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10/12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通过这段时间研读小学美术新课标,我收获很多,下面我将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摆设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比方,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比如让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用泥做成的作品,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四、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摆设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是一堂堂生本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这段时间研读小学美术新课标,我收获很多,下面我将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摆设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比方,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比如让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用泥做成的作品,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四、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摆设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是一堂堂生本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手机版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通过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学习 ,我深刻认识到《全日制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开始新一轮改革,至今已经十年了。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研室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

一、结合教学经验,谈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认识。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价值观上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在互相交融中寻求理性与情感的协调,让她们能够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对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打开我们的视野,把对教科书的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真正有效的作用,从原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人。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体现科学和开放的精神,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多样化二不是单一化的管理和决策。

二、在课程培训中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指令性”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大纲过多强调学科的本位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们要从人未来发展的骄傲度来看代教育的意义,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以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但是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适当地降低其要求和难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分进行描述时,中间的过程与方法是最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才能得以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美术学科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仅是一名美术人,还应该是一名文化人。美术教师应立于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

以上这些就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和高考班的专业美术培训,我们广大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上,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通过这段时间研读小学美术新课标,我收获很多,下面我将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摆设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比方,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二、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比如让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用泥做成的作品,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四、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摆设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是一堂堂生本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在上民间美术作品欣赏这门课之前,我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就是:一个研习独具民间特色美术作品的学科,例如绘画。深层次接触民间美术之后才知道,其实民间美术作品不仅仅只是绘画,还有剪纸,陶艺,皮影等等。另外,所谓的绘画也不都是属于民间美术范畴。在刘老师的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下面通过分析几幅画来讲讲我在民间美术作品欣赏这门课上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来看着副年画。这是一幅刘老师在二十年前偶然为之的一幅作品。此幅作品名为龙凤呈祥,在中国民间,把龙比喻成有成就有作为的男性,在古代甚至誉为天子,把女性比喻成贤惠能干,大方宽容的好女子,此幅作品外围利用龙凤把整个构图包围成一个圆,

圆在民间就有着一种很祥和的寓意,中间一男一女载歌载舞,呈现了一个很是欢快祥和的场景,其中,龙凤戏珠的珠改为了一个“祥”,更是很明确地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受。这幅作品表面上是反映我们中国最具古典意蕴的主题——龙凤呈祥,但其实作者要表达的远远不止是男女之间的“祥和”,更多的是指当时社会的祥和。

其次,我们来讲讲陶艺。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陶艺在世界民间艺术界的地位。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这也是老师的一幅作品。课上老师也让我们参观了陶艺工作室,真想亲自试试。

再次,我们讲讲皮影戏。对于身处发达年代的我们,肯定很难以想象以前的孩子没有电脑,没手机,甚至没有电视机,是靠什么来娱乐的,这种处境又该是多么枯燥。其实不然,他们有皮影戏,有戏剧,还有他们那充满各种奇怪玩乐想法的大脑。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夸耀着说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智慧,多么的伟大,可是却在回避现在怎么没有那么多这么优秀的人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条件太过优越,使得很多孩子丧失了自主思考创作的能力。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自主创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这样了,可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呼吁一下社会对创新的关注呢?抱歉,说偏了,我们继续回归到皮影戏的内容上来,皮影戏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最后,我们来讲讲年画。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下面这幅也是老师的一幅作品,作品名称是:《书为珍宝也》。作者以年画的方式传达书本的重要性。现在这个年代,人们对书本的重视已经慢慢变淡了,这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的。古话书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也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以往我们所存在的很多教学上的弊病。“规矩,严谨,单一”的教学模式早已不再适应我们的现代教育,不再适应现代的教育对象了。因此,必须改变美术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美术这一学科更是如此。过去,我们经常忽视美术课,把它看得过分学科化,并且强调其学习的一律性和完整性。很多人对美术本体的文化价值有所偏颇,因此对美术也就没有了什么爱好。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的渠道。

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比如说:“美丽的家乡”这个课题为例,可以让学生唱一些描写家乡的歌曲,家乡的特色戏曲是什么?家乡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历史上有什么特别的事和名人等等。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画好了作品,而且在完成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的一些情况。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面对学生,这并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对教师过去的教学完全的否定,而是要改变教师在教学时很多的弊病,充当学习的指导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美术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以动手能力和意识思维所进行的,教师要拥有更多可以探索的教学空间,寻找更适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可以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去指导和引伸,便于全面发展,更能加强学生通过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去发现美术的内在艺术气息,让学生的思维变的.更活跃。

在传统观念的教学里,“像不像”“准不准”就成为了评判作品好与坏的标准,学生思索的空间变得很小,不能质疑,也不敢有疑问。这就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妨碍了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画时,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尊重学生,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以表达。作为一个初中学生,他们所想象及涉及到的东西都是从他们本身的潜意识中发散出来的,没有任何的一点修饰,所以他们表达在画面里的也都是学生内心对事物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教学才不会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更要支持学生以他们的标准理解艺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这不仅是语言方面的对话,更是对艺术作品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平等的多向交流,学生才可能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得更为丰富。

此外,还有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适当的加入一些欣赏课程,才能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尽情地开拓视野,从学习和感受中加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最终真正地感受到艺术的气息。

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使原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将会有一些困难,我相信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在新课改中谱写更美的篇章。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要随时成为学生们需要的美术教师。如今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训练为主,以提高绘画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早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只能称作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

新课标在前言中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人文性的确立,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对美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学目标的反思,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美术教育明确了方向。

为了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新课标将为学科知识溶于人文主题之中,在每个学习领域中都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作品的选择,文字的阐述以及思考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点点滴滴都渗透浓郁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决不能以统一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规律去扼杀学生探究的愿望,应努力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呈现个人的情感倾向,开发学生的视觉创造潜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开发性、自主性和自我实践性,它的课程内容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增强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新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从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转变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在仅仅为了要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评定的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种全新评价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课程标准从以往评价学生学到什么,而转变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几个方面。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消除了胆怯,人人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3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4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5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进行支撑。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闲暇之余不断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自从研究课题以来我就不断潜心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从中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美术课,我们就必须勤下功夫多做研究,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身,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才能让大多数孩子喜爱,我们的美术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6

美术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得到他人的赏识,一定能使他们更自信地面对生活,更积极地发掘生活中的美丽。我一直在想美术课如何才能上好?深入学习了美术新课标后,我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谈谈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

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3、进行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7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20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20xx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xx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20xx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xx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20xx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xx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8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9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文化和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五、注重创新精神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0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

1、构图是否饱满

2、线条是否流畅

3、造型是否准确

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

1、造型

2、表现手法

3、材料选择

4、制作的技法

5、创意

6、色彩

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2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3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4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20xx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20xx年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20xx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xx年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20xx年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xx年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20xx年版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xx年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