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2024/10/2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篇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

故事结尾是个常规的好结局(这儿有点跟不上庄园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就能被治愈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样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儿童心理创伤等概念时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当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会使孩子性格往单一方向发展,童年父母给孩子的爱对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蛤蟆先生》这本书中说“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因此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爱的艺术》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我尝试着把我童年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这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好比在镜子前将看似完整的自己一点一点撕开,逐步拨开自己身上的每个角落查找,然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对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较有代入感,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发现他们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部分。从中也得到启发:辨别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儿童、成人”、自证预言与人生坐标、心理游戏与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有共情能力(具有强大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能从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体现在成熟和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接纳他人)、独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状态。

将自己剖析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正如那句所说的:没有一种觉醒不带着痛苦。但是正因为有觉醒才会有改变,尽管没有那么容易脱胎换骨。

所有的爱都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等。就像是学习其他的艺术一样,如音乐、绘画等。那自己爱自己无疑是最重要的,足够的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这世间万物,所以请务必学会好好爱自己!

最后,引用这本书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篇2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篇3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篇4

简单有趣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利用可爱的动物们做主角通过对话的方式带入心理学中。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被讨厌的勇气》一样容易让人读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鼹鼠一起带他咨询心理医生苍鹭。苍鹭通过引导蛤蟆自己的诉说而展开。

我们生下来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我在看书的时候也在考虑是什么:开心,愤怒,生气。最简单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乐,非常直接。孩子们就只有这些情感,高兴就笑,不开心就哭。当我们察觉内心悲伤的情绪时,要允许它存在,并理解这些情绪。想哭就哭出来,要让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时候父亲根本不允许他哭,突然想起我对福宝的行为。看这些书你总是能带入情绪,联想到自己的种种。福宝哭的时候我也会很烦恼,直接怼他,让他忍着别哭。孩子也会顺应我的情绪停止哭泣,我想这就是“适应性的儿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闹,能让他发泄了他的情绪,开心就笑,难过就哭,这应该就是“自然型儿童”。可是做不到,或者能做到真的还挺难的。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他们可以马上调整自己来适应家长的情绪反应。蛤蟆先生和苍鹭探讨的关于适应型儿童的行为特点有:顺从,取悦,道歉,依赖。当孩子感到愤怒的时候,同时他们又很无助,因为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办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泼,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看到这里好像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孩子会在公共场合躺地上哭嚎。

“怄气”也是适应性儿童的表现愤怒的一种方式。确实有趣,发现很多福宝身上出现的问题我都能对号入座。虽然也懂得他生气的点,但是在我烦躁的时候不愿意去理会他的情绪反应。我想看书的好处就是在我想要逃避这些问题,没有耐心的时候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更加清醒,去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我是成年人,在与孩子抗衡的时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对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压式能力来让他屈服,听我的。最终逐渐变成顺从型的!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我们现在的表现正如当初自己的父母一样。人会变得挑剔,严厉。我们经常会看到身边的某个人的行为模式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长辈。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父母,成人,儿童。当我们处在“儿童状态”时,更多的是感受体会童年的情形,让你一直处在过去的时光里,没办法成长。而处于“父母状态”会让我们重复父母的行为,从而没办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长。

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