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2024/10/13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1

对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在我读的过程中,重点思考了本书的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确的优越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

同时,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达形式,阿德勒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三个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动物园去,他们站在狮虎山前,被狮子的威严吓坏了。一个小朋友躲在妈妈的背后说”我要回家。“另外一个小朋友脸色苍白全身发抖,但他站在原地仰着头说:”我一点都不害怕。“第三位小朋友恶狠狠地蹬着狮子,问妈妈说:”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吗?”这三个小朋友的行为其实都是自卑感的表现,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达形式千万种,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可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的情景,他仍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他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是不能使他有所进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在设法克服障碍,反倒是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部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为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行,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境,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得唯一错误时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如果我们依这种正确的方向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他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天才是人类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为和态度的某些方面,我们或许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们却能从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中看出来他的合作和奉献精神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认同阿德勒对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儿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一切实际行动来补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论是模仿大人,还是独立创造,在儿童时期就有了自己应对自卑的一套机制克服自卑,这种处世态度和方式决定和影响着每个人日后的成长方向。怎样面对自卑,怎样形成好的处理自卑的方式,是一个人成长阶段重要的经历。

我认为,在一个人自出生就与社会建立起了一种联系,在自己的心里就有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另一方面,他会对自己有了认识,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结”,重要的是,在这个成长经历的过程中,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确的引导会让一个人对自我有更积极的认识,帮助教导孩子有更好的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确教育下会形成正确的应对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师,同学等周围的人与父母一样,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消极的自卑情绪,甚至更不利于发展的影响。

自卑感在儿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怎样面对这个现实,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长老师等角色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我认为自卑感是有两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这种自卑情绪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时由身体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寻求合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弱点。然而,若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好的引导,这种自卑情绪就会成为摧毁一个人的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致使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没有正确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坏,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优越”的天性,不同的补偿方式,造就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格特性,也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生活风格,这些个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类传递的社会文化的同时,并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与人间差异的原因。人们的自卑感(有意或无意)不断的补偿,而又不断的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断,终其一生,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生价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上进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内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实我说的这些只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所讲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图书馆借,我觉得,真的对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帮助,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

我现在感觉,对每一个人来说,没有所谓的错事,因为对每一个人的意义来说,他所做的事都是对的,只不过那件傻事,是从一个错误的意义中产生,而改正那个意义,才是正途。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2

对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在我读的过程中,重点思考了本书的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确的优越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自卑感。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

同时,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达形式,阿德勒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三个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动物园去,他们站在狮虎山前,被狮子的威严吓坏了。一个小朋友躲在妈妈的背后说”我要回家。“另外一个小朋友脸色苍白全身发抖,但他站在原地仰着头说:”我一点都不害怕。“第三位小朋友恶狠狠地蹬着狮子,问妈妈说:”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吗?”这三个小朋友的行为其实都是自卑感的表现,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达形式千万种,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便可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的情景,他仍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他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是不能使他有所进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在设法克服障碍,反倒是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部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为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行,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境,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得唯一错误时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如果我们依这种正确的方向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他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天才是人类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为和态度的某些方面,我们或许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们却能从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中看出来他的合作和奉献精神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认同阿德勒对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时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儿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一切实际行动来补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论是模仿大人,还是独立创造,在儿童时期就有了自己应对自卑的一套机制克服自卑,这种处世态度和方式决定和影响着每个人日后的成长方向。怎样面对自卑,怎样形成好的处理自卑的方式,是一个人成长阶段重要的经历。

我认为,在一个人自出生就与社会建立起了一种联系,在自己的心里就有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另一方面,他会对自己有了认识,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结”,重要的是,在这个成长经历的过程中,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确的引导会让一个人对自我有更积极的认识,帮助教导孩子有更好的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确教育下会形成正确的应对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师,同学等周围的人与父母一样,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消极的自卑情绪,甚至更不利于发展的影响。

自卑感在儿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怎样面对这个现实,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长老师等角色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我认为自卑感是有两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这种自卑情绪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时由身体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寻求合作,从而超越自卑,补偿弱点。然而,若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好的引导,这种自卑情绪就会成为摧毁一个人的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致使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没有正确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坏,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优越”的天性,不同的补偿方式,造就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格特性,也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生活风格,这些个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类传递的社会文化的同时,并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与人间差异的原因。人们的自卑感(有意或无意)不断的补偿,而又不断的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断,终其一生,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生价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上进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内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实我说的这些只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所讲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图书馆借,我觉得,真的对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帮助,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

我现在感觉,对每一个人来说,没有所谓的错事,因为对每一个人的意义来说,他所做的事都是对的,只不过那件傻事,是从一个错误的意义中产生,而改正那个意义,才是正途。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3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4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5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篇6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