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精选3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而其中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有关“郭巨埋儿”的一段。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随着自己愈长大,看着父母亲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多心疼!父母亲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留给我们,像蜡烛不停的燃烧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没有腾出一个空间给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当我需要停泊岸时,才会想起他们。
自从读完《二十四孝图》后,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古代孝敬长辈的人留传千古,而今不孝敬父母的人,处处可见!“孝”的观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我们应该向这本书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学习,尤其要向丁巧菊大义劝父、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学生求学救母、北国好男儿割肝救父……等当代人物好好学习,有句话说得好,“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都应该清醒了,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
“一母八儿都养大,八儿一母没人养”的情况谁之过?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今天好吗?”随意买的宵夜,煮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餐,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让他们高兴温馨很久。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朋友,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我想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00年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00年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4
寒假通过老师的推荐,我看了《孝经·二十四孝》这一本书,并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孝,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代又一代得传承着,迄今为止,依旧被人们所重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都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但是却又是最为重要,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好的。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作业,无论你是万人之上的富豪,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长大、教育我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天经地义的。一个孝顺的皇帝,对百姓也能施仁政;一个不孝顺的皇帝,再兴旺的国家也会灭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从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游荡他乡,哪怕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也总是厌烦地辞掉,宁愿去陪朋友一起发呆,也不宁愿回家看看愈发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档十分火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几位明星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起度过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动弥补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没有时间。这也引发了各大网络的关注:孝,是否被我们说得太过于轰轰烈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衔职位,而是想要让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时候他们陪你一样。尽孝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坚持,为父母做好每件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你那颗最诚挚的心就足以。
从现在开始尽孝吧!我想我们都不希望有后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5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6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7
先来说说什么是《二十四孝图》吧:它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着重描写了他对"郭巨埋儿“的`反感。也难怪,郭巨竟然为了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挖坑要埋刚生下来的孩子,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这是多么迂腐的行为啊!!!百善孝为先,但是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尽对母亲的那份“孝心”,不能说是“善”。他这么做一来是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来陷老母于不仁。
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小时候我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了《二十四孝图》我心中不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要知道我父亲也是一个孝子,但是他不是那种“愚孝”。他每晚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奶奶,为她老人家做做家务捶捶背。这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是奶奶能体会到爸爸的关怀。“孝”字是放在心中,用心去书写。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甚至牺牲家庭去尽责。如果能成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这才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希望他儿子做的。
其实婆媳关系的破裂的主要责任应该归罪于儿子。如果儿子能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婆媳应该会相处得很融洽才是。尽孝的方式不止一种,只是看你会不会罢了。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8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9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 ; "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 ; "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0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
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2
鲁迅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文人,他笔下的文章讽刺意义极深,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就好比《朝花夕拾》中的那篇文章——《二十四孝图》。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两个有关“孝”的小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老莱娱亲》中,鲁迅严厉批评了老莱子可笑的,侮辱孩子的行为——一手拿着“摇咕咚”,身穿彩衣在地上玩闹。《郭巨埋儿》中的小孩子实在令鲁迅同情,这么小就要被所谓的“孝道”埋进了土里,好在最终“掘出黄金一釜”,并没有埋下去。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心中对封建迷信的憎恨一下子喷涌了出来,怎么会存在这种愚昧而残酷的“孝道”?不过,我对鲁迅所讲的《老莱娱亲》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说,这老莱子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我不这样认为。老莱子的可笑行为其实是在逗自己年迈的老母亲和父亲所笑,在老莱子的心中,他们这样就是自己的尽“孝”之处,应该是值得称赞的,这样的认知实在是可笑至极,最可怕的错,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错。
《郭巨埋儿》中的郭巨实在太残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样冒出这个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将孩子埋下,那就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何谈“孝道”?这种愚蠢至极的做法令人唏嘘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现实中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个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会的祭品,而他的父亲便是虚伪“孝道”的“典范”。
相比之下,现代的“孝”无疑是珍贵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开刀,爸妈都很着急,做完手术后陪在外婆身边给她做这做那,我偶尔过去,眼前外婆的脸上除了病气,还挂满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个字却涵盖了种种样式的尽孝方式。有的令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叹,也有的,令人背后发毛,令人发指。我希望大家记住“百善孝为先”,也希望大家对于“孝”有正确的认知。敬孝虽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罢,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图》,是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的文章,它写尽了封建迷信的可耻,也写尽了对封建时期孝道的控诉和对“祭品”无声哀悼。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3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4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5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6
先来说说什么是《二十四孝图》吧,它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着重描写了他对"郭巨埋儿“的反感。也难怪,郭巨竟然为了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挖坑要埋刚生下来的孩子,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这是多么迂腐的行为啊!!!百善孝为先,但是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尽对母亲的那份“孝心”,不能说是“善”。他这么做一来是 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来陷老母于不仁。
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小时候我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了《二十四孝图》我心中不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要知道我父亲也是一个孝子,但是他不是那种“愚孝”。他每晚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奶奶,为她老人家做做家务捶捶背。这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是奶奶能体会到爸爸的关怀。“孝”字是放在心中,用心去书写。而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甚至牺牲家庭去尽责。如果能成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这才是作为一个母亲最希望他儿子做的。
其实婆媳关系的破裂的主要责任应该归罪于儿子。如果儿子能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婆媳应该会相处得很融洽才是。尽孝的方式不止一种,只是看你会不会罢了。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7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而其中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有关“郭巨埋儿”的一段。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随着自己愈长大,看着父母亲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多心疼!父母亲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留给我们,像蜡烛不停的燃烧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没有腾出一个空间给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当我需要停泊岸时,才会想起他们。
自从读完《二十四孝图》后,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古代孝敬长辈的人留传千古,而今不孝敬父母的人,处处可见!“孝”的观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我们应该向这本书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学习,尤其要向丁巧菊大义劝父、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学生求学救母、北国好男儿割肝救父……等当代人物好好学习,有句话说得好,“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都应该清醒了,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
“一母八儿都养大,八儿一母没人养”的情况谁之过?其实父母亲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今天好吗?”随意买的宵夜,煮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餐,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让他们高兴温馨很久。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朋友,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我想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8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19
最近看了鲁迅散文合集,里头收录了朝花夕拾的大部分,当中有一篇文章在我看来十分有反思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图》,遂决定作为这次选修课的作业,也顺便好好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文章开头一直提到了白话文与妨碍白话文的内容的斗争,尤其是两次提到的“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句话,初读起来好像有些不符题意,明明是应该写关于《二十四孝图》的内容,怎么又和百话文扯上关系了呢?通读完全文,我好像有些明白,这两句话就是摆正了鲁迅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这个下文会提到。
接下来是正文正文刚开始写道:“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这里提到了鲁迅的童年,至少他是不怎么满意的,自然,除了有些书可看除外)接着介绍这本书的来历(他是如何获得的),下来便是全文的重点,通过拣选几张孝图的讲解,尤其是那种不合情理的孝道的体现,如文中提及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评和指责了严重变了味的“孝”并非真孝。
鲁迅指斥了诸如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观念,读来让人感叹,感到观念之差因年代的不同而变得及其遥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愤怒是其最主要的感受。
这样一本《二十四孝图》,其所宣扬的孝,完全把自然本能的爱,变得残酷,扭曲,甚至读来有些公式化,完全违反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扭曲了人类的天性,对鲁迅来说,这是一种心理的扭曲(加之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体验),就像魔咒一样寄发在心灵深处,所以他才会愤怒,不光愤怒自己的遭遇,更愤怒将这样的精神重压又要加到新一代的儿童身上,这与鲁迅这一代新青年的理想背道而驰,亦是对鲁迅所追求的侮辱,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鲁迅的愤怒由此喷发!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0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00年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1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2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3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4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5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终于明白:想做孝子,还真是不容易啊!
曾经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说的是为了让母亲吃饱饭,竟要将未满三岁的儿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但不仅仅只是母亲与郭巨是血肉之亲,那三岁的儿子也是人,也是他的亲骨肉啊!如此虚伪,真是令人哀叹!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认为是至孝的大好事,现在已用不着那么夸大其词的去做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却很少见有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都是多此一举,若换在先前,你的这种行为回被大肆赞扬;若是现在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把冰化开,不被人看作异类才怪。幸好只有少数的人会这样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6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是胡人了。但无论他是什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而且文士们一定也要骂,以为大悖于“文格”,亦即大损于“人格”。岂不是“言者心声也”么?“文”和“人”当然是相关的,虽然人间世本来千奇百怪,教授们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说他的小说好”的特别种族。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之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前车可鉴,听说阿而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其实这论法就是谋杀,他就这样地在他的人生中寻出欢喜来。阿尔志跋绥夫只发了一大通牢骚,没有自杀。密哈罗夫先生后来不知道怎样,这一个欢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寻到了“什么”了罢。诚然,“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情热,是毫无危险的。”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总而言之,还是仍然写下去罢: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7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 ; "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 ; "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8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
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29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0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1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2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00年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3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00年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4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5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图》优秀读后感 篇36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