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1
难得读一本哲学书,就读了哲学书中的《生与死》篇,让我受益匪浅,哲学中那难以参透的玄机真是玄之又玄。与此同时,对死亡的那份恐惧油然而生,到底生为何事,死为何物?也许,突然就豁然开朗了。
有人说石头不会死,因为它根本没活过,它不存在生命的世界里,而是物质的世界。但是,在石头的世界里,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命。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而在我们的世界里,活着就有死亡。那是不是没有生存就没有死亡?
我们活着的时候,总要吃掉别的生命。比如我们吃蔬菜,我们吃肉。有时候想到这里,又有那么一些不忍,但又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好吧,我承认我是个无肉不欢的人。但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在这个大自然中,谁都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这也就是所谓的食物链和生存法则。当我们面对亲人的离世,总是那么舍不得,但是离去了就是离去了,什么都不剩下。当我们面对那些自然灾害的时候,总是惋惜哀悼,觉得要珍惜身边的人,但是,谁又真正去做过些什么?
有时死亡真的来的太早了,当你在世上没留下一点东西之前(或者是才完成了一半),就因为病或意外而失去宝贵的生命。生者何为生?活得有价值,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试着锻炼起自己的身体,试着迈开脚步,试着发愤图强,试着勇往直前吧。
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死亡,所以我们才努力的过好每一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完,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看淡了名利,其实,也就是镜花水月;看清了俗世,也只不过是过往云烟。去吧,少年,让自己过得有意义,幸福美满!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暑假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她推荐了一部好书——法国史学家与批评家丹纳所著的《艺术哲学》。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格尔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个过程!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籍,而知道此书籍;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籍好,而想拥有此书籍;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籍。
其实,这本书籍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籍不如借书籍,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籍,这种富有是自家书籍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籍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籍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籍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籍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籍,而知道此书籍;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籍好,而想拥有此书籍;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籍。
其实,这本书籍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籍不如借书籍,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籍,这种富有是自家书籍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籍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籍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籍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籍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我用了一学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往往复复的终于读完了《数学与哲学》,这本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书,我是读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说反反复复。读一遍没弄懂,在读一遍,所以读的很慢。
读了这本书,还弄懂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哲学则是研究不同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哲学是对具体的东西作抽象的研究,而数学是对抽象的东西作具体的研究。比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偶数与素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呢?事实上,偶数为两素数之和,它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尽管这一关系式最早是由数学家提出来的,并且一直是作为数论难题遗留至今,但是,这一难题实质上是个哲学问题,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它是体现在数论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它们都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数量关系,而是一种质的关系。所以数学思维方式对此才无能为力,事实上只有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给它以科学的证明。说白了,它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的实质是个哲学问题,是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认识偶数与奇数(包括素数与积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我用了一学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往往复复的终于读完了《数学与哲学》,这本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书,我是读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说反反复复。读一遍没弄懂,在读一遍,所以读的很慢。
读了这本书,还弄懂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哲学则是研究不同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哲学是对具体的东西作抽象的研究,而数学是对抽象的东西作具体的研究。比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偶数与素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呢?事实上,偶数为两素数之和,它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尽管这一关系式最早是由数学家提出来的`,并且一直是作为数论难题遗留至今,但是,这一难题实质上是个哲学问题,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它是体现在数论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它们都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数量关系,而是一种质的关系。所以数学思维方式对此才无能为力,事实上只有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给它以科学的证明。说白了,它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的实质是个哲学问题,是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认识偶数与奇数(包括素数与积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