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的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师道的读后感(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师道的读后感 篇1
又迎来了一个暑假——2013年的暑假,教委办发的教师读物《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是中国教师报资深记者、编辑,马朝宏编辑的一本书。今天,我把妈妈接到家里来玩,拿起这本书,我开始朗读给她听,她被感动了,我们母女一起被此书中各位一线教师他们对教育的种种感受及对教育的理解和激情深深地感动着。
一篇一篇的文章,是一个一个的教育的故事。越看越吸引我的眼球,直到爱不释手。在看孙宝华校长的《学生的表情》时,他朴实无华言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像一个小孩子似的跟学生一起开心,一起伤心,做为校长的他,能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并理解他们,我想在他领导下的学生和老师一定也能露出灿烂的笑容。
印象深刻的是《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这篇文章,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中心说,都是在倡导“以人为本”。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我们到底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炫耀自己?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已不需要质疑。而如何让孩子们在有效的课堂上展示自己才是我们第位老师最值得关注的。《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讲了不少的例子及相关的分析。雏鹰要展翅飞翔,就应该给它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学生想要学得更多的东西,就应该真正拥有课堂,教师只需聆听、引导,用真诚的语言给与赞赏。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不只是阅读和接受别人的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感到教师有没有童心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心就是真诚,童心让人心上无邪,身上无恶,形上无垢,影上无尘。作为教师,有童心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说教师没有童心,就是教师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把教学当做一种工作,一种机械化的工作。有童心的教师学生喜欢,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有感于此书中的几点做法:做领关雁给学生示范,显真诚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声情并茂的讲解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关键,跟学生一同成长,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更加喜欢学习。亲人般的称呼学生,显亲情很多名家教授,称呼学生都是“孩子们”,让人感到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如果当小学老师,绝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一于真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乐,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契合孩子的心作评价,有童趣评价学生是教师每天都要做的事,评价得当,就会有好的效果,如果评价马虎潦草,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应付自己,渐渐地学生也会应付你了。我认为评价有童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说是高中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有长不大的快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互动,显平等我认为和学生做朋友,以心换心,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尊重学生的“未成年状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乐意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才愿意在课堂生活过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
有位老师问:“花儿为什么在春天开放?”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因为花儿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师听后,改变了原来的答案。这位老师也跟孩子们一样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爱护着童心。老师们,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键子,猜谜语,下棋,玩捉小鸡,一起游戏,演课本剧,享受课堂,幸福工作吧!
师道的读后感 篇2
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可我是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任重道远。
读了显峰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的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惭愧。我让孩子学习经典传统文化,为的只是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少走人生的弯路。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给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没有给孩子肩上赋予责任。活在自私的小我里,而我们先辈学习知识,为的是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能学习显峰老师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格局,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最后感谢明德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鱼,奔奔波波,只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责任,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通过在明德幼儿园和明德书院的学习,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崔卫平写的诗:“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
师道的读后感 篇3
近几年,市面上越来越多教育的书籍让老师们眼花缭乱,想选择一本语言中肯一些的书也比较难。在假期里,教体局推荐的一些书目中,我选择了这本《师道:为师亦有道》来读,是因为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给吸引了:“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这句话字字说到了每位老师的心里。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介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了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什么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累”,现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张常关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内心的需要。让我们多学一学古人,给教育一些‘闲暇’,还孩子一点自由吧!”这句话,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没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最宝贵的青春和娱乐玩耍的时间就这几年,而孩子们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脑,被看不到边际的书海冲刷成了光滑的石头。在假期前的一天,我问了班上的孩子都谁报了辅导班,结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辅导班所占据,有50%的孩子报了两个以上的辅导班,还有几个孩子参加了四个。看到孩子们举起的小手,我的心里更多是是无奈,“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让孩子上辅导班的动力。让孩子睡个懒觉,让孩子去公园里玩玩,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让他们飞的远些。
“尊重”。在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认为就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打骂学生。而在几年前,尊重学生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不打骂学生这么简单。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侃侃而谈就是不尊重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就是不尊重;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粗暴的打断就是不尊重。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从心眼里表现出来。文章有这么一段话:“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好课应当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去做,学生自己能说的话教师不要去说,学生自己能想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去活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互动中锤炼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老师上课要讲,而且一定要讲。但讲时忌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牢记不要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尊重学生,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学生回答问题偏离轨道时,要果断地将其引回主题。
什么样的课堂决定着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先学后教”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会学习,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学生就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有了这些思考,又使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如果我们真正的把教育当做生活,开启学生的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学会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理宽广,而且精神坚强的人。那么,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拿到不会享受到快乐吗?
师道的读后感 篇4
最近看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由马朝宏主编的这本书,书中收录的全部是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全书共分五章:立场、信念、冷眼、忧思和策略,可以说篇篇针砭时弊,句句一针见血,特别是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读了,有醍醐灌顶之感,不禁佩服如是教师爱教育的胸怀和为教育而谋略的胆识。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读了此书,让我感触较深的有《老师,你累吗?》、《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被高分抛下的孩子》等,这些篇章反映的问题较接近现在学校的情况,并引起了我对孩子学习动机的思考:孩子为了什么而学?
我不禁假象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问起孩子他来学校为了什么而学时,他们会怎么样回答。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他们也考虑不清楚到底为了什么而学,因为社会环境、家长、学校及老师的种种引导,可能让孩子弄不清楚学习到底为了自己还是外界。每每看到孩子们在日记上或者在素质报告手册上写出自己某段时间或最想说的话是“下次考试考双百”抑或“在学习上超过某位同学”等等此类的话,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责还是无奈。当今的孩子们怎么了?别说当今的孩子们了,往前追溯,就拿我来说,在学校度过了将近20年读书生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以前的我不也是为了考取好的成绩,或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的吗?所以,这不是当今在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待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学习动机的不明确不能怪他们自己,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我很同情现在的孩子们,同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整天忙碌于上学、参加兴趣班和特长培训班等,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在学习上让孩子与周围的同学比,他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奖励策略——这次考到多少分,会奖励你什么。这样无形中引导孩子学东西是为了与别人比较,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高兴等,长期以往,孩子们消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对教师来说,我们何尝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每年的三好学生的,虽然有时候也会参考孩子们的平时表现,学校期末考试后,也同样以各科考试的平均分来给各科教师进行评价,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依然很响,新课标在实践仍然实施得脚踏实地,但我们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
孩子为了父母的奖励、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许等如此的动机虽然能在短时期内让孩子努力学习,但不是长久之计,一但这样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那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端正学习态度,遇到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才能让我们孩子真正乐在学习中!
师道的读后感 篇5
师道,为师之道,为师应有道,为师亦有道。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为师之道是个谈不完亦道不明的话题。师学、师技、师德、师仪……林林总总,深刻而又复杂。我仅从师道之师德的一个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的职业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诸如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尊重、团结同伴等。谈到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有一颗与学生“同悲共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何谓“同悲共喜”?我觉得教师要在学生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惧、需要与意愿,以一个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同悲喜”、“共进退”。让学生感觉到“吾道不孤”,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对话对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教师时而给其榜样示范,时而给其信息刺激,时而给其温情关怀,时而给其肯定鼓励。其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想法、行为的认可、接纳、理解与尊重是学生情绪稳定、自主互动、勇于挑战、不断进取的重要保障。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满怀信心与期望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传递给老师,然而这智慧的火苗却被教师的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学生的想法与建议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童年是一座宝藏,孩子就像是一个集聚了巨大能量的“小太阳”,敏感的老师善于捕捉孩子迸发的“火花”,引导其燃起智慧的火焰。
好的老师总是有那么多“好点子”,这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关键是他们有一颗敏感而包容的心,善于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对学生的自发活动、想法与建议予以接纳,并表现出喜悦、理解、赞同与支持,孩子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也许就蕴含着教育的契机,这是对教师敏锐的感知和宽广的胸怀的考验。教师善于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纳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为师的一种艺术,为师之道亦体现在这些小细节当中。
师道的读后感 篇6
师道,为师之道,为师应有道,为师亦有道。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为师之道是个谈不完亦道不明的话题。师学、师技、师德、师仪……林林总总,深刻而又复杂。我仅从师道之师德的一个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的职业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诸如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尊重、团结同伴等。谈到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有一颗与学生“同悲共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何谓“同悲共喜”?我觉得教师要在学生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惧、需要与意愿,以一个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同悲喜”、“共进退”。让学生感觉到“吾道不孤”,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对话对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教师时而给其榜样示范,时而给其信息刺激,时而给其温情关怀,时而给其肯定鼓励。其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想法、行为的认可、接纳、理解与尊重是学生情绪稳定、自主互动、勇于挑战、不断进取的重要保障。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满怀信心与期望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传递给老师,然而这智慧的火苗却被教师的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学生的想法与建议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童年是一座宝藏,孩子就像是一个集聚了巨大能量的“小太阳”,敏感的老师善于捕捉孩子迸发的“火花”,引导其燃起智慧的'火焰。
好的老师总是有那么多“好点子”,这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关键是他们有一颗敏感而包容的心,善于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对学生的自发活动、想法与建议予以接纳,并表现出喜悦、理解、赞同与支持,孩子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也许就蕴含着教育的契机,这是对教师敏锐的感知和宽广的胸怀的考验。教师善于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纳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为师的一种艺术,为师之道亦体现在这些小细节当中。
师道的读后感 篇7
我仔细研读了马朝宏老师所着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为师有道,道在何方?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
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读书,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读书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我们往往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归咎于教育制度和专业培养模式,然而大多空闲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车轮依然伏在惯性的导轨上。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体育场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运动场……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首先是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其次是自己要爱读书,爱学习才行。在不断追求中探索教育的真谛。
师道的读后感 篇8
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可我是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任重道远。
读了显峰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的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惭愧。我让孩子学习经典传统文化,为的只是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少走人生的弯路。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给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没有给孩子肩上赋予责任。活在自私的小我里,而我们先辈学习知识,为的是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能学习显峰老师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格局,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最后感谢明德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鱼,奔奔波波,只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责任,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通过在明德幼儿园和明德书院的学习,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崔卫平写的诗:“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
师道的读后感 篇9
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可我是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任重道远。
读了显峰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的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惭愧。我让孩子学习经典传统文化,为的只是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少走人生的弯路。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给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没有给孩子肩上赋予责任。活在自私的小我里,而我们先辈学习知识,为的是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能学习显峰老师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格局,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最后感谢明德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鱼,奔奔波波,只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责任,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通过在明德幼儿园和明德书院的学习,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崔卫平写的诗:“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
师道的读后感 篇10
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可我是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任重道远。
读了显峰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的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惭愧。我让孩子学习经典传统文化,为的只是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少走人生的弯路。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给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没有给孩子肩上赋予责任。活在自私的小我里,而我们先辈学习知识,为的是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能学习显峰老师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格局,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最后感谢明德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鱼,奔奔波波,只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责任,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通过在明德幼儿园和明德书院的学习,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崔卫平写的诗:“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
师道的读后感 篇11
最近看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由马朝宏主编的这本书,书中收录的全部是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全书共分五章:立场、信念、冷眼、忧思和策略,可以说篇篇针砭时弊,句句一针见血,特别是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读了,有醍醐灌顶之感,不禁佩服如是教师爱教育的胸怀和为教育而谋略的胆识。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读了此书,让我感触较深的有《老师,你累吗?》、《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被高分抛下的孩子》等,这些篇章反映的问题较接近现在学校的情况,并引起了我对孩子学习动机的思考:孩子为了什么而学?
我不禁假象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问起孩子他来学校为了什么而学时,他们会怎么样回答。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他们也考虑不清楚到底为了什么而学,因为社会环境、家长、学校及老师的种种引导,可能让孩子弄不清楚学习到底为了自己还是外界。每每看到孩子们在日记上或者在素质报告手册上写出自己某段时间或最想说的话是“下次考试考双百”抑或“在学习上超过某位同学”等等此类的话,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责还是无奈。当今的孩子们怎么了?别说当今的孩子们了,往前追溯,就拿我来说,在学校度过了将近20年读书生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以前的我不也是为了考取好的成绩,或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的吗?所以,这不是当今在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待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学习动机的不明确不能怪他们自己,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我很同情现在的孩子们,同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整天忙碌于上学、参加兴趣班和特长培训班等,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在学习上让孩子与周围的同学比,他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奖励策略 ——这次考到多少分,会奖励你什么。这样无形中引导孩子学东西是为了与别人比较,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高兴等,长期以往,孩子们消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对教师来说,我们何尝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每年的三好学生的,虽然有时候也会参考孩子们的平时表现,学校期末考试后,也同样以各科考试的平均分来给各科教师进行评价,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依然很响,新课标在实践仍然实施得脚踏实地,但我们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
孩子为了父母的奖励、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许等如此的动机虽然能在短时期内让孩子努力学习,但不是长久之计,一但这样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那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端正学习态度,遇到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才能让我们孩子真正乐在学习中!
师道的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如何有效指引学生的正确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师道》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功夫在“分数”之外。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注重孩子的分数了,总是想尽办法,用尽手段让学生提高分数。可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后会发现孩子的成绩没有丝毫的提高。老师督促其多做作业,家长督促其上补习班,我们都尽到自己的职责了,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呀!
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蒲永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经常找他聊天,问他你这样聪明为什么学习不好呀?督促他努力学习,可是半年了,一直没有什么改变。但在交谈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爸爸不在身边,忙于工作,他的妈妈过世不久,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亲人了,孤独无助。他说他是多么的不幸呀!
是呀!蒲永军真得不幸呀!这样不幸的孩子学习不好也是正常的,他自己这样认为,大家都这样认为。可是我给他讲,也许换个角度就不一样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幸,如果比不幸,你比得过霍金吗?如果比不幸,你比得过断腿的奥运会选手吗?人生需要找个方向,人生需要现在认真学习找个工作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经常与这个孩子做思想工作,蒲永军慢慢地明白了人生,从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从这个事例中我看到,学生的能力都是十分强,只要他们想学就一定能够学好。分数不在分数里,分数是在分数外--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让他们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师道的读后感 篇13
近几年,市面上越来越多教育的书籍让老师们眼花缭乱,想选择一本语言中肯一些的书也比较难。在假期里,教体局推荐的一些书目中,我选择了这本《师道:为师亦有道》来读,是因为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给吸引了:“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这句话字字说到了每位老师的心里。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介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了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什么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累”,现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张常关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内心的需要。让我们多学一学古人,给教育一些‘闲暇’,还孩子一点自由吧!”这句话,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没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最宝贵的青春和娱乐玩耍的时间就这几年,而孩子们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脑,被看不到边际的书海冲刷成了光滑的石头。在假期前的一天,我问了班上的孩子都谁报了辅导班,结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辅导班所占据,有50%的孩子报了两个以上的辅导班,还有几个孩子参加了四个。看到孩子们举起的小手,我的心里更多是是无奈,“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让孩子上辅导班的动力。让孩子睡个懒觉,让孩子去公园里玩玩,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让他们飞的远些。
“尊重”。在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认为就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打骂学生。而在几年前,尊重学生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不打骂学生这么简单。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侃侃而谈就是不尊重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就是不尊重;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粗暴的打断就是不尊重。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从心眼里表现出来。文章有这么一段话:“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好课应当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去做,学生自己能说的话教师不要去说,学生自己能想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去活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互动中锤炼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老师上课要讲,而且一定要讲。但讲时忌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牢记不要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尊重学生,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学生回答问题偏离轨道时,要果断地将其引回主题。
什么样的课堂决定着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先学后教”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会学习,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学生就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有了这些思考,又使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如果我们真正的把教育当做生活,开启学生的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学会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理宽广,而且精神坚强的人。那么,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拿到不会享受到快乐吗?
师道的读后感 篇14
今年暑假,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研读了马朝宏老师所着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受益匪浅,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媒体不断爆料老师怎样体罚学生,形式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这类老师把学生当成他的私有财产,没有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我觉得这些老师不配当老师,没有师德。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是你施暴的地方。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活泼、欢快、高能量的顽童,或许每天都会惹人烦恼、生气,甚至是愤怒。常常看到他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等,也常常听到家长、老师的抱怨和失望的语气。因而,在很多人看来,顽童爱玩、不听话似乎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后果堪忧。其实,顽童之与顽童,正像工作之与成人,是一生中必需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孩子的另一种学习。我们成人要做的`,不是漫骂、殴打,而是正确的引导,并给予无私的关爱。
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在你的嘲笑里有爱迪生,在你的责骂声中有爱因斯坦,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凭借这强制和惩罚,或许我们可以造就奴才,但不能成就英才。孩子的调皮是天生的,如何顺其自然,保护他的天性,并把它转化为科学探究的动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深思的问题。
为了每一个顽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必须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善待顽童,给他们创造的空间,发展他们独特的个性,让社会多一些人才,让他们都像金子一--样焕发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收获。
师道的读后感 篇15
打开学校推荐的书目《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吸引着我,于是我借读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仔细看看封面,上边写着“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悟悟书名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顿悟。师道就是老师说,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是路径、方法的意思。为师有道,道在何方?
书中汇集的文章多为一线教师教育评论和随笔,这些思考未必有多高深的理论,或许难免有个人主观色彩,或许也失之于片面,但这些思考无疑是鲜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鉴证着老师们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
作为教师要明白:教育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教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学生一起面对世界(文本和实在的生活都是世界)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所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师都是有共同点的,两个关键词:放手和主体。教师放手,还学生主体。主体的体现,不是“教师为了学生做些什么”,而是你让学生做了什么,学生体验和经历了什么,而且这种体验和经历必须出自他们的主观愿望。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教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是教学中的重中之中。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同样,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也就不会站在“教”的对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将以“授业”为主的“课堂”变成以“求知”为主的“学堂”,从而将他们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尽情彰显,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互和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以生命弘扬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构精神的教育目标,让师生共同享受有尊严、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翻的不经意会你会错过精彩,读的很用心你才会体味更多。把握好人生,在生活的路上不断思考,不断进取,使平凡一生在教育的沃土上变得多姿多彩!
师道的读后感 篇16
又迎来了一个暑假——20XX年的暑假,教委办发的教师读物《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是中国教师报资深记者、编辑,马朝宏编辑的一本书。今天,我把妈妈接到家里来玩,拿起这本书,我开始朗读给她听,她被感动了,我们母女一起被此书中各位一线教师他们对教育的种种感受及对教育的理解和激情深深地感动着。
一篇一篇的文章,是一个一个的教育的故事。越看越吸引我的眼球,直到爱不释手。在看孙宝华校长的《学生的表情》时,他朴实无华言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像一个小孩子似的跟学生一起开心,一起伤心,做为校长的他,能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并理解他们,我想在他领导下的学生和老师一定也能露出灿烂的笑容。
印象深刻的是《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这篇文章,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中心说,都是在倡导“以人为本”。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我们到底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炫耀自己?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已不需要质疑。而如何让孩子们在有效的课堂上展示自己才是我们第位老师最值得关注的。《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讲了不少的例子及相关的分析。雏鹰要展翅飞翔,就应该给它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学生想要学得更多的东西,就应该真正拥有课堂,教师只需聆听、引导,用真诚的语言给与赞赏。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不只是阅读和接受别人的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感到教师有没有童心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心就是真诚,童心让人心上无邪,身上无恶,形上无垢,影上无尘。作为教师,有童心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说教师没有童心,就是教师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把教学当做一种工作,一种机械化的工作。有童心的教师学生喜欢,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有感于此书中的几点做法:做领关雁给学生示范,显真诚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声情并茂的讲解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关键,跟学生一同成长,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更加喜欢学习。亲人般的称呼学生,显亲情很多名家教授,称呼学生都是“孩子们”,让人感到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如果当小学老师,绝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一于真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乐,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契合孩子的心作评价,有童趣评价学生是教师每天都要做的事,评价得当,就会有好的效果,如果评价马虎潦草,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应付自己,渐渐地学生也会应付你了。我认为评价有童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说是高中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有长不大的快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互动,显平等我认为和学生做朋友,以心换心,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尊重学生的“未成年状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乐意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才愿意在课堂生活过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
有位老师问:“花儿为什么在春天开放?”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因为花儿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师听后,改变了原来的答案。这位老师也跟孩子们一样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爱护着童心。老师们,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键子,猜谜语,下棋,玩捉小鸡,一起游戏,演课本剧,享受课堂,幸福工作吧!
师道的读后感 篇17
《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所收入的文章,以评论和教学随笔为主,见证着教师的成长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读了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不只是阅读和接受别人的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断反思。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篇课文都读一读,最好能烂熟于心,文本就能更好地把握,就能很好的矫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老师的朗读示范就会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学生作文前,教师先写下水文,让老师一学生角色去体会学生习作遇到的问题,写好后读给学生听,学生和教师“一同成长”,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更加喜欢写作,然后教师跳出学生的角色,做好教师的本色。
很多名家执教,称呼学生都是“孩子们”,让人感到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如果当小学老师,绝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于真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做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虽然这是个很小的问题,但是小问题能发挥大作用。
评价学生是教师每天都要做的事,评价得当,就会有好的效果,如果评价马虎潦草,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应付自己,渐渐地,他也会应付你。有的教师在学生作业上只得个日期,时间长了,他们就不喜欢做作业了。有报道说,北京一语文教师有一年高考成绩出众,有记者采访报道说,追根溯源,就是这个班的学生都喜欢写作文,为什么呢?是因为谁的作文写得好,这个教师除了下好的评语外,还要在他的作文本上画上一面小红旗。就是这面小红旗,激发了他们的童心,大家都想去得这面小红旗,就想办法把这篇作文写好,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大大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这个老师的童心了。我认为,评价有童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说是高中的学生,每一个学生是内心都有长不大的快乐。
课堂,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共享学习的过程,学生就能增长知识,开启智慧,你理解了他们,把他们当朋友,他们也就理解老师,把老师当朋友。我认为,和学生做朋友,以心换心,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应。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是思考角度,尊重学生的“未成年状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乐意在课上自主阅读探究,才愿意在语文课堂生活过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花儿为什么春天开放?”其中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因为花儿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师听了,改变了原来的答案,亲切地说:“我想,可能是花儿知道我们这儿有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也要来加入我们,所以就开放了!”这位老师也跟孩子们一样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爱护着童心。
虽然我的体会没有高深的理论,也可能你觉得有个人主观色彩,但我坚持认为,教师的童心闪闪,孩子们的智慧就亮亮,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愈来愈近,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老师们,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毽子,猜谜语,下棋,玩老鹰捉小鸡,一起游戏,演课本剧,享受课堂,幸福工作吧!
师道的读后感 篇18
师道,为师之道,为师应有道,为师亦有道。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为师之道是个谈不完亦道不明的话题。师学、师技、师德、师仪……林林总总,深刻而又复杂。我仅从师道之师德的一个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的职业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诸如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尊重、团结同伴等。谈到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有一颗与学生“同悲共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何谓“同悲共喜”?我觉得教师要在学生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惧、需要与意愿,以一个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同悲喜”、“共进退”。让学生感觉到“吾道不孤”,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对话对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教师时而给其榜样示范,时而给其信息刺激,时而给其温情关怀,时而给其肯定鼓励。其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想法、行为的认可、接纳、理解与尊重是学生情绪稳定、自主互动、勇于挑战、不断进取的重要保障。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满怀信心与期望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传递给老师,然而这智慧的火苗却被教师的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学生的想法与建议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童年是一座宝藏,孩子就像是一个集聚了巨大能量的“小太阳”,敏感的老师善于捕捉孩子迸发的“火花”,引导其燃起智慧的火焰。
好的老师总是有那么多“好点子”,这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关键是他们有一颗敏感而包容的心,善于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对学生的自发活动、想法与建议予以接纳,并表现出喜悦、理解、赞同与支持,孩子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也许就蕴含着教育的契机,这是对教师敏锐的感知和宽广的胸怀的考验。教师善于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纳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为师的一种艺术,为师之道亦体现在这些小细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