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2024/10/2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精选3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习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3

第一次听到《瓦尔登湖》是在新闻上,新闻的大致内容是2016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还带着一本《瓦尔登湖》,当时比较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清华大学的校长如此推荐呢?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梭罗在23岁时就摆脱了金钱名利世俗的束缚,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瓦尔登湖》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当我听到《瓦尔登湖》时,第一反应这是一部写景的作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会发现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都象征着返璞归真的隐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而如今人们的心里一概被视为消极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极致的功利主义不仅弥漫在学校里,同样也成为官场、商场、文艺圈的准则。有多少人因为遗失了心中的瓦尔登湖,最终成为“套路”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因为过于追求成功,最终成为繁华一梦中的过客?

可能,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兴奋剂,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而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灵魂的故乡。所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邱勇推荐《瓦尔登湖》,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时代的狂躁与沉沦。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以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了虫子的蠕动。我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所以,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寻找到那块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4

最近读了本书,《瓦尔登湖》,有感而发,写下这一篇看似和“瓦尔登湖”没什么关联的读后感。

写在开头,首先要感谢原作者,用朴实的文字,阐述在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瓦尔登湖的轮廓浮现在我们眼前。

其次要感谢译者,能将这本书转换成我所熟识的母语,生动而不失原意。让只识得26个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后感谢读者,能陪伴我,听我将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来。

此时已是20xx年年末,立冬明明已经过去,我所在的城市却还下着小雨。清凉的风,丝柔的雨,不禁让人质疑这该是初秋还是深秋?柔柔雨丝,淋湿了干燥城市的每个角落,也柔和着每一个浮躁的心。虽然无法像梭罗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贴近自然的痕迹,观察路过的旅人,调戏过往的动物,泛舟湖上钓一蓑鱼,但幻想自己是只贪食的鸟儿,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于楼宇间,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别有一番风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复到底指“又”,还是“重复”?说是重复好像更贴近现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没有过那么一个恍惚的瞬间,眼前发生的一切似曾相识?似乎是在梦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复刻?本以为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游一趟,远离人从众。却发现就算走得够远,周边还是一样拥挤,还是觉得自己在挤早班地铁,不曾离开。不一样的,也只是多了舟车劳顿。

生活又不是只有诗和远方,不要因为麻木,才觉得乏味。试着发现一抹生活的新绿——真实地读一本书,养一盆没那么多刺的仙人掌,不为食物而种一盆豆(香菜也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那是多么的新鲜。

“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梭罗先生,早早就预知到这个时代的窘迫,或者说是每个时代的窘迫。小时候抬头是为了找寻鸟儿,欣赏天空,低头是为了观看用一块瘦肉引发的蚂蚁大战;现在抬头是为了看路牌,看领导脸色,大多数人低头还是刷着手机。手机永远保持开机、响铃状态,时时刻刻瞅着它,是怕错过某某人的消息,还是怕自己看起来很孤独,没有人理会?谁知道呢。谁还没试过在凌晨一点精神依旧抖擞。

愿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个朝花夕拾的拾荒者,喂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我对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踪迹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叫唤。我曾遇到过一二人,他们曾听见猎犬吠声,奔马蹄音,甚至还看到斑鸠隐入云中。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是他们自己遗失了它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遗失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有的人无动于衷。”

一辈子很长,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到,我丢失过50元,丢过用了多年的诺基亚,也弄丢过一个白发老人,最终都没有找回来。50元丢了,当作破财消灾;用了多年的诺基亚找不到了,价值太低警察也不管,过年了希望捡到的人也能幸福点;曾有个老人,每天都提着一桶水,从卫生间提到卧室,七八米的距离,几步一歇,那时的我没有上去帮忙的心,直到将那个老人弄丢,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却也无能为力。

总说“如果当时”,可如果我们能一直生活在当下,好好把握生命中的点滴,珍惜他们,那我们将会幸福到何种地步呢?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活,那就试一下改变自己。就像那些老前辈告诉你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妨来尝试着做一下。就算最后你还是做不到,又何妨,无伤大雅,不是么?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5

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我静静地,我感觉到自然的力量,感觉到一股清劲的风吹拂着我的心,我了解到,静心感受,原来自然真的是那么美好。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以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6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习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8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岔开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近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平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0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1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2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近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3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习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4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庄子得到一个大葫芦,便可以凭着它游荡于江河湖海之间——把葫芦绑在身上,无需复杂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强壮的身躯,只要浮在水面,何愁过不了河,何须诸多羁绊。

正如我们吃饭——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进行,得以燃烧,得以延续。我们却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异的工具,复杂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口食之欲,却忘了进食的本质和目的。"人的嘴巴不会使人肮脏,而贪婪的口胃却使人肮脏。"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5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之下。那是徐迟翻译的那个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欢海子,喜欢苇岸,凑巧海子和苇岸这两位诗人又都是在中国最早推崇梭罗和《瓦尔登湖》的两位诗人。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触到了这本对我来说影响甚大的书。

徐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一文中说,“梭罗近两年在中国仿佛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代意义和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应有的力量。”在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一种无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这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对于工业文明和改革浪潮对中国原始村落的冲击的那种切肤之痛有着深刻的体验。人类的年轮走到今天,在此时此刻,我不敢说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在《瓦尔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罗的伟大之处,他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情。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使他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地努力,他重新获得一种成熟的恬静。整本书记录了梭罗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而他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别人也称之为超验主义——主张通过亲历亲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于我都是合适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6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7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8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19

人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找寻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东西,而不是随波逐流。就如同买衣服一样,我们不能只跟随时尚的脚步,还要考虑我们自身是否适合衣服的样式。

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实不多,只需要一般的吃与住就行。但现在,许多人追寻着更多的物质,虽然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他们仍不放弃物质上的追寻,却忽略他们更需要补充的精神食粮。对于富人来说,他们是富有的,物质上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贫困的。人们需要学会在物质上得到一定提高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充实的过完整个人生。

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仅指物质上的;而在精神方面,人类似乎推不开。人们为了追寻物质上的享受,把古人优秀的精神成果抛掷脑后,使自己上网精神土地处于贫瘠状态。因此,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难找到纯真的情感,而表现在社会就是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人们的心灵感觉越来越孤单。

事物的美是从内在散发出来的,而并非靠外在的装饰表现出来的。太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就会犹如建筑物未把内在的地基等打好,而着重于外部的装饰,很容易在灾难中倒塌。

“慈善似乎是人类能够赞许的唯一美德”,而对于慈善并不是无从选择地做,而要考虑接受帮助的人是否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能否促使从本质上得到改变,否则是一种浪费。慈善要做到如同中国俗话所说的“用在刀刃上”。如同地震灾害的捐物,在08年的“5.12汶川8.0地震”是不需要人们大量的捐衣物的,因为那是的天气不是很冷;而在今年的玉树7.1级地震后,需要大量的衣物,因为它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慈善并非把你的同情和悲伤带给他们,而是把快乐、健康传递给他们。

人需要生活在自由的天地,而不是把自己束缚在囚笼之中。我们要过着简单而现实的生活,不需要去追求复杂而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要保持自身的本质。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0

最开始接触《瓦尔登湖》是因为前同事的推荐,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就这样断断续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它读完,对它的印象仍处于懵懵懂懂阶段。读书时,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经历的是什么,所展示的内容又是什么,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但是合上书时,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觉悟太高了,太哲学了,而我,只是一介平凡人,太浅薄了,无法达到作者的境界……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这是一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近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的确如此,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体会了自然的美好,感觉到心灵的纯净。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这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的功能可谓千变万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机依赖症,当我们空闲时,不玩手机会手足无措,没有安全感,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我想我们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控制了,是手机拥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手机。我们应当适度的远离手机,更多的追求朴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不要为物所困。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1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2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3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最全面的站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4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近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5

最近,把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看完了。

看这本书的过程是跌但起伏的。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梭罗的“记流水账”:他是怎么在瓦尔登湖边上用木头建小屋的,怎样靠一点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最为简单的生活的,怎样种豆苗,怎样和来访过客交流并倾听穷人们的心声的,怎样测量湖底深度制画地图。另外,他还颇费笔墨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以及附近小镇的生活图景。但中间,总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两句作者貌似深思熟虑了很久才想明白的话,这样的段落虽然不多,而且零星地散落在字里行间,但在凌晨阅读的时候,还是感到它们的力量之强大,将瞌睡的神经都震动得再也不想入眠了。

这位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人到中年,却放弃城市浮华的一切,来到宁静秀美的瓦尔登湖畔,在湖边过起了半隐士的生活。要有多大的勇气来撇清世俗齐刷刷的眼光,才能踏出这一步呢?这是我读这本书时,不断闪现脑海的一个问题。他来到湖边,并非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禅意,而恰恰相反,他隐居湖畔是为了做一个实验,他想看看,用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同大自然水交融地做邻居,能否摆脱世俗的狭隘眼光,获得思想上的升华。而事实证明,这位可爱的`“大叔”真的可以做到。这本写于19世纪的散文记叙了梭罗与自然为邻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感悟到得某些与我们现今生活息息相关的犀思利想。仿佛一个古人,已经预见了人类的未来之苍凉和悲哀。大自然叫他忘却了时间,或者说摆脱了时间,从宏大的视域去审视人类和人类的精神以及肉体,难怪梭罗呼喊着:我们要爱她,爱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6

第一次听到《瓦尔登湖》是在新闻上,新闻的大致内容是2016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还带着一本《瓦尔登湖》,当时比较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清华大学的校长如此推荐呢?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梭罗在23岁时就摆脱了金钱名利世俗的束缚,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瓦尔登湖》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当我听到《瓦尔登湖》时,第一反应这是一部写景的作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会发现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都象征着返璞归真的隐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而如今人们的心里一概被视为消极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极致的功利主义不仅弥漫在学校里,同样也成为官场、商场、文艺圈的准则。有多少人因为遗失了心中的瓦尔登湖,最终成为“套路”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因为过于追求成功,最终成为繁华一梦中的'过客?

可能,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兴奋剂,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而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灵魂的故乡。所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邱勇推荐《瓦尔登湖》,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时代的狂躁与沉沦。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以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了虫子的蠕动。我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所以,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寻找到那块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7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之下。那是徐迟翻译的那个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欢海子,喜欢苇岸,凑巧海子和苇岸这两位诗人又都是在中国最早推崇梭罗和《瓦尔登湖》的两位诗人。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触到了这本对我来说影响甚大的书。

徐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一文中说,“梭罗近两年在中国仿佛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代意义和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应有的力量。”在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一种无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这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对于工业文明和改革浪潮对中国原始村落的冲击的那种切肤之痛有着深刻的体验。人类的年轮走到今天,在此时此刻,我不敢说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在《瓦尔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罗的`伟大之处,他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情。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使他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地努力,他重新获得一种成熟的恬静。整本书记录了梭罗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而他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别人也称之为超验主义——主张通过亲历亲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于我都是合适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8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近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29

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别人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到瓦尔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伐木造屋,掘地种粮,捕鱼狩猎,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梭罗在悠闲自得的耕耘垂钓,散步泛舟,采果狩猎,用大量时间享受自然的同时,他每天还在读书、思考、写作。他用心观察自然、用身体验自然、用脑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周围的一切。细微地注视湖水的纯静透明、林木的葱郁碧绿、动物的活泼可爱、收藏的沉甸果实以及四季变化,春天的来临,冬日的湖面,太阳升起……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30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31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读书中都会依稀闻到瓦尔登湖边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和那湖水潮湿的新鲜的水气。内心感觉有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愉悦,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梭罗在这本书里自由自在地跑步呼吸。目光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叫作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

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的东方自然之子,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

这是梭罗们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32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习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33

《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

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

《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篇34

当身心为世俗所累,我会一遍遍捧读《瓦尔登湖》这本书。

诚然,《瓦尔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阅读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译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国作家、诗人亨利?戴维?梭罗。我在纸上记录下这个名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罗致敬,不光因为散文集《瓦尔登湖》记载的是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为他当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日益受到当今越来越多人的接受、悦纳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无比欣赏梭罗对世俗虚荣的远离和摈弃,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天赋良知让我顶礼膜拜。

《瓦尔登湖》一书,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着人们物质生活丰厚但却贫瘠漠然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纸醉金迷中,回归自然,寻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罗教给我们和带给我们的,是他身体力行中的生命哲学和熠熠光照,引领人们凭直觉和本能一步一步认识、认清真理,凭借自身心灵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质量还有内涵,最终保证我们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迈进。

简单,而又有智慧。

这,也必将成为人们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标。

书中,梭罗对湖水、树木变化的传神描述,对鸟儿、小动物的绘色叙说,对地质考古的细腻渗透和入微诠释等,这些自然财富翔实生动地展示,吸引着读者为之入迷为之痴狂。这些观察、发现和体验,洋溢着原始的生命力,也带给读者如梦似幻的神话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