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
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近一年,其间给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对于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顺应新课程理念下,经过新课程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1、教育价值的界定
1.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1.2化学教育价值。
(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
(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2、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2.1许多学习小"模块"。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内容新颖活泼。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探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科学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创设了新颖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础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问题是"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
(1)开采铝矿的工人;
(2)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
(3)饮料公司的老板;
(4)售货员;
(5)消费者;
(6)环保局的官员;
(7)回收公司的人员。
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它不但关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还关注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能力,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意义。
2.2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2.3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6是实验化学,不论必修还是选修课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时代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更具备"浅、宽、新"的特点。
2.4.1跟踪新科技、新发展。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奥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发展。旧教材中也曾经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和发现,大部分是经典原理知识,有些是同学们早已听说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现代内容。通过对新科技、新发展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科学家们从身边小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2.4.2关注环保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找到破坏环境的因素,从而研究出减少破坏环境的方案,甚至杜绝污染源或变废为宝的策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2.5体现学科融合性。
2.5.1与理科间的融合。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与生物和物理之间的交交汇和渗透。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补充了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及酿酒的实例;在NaHCO3的性质后,补充了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讲元素周期表时插有"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还有碘的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毒物质的中毒原理等体现了与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讲钠的用途时讲钾钠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在讲述摩尔时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单位,及气体摩尔体积中相联系的气体状态方程,原子结构中的原子、电子、α、β、γ三种射线等的发现,硅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光导纤维等,以及研究某物质性质时讨论的状态、熔沸点、导电性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的紧密联系。
2.5.2与文科间的融合。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阅读材料,为了帮助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作用;化学用语部分离不开外语知识的帮助;阅读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轻松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及地质变迁、天体成分分析、彩页中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体现了化学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
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文科方面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个人情趣和精神生活。强调学生关心世界,关注社会,树立责任感,真正实施科学知识的普及,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相对系统完整的化学科学知识,同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
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3、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
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该如何扮演?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学习方式的变化
2、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向交流和探究性为方的方向转变。
3、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诸如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4、在探究性学习中,广大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之间的配合,更注意小组之间的合作,互相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承受失败的失望,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5、学习形式的转变
6、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7、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有的教师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有的教师密切结合现实,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10年来家乡长江资源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
撰写化学小论文。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质。
8、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9、有的学生收集了近四十份材料,有实验设计,有对某一节课的感受,有实验报告,有搜集的资料,有科普文章,有调查报告,有自我评价,有个人总结经验,有讨论材料,有章节知识整理与归纳等。
10、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演好自己的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下是我进行培训学习的一点体会。 今年暑假的这次新课标的培训是全国同步进行的,国家花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决心。这次新课标的培训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我们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目前我省学业考试制度设想如下: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时间定为高一第二学期末,考查内容为《化学1》和《化学2》必做实验内容;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时间定为高二第一学期末,考试内容为前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云南高考到底怎么考,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一个说法,具体未定。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 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但有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惟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从教材的基础化学主干知识来看,教材有新的处理: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新教材以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之一,不再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教材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学习探究有关新课程的根本任务、基本理念、教学方式、等等问题。课改所倡导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现淺谈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些感悟,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
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不足的问题还是令人担忧。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很可能使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是否很难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4、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能跟上?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和多媒体室去进行。现仅靠一个实验员准备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大大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化学课要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和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化学还需要一定数学模型,深入探究化学问题往往都需要数学作帮手,我认为不能过分淡化数学在化学中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形成新知新观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教材的改革。
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这学期我参加了对新教师的新课程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了一下几点认识。首先,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目标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
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
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3、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4、创造性运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5、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怎样能使学生动起来:
(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老师自己备,同时也可要求学生参与。如我们在准备教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尽可能做到自己手里有什么,学生手中有什么。比如在教26个字母时,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制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0--10的数字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电话号码、门牌号、邮编等卡片。
(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是否成功地导入新课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顺利进行。我通常都是都是通过值日报告来导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一方面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每天如此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增加一些新花样,变换一下方式的话,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保持集中。如可以小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等等。
(3)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在操练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英语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交流。英语有大量的词汇、复杂的语言规则和时态变化,如果我们没有弄懂这些东西,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出一篇符合文法的文章,那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能力,但更应注重基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英语教育,可谓是英语学习基础的基础。虽然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小学英语课在许多学校可能根本是形同虚设,名不符实;所以说初中英语基本上是大部分地区英语教育的启蒙教育,其目的应是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培养一些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而不应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过分的强调学生听说能力,则违背了英语外语学习的规律,只能是欲速则不达。那种完全以听说能力代替所谓的语言能力的说法我觉得是不太合理的。
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
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对于有些连英语的皮毛都尚未闹懂且情绪极易波动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很少有人掌握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个人觉得课堂的主动权还是应该属于老师的,老师来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6
认真听了专家讲座、优秀教师示范课,观摩了优秀教师就初中化学疑难实验的操作和改进说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同行进了交流探讨,觉得本次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实验教学获得了新感悟,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是观摩了优秀教师就初中化学疑难实验的操作和改进说明,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平时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化学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对照自己平时教学,虽然也比较注重实验教学,但对于部分实验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现象不明显或实验不成功等结果,教学中倍感困惑。这次培训恰好解决这些问题,真是对症下药,参加培训教师一致认为这次培训有效性。通过培训不仅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而且为实验有效性改进创设了极佳途径,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具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符合化学教学实际。
通过本次培训我还体会到: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效的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真正落实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化学教学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
1. 以实验室为阵地,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资源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保障常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进行实验改进,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的替代作用,如用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应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 以校本实验为突破,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开展探究性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 以师生智慧为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然而,实验的多变性又常常促生灵感的闪现。教师若能敏锐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准确把握实验“意外”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使教学出现精彩的生成。
4.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开发和利用辅助性资源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教师在认真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它的教学功能是其它任何教学活动难以代替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过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活动形成优势互补,切莫盲目滥用。
培训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却是非常深远的,相信培训获得的知识对我今后教育教学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让我们都珍惜每一次培训。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7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以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化学本色。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通过进行远程新课程培训,有了很大收获,也有很多感触,心里有了改革的冲动,有紧迫感,有危机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学习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通过观看视频我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努力提高学习化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努力使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6、追求教学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通过学习,了解到新的教学模式,懂得了学生发展应该怎么做,合理处理考试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学海无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真不容易,让我们为新课程发展尽一份力量,争做一名优秀老师。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9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以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化学本色。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校的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绪课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绪课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接触的第一节课,许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若能及时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将来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玻璃棒沾少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晶体混合调成的湖状点燃酒精灯;用手帕在2份酒精和1份水混合均匀物中浸湿取出,点燃,待燃烧后,手帕依然完好无损”……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就感到化学知识的神奇,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是:面粉可以燃烧吗?面粉燃烧会引发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三、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
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
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
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与同学交流;
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
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五,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向同学交流。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
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
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
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我们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我们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应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
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教师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学生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学生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们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学生,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这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
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
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
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高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近一年,其间给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对于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顺应新课程理念下,经过新课程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
1.教育价值的界定
1.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1.2化学教育价值。(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2.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2.1许多学习小"模块"。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内容新颖活泼。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探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科学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创设了新颖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础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问题是"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
(1)开采铝矿的工人
;(2)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
(3)饮料公司的老板;
(4)售货员;
(5)消费者;
(6)环保局的官员;
(7)回收公司的人员。
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它不但关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还关注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能力,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意义。
2.2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2.3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6是实验化学,不论必修还是选修课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时代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更具备"浅、宽、新"的特点。
2.4.1跟踪新科技、新发展。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奥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发展。旧教材中也曾经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和发现,大部分是经典原理知识,有些是同学们早已听说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现代内容。通过对新科技、新发展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科学家们从身边小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2.4.2关注环保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找到破坏环境的因素,从而研究出减少破坏环境的方案,甚至杜绝污染源或变废为宝的策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2.5体现学科融合性。
2.5.1与理科间的融合。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与生物和物理之间的交交汇和渗透。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补充了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及酿酒的实例;在NaHCO3的性质后,补充了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讲元素周期表时插有"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还有碘的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毒物质的中毒原理等体现了与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讲钠的用途时讲钾钠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在讲述摩尔时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单位,及气体摩尔体积中相联系的气体状态方程,原子结构中的原子、电子、α、β、γ三种射线等的发现,硅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光导纤维等,以及研究某物质性质时讨论的状态、熔沸点、导电性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的紧密联系。
2.5.2与文科间的融合。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阅读材料,为了帮助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作用;化学用语部分离不开外语知识的帮助;阅读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轻松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及地质变迁、天体成分分析、彩页中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体现了化学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
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文科方面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个人情趣和精神生活。强调学生关心世界,关注社会,树立责任感,真正实施科学知识的普及,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相对系统完整的化学科学知识,同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一、从书本走向生活
刻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二、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一、从书本走向生活
刻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二、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作者董崇丽,宁晋县东汪三村人。化学教师。曾荣获邢台市探究性实验课三等奖、宁晋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下是我进行培训学习的一点体会。
今年暑假的这次新课标的培训是全国同步进行的,国家花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决心。这次新课标的培训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我们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目前我省学业考试制度设想如下: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时间定为高一第二学期末,考查内容为《化学1》和《化学2》必做实验内容;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时间定为高二第一学期末,考试内容为前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云南高考到底怎么考,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一个说法,具体未定。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但有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惟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从教材的基础化学主干知识来看,教材有新的处理: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新教材以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之一,不再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教材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学习探究有关新课程的根本任务、基本理念、教学方式、等等问题。课改所倡导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现淺谈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些感悟,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
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不足的问题还是令人担忧。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很可能使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是否很难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4、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能跟上?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和多媒体室去进行。现仅靠一个实验员准备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大大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化学课要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和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化学还需要一定数学模型,深入探究化学问题往往都需要数学作帮手,我认为不能过分淡化数学在化学中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形成新知新观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教材的改革。
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20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通过12天的视频录象的学习,使我真正认识到高中课改势在必行,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解和分析,也使我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更增长信心,现行的教材的确己经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使有些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我们教师也早盼望教材的改革,国家这次下大力气进行高中课改,就象一声春雷带给大地的是震撼与活力,新课改就是一声春雷,随着这隆隆雷声的震响,教育面临一场自上而下全国范围的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变革实践,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春风,我们可以在新教材的指引下,再次挖掘个人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展示个人魅力空间,真使人欢必鼓舞.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12天的远程培训学习,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通过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在就学习情况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的观念从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新教材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成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课堂形式多样化,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检测方法多样化,除了传统传统方法外还可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等增长知识面,同时又自觉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使之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实验可在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完善教学手段,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如模拟微观世界中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像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化学学科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是许多重要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的基础,也是现代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学科。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现代公民与化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新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来指导化学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的思想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20xx年09月02日拿到了新教材,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看法。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
1、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传统教材:(1)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学术性、严密性、系统性和独立性;
(2)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内容,某些方面远离现实生活实际、远离社会生产实践以及远离学生个人实际;
(3)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视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自主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的欠缺;
(4)对实验的要求是死板的,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些死记硬背的实验,对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的探究要求不到位;
(5)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没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新教材:(1)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2)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和现代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切身感受现代化学和科技的魅力;
(3)突出化学学科特征,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增加了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介绍了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5)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大大超过,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特别强调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必修到选修实际上是一个从知识储备到知识深化、从能力培养到能力生成的过程。
2、新教材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1)从精英教学转向到大众教学:旧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选拔性的,繁、难、偏、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灌输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高,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过早表现厌学情绪,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新教材的课标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可能发展提供和创造机会,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精英教学到大众教学的转化;
经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很多,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课程标准在变,教学理念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教好学生。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9
新课程培训即将结束,我认真的听了各位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和分析,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观念应发生改变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
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和功能发生了改变高中化学新课程与现行和原有课程相比
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要不断的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新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是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教材采取模块式教学,分选修和必修两类,采取学分制,因此新课程表现出模块化、多元化和层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三条内容线索来支撑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实,体现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回归社会,以高视点、大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传授知识和方法,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产生活中。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四、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改变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至少要修满6学分的化学课程。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选学若干个化学选修课程模块。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此次新课程培训给我感触很大,对新课程的理解又更深一步。在听取报告的同时,我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理论,重新思考,也得到了很多启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对新教材的理念有更好的体现。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0
江苏省新课程培训于10月24日到26日在省常中进行,三场大师级专家讲座,六节教研课,三场专家点评,9节说课。内容丰富精彩。
吴星教授结合高中化学教育现状,从课程改革说起,总结了课程改革成功的地方,也从课程设计,课程教材,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化学学习,课程评价进行了分析,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评价解读了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间的关系;通过整合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实践课程,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实践
王教授强调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重新审视化学的教育价值,进一步弘扬化学学科的价值,指导老师多用正面的案例,正面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王教授指出课程结构的调整体现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保持原有课程结构的整体,适应新的改革方案,更便于学校实施和兼容。课程内容的修订:认识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建立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通道。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无机物主题为例指导老师构建:“无机物”主题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系统模型。
结合专家的讲座,我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知道我们现行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选择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的学生,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学科及其价值的认识。修订后,学生只需要获得4学分,即修习新的必修课程后就有高中毕业资格,无须修习任何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内容的修订精心选取具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的核心知识,着力解决过去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忽视学生实验等突出问题。除此之外,此次课程标准修订针对每个内容主题增加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我们要提升专业地位,增加专业底气,永远对专业保持不满足的状态,与学生进行有效思辩,将化学的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明线,以知识为教学的暗线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反论证的能力。用大师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1
我有幸参加了8月6号到7号在兰州“20xx年甘肃省义务教育新教材教师培训”的学习。在会上分别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李俊副教授和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特级化学教师韩立新专家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报告,受益很多。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景素材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如:新型陶瓷,导电塑料等,这些与时俱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编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等教学情景素材,并在标准中特别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二、新修订人教版化学教材解读
(1)修订依据:课程标准、课题研究、教材回访、审查意见。
(2)基本原则
增强逻辑性、可读性、趣味性;探究过程的理解、再认识;更新知识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注意知识的衔接。
(3)修订内容
①增加提示性边框栏
新版教材增加“方法导引”栏目,如“观察方法(实验)”、“数据处理”、“配平方法(技巧)”、“分类方法”等,取消了“拓展性课题”。
②内容顺序调整
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
③规定了必须完成的八类学生实验
(4)重视化学学习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培训中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新教材的编写确确实实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收获很多,加深了对课标的认识,深刻领会了新课标和新教材在修订中的一些新的问题,这些必然会在将来的教学教研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把学到的理念技能转化到教学的行动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2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作者董崇丽,宁晋县东汪三村人。化学教师。曾荣获邢台市探究性实验课三等奖、宁晋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3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20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一、从书本走向生活
刻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二、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5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以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化学本色。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校的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绪课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绪课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接触的第一节课,许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若能及时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将来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玻璃棒沾少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晶体混合调成的湖状点燃酒精灯(魔棒点灯);用手帕在2份酒精(95﹪)和1份水混合均匀物中浸湿取出,点燃,待燃烧后,手帕依然完好无损(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就感到化学知识的神奇,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是:面粉可以燃烧吗?面粉燃烧会引发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三、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
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五,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向同学交流。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我们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我们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应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
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教师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学生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学生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们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学生,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这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
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
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
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7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1》教材在栏目设置上较以往教材有很大的突破:该教材“节”层次下设置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实验”、“学与问”、“资料卡片”和“提示”等大量栏目、在“章”层次下设置了“整理与归纳”等栏目。这些栏目一方面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功能,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体现教材内容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为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引导。
“思考与交流”是新教材突出的栏目之一,以《化学1》第一、二章为例,两章共5节,在10处设置了“思考与交流”栏目,提出16个问题(以“简答”、“填表”和“列举”等形式呈现问题)。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为教学提供方便,同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下面谈谈对该栏目的认识。
一、栏目设置意图
认真分析第一、二章“思考与交流”栏目内容,可以发现: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分析,设置栏目的意图主要有以下五种:
1.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
思考与交流(P5)你知道沙里淘金吗?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的?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该栏目安排在“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知识学习之前。栏目的设置,引出(揭示)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对本栏目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学生不仅明确新学习任务,而且明确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意义,同时通过对“铁屑分离”方法的归纳,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学习奠定基础。
2.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
思考与交流(P5)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
该栏目安排在第一章“化学实验安全”内容学习之后。很明显,安排这一栏目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使得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系统与完善。
3.深化拓展所学的知识。
思考与交流(P7) (1)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应加入什么试剂?可参考资料卡片中相应物质的溶解。(表格略);(2)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你设计的除去离子方法中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除去?
基于初中学习的实际,学生对除杂过程的综合优化处理的掌握是不够深入的。教材设置这个问题,主旨就在于对离子除杂知识作深化拓展。该问题强调在离子除杂时,不仅要考虑采用什么试剂,而且还有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试剂用量,以及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等”。通过本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相信学生对除杂应该遵循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对除杂问题的认识更加完善,超越初中化学关于除杂的实验要求。
4.迁移应用所学的知识。
思考与交流(P27)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该栏目安排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专题学习之后。由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已经删去了该部分内容(目前仍在使用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电离”也降低了要求──改为“常识性介绍”)。因此,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碱和盐的本质(或概念)知识对初中毕业生来说也是陌生的。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知识学习中,课本从电离的角度分析了酸的本质。而本栏目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电离”知识概括出碱和盐的性质,因此它的作用在于对电离知识的迁移应用。
5.明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思考与交流(P20)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该问题安排在“简单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专题中,要求学生“请从其他方面(课本介绍了‘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分类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切身体验科学分类方法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二、栏目教育功能
不同的栏目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同时不同的栏目也将体现不同的教育功能。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化学I》“思考与交流”栏目,可以发现该栏目具有如下的教育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现代学习论指出,学习需要感知,但感知并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思考与交流”栏目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在各个学习环节中,设置若干个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栏目中的问题,指出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作用。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从学习历程来看,“思考与交流”所经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从“问题思考交流结论和体验”的单向、线性的过程,而是如图所示的多向、循环、立体的过程。
从流程图可知:“思考与交流”学习的第一阶段是感知并思考栏目提出的问题,这一阶段强调学生自主思考。如果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则需要重复该过程,直至问题解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与小组同学交流。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得到的结论和形成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后,如果达成共视,则顺利完成“获取结论和体验”的最终阶段;如果不能达成共视,将产生新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交流”,直至达成新的共视。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
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不论在“交流”还是获得“结论与体验”阶段,学生都将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交流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3.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设置总是为解决某学习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先思考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在16个问题中,有7个直接提出“与同学交流”或“在班上交流”的要求)。因此,这些问题不仅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训练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验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机会。
所以“思考与交流”栏目总是能够有侧重或全面地落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
思考与交流(P29)离子反应在混合物的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请你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上述例子很好地体现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具体表现为:
目标分类
具体发展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了解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同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2.了解化学知识(离子反应)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3.了解水污染等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栏目实施建议
“思考和交流”栏目不仅呈现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而且指明了学习方式(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并希望学生通过指定的学习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从而掌握知识、体验学习过程的方法和情感。由于思考与交流活动(包括感知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讨论、反馈评价以及获得体验等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与交流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切实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老师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这无疑浪费学生宝贵的`思维素材,失去栏目设置应有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的作用做好“铺路搭桥、收放结合、及时反馈”工作,从而有效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思考与交流活动。
1.铺路搭桥
受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高一学生的主体性还够成熟。因此,教师要做好“铺路搭桥”工作。“铺路搭桥”,不仅要在知识与方法上做好铺垫,而且在情感上也要做好铺垫。知识与方法的铺垫主要体现在:首先,要不断地教给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与归纳的方法、比较与联想的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有效思考与交流的原则与方法,促使学生有效地思考与交流;其次,对一些综合性强、难度或者跨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做好层层分解,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够入手思考讨论;第三,帮助学生揭示所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和已学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讨论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思考、讨论与交流的质量。而情感上的铺垫,主要是创设良好的“思考与交流”的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参与“思考与交流”,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动起来,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见解、与人交流、探讨。在课堂气氛的调节上,做到“宽松但不放任自流、严肃但不过于紧张”。
2.收放结合
首先要“放”。即教学过程中,要给足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根据栏目提出的问题去思考)、主动交流(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与交流)和深入反思(在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因为不论是思考、还是交流、直至最后阶段的反思,其行为主体都是学生,谁也无法替代学生去完成。因此,只有充分放手,给予时空保证,才能充分发挥栏目的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因为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全面,思考和交流的效率不高就采用包办代替。其次也要“收”。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放手不管,而应有针对地“收”。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由于其主体性不够成熟,思考往往成为胡思乱想、交流讨论也变成信口开河、人云亦云,无法实现对“思考与交流”栏目指定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得到自己初步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由此形成新的观点、更为全面的结论和方法的功能,因此要有针对地“收”。所谓“收”,不是包办替代,而是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紧扣“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要求、紧紧围绕所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思考与交流。如何有效地“收”呢?就是要求老师针对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情况,采用正面引导、反面强化、正反对比的方式,对所思考与讨论的内容作必要的强调和补充,使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能突出“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主题内容,有的放矢,提高思考与交流的效率。
3.及时反馈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问题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涉及部分内容,但不够完整、全面;甚至答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这就要求对“思考与交流”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教学时,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及时认真观察学生活动的表现并听取学生交流的内容。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所听到独到见解等,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对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完善答案、激发情感等。上述工作可由任课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代表、小组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与协助下共同进行。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8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20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
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 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9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20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
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0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以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化学本色。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1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以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化学本色。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2
我有幸参加了8月6号到7号在兰州“20xx年甘肃省义务教育新教材教师培训”的学习。在会上分别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李俊副教授和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特级化学教师韩立新专家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报告,受益很多。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景素材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如:新型陶瓷,导电塑料等,这些与时俱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编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等教学情景素材,并在标准中特别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二、新修订人教版化学教材解读
(1)修订依据:课程标准、课题研究、教材回访、审查意见。
(2)基本原则
增强逻辑性、可读性、趣味性;探究过程的理解、再认识;更新知识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注意知识的衔接。
(3)修订内容
①增加提示性边框栏
新版教材增加“方法导引”栏目,如“观察方法(实验)”、“数据处理”、“配平方法(技巧)”、“分类方法”等,取消了“拓展性课题”。
②内容顺序调整
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
③规定了必须完成的八类学生实验
(4)重视化学学习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培训中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新教材的编写确确实实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收获很多,加深了对课标的认识,深刻领会了新课标和新教材在修订中的一些新的问题,这些必然会在将来的教学教研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把学到的理念技能转化到教学的行动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3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下是我进行培训学习的一点体会。 今年暑假的这次新课标的培训是全国同步进行的,国家花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决心。这次新课标的培训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我们省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目前我省学业考试制度设想如下: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时间定为高一第二学期末,考查内容为《化学1》和《化学2》必做实验内容;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时间定为高二第一学期末,考试内容为前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云南高考到底怎么考,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一个说法,具体未定。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 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但有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惟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从教材的基础化学主干知识来看,教材有新的处理: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新教材以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之一,不再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教材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学习探究有关新课程的根本任务、基本理念、教学方式、等等问题。课改所倡导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现淺谈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些感悟,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
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不足的问题还是令人担忧。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很可能使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2、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是否很难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4、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能跟上?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和多媒体室去进行。现仅靠一个实验员准备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大大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化学课要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和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化学还需要一定数学模型,深入探究化学问题往往都需要数学作帮手,我认为不能过分淡化数学在化学中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形成新知新观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教材的改革。
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校的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绪课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绪课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接触的第一节课,许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若能及时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将来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玻璃棒沾少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晶体混合调成的湖状点燃酒精灯;用手帕在2份酒精和1份水混合均匀物中浸湿取出,点燃,待燃烧后,手帕依然完好无损”……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就感到化学知识的神奇,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是:面粉可以燃烧吗?面粉燃烧会引发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三、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
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
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
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与同学交流;
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
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五,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向同学交流。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
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
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
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我们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我们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应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
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教师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学生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学生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们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学生,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这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
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
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
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5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作者董崇丽,宁晋县东汪三村人。化学教师。曾荣获邢台市探究性实验课三等奖、宁晋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