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冬至前后,即使是处于北纬大约27度的湘西南,北京时间早上7点钟的时候,天也算不上是全亮。所以这段日子我每天早上赶到教室里去的时候,早到的学生还只有一半。大概也是因为——比较其他事情而言——喜欢的缘故,一到学校我就爱往教室里跑,并且要让早到的学生一齐朗读语文课本上规定要背诵的东西,除了以备考试,也谓之做晨课。这样读一阵子书,就又进来一个背书包的学生。这个学生一进教室就加快了脚步,书包也不会被甩到桌子上弄出很大的声响,并且很快他就能够找到语文书,翻到同学正在读的那段内容,加入到做晨课的行列中来。后来的学生又依样画葫芦地加入进去,一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进来,这个时候早读课的上课铃声大概也就要响起来了。
这些时间里我在干什么呢,我就一直在感受这种读书的气氛与味道。它与教室外面几堆小朋友打打闹闹的气氛不同,也和别的教室里小组长检查家庭作业或者教师在赶早讲课的味道不同。在早晨的教室里,这种读书的气氛与味道还是比较讨人喜欢。何况在学生读的东西里面,偶尔还有像“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以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的好东西。
平心而论,学生们的书是读得越来越好,因为有一个书读百遍的道理在那里。书读多了,不仅其义自现,其味也自现。而对于这样的一种气氛与味道,据我所感受到的一些东西来看,学生们也还是比较喜欢的。这里面除去朗读本身的一些乐趣,以及如同佛门弟子做早课或者寻常百姓做晨练的气氛,一场书读下来,大概也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有关口、舌、眼、耳、脑以及五脏六腑的徒手操。更何况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几种读书的方式里,他们对朗读特别是集体的齐读还情有独钟。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背诵课文是他们所不喜欢的,但是每个早上一遍的集体朗读下来,结果要背的东西也就不经意地背下来了。
而因为大家都还算比较喜欢,我也就不至于因为要做这件事情而落到只顾自得其乐的地步。譬如一些老师说,他是很乐意教学生做题,给学生补课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当然可以接受。我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又说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不快乐的。做一件事情,学生们都感觉不快乐,只有教师和学校是很快乐的,这算怎么一回事呢。
在学习的问题上,喜欢与快乐是最高的境界,这个意思并不是我说的,是孔子说的'。我是一个不大喜欢孔子的人,但是因为他说的这个意思,我很佩服他。一个把知书识礼摆在无上位置的老先生,都会承认喜欢与快乐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不像今天的一些先生,动不动就说学习是很苦的,快乐教育是没有的。——我只能说,他实在是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好话。除此之外,我想强调的是——
第一,能够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特别是能够维持一些事情长久地做下去的,是对这些事情的喜欢。
第二,在制度、法规、责任、道德、权力、政绩、利益等东西之外的一些事情,只能凭对这些事情的喜欢去做。而就一所学校来看,需要这样凭喜欢去做的事情会有很多。
第三,虽然说做喜欢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很有成就,但我想犹太人肯定不是冲着诺贝尔奖去读书的,同时也不见得是为了要拯救他们的民族而读书,而是他们喜欢读书,觉得读书这件事还算比较快乐,就像一些人觉得打麻将这件事情还算比较快乐一样。虽然就喜欢的东西来看,两者之间有等级差别,但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总而言之,对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件事来讲,喜欢总是最高的境界。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冬至前后,即使是处于北纬大约27度的湘西南,北京时间早上7点钟的时候,天也算不上是全亮。所以这段日子我每天早上赶到教室里去的时候,早到的学生还只有一半。大概也是因为——比较其他事情而言——喜欢的缘故,一到学校我就爱往教室里跑,并且要让早到的学生一齐朗读语文课本上规定要背诵的东西,除了以备考试,也谓之做晨课。这样读一阵子书,就又进来一个背书包的学生。这个学生一进教室就加快了脚步,书包也不会被甩到桌子上弄出很大的声响,并且很快他就能够找到语文书,翻到同学正在读的那段内容,加入到做晨课的行列中来。后来的学生又依样画葫芦地加入进去,一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进来,这个时候早读课的上课铃声大概也就要响起来了。
这些时间里我在干什么呢,我就一直在感受这种读书的气氛与味道。它与教室外面几堆小朋友打打闹闹的气氛不同,也和别的.教室里小组长检查家庭作业或者教师在赶早讲课的味道不同。在早晨的教室里,这种读书的气氛与味道还是比较讨人喜欢。何况在学生读的东西里面,偶尔还有像“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以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的好东西。
平心而论,学生们的书是读得越来越好,因为有一个书读百遍的道理在那里。书读多了,不仅其义自现,其味也自现。而对于这样的一种气氛与味道,据我所感受到的一些东西来看,学生们也还是比较喜欢的。这里面除去朗读本身的一些乐趣,以及如同佛门弟子做早课或者寻常百姓做晨练的气氛,一场书读下来,大概也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有关口、舌、眼、耳、脑以及五脏六腑的徒手操。更何况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几种读书的方式里,他们对朗读特别是集体的齐读还情有独钟。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背诵课文是他们所不喜欢的,但是每个早上一遍的集体朗读下来,结果要背的东西也就不经意地背下来了。
而因为大家都还算比较喜欢,我也就不至于因为要做这件事情而落到只顾自得其乐的地步。譬如一些老师说,他是很乐意教学生做题,给学生补课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当然可以接受。我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又说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不快乐的。做一件事情,学生们都感觉不快乐,只有教师和学校是很快乐的,这算怎么一回事呢。
在学习的问题上,喜欢与快乐是最高的境界,这个意思并不是我说的,是孔子说的。我是一个不大喜欢孔子的人,但是因为他说的这个意思,我很佩服他。一个把知书识礼摆在无上位置的老先生,都会承认喜欢与快乐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不像今天的一些先生,动不动就说学习是很苦的,快乐教育是没有的。——我只能说,他实在是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好话。除此之外,我想强调的是——
第一,能够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特别是能够维持一些事情长久地做下去的,是对这些事情的喜欢。
第二,在制度、法规、责任、道德、权力、政绩、利益等东西之外的一些事情,只能凭对这些事情的喜欢去做。而就一所学校来看,需要这样凭喜欢去做的事情会有很多。
第三,虽然说做喜欢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很有成就,但我想犹太人肯定不是冲着诺贝尔奖去读书的,同时也不见得是为了要拯救他们的民族而读书,而是他们喜欢读书,觉得读书这件事还算比较快乐,就像一些人觉得打麻将这件事情还算比较快乐一样。虽然就喜欢的东西来看,两者之间有等级差别,但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总而言之,对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件事来讲,喜欢总是最高的境界。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3
书教了一段时间了,但我常在“学问”一词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对于“学问”所包含的系统知识,究竟是让学生“学”还是让学生“问”?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非常突出“学”的。我将所教学科的系统知识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反复强调本学科知识应该“是这样的……”,我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很多时候,我甚至明确地要求学生对某些内容“不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我为“系统知识”而设计的问题(习题),学生如果回答正确,我便感到满意,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我便想方设法再“灌”,直到学生能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为止。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这话我极为赞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学习系统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却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学生能力的体现在于学生自己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去解决新问题,进而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的知识,而不局限于回答为解释新知识而设计出的问题。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学生作了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而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地逊于美国学生。
杨振宁先生所说的问题,其根源就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上。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时常要喊几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将这能力理解为解题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我看来,就是鼓励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随意阻止、任意批评,而要善于诱导。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与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过渡。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让不让学生提问,或者说让不让学生接下茬,是我们老师敢不敢放开课堂的一项标志。有的老师上课喜欢课堂安静,自己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将那些提问的学生视为“干扰课堂”,“影响教学进度”,于是阻止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殊不知,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压抑。
事实上,我们也可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案例来看学生课堂提问对教学的影响。那些成 功的授课案例,几乎都包含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思维的对撞,在这对撞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积极思考,使教学的双边活动达到高潮,而这些撞击几乎都来自于学生的提问与质疑。
至于说到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影响了课堂进度,实质上是没有辩证地看我们的教学时间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学的授课模式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反复地对内容加以复习、训练(高中学校一般都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在新授内容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呑枣,没有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等到回头再复习时,学生的感觉就象是在吃夹生饭,不仅没有味道,也谈不上兴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一个老师应适应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积极地回应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切不可压抑、阻止,甚至是批评学生提问。这不仅是我们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4
书教了一段时间了,但我常在“学问”一词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对于“学问”所包含的系统知识,究竟是让学生“学”还是让学生“问”?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非常突出“学”的。我将所教学科的系统知识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反复强调本学科知识应该“是这样的……”,我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很多时候,我甚至明确地要求学生对某些内容“不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我为“系统知识”而设计的问题(习题),学生如果回答正确,我便感到满意,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我便想方设法再“灌”,直到学生能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为止。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这话我极为赞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学习系统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却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学生能力的体现在于学生自己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去解决新问题,进而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的知识,而不局限于回答为解释新知识而设计出的问题。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学生作了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而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地逊于美国学生。
杨振宁先生所说的问题,其根源就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上。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时常要喊几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将这能力理解为解题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我看来,就是鼓励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随意阻止、任意批评,而要善于诱导。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与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过渡。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让不让学生提问,或者说让不让学生接下茬,是我们老师敢不敢放开课堂的一项标志。有的老师上课喜欢课堂安静,自己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将那些提问的学生视为“干扰课堂”,“影响教学进度”,于是阻止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殊不知,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压抑。
事实上,我们也可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案例来看学生课堂提问对教学的影响。那些成 功的授课案例,几乎都包含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思维的对撞,在这对撞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积极思考,使教学的双边活动达到高潮,而这些撞击几乎都来自于学生的提问与质疑。
至于说到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影响了课堂进度,实质上是没有辩证地看我们的教学时间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学的授课模式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反复地对内容加以复习、训练(高中学校一般都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在新授内容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呑枣,没有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等到回头再复习时,学生的感觉就象是在吃夹生饭,不仅没有味道,也谈不上兴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一个老师应适应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积极地回应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切不可压抑、阻止,甚至是批评学生提问。这不仅是我们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8月14日---16日,我有幸在神头中心小学参加了我乡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研讨会,在这3天的时间里,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观摩了几位数学教师的精彩讲课,并听了我乡名师的相关报告,及有关县教研室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平台,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几天的活动安排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积极采用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之,通过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令我大开眼界,使我领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名师的精彩报告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以这次所学的教学模式为前提,不断学习,积极尝试,潜心理出属于自己、符合我们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造更优异的学生。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时间在悄悄的逝去,回首一看,原来,我已经来到三十八中学一年了。在这个短短的一年里,我尝尽了酸甜苦辣!
在三十八中学,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快乐。在六个人的小组中,可以说是有惊有喜!刚开始,老师安排的六人小组,很让我反感。可后来我却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成员人人地一天天的进步,让我感到很开心!我知道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我需要支持时,小组总是第一个支持我,他们就像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前进。
记得上个学期,学校要为我们班的生本课进行录像。“开头炮”的是我们小组播放我们自行录制的视频《超重与失重现象》。其实视频录制对我来说倒没什么,可是···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个任务落在我们小组的`肩膀上,我顿时觉得沉甸甸的,就在这是我们小组成员们一起说了一句话,好好录!我们支持你!这句话使是我放松了很多。
说到“生本教育”我太喜欢它了。
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实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方式。可是生本教育很不一样,一节课40分钟基本上是我们讲,我们问,我们自己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导火索”。在我们自己讲的过程中,不紧自己懂了,也让别人懂了。我认为上课这样才对,它真正让学生发挥会自己的水平,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水平上提高,也同时挖掘了学生本身的潜能。
讲台不再只是老师自己的舞台,也是我们学生的舞台。
在三十八中学,我们就好比一只放飞的雄鹰,尽情享受着蓝天,白云,自由。
在三十八中学,我更有信心了。
真想说一声——谢谢你!“生本教育”。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时间在悄悄的逝去,回首一看,原来,我已经来到三十八中学一年了。在这个短短的一年里,我尝尽了酸甜苦辣!
在三十八中学,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快乐。在六个人的小组中,可以说是有惊有喜!刚开始,老师安排的六人小组,很让我反感。可后来我却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成员人人地一天天的进步,让我感到很开心!我知道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我需要支持时,小组总是第一个支持我,他们就像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前进。
记得上个学期,学校要为我们班的生本课进行录像。“开头炮”的`是我们小组播放我们自行录制的视频《超重与失重现象》。其实视频录制对我来说倒没什么,可是···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个任务落在我们小组的肩膀上,我顿时觉得沉甸甸的,就在这是我们小组成员们一起说了一句话,好好录!我们支持你!这句话使是我放松了很多。
说到“生本教育”我太喜欢它了。
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实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方式。可是生本教育很不一样,一节课40分钟基本上是我们讲,我们问,我们自己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导火索”。在我们自己讲的过程中,不紧自己懂了,也让别人懂了。我认为上课这样才对,它真正让学生发挥会自己的水平,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水平上提高,也同时挖掘了学生本身的潜能。
讲台不再只是老师自己的舞台,也是我们学生的舞台。
在三十八中学,我们就好比一只放飞的雄鹰,尽情享受着蓝天,白云,自由。
在三十八中学,我更有信心了。
真想说一声——谢谢你!“生本教育”。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书教了一段时间了,但我常在“学问”一词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对于“学问”所包含的系统知识,究竟是让学生“学”还是让学生“问”?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非常突出“学”的。我将所教学科的系统知识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反复强调本学科知识应该“是这样的……”,我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很多时候,我甚至明确地要求学生对某些内容“不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我为“系统知识”而设计的问题(习题),学生如果回答正确,我便感到满意,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我便想方设法再“灌”,直到学生能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为止。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这话我极为赞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学习系统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却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学生能力的体现在于学生自己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去解决新问题,进而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的知识,而不局限于回答为解释新知识而设计出的问题。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学生作了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而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地逊于美国学生。
杨振宁先生所说的问题,其根源就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上。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时常要喊几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将这能力理解为解题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我看来,就是鼓励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随意阻止、任意批评,而要善于诱导。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与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过渡。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让不让学生提问,或者说让不让学生接下茬,是我们老师敢不敢放开课堂的一项标志。有的老师上课喜欢课堂安静,自己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将那些提问的学生视为“干扰课堂”,“影响教学进度”,于是阻止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殊不知,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压抑。
事实上,我们也可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案例来看学生课堂提问对教学的`影响。那些成 功的授课案例,几乎都包含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思维的对撞,在这对撞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积极思考,使教学的双边活动达到高潮,而这些撞击几乎都来自于学生的提问与质疑。
至于说到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影响了课堂进度,实质上是没有辩证地看我们的教学时间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学的授课模式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反复地对内容加以复习、训练(高中学校一般都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在新授内容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呑枣,没有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等到回头再复习时,学生的感觉就象是在吃夹生饭,不仅没有味道,也谈不上兴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一个老师应适应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积极地回应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切不可压抑、阻止,甚至是批评学生提问。这不仅是我们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9
书教了一段时间了,但我常在“学问”一词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对于“学问”所包含的系统知识,究竟是让学生“学”还是让学生“问”?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非常突出“学”的。我将所教学科的系统知识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反复强调本学科知识应该“是这样的……”,我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很多时候,我甚至明确地要求学生对某些内容“不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我为“系统知识”而设计的问题(习题),学生如果回答正确,我便感到满意,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我便想方设法再“灌”,直到学生能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为止。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这话我极为赞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学习系统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却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学生能力的体现在于学生自己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去解决新问题,进而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的知识,而不局限于回答为解释新知识而设计出的问题。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学生作了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而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地逊于美国学生。
杨振宁先生所说的问题,其根源就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上。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时常要喊几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将这能力理解为解题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我看来,就是鼓励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随意阻止、任意批评,而要善于诱导。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与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过渡。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让不让学生提问,或者说让不让学生接下茬,是我们老师敢不敢放开课堂的一项标志。有的老师上课喜欢课堂安静,自己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将那些提问的学生视为“干扰课堂”,“影响教学进度”,于是阻止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殊不知,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压抑。
事实上,我们也可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案例来看学生课堂提问对教学的影响。那些成 功的授课案例,几乎都包含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思维的对撞,在这对撞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积极思考,使教学的双边活动达到高潮,而这些撞击几乎都来自于学生的提问与质疑。
至于说到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影响了课堂进度,实质上是没有辩证地看我们的教学时间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学的授课模式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反复地对内容加以复习、训练(高中学校一般都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在新授内容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呑枣,没有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等到回头再复习时,学生的感觉就象是在吃夹生饭,不仅没有味道,也谈不上兴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一个老师应适应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积极地回应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切不可压抑、阻止,甚至是批评学生提问。这不仅是我们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时间在悄悄的逝去,回首一看,原来,我已经来到三十八中学一年了。在这个短短的一年里,我尝尽了酸甜苦辣!
在三十八中学,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快乐。在六个人的小组中,可以说是有惊有喜!刚开始,老师安排的六人小组,很让我反感。可后来我却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成员人人地一天天的进步,让我感到很开心!我知道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我需要支持时,小组总是第一个支持我,他们就像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前进。
记得上个学期,学校要为我们班的生本课进行录像。“开头炮”的是我们小组播放我们自行录制的视频《超重与失重现象》。其实视频录制对我来说倒没什么,可是···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个任务落在我们小组的肩膀上,我顿时觉得沉甸甸的,就在这是我们小组成员们一起说了一句话,好好录!我们支持你!这句话使是我放松了很多。
说到“生本教育”我太喜欢它了。
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实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方式。可是生本教育很不一样,一节课40分钟基本上是我们讲,我们问,我们自己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导火索”。在我们自己讲的过程中,不紧自己懂了,也让别人懂了。我认为上课这样才对,它真正让学生发挥会自己的水平,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水平上提高,也同时挖掘了学生本身的潜能。
讲台不再只是老师自己的舞台,也是我们学生的舞台。
在三十八中学,我们就好比一只放飞的雄鹰,尽情享受着蓝天,白云,自由。
在三十八中学,我更有信心了。
真想说一声——谢谢你!“生本教育”。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20xx年8月14日---16日,我有幸在神头中心小学参加了我乡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研讨会,在这3天的时间里,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观摩了几位数学教师的精彩讲课,并听了我乡名师的相关报告,及有关县教研室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平台,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几天的活动安排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积极采用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之,通过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令我大开眼界,使我领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名师的精彩报告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以这次所学的教学模式为前提,不断学习,积极尝试,潜心理出属于自己、符合我们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造更优异的学生。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学习肖局长《用生本思想照亮课堂》的讲话,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学生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了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这次培训学习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
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打造了一堂堂鲜活成功的课堂范例。生本高效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以往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读、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了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使学生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个体能得到了发展。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三、用生本思想照亮英语课堂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我认为,若将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我们原来的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学,这是以教定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受到局限。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仍然不高,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仍未改变。而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
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我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彼此尊重、信任。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看似那么简单,却又蕴藏着深奥的哲理;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本的英语课堂上,我把活动的空间交给了学生,把表现的机会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快乐地学习,真正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我愿意在“生本英语”中,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火把。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到我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地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冬至前后,即使是处于北纬大约27度的湘西南,北京时间早上7点钟的时候,天也算不上是全亮。所以这段日子我每天早上赶到教室里去的时候,早到的学生还只有一半。大概也是因为——比较其他事情而言——喜欢的缘故,一到学校我就爱往教室里跑,并且要让早到的学生一齐朗读语文课本上规定要背诵的东西,除了以备考试,也谓之做晨课。这样读一阵子书,就又进来一个背书包的学生。这个学生一进教室就加快了脚步,书包也不会被甩到桌子上弄出很大的声响,并且很快他就能够找到语文书,翻到同学正在读的那段内容,加入到做晨课的行列中来。后来的学生又依样画葫芦地加入进去,一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进来,这个时候早读课的上课铃声大概也就要响起来了。
这些时间里我在干什么呢,我就一直在感受这种读书的气氛与味道。它与教室外面几堆小朋友打打闹闹的气氛不同,也和别的教室里小组长检查家庭作业或者教师在赶早讲课的味道不同。在早晨的教室里,这种读书的气氛与味道还是比较讨人喜欢。何况在学生读的东西里面,偶尔还有像“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以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的好东西。
平心而论,学生们的书是读得越来越好,因为有一个书读百遍的道理在那里。书读多了,不仅其义自现,其味也自现。而对于这样的一种气氛与味道,据我所感受到的一些东西来看,学生们也还是比较喜欢的。这里面除去朗读本身的一些乐趣,以及如同佛门弟子做早课或者寻常百姓做晨练的气氛,一场书读下来,大概也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有关口、舌、眼、耳、脑以及五脏六腑的徒手操。更何况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几种读书的方式里,他们对朗读特别是集体的齐读还情有独钟。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背诵课文是他们所不喜欢的,但是每个早上一遍的集体朗读下来,结果要背的东西也就不经意地背下来了。
而因为大家都还算比较喜欢,我也就不至于因为要做这件事情而落到只顾自得其乐的地步。譬如一些老师说,他是很乐意教学生做题,给学生补课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当然可以接受。我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又说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不快乐的。做一件事情,学生们都感觉不快乐,只有教师和学校是很快乐的,这算怎么一回事呢。
在学习的问题上,喜欢与快乐是最高的境界,这个意思并不是我说的,是孔子说的。我是一个不大喜欢孔子的人,但是因为他说的这个意思,我很佩服他。一个把知书识礼摆在无上位置的老先生,都会承认喜欢与快乐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不像今天的一些先生,动不动就说学习是很苦的,快乐教育是没有的。——我只能说,他实在是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好话。除此之外,我想强调的是——
第一,能够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特别是能够维持一些事情长久地做下去的,是对这些事情的喜欢。
第二,在制度、法规、责任、道德、权力、政绩、利益等东西之外的一些事情,只能凭对这些事情的喜欢去做。而就一所学校来看,需要这样凭喜欢去做的事情会有很多。
第三,虽然说做喜欢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很有成就,但我想犹太人肯定不是冲着诺贝尔奖去读书的,同时也不见得是为了要拯救他们的民族而读书,而是他们喜欢读书,觉得读书这件事还算比较快乐,就像一些人觉得打麻将这件事情还算比较快乐一样。虽然就喜欢的东西来看,两者之间有等级差别,但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总而言之,对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件事来讲,喜欢总是最高的境界。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书教了一段时间了,但我常在“学问”一词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对于“学问”所包含的系统知识,究竟是让学生“学”还是让学生“问”?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非常突出“学”的。我将所教学科的系统知识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反复强调本学科知识应该“是这样的……”,我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很多时候,我甚至明确地要求学生对某些内容“不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我为“系统知识”而设计的问题(习题),学生如果回答正确,我便感到满意,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我便想方设法再“灌”,直到学生能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为止。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这话我极为赞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学习系统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却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学生能力的体现在于学生自己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去解决新问题,进而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的知识,而不局限于回答为解释新知识而设计出的问题。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学生作了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而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地逊于美国学生。
杨振宁先生所说的问题,其根源就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上。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时常要喊几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将这能力理解为解题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我看来,就是鼓励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随意阻止、任意批评,而要善于诱导。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与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过渡。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让不让学生提问,或者说让不让学生接下茬,是我们老师敢不敢放开课堂的一项标志。有的老师上课喜欢课堂安静,自己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将那些提问的学生视为“干扰课堂”,“影响教学进度”,于是阻止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殊不知,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压抑。
事实上,我们也可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案例来看学生课堂提问对教学的影响。那些成功的授课案例,几乎都包含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思维的对撞,在这对撞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积极思考,使教学的双边活动达到高潮,而这些撞击几乎都来自于学生的提问与质疑。
至于说到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影响了课堂进度,实质上是没有辩证地看我们的教学时间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学的授课模式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反复地对内容加以复习、训练(高中学校一般都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在新授内容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呑枣,没有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等到回头再复习时,学生的感觉就象是在吃夹生饭,不仅没有味道,也谈不上兴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一个老师应适应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积极地回应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切不可压抑、阻止,甚至是批评学生提问。这不仅是我们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篇2
如今,很多教学班中的学困生、潜能生数量较多,造成这些学生的原因不少。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生自卑的心理。例如,家长经常训斥孩子“你真笨”、“你傻呀”、“谁都比你强”,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自卑;家境贫寒、父母社会地位低下,也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自我评价的偏颇,如有些孩子不能正确冷静地对待和分析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也会丧失自信从而导致自卑。为了矫治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可要求孩子做到一些几点:
一、发挥自身优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
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身心障碍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生活的快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亮点,在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拥有一份成功的自信,以自强的心态淡化自卑意识。
二、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当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树立自信心,不断改变自己的形象:如穿戴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敢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等等。每当学生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复现成功时的画面和情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胆量,战胜畏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三、善于积累成功。
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不妨让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较大的事情。哪怕这些事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成功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此外,指导他们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们生活在愉悦的状态之中。
总之,学生的自卑心理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讲究方法,因势利导,就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阴影,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20xx年8月14日---16日,我有幸在神头中心小学参加了我乡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研讨会,在这3天的时间里,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观摩了几位数学教师的精彩讲课,并听了我乡名师的相关报告,及有关县教研室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平台,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几天的活动安排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积极采用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之,通过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令我大开眼界,使我领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名师的精彩报告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以这次所学的教学模式为前提,不断学习,积极尝试,潜心理出属于自己、符合我们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造更优异的学生。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时间在悄悄的逝去,回首一看,原来,我已经来到三十八中学一年了。在这个短短的一年里,我尝尽了酸甜苦辣!
在三十八中学,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快乐。在六个人的小组中,可以说是有惊有喜!刚开始,老师安排的六人小组,很让我反感。可后来我却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成员人人地一天天的进步,让我感到很开心!我知道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我需要支持时,小组总是第一个支持我,他们就像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前进。
记得上个学期,学校要为我们班的生本课进行录像。“开头炮”的是我们小组播放我们自行录制的视频《超重与失重现象》。其实视频录制对我来说倒没什么,可是···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个任务落在我们小组的肩膀上,我顿时觉得沉甸甸的,就在这是我们小组成员们一起说了一句话,好好录!我们支持你!这句话使是我放松了很多。
说到“生本教育”我太喜欢它了。
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实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方式。可是生本教育很不一样,一节课40分钟基本上是我们讲,我们问,我们自己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导火索”。在我们自己讲的过程中,不紧自己懂了,也让别人懂了。我认为上课这样才对,它真正让学生发挥会自己的'水平,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水平上提高,也同时挖掘了学生本身的潜能。
讲台不再只是老师自己的舞台,也是我们学生的舞台。
在三十八中学,我们就好比一只放飞的雄鹰,尽情享受着蓝天,白云,自由。
在三十八中学,我更有信心了。
真想说一声——谢谢你!“生本教育”。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时间在悄悄的逝去,回首一看,原来,我已经来到三十八中学一年了。在这个短短的一年里,我尝尽了酸甜苦辣!
在三十八中学,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快乐。在六个人的小组中,可以说是有惊有喜!刚开始,老师安排的六人小组,很让我反感。可后来我却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成员人人地一天天的进步,让我感到很开心!我知道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我需要支持时,小组总是第一个支持我,他们就像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前进。
记得上个学期,学校要为我们班的生本课进行录像。“开头炮”的'是我们小组播放我们自行录制的视频《超重与失重现象》。其实视频录制对我来说倒没什么,可是···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个任务落在我们小组的肩膀上,我顿时觉得沉甸甸的,就在这是我们小组成员们一起说了一句话,好好录!我们支持你!这句话使是我放松了很多。
说到“生本教育”我太喜欢它了。
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实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方式。可是生本教育很不一样,一节课40分钟基本上是我们讲,我们问,我们自己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导火索”。在我们自己讲的过程中,不紧自己懂了,也让别人懂了。我认为上课这样才对,它真正让学生发挥会自己的水平,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水平上提高,也同时挖掘了学生本身的潜能。
讲台不再只是老师自己的舞台,也是我们学生的舞台。
在三十八中学,我们就好比一只放飞的雄鹰,尽情享受着蓝天,白云,自由。
在三十八中学,我更有信心了。
真想说一声——谢谢你!“生本教育”。
学生会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书教了一段时间了,但我常在“学问”一词上犯迷糊。我不明白对于“学问”所包含的系统知识,究竟是让学生“学”还是让学生“问”?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非常突出“学”的。我将所教学科的系统知识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反复强调本学科知识应该“是这样的……”,我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很多时候,我甚至明确地要求学生对某些内容“不问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在理解上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答我为“系统知识”而设计的问题(习题),学生如果回答正确,我便感到满意,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我便想方设法再“灌”,直到学生能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为止。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这话我极为赞同。
然而,我也十分清楚学习系统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却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道理,而学生能力的体现在于学生自己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去解决新问题,进而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的知识,而不局限于回答为解释新知识而设计出的问题。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学生作了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而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提出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地逊于美国学生。
杨振宁先生所说的问题,其根源就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上。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时常要喊几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将这能力理解为解题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在我看来,就是鼓励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要随意阻止、任意批评,而要善于诱导。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提出与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过渡。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让不让学生提问,或者说让不让学生接下茬,是我们老师敢不敢放开课堂的一项标志。有的老师上课喜欢课堂安静,自己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将那些提问的学生视为“干扰课堂”,“影响教学进度”,于是阻止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殊不知,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压抑。
事实上,我们也可从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案例来看学生课堂提问对教学的影响。那些成 功的授课案例,几乎都包含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思维的对撞,在这对撞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在积极思考,使教学的双边活动达到高潮,而这些撞击几乎都来自于学生的提问与质疑。
至于说到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影响了课堂进度,实质上是没有辩证地看我们的教学时间的分配。目前一般中学的授课模式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新课内容的讲授,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反复地对内容加以复习、训练(高中学校一般都有一年的复习时间),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在新授内容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呑枣,没有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等到回头再复习时,学生的感觉就象是在吃夹生饭,不仅没有味道,也谈不上兴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一个老师应适应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积极地回应学生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切不可压抑、阻止,甚至是批评学生提问。这不仅是我们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