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

2024/10/1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1

在假期里我读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但作为家长,我更关心我们中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孩子需要这样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

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可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2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习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平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平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3

20xx年暑假前参加了校本培训,内容为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质是学做人、诚实、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责任心、积极心态、坚强、乐观、耐心、谦虚、独立、勇气、幽默、感恩、勤俭节约、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学习篇包括:方法、习惯、自学能力、兴趣、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力、探究力、勤奋、问题意识、活学活用、合理安排时间、整体规划、休闲;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标、使命感、有计划、毅力、挫折、面对失败、行动、自我激励、做喜欢做的事情、劳动、选择、踏实、自我保护;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里需求、知足、真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爱心、倾听、语言表述、友谊、距离、合作意识、孝、师恩难忘、处理冲突和分享快乐。其中每一篇的第一个教育细节都是这一部分的总论,即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个分别的总论。然后各篇的分论点各自独立成篇。

通观全书这是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比如什么是好的教育?本书序言做了探讨,教育要像杜甫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在通读全书之后,还是觉得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可以构建的更加完善。当然有可能因为成书出自多人手笔,在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个人觉得本书四个大的方面: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可以加以整合,比如做人篇统摄全书、做事篇和交往篇可以加以整合,甚至可以将学习篇中关于人格养成部分归入到做人和做事篇中,学习篇中重点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这样本书的结构更加合理,重叠部分可以避免。还有就是可以考虑将做事篇编排在做人篇之后,因为做人和做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某种意义上涵盖了学习,而学习篇放在最后,有了前面的做人基础,做事的锤炼,学习应该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孔之见,遗笑大方。可能由于出书的快速,书内有不少错别字未能校对出来,不过这对于全书而言只是白璧微瑕。我之所以这样挑剔,是因为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不仅老师来看这本书,让孩子们即学生们还有家长们都来看看,提高自己反省自己,沟通认识,达成共识。而如果要让孩子们来读此书,就应该校对更为精良。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4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更准确的说是给予)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那么如何给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良好心态,告诉孩子,努力学习,有好分数,敲门砖就会多一块,就会硬一些。无论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努力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锻炼自己。教师有良好心态,就会包容、理解所有学生,有了理解、包容,学习好的自会更加努力,学习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弃,或压力山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会心情愉悦,接受知识就快,即使差生,也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尊自爱。学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爱,就会自律,就会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何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身教大于言传,成长中的孩子最烦单调枯燥的说教,我们要亲身垂范,要“无言”的教育,我们自己也要自律自爱。平时,还要多和学生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倾听孩子心声,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在亲历体验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

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成长期的孩子,没有完人,我们不能随意撕开学生不好的一面。面对有缺点的学生,只能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关注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和学生有了心的交流,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师生平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去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更会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真爱之心。在了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自会提高。

给予孩子自信,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尊重别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生存压力多么巨大,孩子都会行走在正确的路上;孩子的路没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最好的教育的一点基本认识。在教书的这条路上,在日常教学中,我正在无怨无悔,身体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