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 篇1
不仅仅是简单梳理了一遍西方文明,这本《西方那一块土》其实是十五次课时的讲稿整理,所以段落分得挺清楚,遣词造句也比较口语化,易于理解。西方文明自然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的,本书从人类刚刚出现讲起,直讲到当代,时间跨度很长,但讲述起来,倒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很有重点,也有亮点,还时不时纠正一般人对于文明文化认知上的误区。
有些问题上,钱乘旦教授不会仅仅转述通常的观点,比如“劳动创造人”这个大家都知晓的道理,但在钱教授这边,他就在逻辑上深挖下去。比如看到一个东西在劳动,那他就是人了,因为只有人能劳动。但那人已经在劳动了,那劳动又怎么去“创造”他呢?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劳动创造工具,从而创造人,这一描述有点太表层化,更准确的说法是“站”解放了双手,才会让人类创造工具,劳动起来,成为可能。
虽然是讲西方文明,但实际上它还是起源于东方。苏美尔文明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的,离现在大约5500年,这是最早的文明,埃及文明出现在大约5000年前,接着是印度文明,离现在大约4500年。中国有据可考的远古文明离现在不到4000年,跟通常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说法有点距离。因为夏王朝缺乏考古证据。
要说西方文明的源头,得从希腊神话讲起,而近来的考古发现,神话中有历史的踪迹,而不仅仅是怪力乱神。而罗马人又非常推崇希腊文化,同时又有自己的创造,比如政治制度,除了民主制之外,人类各种政治制度都在罗马出现过。
接着是无法跳过的黑暗的中世纪,但钱教授认为中世纪也有光明的一面,就如同这时的教会,虽然已经特别强势和极端,但在继承和传扬文化,艺术上还是有应该值得肯定的功绩。黑死病的肆虐,在造成生灵涂炭的同时,也让农奴制崩溃。
然后因为地理大发现,以及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让欧洲在很多方面都发生巨变。钱教授在书中的很多地方都强调,政治制度本身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适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是他最为看重的观点,所以他对于美国的日裔学者福山的一些观点,比如历史终结论等,都不能苟同。
工业革命前后,西方世界难以抑制扩张的野心,欧洲诸国各显神通,彼此较量。一百多个西班人就征服了印加帝国,当然这不是因为西班人太强悍,也不是美洲土著太懦弱,而是因为西班人身上还有各种病菌,而土著因为之前不跟外界接触,没有抵抗力,于是纷纷死亡,因为劳动力的缺乏,从而导致黑奴贩卖的开始。
最老牌的殖民国家英国,到后期也不要殖民地了,因为那不合算,他们要的是无形帝国,不要占领,不需派军队和官员,只需要强制而来的所谓自由贸易。但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别的强国如德国美国实力也赶上了,加入进来一起瓜分世界,于是无形帝国让位于有形帝国,英国也只能重新加入。接下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崛起,又让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在最后一课时中,钱教授总结了西方文明的历程与得失,还提到了马克思主义。最后他以一个问题收尾,人类走了五千多年走到今天,走进了一个现代文明。可是很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问这最后一个问题,现代文明将把人类带向何方?现代文明是从西方首先开始的,但人类将走向何方?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 篇2
《西方那一块土》用通俗语言讲述西方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部浓缩版的世界史,分析鞭辟入里,干货满满,因为是课堂讲义,所以阅读流畅易懂,很是享受。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起源东非大裂谷的分裂,一边仍然是森林,一边却成了草原,人、猿自此分野,为了生存抢食,人类解放了双手,并学会了创造工具(注意不是使用工具),由于冰期来临又结束,植物不适应新环境大量减少,可猎取的动物减少,人类为了生存开始驯化植物(或者说是被植物驯化),农业把人束缚在土地,开始定居,定居导致人口增长,需要扩大农业,于是出现了协作,协作产生领导者,领导者领导组织,组织演变成国家,出现文明。
四大文明
最早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然后是埃及文明,随后是印度文明,最后是中国文明。苏美尔文明之后是巴比伦文明,然后是亚述人,之后产生新巴比伦,最后被波斯所灭。埃及文明,经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历经20个王朝,背后被波斯所灭。
欧洲文明的起源
欧洲文明由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蛮族文化组成(来源《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首先是古希腊神话时代,也就是古希腊青铜时代,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到蛮族多利亚人入侵,开始黑暗时期,直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又民主制度的起源,有丰富哲学、艺术、政治等文化,最后灭亡,直接原因是蛮族马其顿入侵,根本原因是死于早期民主制度,经历希波战争(雅典:马拉松战役,斯巴达:温泉关战役)、伯罗奔尼撒战争。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灭亡波斯死后分裂成3个王国:托勒密王朝、塞琉西王国、马其顿王国,马其顿王国被罗马所灭。
古罗马
古罗马经历了所以得政体形式,唯独没有民族制。(个人认为和经济基础有关:罗马以农业为主,希腊以经济为主),从早期王政时代到共和国时代都是(贵族制),到屋大维开启帝国时代(君主制),五贤帝的黄金时代后,罗马开始衰落,军人强人政治统治者戴克里改革,东西罗马分裂(导致基督教分野),西罗马被日耳曼蛮族入侵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变成拜占庭帝国。罗马灭亡原因:内战、腐败、奴隶枯竭导致经济下降、蛮族入侵(直接原因)。罗马对欧洲文明的贡献之一:罗马法,是大陆法系的起源,民法、万民法、自然法。东方的法是统治者个人的法,西方的法是自然法。
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最初在两河流域的乌尔,祖先是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之子以撒带领族人迁居迦南,为了更适合生存又迁居埃及,被迫害,在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出埃及记)想返回被腓尼基占领的迦南,与上帝订约确定一神教,建立以色列王国想抢回迦南,经历扫罗王、大卫王、所罗门王,以色列分裂成以色列国和犹大国,不断被外族入侵,亚述人灭以色列国,巴比伦人灭犹大国。后被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压迫,救世主耶稣降临,形成新约,耶稣被犹大出卖,基督教产生与犹太教分野。君士坦丁堡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东西罗马分裂,形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后来天主教又经历宗教改革形成新教等多个派别。宗教起源的原因:人开始有自我意识,并意识到外部自然界强大力量,恐惧和感恩,形成宗教。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的主要意识形态,因为日耳曼蛮族占领欧洲定居后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中世纪
蛮族迁移征伐,导致封建制的形成,国王需要贵族帮忙打仗,分封贵族,贵族需要下面的人打仗往下分封,权力跟着土地走,权责只在于贵族与农奴之间,所以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奴制,束缚农民,黑死病和农民起义导致农奴制解体。教皇为了加强神权发起了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主要动机;宗教信仰(God)、东方财富(golden)(个人补充:荣誉如骑士,glory,形成3G)。十字军东征促使欧洲从中世纪醒来,开阔眼界,向往东方财富(大航海)。交换的需求导致城市和商业兴起,形成城市与国王联盟,对抗贵族,一方面加强王权直接统治(直接纳税),另一方面促进城市民主自治兴起。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个人从宗教中解放,导致神权衰落(个人观点:王权增强),同时,民族的独立战争和长期的国家间,王权增大,专制王权形成,(个人补充:促进民族认同,想象的共同体),重商主义,近代国家形成,推动欧洲走向近代,形成早起的资本主义。
大航海时代
重商主义促进地理大发现,(个人补充:动机包含3G)。宗教改革,加尔文派认为人成功就是获得上帝启示和拯救。海上霸权转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海上马车夫)-英法-英国(日不落帝国)。
大革命
英国光荣革命:新教意识形态,结果形成君主立宪制(个人观点:封建制与宪政的长期积累:金雀花王朝)。法国大革命:三权分立。
英国法国区别:法国,计划目标不妥协。英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走到哪里是哪里。
启蒙运动:科学、理性。工业革命起源英国: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产生自由主义。
美国崛起
美国传统来自英国(包括自由主义),英国移民美国原油:土地、宗教迫害、政治理想。美感崛起原因(个人补充外因:两次世界大战):南北战争,走上工业化道路,赶上工业革命,出现组织形式的变化(垄断)、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发明创造(创新)。
世界大战到现在大家都比较熟悉,作者也讲得简略,我也就不写了,本书虽好,但也有缺陷,比如对某些问题分析简单,比如中世界城市兴起的原因。又比如思想太正统,比如对帝国主义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的推崇。但整体是一本难得西方文明史好书。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 篇3
这本书主讲的是西方文化通论,但文化离不开历史,书中梳理历史的脉络很清晰,但限于篇幅必然不能详尽。在书中对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有着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于中西对比,我们总是陷入两极对立之中“盲目崇拜外”“夸大吹嘘我”,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说书中的观点很新颖,在我看来,新颖未必,但是客观倒是做到了(绝对的客观不纯在)。面对西方道路西方文化或是西方价值观,我觉得拿来主义还是要有,但并不能是照搬主义。
西方自启蒙运动后迅速超越东方,总有人说中国没有启蒙运动,所以不能实行民主,但民主这个东西未必就是个好东西。民主的反面并不是集权,而是暴民政治。但凡打牌之前都要讲清楚规矩,政治也一样,要不然打不了一会儿就要干仗了。民主也一样,不是一个启蒙运动就能解决问题的,中国现在的文盲率是历史上的最低点,在世界上都很低,但开民智未必能开民主。如果按照分工理论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治国。
关乎科学、民主、或是意识形态,他们本身没有方向,运用它的人才是关键。制度也好,意识形态也好,适合脚的鞋子才是好鞋子。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 篇4
西方连着东方,地球是圆的,中心在哪里?西方觉得东方很特殊,同时也将自己“特殊化”。
钱乘旦的这本西方文化通论针对“西方”,梳理其支持其文明脉络的价值基础和思想方法,与其说突出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不如说其实是解开了西方文化的密码,将构建出的西方的“特殊”和“优越”的面纱一层一层的剥开,以流畅和连贯的讲述,作出了他自己的历史叙述。历史不是事实,而是史观。本书抓住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却不限于程式化的解读;叙述了历史的脉络,却不忘历史与现实的两相对照。作为课程讲述,很引人入胜。
窃以为这本书非常适合20左右受过初高中历史程式化训练又对人类历史和当代问题颇有兴趣的青年。我早已结束大学,不能说有多少积累,但是读的时候会频频点头,与自己的史观契合,如果早个十来年,我一定会惊叹,啊呀怎么跟中学讲得不一样?这本书就好像是把我十来年零星思考和感悟的历史织成了完整的长卷。当然,不是说我对内容样样赞同,而是本书的思维方式让人愉悦。
作为教材,本书既有知识,又有形成知识的过程,还有对既有思维方式的反思。在把握西方文明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比如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封建与专制,民族国家的建立,民主制度的形成等,作为通论,细节不多,但关键事件鲜明;虽有单独的概念阐释,又在时空上彼此串联。虽是西方文明通论,但毕竟东方分享着同一个时间,一些东西方对比,意不在对立分割,而是强调社会情景的作用。
因此,在本书里你会看到熟悉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和深层思想的探寻,你会看到熟悉的史实的不同的解释,你会看到对西方标榜的种种优越的略带调侃的反对。最重要的是,你一气呵成的看完,会有新的想法,想去探究更细节的历史,不将东西对立,不盲目相信贴着标签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