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0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工具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评价应在应用和实践中进行评价的。例如,教学“画图”软件后,可采用“开放式评价法”让学生制作作品,在作品展示中由学生参与评价。例如,教学三年级的“写字板”软件的使用后,采用“指定内容,具体考核”的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按要求用“写字板”软件打一篇文章,然后由教师打分评价。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小结里都有一个“活动评价”,有两棵知识树,树上是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结满了知识果,评价的方法是: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本单元的情况进行摘果子活动,在已掌握的知识果涂上红色即是摘下了果子。这种有趣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大胆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教材,新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确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

(一)、与德育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可以用校园网络报道学校的新闻,学校师生参加各种活动获得的荣誉。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有关的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了解社会的新闻和各种社会现象,并引导学生让其从中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与知识学科的整合

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可以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例如,语文学习中需要查找资料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网络知识在网上查阅资料,帮助了解语文知识。还可引导学生创建个人博客,并在博客上记录个人学习、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达到练笔的目的,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注重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与艺术学科的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电脑绘画”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它本身就是与美术整合的,例如:老师进行美术欣赏,可事先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网址,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欣赏美术图画,然后讲出自己的理解,这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同时也可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主要表现在通过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来听音乐,可用MIDI软件来编辑音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师生角色转变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与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达到全面发展。

总之,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让我们更有信心、有方法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3、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3、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 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 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 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 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 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 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 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 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 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 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 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 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 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 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 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 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 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 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 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 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 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 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 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 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 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 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 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 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 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 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 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 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 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 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 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 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 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 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 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 进步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 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 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 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 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 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 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 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研究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研究收获巨大。

在研究内容方面,不仅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办法、处置惩罚办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研究和授导型研究的设计办法及评价办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程度等等,能够用“收获颇丰”来归纳综合。在研究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研究和探究型研究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研究,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研究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兴旺的研究热情和热烈的研究惯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研究虽然完成了,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各类校园,无声的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我,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的交融和充斥。通过近期的培训,让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事实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真正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等概念。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2、“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学习形式,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学生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

3、通过讨论练习进一步明确了“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特征。

4、明白了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5、弄清了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1)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

(2)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

(3)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6、让我们明白了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

(1)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

(2)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

(3)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

(4)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以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