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2024/10/0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1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这本书与以往的一些教育书籍有所不同,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整本书读完,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可是孩子成长又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复杂的过程,但这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种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这种问题不是只凭几句简单的话或者一两个举动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紧研究“教育智慧”的问题,没有“教育智慧”,也就没有教学智慧,也就难以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而这一切智慧又源于理性的研究。王老师认为,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教师应有研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而教育绝不可能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范式,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体,整个教育过程,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还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我想教育智慧来自日常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呢?记录分析这日常的点点滴滴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怎样以科学的态度记录和分析自己的实践,王晓春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

1.“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我们只是在探索

2.“不就事论事,要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学,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教育”。

3.追踪学生和教师今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史的根源和历史根源。要特别注重家庭影响。

4.要客观分析,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

5.要先分析事情可能的原因。假设多种可能性,不能做“单打一”的归因方式。

教育智慧来自实践,又指导着我们的实践,让我们在追求教育教学艺术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拥有源头活水般的教育智慧。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3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戒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我爱你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童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脑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黑而奋起,鸭子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些则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母性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教师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较多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个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寂寞,是感人至深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些坚持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第一种作以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不会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来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养成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是提高自身素质基本思路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其他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理论。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理智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的淋漓尽致,教师把公益事业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下来,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职员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之情,欢乐,幸福。充满人因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辅导员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竞技状态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兼善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掀开去开启的,这就要求督促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神人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用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4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5

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积极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三、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作为教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会使我们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迈和豪阔;有思想使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会使我们学会用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来看待教育。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6

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积极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三、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作为教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会使我们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迈和豪阔;有思想使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有思想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会使我们学会用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来看待教育。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实,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有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7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读教育智慧心得体会 篇8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