产生动力,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调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才会彰显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很荣幸我们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我们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校给每位老师都买了郭思乐教授的书《教育走向生本》,学习他的教育理念,让我初步感受了生本课。随后组织同组教师一起备课研究讨论生本课的教学方法。俩周听了很多位优秀教师的生本课教学。我们组的2节生本数学示范课。都让我体会到了生本教育能真正解放孩子。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乔宇航、杨佳福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及课堂实践,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比如:在任琴老师课中,有一个孩子居然会下一节的内容,用我试试的口吻清晰的解出了正确答案。并不是因为他预习过,而是,以前我们老师提早就框死了定格了孩子的思维,而这节生本课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就是那句话:“给他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班的班训: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很荣幸我们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我们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校给每位老师都买了郭思乐教授的书《教育走向生本》,学习他的教育理念,让我初步感受了生本课。随后组织同组教师一起备课研究讨论生本课的教学方法。俩周听了很多位优秀教师的生本课教学。我们组的2节生本数学示范课。都让我体会到了生本教育能真正解放孩子。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乔宇航、杨佳福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及课堂实践,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比如:在任琴老师课中,有一个孩子居然会下一节的内容,用我试试的口吻清晰的解出了正确答案。并不是因为他预习过,而是,以前我们老师提早就框死了定格了孩子的思维,而这节生本课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就是那句话:“给他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班的班训: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通过学习“生本课堂”教育,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我们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要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是“灵活用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很荣幸我们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我们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校给每位老师都买了郭思乐教授的书《教育走向生本》,学习他的教育理念,让我初步感受了生本课。随后组织同组教师一起备课研究讨论生本课的教学方法。俩周听了很多位优秀教师的生本课教学。我们组的2节生本数学示范课。都让我体会到了生本教育能真正解放孩子。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乔宇航、杨佳福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及课堂实践,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比如:在任琴老师课中,有一个孩子居然会下一节的内容,用我试试的口吻清晰的解出了正确答案。并不是因为他预习过,而是,以前我们老师提早就框死了定格了孩子的思维,而这节生本课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就是那句话:“给他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个奇迹!”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班的班训: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近期,重庆教师为我校语数英教师进行生本教育培训,这次生本培训,听了三年级的两节课,观摩了四年级的语文课,聆听了重庆一线生本教师的报告,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以“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
培训期间,我讲了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新授课。《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根底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拟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设置了一个课前小研究,围绕小研究引入新知。一节课下来感觉挺累,并不像重庆的石老师讲的那样:生本教育可以使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原因在哪里?经过密老师和石老师的讲解我对升本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课前小研究的设计要找准切入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课前小研究的设计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一堂课的效率,学生通过小研究的学习、讨论、展示,对本节课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自我的见解。所以课前小研究应做到如下几点:⑴把握课堂重点,充分表达人性化的设计。结合生本课堂上表达的教育目标:思想、知识、能力。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在把握课堂重点的前提下,要充分从学生的思想入手,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获得能力。⑵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和研讨的空间。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⑶注重能力迁移,表达自由化的思想。在生本教育的每堂课上都可以根据问题灵活的增加,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式,交给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自己来选择,让他们在自由中学习,自由中成长。
其次,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小组间交流展示、个人班内交流展示、小组班内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种展示,展示同时也是一种交流。⑴保证交流的时间。这是生本课堂的一个特色,因为生本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并不单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所以应和一般的课堂发言区分开来。因为生本课堂是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问题知识的一个汇报,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学习,对自己来说是提高。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高效的完成学习的任务。⑵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讨论过后,由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确实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⑶交流的内容要有数。对于课堂上的交流问题,以三个左右为好,我认为不宜多,应该是精心挑选的精华问题。如果过多会被解决问题所累,课堂上的问题会缺少深度,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为生本课堂上,学生是在自己运用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成长自己的。
再次,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⑴精。生本课堂上其中的一个原那么就是所有的问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究得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适时的引导,这个引导要精,要和通常的讲区分开来,不是在讲一个知识,而是引导同学们并经过努力,让他们对这个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⑵简。在精的根底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
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离不开高效的小组合作,如何建立小组,怎样分工合作,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小组之间的任务均衡问题,小组奖励机制的有效运用等等,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我校实行生本教育已经半年多了,我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有那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的幸福感与成功感了。
郭恩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而教师那么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表达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而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这个“生本教育”理论,紧扣了课改的理论,现代的教育课改观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都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积极阅读、预习,搜集资料,为课堂展示乐此不疲。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他们整天为一大堆的作业包围着,给他点自由时间他还恨不得快点多抽出点时间出去玩,怎么可能想去学习?也是摆在老师面前最大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要去灌输给人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探索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课堂中,用新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留有疑问,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兴趣。成长在前、成绩在后。他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有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生本教育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进行“生本”呢?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拿来呢?当我们试图要升起“生本教育”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想我们要认真考虑。我们的学校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快乐成长”等理念与生本教育的理念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我们不必摒弃目前已经在实施的课题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断地改良,无论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学理论,都可以成为优化我们教学方式的一剂“催化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同行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碗水还没有倒干净,别人的那碗水就倒不进来。”其实我们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没有必要倒干净。我们需要做的是倒掉我们的陈旧的、的、与学生的开展无益的观念、行为的腐水,倒进先进的、与学生长远开展有益的活水来。“走的道路”的理论,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那么,我们的教学何不提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本教育道路”的理论,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亦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屈原的一句话自勉。愿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我能用汗水用浇灌一路之上的花草树木,享受盎然的绿意,聆听花开的声音。
任教十余载,回头一想我感慨万分。刚那会儿,多数老师都只知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一节课下来,老师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精疲力尽,结果授课效果并不太好,老师也一愁莫展。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一轮接着一轮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也逐渐尝试在课堂上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教学手法与授课方式也有了巨大转变,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一切为了学生能自主学到知识而授课。我认为“生本教育”的宗旨就是课堂气氛一定要热烈。当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活泼,而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做“秀”,同时要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处于等着“喂”知识,是去主动寻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
在《生本教育》一书中,郭思乐教授说:“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一句话道出了生本教育的内涵。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读到这儿,我自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泼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读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泼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
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开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生本教育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外表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那么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那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那么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课堂的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出来,给学生自主学,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学习,或小组合作。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化的积极性是根底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多还是教少,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者完全不教完全托付给学生。学习生本的相关理念,更新自身教学技能。接合我班的实际情况,现对本班的语文教学从以面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老师结合学生手中的《语文读本》、《小学生天地》等书籍,布置看课外的作业。通过家长签字、词句的摘抄、评比读书星、讲讲等形式交流学生的读书收获,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且努力做到早晨、中午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
2、加强写话的练习。结合每单元的主题以及学校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练习写话。可以在书本上写一两句,专题性的写在作业本上。力争每周写一篇。
3、加强学生字词的掌握练习,在上新课之前听写前一课的生字。并做到及时批改、订正。
4、坚强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提倡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主要以组长检查读书类的作业、同桌互相交流。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呼吁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然而,《生本教育》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了光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生本教育引领敦坊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得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近来,听了我们学校几位老师的生本课,我很震撼:原来,书可以这么教!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这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小时候的周恩来》一课时,一个孩子大胆地提问:“如果你是周恩来的母亲,你会如何夸奖他?”看到了吧!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前途无量!他们思维活跃、语言畅达、大胆自信、友爱合群。于是,我顿悟,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
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听!我们班温鑫玥同学的回答:“我们组认为母亲的话应读得轻,因为母亲当时病得很重。”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
生本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谜语之后,孩子们自己创编谜语。请听我们班同学创作的谜语:“一根柱子三只眼,每次只睁一只眼。”——这不就是交通信号灯吗?多么形象!“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上鼻子当马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谜底。在自学、探究中,孩子们闪动着智慧的灵光,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再创作。有的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有的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书法作品,有的为文章配乐。
生活诗情画意,其乐融融。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1
20xx年4月7日~10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二.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是这样说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是学生尽显天性的舞台,因此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这样就必须给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应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呢?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以往我们教师整个人就像一个“纤夫”,工作千头万绪,总感觉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艰难地拖着班级这艘“船”前行,身心疲惫,而且收效甚微。那么牧者呢?他不是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这意味着既要管理着羊群,又要尊重着羊群的独立活动。
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的代替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课堂中教师抛砖引玉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代言人出现。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的,知识要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是根深蒂固的。
可见,纤夫用的劲大,学生被动前进;牧者用的劲少,学生受益之多,如何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还有待于我更深地探索。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中,不是“教”觉得“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1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教”上的居多,关注学生“学”的过少。“生本教育观”的提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2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学校曾经介绍有关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一些教育理念。本学期教体局统一安排进行生本教育学习,听课活动等。在网上听了五节课,我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最初,我对“生本教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以学生以本的实验。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点“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而且是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
到底什么是“生本教育”?其实我们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或经历过这样的鲜活的案例。我先与大家分享一下发生在我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的案例。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时,识记生字我一般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四人或两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识记检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编字谜。在几次简单的引导以后,学生编的字谜已经很有水平了。他们的构思奇巧,一个谜语会给大家带来欢笑。“锄禾日当午”知道是什么字吗?“香”。夕阳会说话----名。第八名----弟...老三住院了----病。一口咬掉牛尾巴---告。正月里生孩子----胜。学生在认真编的同时,积极动脑筋思考,锻炼了自己能力。
每上一节课,学生都会很期待的问我:“老师咱们什么时候猜字谜?”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必须来自他内心的愿望。如果他只不过是执行教师和家长的意志的工具,他就没有学习的乐趣,就更谈不上把学习学习了。等他自己一进入学习的角色,做他想做该做的事情了,他的学习当然就好了。
看了这个例子,我想老师们会突然发现生活中到处有“生本教育”的案例。我想我们的教学要是像郭思乐教授提倡的那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促使学生快乐地高效地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 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在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谁?他就是他自己!让他自己做主!让他自己取得!”不难看出,这个“他”就是指的“学生”。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学习自然会高效!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3
自20xx年开始,我校开始接触和实行生本教育理念,这期间,从探索理论,到痛下决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们走了很艰辛的一段历程,20xx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为了吴家小学的一份子,在这一年里,我很荣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报告和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也在课堂上不断地践行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年来,收获很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学习。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就我的英语课堂来讲,生本课堂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课下来,我总是讲得口干舌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后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心,他们敢大胆开口说英语了,通过看他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生本课堂强调教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有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虽然经过一年的打磨,我在课堂上实行生本也已渐入正轨,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样合作学习,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小组合作的时候,总是趁老师不注意,讲小话,搞小动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我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学习,并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习好的经验,以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4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5
今年暑假后我迎来了语文教学第二年,任教三年级的语文课程。这对于我这个一直没教过语文的“门外汉”而言,显得那么茫然。昨天我满怀憧憬和向往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这如同大地久旱遇甘露一般,深深的滋润了我,启发了我。
一直以来,我的课堂总感觉缺点什么,又说不出来,直到昨天我才发现:原来课堂还是可以这样上的。
首先谈谈听二年级的识字教学吧。任老师把识字教学贯彻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丝的突兀感。各种各样的识字方式,很大的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看到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回答自己识字的小窍门,作为一个听众的我都感到了幸福,更不用说课堂上的孩子们了:看他们那渴望的眼神,自信的语言,得意的微笑……“我神州,称华夏……”孩子们同桌间拍着小手,打着节拍,晃着脑袋,朗朗的诵读声传出很远,使得听课的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溶于这种愉悦的课堂当中。
接着,第一小学的李娟老师带着浓浓的书香风韵来到了课堂。她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语文素养,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细细的体会着汉字书写带来的'美。尤其是李老师在指导书写时采用的拼图指导,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研究中学习,在展示中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这节课中,我对比了自己的书写指导,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要增加的。
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在被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出现了更多的疑惑。现代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高效的批注阅读法课堂,她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给我们介绍了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我们从中学到了以下几个方法:一是标注好词好句,二是关注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三是找提示语,四是感受、联想、标划。
听完几位老师的示范课,我感觉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了以下的几点:一,预习展示紧扣教学目标,从抓关键词、段意连接等方面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二,师生互动性高,每堂课上都展示了融洽的新型师生课堂关系;三是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中表扬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得他们乐在语文的学习中;四是注重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中将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进一步的整合;五是关注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习的方法非常多,关注了学生的品读悟,体现了人文化。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展示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尤其是ppt展示中字体的处理、动画的效果差强人意。另外学生学习中读的还不很充分,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
一天的研讨在沉思中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收获却很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6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7
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云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而是依靠主动的学。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生本教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20xx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情况。
郭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8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 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在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我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学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生本教育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生本教育使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了。
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生本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了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自管自”的良好局面。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让学生自己当“司机”做“探路人”,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得很多。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29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通过学习“生本课堂”教育,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我们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要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是“灵活用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30
自20xx年开始,我校开始接触和实行生本教育理念,这期间,从探索理论,到痛下决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们走了很艰辛的一段历程,20xx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为了吴家小学的一份子,在这一年里,我很荣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报告和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也在课堂上不断地践行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年来,收获很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学习。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就我的英语课堂来讲,生本课堂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课下来,我总是讲得口干舌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后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心,他们敢大胆开口说英语了,通过看他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生本课堂强调教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有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虽然经过一年的打磨,我在课堂上实行生本也已渐入正轨,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样合作学习,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小组合作的时候,总是趁老师不注意,讲小话,搞小动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我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学习,并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习好的经验,以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31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领导特别重视学生教育,特地从3月22日-25日对全区的语数英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的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报告中,戚风琴校长开篇提出问题,任务什么?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回答:生本,能让学生享受教与学的快乐!“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不是风不来,而是窗未开。”说得非常好,说明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我们国家教育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如何教到如何学;
2、从知识的学习中得到问题的解决;
3、课堂的动能变化;
4、课堂性质的变化。
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活动,这才是学习的本质,要看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程序,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报告中,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郭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32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接触生本后的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收效甚微。在缺乏约束的课堂上,孩子们似乎还有些放肆。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不过,如何有效践行郭教授的观点,我仍然不知所措。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专家们的许多的观念是新潮,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个人认为,我们也只能做到与时俱进,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不是老师们学习了就都可以践行的。一,教师自身素质差异较大,要个个达到专家的.水平简直是天方夜谭。二,因地域差异,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所给的学习价值取向不一样,教师的教学重点自然也就不一样。例如,“生本教育”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走出短期应试教育的框架,在我们这样的教育大省,你觉得可能吗?现在我们小学都有月考了。这是我们教师学习“生本教育”能解决的现状吗?
尽管我有如此多的困惑,遇到的阻碍也是重重,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33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接触生本后的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收效甚微。在缺乏约束的课堂上,孩子们似乎还有些放肆。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不过,如何有效践行郭教授的观点,我仍然不知所措。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专家们的许多的观念是新潮,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个人认为,我们也只能做到与时俱进,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不是老师们学习了就都可以践行的。
一,教师自身素质差异较大,要个个达到专家的水平简直是天方夜谭。
二,因地域差异,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所给的学习价值取向不一样,教师的教学重点自然也就不一样。例如,“生本教育”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走出短期应试教育的框架,在我们这样的教育大省,你觉得可能吗?现在我们小学都有月考了。这是我们教师学习“生本教育”能解决的现状吗?
尽管我有如此多的困惑,遇到的阻碍也是重重,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34
自20xx年开始,我校开始接触和实行生本教育理念,这期间,从探索理论,到痛下决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们走了很艰辛的一段历程,20xx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为了吴家小学的一份子,在这一年里,我很荣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报告和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也在课堂上不断地践行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年来,收获很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学习。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就我的英语课堂来讲,生本课堂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课下来,我总是讲得口干舌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后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心,他们敢大胆开口说英语了,通过看他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生本课堂强调教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有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虽然经过一年的打磨,我在课堂上实行生本也已渐入正轨,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样合作学习,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小组合作的时候,总是趁老师不注意,讲小话,搞小动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我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学习,并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习好的经验,以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