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4/10/02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

在这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地理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首先,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这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地理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一、对于教材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于开放式课堂结构的学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练动手、动脑能力,初步获得了人生的体验,学得了继续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些无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新师生关系感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是权威的结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互动,相互交流,师生关系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关系。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生,而初中学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心理特征,往往不能全面评价自己和别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育“双赢”。课堂上,以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任何质疑,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的'“邪端异说”,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们的“错误”。让学生在宽容、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给一点关爱,师生间应该建立起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地理老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存在的依据。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需要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撑,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而言。因此,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并合理地利用学习校内外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是学科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就是搬教参、教科书。这样教师就成了教科书的机械执行者,也就丧失了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就地理课程而言,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地理学科所具的物质,使其拥有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环境、地理教学设备设施、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来自课内外各方面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可见,地理教师要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新课程对地理教师还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提升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2

最近研读了20xx年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感触颇深,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大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积极向上。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新课标的特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加强学段衔接。

新地理课程标准呈现以下特点:

一、课程性质

在20xx年修订版的基础上提出: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有关内容相衔接,与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理念

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细化了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要求学生学习之后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原理还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利用情境教学、实践探索、问题引导等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真正的有地理素养的人才。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3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

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

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二、废弃旧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学习“地球和地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动手拼补中国政区图和大洲分布图。其他活动还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四合院”、“窑洞”等特色民居的方法;调查家庭生活条件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有时引导学生走进本村、本社区调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特点,并能以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此外,教师可要求学生编辑地理专题知识墙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无不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体验,参与实践。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善用评价制,促学生发展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以考分论英雄,让“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激活学生思维,经常创设开放性问题,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加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结合每年的“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人口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家庭采访、实地观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下来,以此评价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能力、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再如学习“陆地和海洋”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陆地轮廓很吻合这一特点,以此来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还可通过对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像倒立三角形的探讨、推测,去评价学生想象、猜测的科学探索能力;而由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又可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的艰辛历程,有个良好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淡化不足,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总之,新的课改实践呼唤新的教学思路对策,新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在课改实践中逐步升华与完善。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4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在新课标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和满堂灌中解放出来,目前新课标的改革,无论从改革的理念上,方向上,以及其具体的要求上,都很贴近时代的脉搏,把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及价值观的导向作为地理课标目标的理念,加强地球学科、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和国家安全教育,并突出义务教育学段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是真正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尊重人的发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得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夯实基础——空间感知

新课标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人类地球家园,从太空→地球→地面→世界→中国由远到近的认识逻辑,将学科知识逻辑与学生学习逻辑很好的结合。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章节都或多或少涉及对空间的感知。一位法国地理学者提到对于空间感知需要把握的原则有,一是分布的.原则:看空间,二是调合的原则:看个体与整体之相关——空间联系,三是互关的原则:看要素间,人地间相互关系,四是因果的原则:看因果关系,五是演变的原则:看地理过程。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根本思想。

二、开拓创新

新课标中提到的“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积极开展地理户外实践”这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手,例如在“附录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中找到了令人兴奋的“学习活动设计”,“探索太空,筑梦航天”作为一个对“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延伸,可以结合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同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情怀,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飞天”的种子。

三、与时俱进

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将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地球的演化过程,都会涉及到地理知识,这反映出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除了要将地理知识准确无误传授给学生外,还要通过课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5

在这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地理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首先,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这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地理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一、对于教材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于开放式课堂结构的学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练动手、动脑能力,初步获得了人生的体验,学得了继续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些无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新师生关系感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是权威的结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互动,相互交流,师生关系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关系。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生,而初中学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心理特征,往往不能全面评价自己和别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达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育“双赢”。课堂上,以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任何质疑,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的“邪端异说”,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们的“错误”。让学生在宽容、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给一点关爱,师生间应该建立起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地理老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存在的依据。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需要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撑,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而言。因此,新课程强调要积极并合理地利用学习校内外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是学科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就是搬教参、教科书。这样教师就成了教科书的机械执行者,也就丧失了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就地理课程而言,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地理学科所具的物质,使其拥有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环境、地理教学设备设施、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来自课内外各方面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可见,地理教师要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新课程对地理教师还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提升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6

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对于初中地理新课改有了些许心得和体会,也发现了新课改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材的改变与教辅材料的落后

(一)教材的改变

今年初一地理教材与往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取消了课本中对于重点内容的总结

新教材中已经取消了旧版本中各个章节重点内容的文字表述。在旧教材中,较易把握,而在新教材中,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这个改变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尝试,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自主学习去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学生不论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堂的领悟能力、学习基础来看都无法达到新教材设计的初衷,再加之高一地理的学科地位,这种改变反而加重了教师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负担。

2、取消了一些基本知识的铺垫

在旧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文都会对本单元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学习,再引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简而难,例如:旧教材《世界的海陆分布》中的比较。新教材中则取消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这种内容上难度的突然增加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学习这么抽象的内容,他们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充旧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学生课堂的学习量。

3、案例、活动的增加

相对于旧教材而言,案例和活动的大量添加则是一个创新之处。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另外,个别活动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有些问法太简单。

(二)练习与课改的不同步

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这次进行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改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改变。其中所采用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因此,没有一套与新课改相匹配的习题,使得教师在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见肘。

二、教学评价机制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而新课改则改变了这种模式。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评定引入了大学的学分模式,除了以卷面测试来评定学生外,还加入了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平时作业(完成质量)、探究活动、平时测试(进步程度)等确定分数,最终由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考试两者分数之和来确定学分。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就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相对于以前的传统评价模式更科学、更全面;而且学分制的提出,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今年是海南省再次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各个学校都在实施和探索中,但是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指挥棒,那就是初中地理会考。只有初中地理会考的改革,才能很好的解放学生和一线教师,才能更好的执行新课改,在会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之下,新课改也是很难进行下去。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基本上课堂属于满堂灌。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更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结合课本案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

其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

1、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

2、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广、渠道多。

而从实际情况看,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也许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

以上是我对于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初中地理新课改的一些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不妥之处,请指正!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7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误区

1、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是为达到整个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简单认为,课标是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讲授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困惑与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

新课标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我们常常不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与混乱。

五、有效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明确学习结果与要求。新课标的表述中,教育术语诸如“说明”“分析”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联系的内涵。后者需要学生能通过分解、辨别、概括形成认知策略。从本质上讲,它们预示的结果都是学生要达成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从视频学习中节选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供给大家看一下:

(1)了解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

(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

(4)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5)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

(6)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

(7)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

2、正确解读课标的目标指向!明确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

简单的讲,就是有些内容不是教学目的,就不需要去讲授,从而人为加大难度。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主动探究的能力。

3、科学解读课标内隐的学习层级,明确课堂教学顺序。

学生的各种更高一级的学习可能性隐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级的学习结果之中,若要获得某项能力,需以先前已获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为基础。从这一角度讲,每一个课标都内隐着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与态度等的学习层级,理清了这一学习顺序,教学的基本顺序也就明朗了。总之,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8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

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

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二、废弃旧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学习“地球和地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动手拼补中国政区图和大洲分布图。其他活动还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四合院”、“窑洞”等特色民居的方法;调查家庭生活条件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有时引导学生走进本村、本社区调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特点,并能以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此外,教师可要求学生编辑地理专题知识墙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无不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体验,参与实践。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善用评价制,促学生发展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以考分论英雄,让“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激活学生思维,经常创设开放性问题,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加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结合每年的“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人口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家庭采访、实地观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下来,以此评价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能力、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再如学习“陆地和海洋”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陆地轮廓很吻合这一特点,以此来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还可通过对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像倒立三角形的探讨、推测,去评价学生想象、猜测的科学探索能力;而由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又可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的艰辛历程,有个良好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淡化不足,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活动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总之,新的课改实践呼唤新的教学思路对策,新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在课改实践中逐步升华与完善。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9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误区

1、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是为达到整个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简单认为,课标是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讲授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困惑与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

新课标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我们常常不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与混乱。

五、有效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明确学习结果与要求。新课标的表述中,教育术语诸如“说明”“分析”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联系的内涵。后者需要学生能通过分解、辨别、概括形成认知策略。从本质上讲,它们预示的结果都是学生要达成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从视频学习中节选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供给大家看一下:

(1)了解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

(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

(4)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5)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

(6)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

(7)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

2、正确解读课标的目标指向!明确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

简单的讲,就是有些内容不是教学目的,就不需要去讲授,从而人为加大难度。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主动探究的能力。

3、科学解读课标内隐的学习层级,明确课堂教学顺序。

学生的各种更高一级的学习可能性隐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级的学习结果之中,若要获得某项能力,需以先前已获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为基础。从这一角度讲,每一个课标都内隐着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与态度等的学习层级,理清了这一学习顺序,教学的基本顺序也就明朗了。总之,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0

这次外出学习机会,不仅仅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且更重要的是感慨万千。此次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具体,针对性强、效果突出、明显。地理组的成员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做到真正的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感到收获很大,感触颇深。总结为以下几点感悟:

一、热情好客

我们去学习的学校隶属于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座落于风光旖旎的杭州西湖名胜风景区内,是杭城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之一。学校由丰子恺、潘天寿等著名教育家、美术家创办于1947年,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前身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大附中的初中部,杭州市初高中分离后成为西湖区直属中学。学校接收了新建的西溪校区。我们所参观学校的学校便是西溪校区。为了迎接我们参观相互学习交流,由该分校一把手全程陪同,真正感受到如同见到亲人似的热情洋溢,耐心周到。

二、理念系统的建构

外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差距,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这次交流活动,我们收获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如入健康艺术之乡,眼睛所看到的,受到熏陶,从始至终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杭州十五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园内雕塑、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教学与研究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和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座右铭、每日格言、杭十五中师生道德三字经等;围墙上的大型壁画等。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精神文化建设:

杭州十五中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突出“品味”、“高内涵”。

该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电视台、广播站、文学社;美术俱乐部、摄影协会;体育俱乐部 、篮球队、足球队 、田径队 、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音乐俱乐部 、合唱团 、舞蹈队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教工之家等;

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除此之外,开展以“浙大”名人来命名“班名”的活动,如:经亨颐班、潘天寿班、竺可桢班、卢家锡班等。举办与“浙大”相关的班级活动,如“走进浙大名人主题班会”、“感悟浙大名人征文活动”等。

特色文化活动的参与方法:尊重师生自由选择。根据项目特色,让师生自愿报名挑选,学校作好选择指导,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发展的目的。树立品牌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各项目的名称均由其成员参与取名,择优命名,充分展示成员的.聪明才智。名称要求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文化品位,让取名活动也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让师生自己设计项目特色标志,体味项目文化内涵。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的成果展示通过6个平台来实现:校园展示平台,学校将定期开展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校外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资料展示平台,学校将通过资料信息中心对特色活动整体策划,通过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素质展示平台,通过特色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与友好学校和有关组织的交流活动;氛围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网络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网展示杭州十五中的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3、制度文化:

杭十五中教育教学理念为“双负责”即“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双负责”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建设目标——让学生学会负责,学会做人。杭州十五中,讲整个德育核心归纳为人格教育。